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十二月的雅称图文(浅解十二月雅称)
古人对十二月的雅称图文(浅解十二月雅称)夏朝建国,始定夏历,把元月作为正月。正月即一月,一月为开元之月,也就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因此称之为元月。一、荣春三月除夕之夜,子夜正中,旧年结束,新岁来到,腊月换为正月。
一年十二月,三月为一季。
寒暑曰冬夏,荣枯乃春秋。
华夏文华盛,月月有雅称。
今朝君有暇,细听某说来。
一、荣春三月
除夕之夜,子夜正中,旧年结束,新岁来到,腊月换为正月。
正月即一月,一月为开元之月,也就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因此称之为元月。
夏朝建国,始定夏历,把元月作为正月。
正月的“正”字,本为“政”字音,因秦始皇姓嬴名政,“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后来直接改成了“端月”。
一月为开年之月,在初春时节,故有孟春、初春、新春、岁始、初阳之称。
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初春新柳萌发,古时候有“正月银柳插瓶头”的习俗,故亦称柳月。
二月处在春季中间,是以人们多以仲春、春半、殷春、春中等代指二月。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宋人叶绍翁诗句中的红杏,故也称杏月。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月里盛开最多的是梅花,梅花自古皆被称为百花之首。
与一月相比较,二月的天气更加温暖,此时盛开的花自然也就更多。
除却杏花出墙而来、梅花暗香浮动,迎春、山茶、水仙等都赶着趟地争相开放,而瓜叶菊、帖梗海棠、马蹄莲更是不输其后。
整个二月,就是一个百花盛开、群芳竞艳的花月,故二月又称花朝、花月。
《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三月在春季中,排行老三,是最后一个月份,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暮月、余春等。
张旭有诗云:“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清代诗人朱彝尊有一首著名的词作《行香子•蚕月桑津》:蚕月桑津,轻浪鱼鳞。好风光最易愁人。相逢休便,闲却残春。……。话夜阑时,人如月,月如银。”
这首词绮丽无限又多有伤怀,它是诗人在暮春蚕月而写,这里的蚕月就是指三月。
嫘祖首创桑蚕之术,乃我华夏华服之始,其后历代皆把养蚕缫丝作为国之重事,三月间桑叶正盛、新蚕正出,正是养蚕的大好时节,是以三月多被古人以“蚕月”相称。
二、暑夏三月
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 孟夏之月麦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四月便称麦月。
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阴雨时间较长,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
古人诗中时常可见梅月之称:
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贯休《寄王涤》
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李廷珪《藏墨诀》
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到了初夏四月,温度彻底升起,草木生长之势到了最为迅猛之时,尤其是槐树不仅枝叶愈发繁茂,更是绽开出了满树满树黄白色的花瓣儿,槐花不仅芳香怡人,更是可以用来做成很多种美食,由此多有人称四月为“槐月”。
初夏四月走过,来到了五月是为仲夏,它在夏三季中排行正中。
本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韩愈有诗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五月间石榴果皮由绿变黄,充分着色,果面出现光泽。果棱显现,果肉细胞中的红色或银白色针芒充分显现,这样子的石榴就是已经成熟了的,采摘下来籽粒饱满,吃起来酸甜爽口,是夏季最为被人喜爱的水果之一。
另外古人视石榴为吉祥物,以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间婚嫁之时,常于新房案头或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赠祝吉者。
因此,五月最为重要的一个雅称就是“榴月”。
说起六月,首先就会想到的就是一个字“热”,韦应物不也说“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
遥想在那炎炎酷暑,在一凉亭之内,喝着凉茶,眼前是一方颇大的湖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可是盛夏时的最好消遣。
在《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说。
杜牧有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的许多故事,哪怕就是在而今,也被人津津乐道。其中有一则颇有意思,杨贵妃生于蜀地,好食荔枝,而荔枝生长在南方,故因此到了每年夏季,为了吃到最新鲜的荔枝,不惜请得唐玄宗让人以八百里加急飞驰以进。
六月正是吃荔枝的最好时候,因此称六月为荔月。
三、枯秋三月
秋季的头一个月,七月谓新秋、初秋。
历来,瓜果成熟都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而七月正是诸多瓜果成熟之际,有柔软多汁的桃子、晶莹剔透的荔枝、瓜果之王的西瓜、细腻香甜的芒果、肉质绵软的香瓜等等,是以七月被称为瓜月。
有一种兰花在初秋开放,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秋月。
林杰《乞巧》有云:
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月之中最为最值得一说的就是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每年的七月都会被许许多多人再度说起,无数的少男少女,在那天,都会祈求月老给自己牵上一根红线,降下一桩好姻缘。
是以七月又有姻月之称。
八月是在秋季除外正中,是以多以仲秋、秋半称之。
郝懿行有言:“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
民间有歌唱到“八月里来桂花香”,此时桂花盛开,桂香弥漫,这在仲秋时节,可是最美的一幅风景。
李清照为此写过一首著名的《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另外,桂花更是一种特别好的食材,钟鸣鼎食之家用之做成各种糕点,贫寒百姓则就是外加些其他粮食做成桂花饭就可食用。
又因此月有个盛大的节日——中秋节,而关于中秋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故事中,其中就有一则为“吴刚为母摘月桂”。
咸宁之地有一个孝子叫做吴刚,母亲病重,吴刚只能不断地去到悬崖峭壁为母亲采药,观音大士看到,被吴刚的孝心感动,晚上托梦给他,说月宫中有一种叫木樨的树,也叫桂花,开着一种金黄色的小花,用它泡水喝,可以治他母亲的病。在观音大士的指点下,吴刚在八月十五晚上去到了挂榜山,依着天梯,登上了月宫摘得丹挂,治好了母亲的病。
故此,八月多被为成为桂月、桂秋。
九月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份,此时万木萧瑟,落叶纷纷,故此九月多被称为季秋、暮秋、凉秋、秋末、残秋等。
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黄巢的《不第后菊赋》,可是把菊花的热力、活力、霸气描写得淋漓尽致。
另外菊花开在九月,菊与“据”同音,“九”又与“久”同音,所以菊花也用来象征长寿或长久;且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采的菊花更有意义,多用其精制菊花茶,更有人将这一天采的菊泡陈年米酒,或者是用菊花沐浴,皆取“菊水上寿”之意。
四、寒冬三月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杜甫《萤火》
在晴朗无云,微风飘拂的夜晚,由于地面的花草、石头等物体散热比空气快,温度比空气低,当较热的空气碰到这些温度较低的物体时,便会发生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留在这些物体上面,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露水。
露水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农历十月,因秋去冬来、露水多生,露月之名由此而来。
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后汉书•马融传》说:“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
旧时乡间的十月,正值开冬之后,娶亲嫁女等操办喜事便选在入冬,此时收成已毕,正值农闲,可真是一个良辰好景!
忆长安,子月时,千官贺至丹墀。——刘蕃《忆长安•十一月》
这儿的子月就是十一月,因为古时多以十一月作为岁首,因此称之为子月。
《礼记•月令》:“ 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
葭月是农历十一月的美称,因为冬月里的葭草才会吐出“绿头”,所以十一月称之为葭月。
葭就是芦苇,在我国中部以及南方,芦苇的成熟期是在十一月,这个时候的芦苇,它的枝叶果实可以用来喂养牲畜,它的秸秆用来编织席子、篮子等各种东西,还可以用来当作柴禾。
是以,葭月这个名字可谓名副其实。
冬季之中,按序列亦把十一月叫作仲冬。
十二月多称腊月,这个名字由来已久。
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先民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
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
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腊日”。
岑参有诗云:“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自古以来,农历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
而十二月是一年的结尾,又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份,因此亦有季冬、暮冬、暮岁、岁杪等称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