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评书代表人物连丽如(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1982年)

评书代表人物连丽如(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1982年)1956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南北曲艺汇演”当中,连阔如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关切地问他有没有徒弟,当听说他一直没有收徒弟,又得知子女当中没有人学评书,便鼓励他让自己的子女继承父业,还嘱咐连阔如:不能叫广大群众喜爱的“连派评书”失传,一定要将“连派评书”传下去。总理的嘱托,连阔如一直铭记在心。于是在1959年,连阔如进入宣武说唱团后,挑选继承人成为他心中的头等大事。父亲的理由很简单:他不希望女儿踏入曲艺界,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评书这项艺术虽然很受欢迎,但是却从来没有女评书演员,女儿学习评书,不符合老规矩,而他更希望的是让女儿好好念书,将来出国留学。连丽如先生17岁起随父学艺。1961年,她第一次正式登台说书,说的就是《三国》中的一段,在当时的年代连丽如是北京的第一个女评书演员,也是我国第一个说《三国演义》的女评书演员。直到今天,《三国》也是连派评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连丽如的父亲连阔如是

2009年1月4日,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下)在北京举办了首映礼活动。首映礼当天,除吴宇森导演外,梁朝伟,金城武,赵薇,林志玲等一众明星纷纷到场。

这部电影自拍摄时起,就备受观众期待,首映礼上的一个环节更是给在场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登台,举止沉稳大方,声音铿锵有力,她以评书的形式为大家描绘了当年赤壁之战的景象。在场的主创人员坐在古色古香的木椅上,手捧盖碗茶,聚精会神地听着,老人说到精彩处时观众不觉拍案叫好,仿佛置身于评书书馆之中。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将观众观影的欲望引向高潮。

这位说书先生是谁?为何吴宇森会请她到现场讲赤壁呢?

相信喜爱评书的人们,对这位评书先生不会陌生,他就是我身后照片上这位,评书大师连阔如老先生的女儿,连派评书唯一的继承人连丽如先生。

连丽如先生17岁起随父学艺。1961年,她第一次正式登台说书,说的就是《三国》中的一段,在当时的年代连丽如是北京的第一个女评书演员,也是我国第一个说《三国演义》的女评书演员。直到今天,《三国》也是连派评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连丽如的父亲连阔如是著名的评书大家,连阔如先生当年表演的评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的喜爱,有着“净街连”的美誉,当时民间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千家万户听评书,净街净巷连阔如”。在30年代末,广播电台便开始连续播出连阔如说的评书,当时每天中午12点,连阔如的评书一开始,大街上立马儿鸦雀无声,有人来坐车,街上拉车的人,都会说,“我得把连阔如这段《东汉》听完才能走”这一切在当时还年幼的连丽如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她很受震撼,原来父亲说的评书这么受欢迎,这也让当时年幼的连丽如心中萌生出了一个想法,要和父亲学习说评书,要继承父亲的技艺。

在连丽如还很小的时候,有一天,连丽如不知道从哪儿找来一书鼓,站在家里的凳子上梆梆梆就敲,那时电台里都是大鼓、评书,父亲瞧见了,竟然非常生气,“咣”就把鼓给扔了,当时连丽如便意识到,父亲不愿意让她干这行。

父亲的理由很简单:他不希望女儿踏入曲艺界,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评书这项艺术虽然很受欢迎,但是却从来没有女评书演员,女儿学习评书,不符合老规矩,而他更希望的是让女儿好好念书,将来出国留学。

评书代表人物连丽如(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1982年)(1)

评书代表人物连丽如(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1982年)(2)

为了不让女儿说书,最严重时他甚至不让女儿来听自己说书,那又是什么最终让他改变了主意?

1956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南北曲艺汇演”当中,连阔如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关切地问他有没有徒弟,当听说他一直没有收徒弟,又得知子女当中没有人学评书,便鼓励他让自己的子女继承父业,还嘱咐连阔如:不能叫广大群众喜爱的“连派评书”失传,一定要将“连派评书”传下去。总理的嘱托,连阔如一直铭记在心。于是在1959年,连阔如进入宣武说唱团后,挑选继承人成为他心中的头等大事。

有一天在从书馆回家的路上,她对父亲说:“我想和您学说评书。”这次的连阔如却出奇的平静。其实在选择继承人方面,连阔如曾考虑了很久,他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可是在教了儿子一段时间之后,连阔如发现儿子并没有这方面天赋,儿子实在是做不了这一行,他便想开始培养大女儿,但大女儿患有肺结核,身体不好,也不适合说书。而这时的连阔如发现,小女儿连丽如,对评书的热情丝毫没有消减。在连阔如心里,连丽如能不能在说书的这条路上走下去还另说,但是,可以先让她试试。

评书代表人物连丽如(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1982年)(3)

评书代表人物连丽如(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1982年)(4)

1961年初,在北京门头沟赵一轩茶馆,座无虚席,热闹非凡,台下坐着的都是来听连阔如说书的人。而此时的后台连丽如却手心出汗,十分紧张。她将生平第一次登台表演评书。

此时连阔如先生上台照常说书,该说《辕门射戟》的时候,他托付听众,说:“我闺女跟我学说书,今天让她锻炼锻炼,大家伙给捧捧场。”铺垫过后,连丽如便上台了。

40分钟的《辕门射戟》一字不差。书说完,连丽如绕过书桌,从台栏杆那儿“腾”的跳下舞台,拿了书包就跑回家了。可见当时第一次登台的连丽如有多么紧张,

但是此时的连阔如却十分高兴。说完书回到家,推开门她对女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头一次上台张开嘴,说的一句不差,你就能吃上这碗饭了。”

这是连阔如对女儿的一次考验。那天在上台前连阔如只嘱咐了女儿一件事:说书的人,每天开书前半小时,要坐在书台上,和听众聊天儿,听众是我们的老师,你会跟他们学到不少东西,时至今日,连丽如先生每次说书也都按照父亲的要求来做

父亲的言传身教对连丽如的影响是深刻的。19岁那年,连丽如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评书艺术家?”父亲说:“要想成为一个艺术家,你再聪明,再能干,再能说,可是有一样你记住:说透人情方是书,懂多大人情说多大书。心眼儿窄的人绝说不了肚量宽的书。你将来懂得人情世态了,必能成家。”

“懂多大人情说多大书”的这句教诲,连丽如一直铭记在心。

虽有父亲的言传身教,作为连派评书的传人,想要将一门艺术传承并发扬光大也绝非易事。自1960年,连丽如进宣武说唱团当了学员,在这里她结识了另一个对她说书事业提供极大帮助的男人——贾建国。

1960年3月连丽如跟随父亲进入北京宣武说唱团当学员,而此时贾建国已经是团里的三弦演员了。在这时期,连丽如与贾建国相识了,因为贾建国也出生于曲艺世家,他曾6岁上台说相声,13岁上台弹三弦,去过很多地方表演,所以连丽如觉得与贾建国特别聊得来。连丽如说:“跟我比起来,贾建国经得多、见得广。他虽没上过什么学,但思想不保守,我和他谈得来,他喜欢听我说学生的生活,我喜欢听他讲大千世界,很多这一行的知识我都是打他那儿学来的。”两个人感情越来越好,于是此时的连丽如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与贾建国结婚。

评书代表人物连丽如(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1982年)(5)

就像对说书有执念一样,在爱情和生活方面,连丽如敢作敢当,勇往直前的性子也展露无遗。我身后这张就是两人的结婚证,别看只是薄薄的一张纸,却是连丽如“擅闯”部队换来的。

1961年,贾建国应征入伍,当时的连丽如因为说书已小有名气,加之又是高中生,说唱团的人都说,贾建国走了,连丽如肯定要变心。但那时候连丽如并不这么想,她认为搞对象一个就是一个,不能说换就换,于是连丽如便决定,直接去团里开结婚证明。

当时团里的书记称“当兵不许结婚”,两人为此赌气了很长时间,最终在连丽如的坚持下证明还是开了,没这证明,连丽如和贾建国也结不了婚。

谁也没想到,拿到证明后,从没有出过远门的连丽如只身一人带着团里的证明,坐上火车,瞒着家人和贾建国,去到了贾建国当兵的连队,见到了当时贾建国的领导张政委,连丽如对政委说:“这是证明,我要结婚”。可能是被连丽如的执着所感染,张政委没有多说,便同意两人的婚事。从这之后,贾建国即成为了连丽如的丈夫,也成为了她的老师,那个时期,连丽如上台表演的评书,很多内容都是丈夫一段一段说给她听的。那时二人的女儿也刚出生不久,连丽如白天表演完,晚上回家还要照顾女儿,只有把女儿哄睡着,在深夜的时候,他与丈夫躲在厨房,听着丈夫贾建国给她说着明天要讲的内容。可就在生活刚刚步入正轨不久,一场浩劫让原本平静的生活彻底改变。

连丽如遭受最大打击是什么?

北冰洋汽水,相信大家都喝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北京的人民食品厂就在生产这种汽水,1967年开始,它成为连丽如和贾建国生活的主题,1967年,区属的剧团开始解散,人员全部转业。宣武说唱团也就此解散,贾建国和连丽如成了食品厂的工人,每日与食品厂的汽水,罐头、冰棍打交道,没办法继续说书了。

这段时间对于连丽如和连派评书,都是十分艰难的。一个毕生都在学习评书,追求更好演出效果的人,突然被迫告别舞台,这种巨大的失落感可想而知。然而,这并不是连丽如遭受的最大打击。

1971年,父亲连阔如逝世,父亲走前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谁知道你们还能不能说书”。父亲的逝世,让连丽如受到很大的打击,多少次午夜梦回,都能看到父亲当年在书桌前的一招一式,除了缅怀,连丽如心头也有迷茫,她在评书道路上的明灯消失了,此后连派评书能否继续发展,又该如何发展,这些疑问充斥在她心头,让她不知所措。

但有一点,连丽如很确定,那就是她没办法放弃评书。在日子最艰难的时候,他和丈夫也没忘了说书,虽然离开了文艺界,但心里的喜欢是放不下的。当时工厂里有工人汇演,连丽如偶尔会去唱个单弦,其实她并不想唱单弦,只是通过唱来表达一种对曲艺的还念。

虽说在厂里不能说书,但是只要回到家,连丽如和贾建国便在家里给母亲说书,母亲十分喜欢。

1979年发生的一件大事,又重燃了她说书的希望。

1979年,宣武说唱团恢复,连丽如和贾建国也再次回到说唱团中。此时的连丽如已有12年没有登台说过书了,虽然在平时的生活中连丽如和丈夫贾建国并没有放弃评书艺术,可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连丽如12年未曾登台,想要让评书艺术重新回归,这对于连丽如和丈夫贾建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评书代表人物连丽如(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1982年)(6)

要准备重新登台说评书,第一项工作就是为要说的内容查资料。连丽如和哥哥及侄子,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中,丈夫贾建国要上班,只能周末休息去,连丽如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惊喜的发现,有一部叫做《立言画刊》的书,上面登的《东汉》是解放前父亲留下的。

那是父亲说过的书,还有什么比再说《东汉》更能表达子女的缅怀之情?连丽如下定决心,不说自己擅长的《三国》,要说《东汉》。

9月12日,宣武说唱团恢复,第一个上台的,就是连丽如,9月16日起,她开始说《东汉》。而连丽如能把父亲连阔如留下的《东汉》再次带回到评书舞台,可以说丈夫贾建国功不可没。因为在此之前,连丽如并没有完整地听过《东汉》,而贾建国曾用两个月的时间系统的听过连阔如先生说的《东汉》,将《东汉》的每一个章节,都记了下来。贾建国凭着自己的记忆,在时隔十二年后,把这些内容讲给了连丽如。在准备过程中,贾建国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帮着连丽如练习台上的一招一式,就这样,准备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评书代表人物连丽如(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1982年)(7)

两人都一心扑在事业上,生活自然无暇顾及,这期间就发生了一件让夫妻二人现在想起来都感到后怕的事。为了事业的恢复,夫妻俩的好多家庭问题根本无暇顾及,最让连丽如揪心的,就是当时尚年幼的女儿。

曾有一次,贾建国在秦皇岛演出,女儿得了大病,连丽如抱着孩子去儿童医院,医生诊断后说是肺炎,“如果再耽误一天,孩子就完了”没有父母听到这话不害怕的,当时连丽如和丈夫把所有精力投身评书事业,疏忽了对女儿的照顾。

这时期的连丽如,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最亲的女儿。面对家庭和事业的抉择,这个意志坚强的女人,也为难了。但是,正是因为夫妻二人这样忘我的态度,十二年之后,连派评书才又登上了北京的舞台。

连丽如的努力,让连派评书再次重回舞台,但在此时她却面临着新的竞争压力。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帷幕,除了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人们也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文艺、曲艺事业也随之复兴了起来。这一时期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北京评书,认识连派评书,成了连丽如心头的一件大事。

连丽如到哈尔滨“闯关东”险丧命!

除了曾经去到贾建国服役的连队,连丽如没出过远门,1981年寒冷的二月,连丽如只身一人前往哈尔滨,这让她家里所有的人都放心不下。到达冰天雪地的哈尔滨之后,连丽如先是住在朋友家,联系录制评书的事。

这一年,连丽如在哈尔滨录了《东汉》的前半部,前半部完成后,她回家一趟,1982年再去录后半部时,竟险些丧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1982年,身处哈尔滨的连丽如发现自己的鼻子总出血,当时负责给连丽如录音的录音师发现后,托亲戚将连丽如接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后对她说:“你捡了条命,如果你鼻子里的血再往上1毫米,就得脑出血,人就完了。”当时的她还患有胆结石,每天在居住的招待所疼得打滚儿,但却坚持录书,从未耽误,因为她清楚,她不录,电台就没法播,电台不播,就没人知道她,连派评书就没办法让更多的人知道。

这是一家三口在哈尔滨的合影,照片上的连丽如笑的很开心,也许从照片上看不出来,但此时的连丽如,正在遭受病痛无情的折磨。

第二次前往哈尔滨录制《东汉》的过程中,连丽如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实在坚持不住的时候,她给家里打了电话,贾建国带着女儿来到哈尔滨看望连丽如,当时她病的十分厉害,爷俩借了辆自行车,连夜将连丽如送到当地的医院看病。

因为对止疼药过敏,连丽如就只能忍着疼坚持录书,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她竟然坚持将《东汉》的后半部分录完了。

连丽如在哈尔滨广播电台录制的《东汉》,在全国56家电台连播,全国人民从电台广播中了解到,北京还有一门连派评书,还有一个评书演员连丽如。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1985年,连丽如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的电话,邀请她前往千山书荟。这是戏曲曲艺界的一次盛会,聚集了全国众多评书名家,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编辑以及曲艺理论研究者,1986年在鞍山首次召开。活动中,连丽如上台表演了一段《智激周瑜》,技惊四座,一时间在场众人全被她的表演所吸引。

通过千山书荟,连丽如和鞍山人民广播电台以及辽宁电视台都取得了联系,鞍山人民广播电台为她提供了录制广播评书的机会,而辽宁电视台的编辑听了连丽如评书,便力邀她到辽宁电视台录制电视评书《东汉》和《三国》。这两部电视评书在全国多家电视台相继播出,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了北京的连派评书和连丽如。当时连丽如说的三国当地多么受欢迎,让我们先来看一份报纸,在北京广播电视报1987年12月23日刊登了安河的一篇文章,名为《评书《三国》好》,文章对连丽如及《三国》做出了如下评价:“目前,评书“三国”只播出一个多月,却已显示出连丽如同志驾驭这部大书的艺术功力。她在演播中摒弃了旧本中的繁枝蔓节,使结构更加严谨精粹,更为接近历史的真实。她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对书中的主要人物的复杂性格进行了深入开掘,尤其对于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的性格特征把握得比较准确恰当,人物形象丰满而有光彩。”

当时观众们对于连丽如说的《三国》的喜爱,从这篇报道中可见一斑,但让连派评书在电视观众中风靡起来的,却并不是这部《三国》。连丽如所说的《三国》可是征服了包括吴宇森导演在内众多听众的经典之作。

连丽如还有比《三国》更出色的作品?

说起这部作品,还要先从连丽如身世说起,连丽如的父亲连阔如是满族人,所以满族联谊会经常找她参加活动,80年代中期,有一次组织去承德参观,承德避暑山庄的馆长亲自给他们讲解。

馆长把整个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历史都原原本本地介绍了一遍,这让连丽如了解到满族有很丰厚的文化历史,而她也一直想说一部反映满族风俗和英雄的书,这次出行让她对康乾盛世有了重新认识,她便决定要说康熙。

1990年,连丽如开始在承德电视台录制《康熙私访》,这部书能成功录制,丈夫贾建国功不可没。

在准备说康熙时,两人还有过争执,在选书方面,贾建国让连丽如选择《康熙私访》而非二月河所著的《康熙大帝》,他说:“你知道人们现在需要什么?人们需要欢乐。要说听众爱听的。”贾建国的思想很超前,开始的时候连丽如并不接受,两人为此争执了两三年,贾建国劝连丽如说,“你可以武书文说,发挥你的特长”,也正是这句话点明了连丽如的方向。在整个《康熙私访》的录制过程中,夫妻两人齐心协力,连丽如曾说,“在准备过程中,贾建国对我的帮助特别大,我需要什么,他肯定知道,也肯定都给我准备了。

《康熙私访》这部书最终获得了极大成功,也让连丽如在电视评书界打响了名声。然而就在连丽如的评书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另一个挑战又摆在了她面前。

两三岁就开始抽烟,42岁戒烟

连丽如自小就是个不服输的性子,敢爱敢恨,只要自己内心认定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可以说为追求评书艺术的完美,连丽如可以做任何事,但这次她所面临的对手,却是她自己。

连丽如两三岁的时候,父亲工作忙,母亲是家庭主妇,平日做完家务,便喜欢叫来几位邻居打麻将,当时年幼的连丽如看着大人打麻将很是新鲜,便经常凑到桌前看,邻居们一直都听说连阔如家中有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儿,这一见到就更是喜欢。打麻将时大人们都抽烟,大家喜欢便和连丽如逗着玩,这个给她抽一口,那个让她抽一口,看着一个小姑娘,瞪着大眼睛,鼻子里冒烟,大家也都觉得好玩,可抽烟的本事也就从那时起给熏出来了。从那时起街坊四邻就都知道这位会抽烟的姑娘。

当时连阔如知道后曾大发雷霆,严禁她抽烟,但她还是经常偷着抽。上面我们说到,连丽如在17岁时正式登台说书,也就是从那时起,父亲才正式批准她可以抽烟。

因为她要说书,书馆的环境就是这样,来这里听书的人多少都会抽几口,说书的先生也都抽烟,边抽边说,不抽烟没法适应当时书馆的环境也就不能说书,而这一抽就是几十年!

42岁这年,因为抽烟,连丽如在上台表演期间,总是忍不住气喘咳嗽,有时甚至需要吃点听众送来的止咳药,休息一阵才能继续说书,这让她觉得很对不起观众。而且在这一时期,连丽如还因为气喘咳嗽去过好几次医院,医生跟她说,如果不能戒烟,她的职业生涯很有可能在这一年也就结束了。对于一个从两三岁便开始抽烟的人来说,要让她突然把烟戒掉,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这时的连丽如陷入了沉思,此时的连丽如想起了父亲的嘱托,想起了丈夫的支持,想起自己最挚爱的评书舞台,她的内心不能平静。我们在对连丽如先生的采访中,说道她如何戒烟的时,她的回答只有两个字“毅力”,这其中的甘苦只有她自己心中可知。但是我们知道的是,连丽如为了评书,在她42岁那年,戒了烟。

可以说,连丽如抽烟是为了说书,戒烟也是为了说书。如果不是有这种毅力,今天的评书爱好者们,也没办法领略连派评书的风采了。

海外推广活动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却不是连丽如心中最迫切的希望,作为从小在书馆听书,青年时便开始在书馆说书的人,她对这种传统的“宣南文化”形式,有自己的见解和坚持,

宣南文化形成于明清时期,指的是位于北京宣武地区,在特定的历史、区位条件下形成的,以士人文化、平民文化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小地域文化,它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梅兰芳、萧长华等曾主办戏曲院校,培养了上千名艺术人才,侯宝林、新凤霞等著名艺术家也由此发轫。

而连派评书最早的起源,也就是在南城,在天桥,大栅栏,琉璃厂这种极具老北京特色的地域中。宣南文化对连丽如的意义非比寻常,她是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父亲的连派评书,也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连丽如做了一个决定,他要让评书回到书馆中去,这也是对父亲的评书风格最为贴切的再现和继承。

2007年,在连丽如的奔走和宣武区政府,宣武区文委和宣武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无偿提供的能容纳260人的宣南书馆在宣武文化馆内正式开张,北京评书终于重回故里。

为传承评书艺术,连丽如不仅将书馆从新带回天桥,她还有另外一项重任,那就是为评书艺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厦将倾,一木难扶,把北京评书传承下去,单靠某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连丽如希望通过非遗支持一下北京评书,以便让更多的人关注评书,把他传承下去。

当时,申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头一批申报非遗的时候,就有专家曾对连丽如说,评书应该申,但因为当时非遗机构尚未成熟,很多曲艺项目要慢慢来,但连丽如认为北京才是评书的发源地,北京评书和其他地方的评书也不一样。虽说如此,却也不能不考虑当时的客观环境。

申报非遗必须要找一个保护单位,宣武区文化委建议保护单位为宣武区文化馆,连丽如认为在合适不过,因为文化馆本来就是为大众服务的,宣武文化馆又有一个小剧场,可以提供出来开书馆说评书,这让她很高兴。连丽如从一次次填表做起,从区级报到市级,再到国家级,2009年6月,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评书的传承人。

连丽如为了评书事业的发展和传承不惜余力,用她自己的话说,将北京评书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传承的第一步,那么为了评书事业传承还做了那些事情呢?让我们来看这一份报纸。

这是《信报》在2007年6月3日的一篇报道,其中写道:李金斗当司仪,牛群当摄影,姜昆、侯耀文、苏叔阳、田连元、常宝华、陈涌泉、孟凡贵、李嘉存等到场祝贺,袁阔成、田占义、欧阳中石等题词写贺词......6月2日举办的评书大家连丽如收徒仪式可谓位名家云集,高朋满座。圈里人说,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评书界还从来没办过这么隆重的收徒仪式。

连丽如收徒

因为父亲的教导,丈夫的支持,更因为自己对评书热爱,连丽如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评书事业。现在连丽如和贾建国年事已高,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上。

评书代表人物连丽如(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1982年)(8)

评书代表人物连丽如(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1982年)(9)

目前活跃在我国曲艺界的青年演员如王玥波、李菁等都是他们的义子,深得连丽如先生的真传。对此,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很是赞赏,他说:“说书本身不容易,现在走下坡路,几乎面临着后继无人,步履艰难。此中的甘苦只有干这行的人才知道。丽如和建国出书,我高兴,尤其高兴的是带出了几个好弟子。他们带出新人,评书后继有人。”

如今连丽如先生已经76岁高龄,本应在家颐养天年,但连丽如却依旧将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她一直谨记父亲对她说过的那句话:“懂多大人情说多大书。”所以每个周五,她都要为第二天的说书做好准备,现在在宣南书馆的说书台上,每周六还是能看到连丽如先生说书的风采。从儿时到现在,连丽如对评书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每每听完连丽如先生演出,都能感受到岁月赋予这位评书大家的风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