九寨沟保护区主要是保护什么(生态学家揭秘九寨沟的发现与保护)
九寨沟保护区主要是保护什么(生态学家揭秘九寨沟的发现与保护)1970年8月,印开蒲与成都生物所的科研人员为调查四川省薯蓣资源偶然来到九寨沟,九寨沟动人的景色让一行人都惊呆了。“沉没在水中的钙华长堤和树木,在湖水荡漾中晃动,让我一度产生了幻觉,心想,水里会不会真有恐龙和湖怪出现。”印开蒲回忆当时初见九寨沟时的场景,这次偶然的相遇似乎是命中注定,让他与九寨沟结下了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木材沿途受到撞击、沙埋、偷盗、腐蚀,损失巨大,到了乐山、攀枝花等地起材时,木材利用率仅为10~20%”。这样的做法,对林木资源的损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巨大,也让印开蒲暗暗担忧。印开蒲通过一段曲折的故事揭晓了答案。与九寨沟的首次结缘上世纪70年代,川西北地区作为木材资源地,常有森林采伐队进入开采,那时川西木材运输主要靠水运,采伐后的木材被堆入江河,从金沙江、大渡河、岷江沿河冲下。
来源:【红星新闻网】
今日(6月9日)是国际档案理事会认定的“国际档案日”,也是我国国家档案局设立的档案部门宣传日。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于国际档案日期间举办“讲述档案中的中科院成都分院故事”活动,并邀请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印开蒲回忆,讲述他与四川省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故事渊源。
“档案记录历史和文明,同时也是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从中科院成都分院对雪域生态安全的守护、药物的研制,到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发现成果都离不开科研档案的记录。”中科院成都分院分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刘刚君介绍。
九寨沟自然风景区是珍贵的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中被发现的?又怎样开创先河,成为中国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自然保护区?
印开蒲通过一段曲折的故事揭晓了答案。
与九寨沟的首次结缘
上世纪70年代,川西北地区作为木材资源地,常有森林采伐队进入开采,那时川西木材运输主要靠水运,采伐后的木材被堆入江河,从金沙江、大渡河、岷江沿河冲下。
“木材沿途受到撞击、沙埋、偷盗、腐蚀,损失巨大,到了乐山、攀枝花等地起材时,木材利用率仅为10~20%”。这样的做法,对林木资源的损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巨大,也让印开蒲暗暗担忧。
1970年8月,印开蒲与成都生物所的科研人员为调查四川省薯蓣资源偶然来到九寨沟,九寨沟动人的景色让一行人都惊呆了。“沉没在水中的钙华长堤和树木,在湖水荡漾中晃动,让我一度产生了幻觉,心想,水里会不会真有恐龙和湖怪出现。”印开蒲回忆当时初见九寨沟时的场景,这次偶然的相遇似乎是命中注定,让他与九寨沟结下了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印开蒲保存的1975年和1978年在九寨沟拍摄的彩色照片
从木材采伐地到自然保护区
5年后,在四川西部植被调查中,印开蒲与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和四川农业大学的几位老师和研究院再次进入九寨沟,这时,沟内森林大规模砍伐已开始。
随后,印开蒲便立即向阿坝州革委会、四川省科委提出应当尽快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建议,并在第三次考察九寨沟后发现沟内森林采伐已过半后,受研究所委托,执笔起草了《中国成都生物研究所关于在四川建立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报告》。
“当时这份报告辗转多次,从成都分院副院长送到中国科学院院长手中,后来终于得到了国务院的重视。”印开蒲补充,“这份原始的手稿被保存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档案馆,它记录了当时我们为保护九寨沟所做的努力,这也是档案保存的意义所在。”
1978年12月15日,搭上保护大熊猫的顺风车,以九寨沟为代表的4个自然保护区由国务院发文正式批准建立。
中国科学院向农林部转发的成都生物所的建议报告
研究所年轻人继续奋战在
九寨沟生态保护的第一线
“在国务院批准建立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近半年时间内,当地森工局却加速了对九寨沟森林的砍伐。”这一情况引起了以印开蒲等成都生物所科研人员的关注,他们通过多个渠道紧急呼吁保护。
1979年5月,四川将伐木场搬出九寨沟,并且正式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从此,九寨沟的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目前,在九寨沟保护区的生态维护方面,印开蒲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九寨沟的保护任务已经落到了研究所年轻人的肩膀上,依靠我们保存的九寨沟原始科研档案,他们可以开展更多的创新研究,提出相关的创新理念,同时也能够为他们申报省、国家甚至国际合作相关课题提供有力基础。”
记录一份记忆、传承一段历史。科研档案记载了九寨沟从木材采伐地到中国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的蜕变,也记录了印开蒲等科研工作者不畏苦难的科研精神与坚持不懈的努力。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实习生 吕佳羽
本文来自【红星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