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秦阿房宫的特点是什么(秦阿房宫)

秦阿房宫的特点是什么(秦阿房宫)漆河阿房宫遗址旅游景点兰池宫兰池宫遗址在咸阳市渭城区杨家湾、柏家咀原边,是秦始皇的一座寝宫。因筑于兰池之畔而名。《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地理志·关史料》,以微缩形式营造,高7.35米,长16米,宽16米。为了突出其“仙岛”氛围,建宫于兰池之中。池中波光潋滟,烟云氤氲;岛宫奇葩争妍,丝竹飘飞,仙女翩跹,给人以身临仙境的怡悦感受。

阿房宫是秦王朝的巨大宫殿,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阿房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力日益强盛,国都咸阳人口增多。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可见阿房宫确为当时非常宏大的建筑群。

阿房宫是秦王朝的巨大宫殿,遗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始建于公元前212年。

旅游景点

兰池宫

兰池宫遗址在咸阳市渭城区杨家湾、柏家咀原边,是秦始皇的一座寝宫。因筑于兰池之畔而名。《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地理志·关史料》,以微缩形式营造,高7.35米,长16米,宽16米。为了突出其“仙岛”氛围,建宫于兰池之中。池中波光潋滟,烟云氤氲;岛宫奇葩争妍,丝竹飘飞,仙女翩跹,给人以身临仙境的怡悦感受。

阿房宫遗址

漆河

漆河变名漆渠,是一条人工开凿的小运河。据《长安志》引《括地志》载:“漆渠,胡亥筑阿房宫开此渠,运南山之漆。”由此可知渠凿于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再现的漆河。根据有关史料开凿,长298米,宽5-11米,水深1.6米。

上天台

上天台是秦阿房宫殿祭祀天神的建筑物。古代先民认为,太平盛世,均是天神的恩赐和保佑。皇帝为了使自己的国家物阜民丰,四海升平,定期率领朝臣登坛祈祷天神。重现的上天台,是根据有关史料营造。规模为16.8米×16.8米,高19.8米。

磁石门

磁石门是秦阿房宫的北阙门。遗址在三桥镇武警部队工程学院内,约建于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因“累磁石为之”,故称磁石门。作用类似现代的安全检查门。一是为了防止行刺者,在入门时以磁石的吸铁性能使陷甲怀刃者不能通过;二是为了向“四夷朝者”显示神奇使其惊恐却步,不敢有异心。故亦曰:“却胡门”。磁石门是在秦始皇兼并六国后营造的。反映了秦国高超的科学技术水平。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尚属首创。重现的磁石门是根据有关史料和苑区地缘特征营造,高13.2米(从地平线到屋脊),东西长20.4米,南北跨度12.7米。

祭地坛

秦阿房宫中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动场所,专供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用。古代曰:“社”。“社”代表国家;“稷”为谷神。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发源于黄土高原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重现的祭地坛,是根据有关史料营造,规模为16米×16米,高11米。

上林苑

上林苑为古宫苑名。秦都咸阳时置,周围二百多里,包括长安、户县、周至等地。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营建朝宫于此。阿房,即其前殿。汉初苑内荒芜,武帝时复为宫苑,内养禽兽,供皇帝射猎,并建离宫、观、馆数十处。司马相如作《上林赋》,言其极为宏伟、壮丽。

历史记载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始皇本纪》中说: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万人,殿下可以树起五丈高的大旗。四周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在南山的峰巅建宫阀,又修复道,自阿房宫渡过渭水直达咸阳。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为一里,秦尺约0.23米。如此算来,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容纳万人自然绰绰有余了。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堂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宫中珍宝堆积如山,美女成千上万,秦始皇一生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至死时也未把宫室住遍。《汉书·贾山传》记载阿房宫整个的规模“东西五里,南北千步。”如今在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还保存着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可见,阿房宫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宏大,是世界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宫殿建筑。[1]

阿房宫遗址

荣誉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确认秦阿房宫遗址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属世界奇迹和著名遗址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宫”。[1]

遗迹建筑

今阿房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台基,周长约310米,高约20米,全用夯土筑起,当地人称为“始皇上天台”。阿房村西南附近,夯土迤逦不断,形成一长方形台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当地称为“郿坞岭”。这两处地方是阿房宫遗址内最显著的建筑遗迹。[1]

修筑时间

阿房宫开始建造的时间司马迁有两个说法。《史记·表第三》载:「二十八,为阿房宫。」但同书的《秦始皇本纪》却记为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多数人把後者当作阿房宫的始建时间。很可能的情况是秦始皇意欲新建朝宫的时间要稍早些,其间酝酿和规划用去几年。

阿房宫按规划有规模施工的时间前後是2年7个月。公元前212年,秦朝修筑并开通了直道;又徵集隐官刑徒70馀万人,分别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两年之後,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骊山,因集中人力覆土需要,遂将阿房宫建设工地上的劳力徵调到骊山园。第二年即四月复建阿房宫,但当年冬天(前209年),数十万起义军汹涌而至,修建队伍被迫停止。除去因覆土骊山暂停的7个月,共施工了2年7个月。

前殿遗址

前殿是阿房宫的主体宫殿。史载其东西五百丈,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现存一座巨大的长方形夯土台基,西起长安县纪阳乡古城村,东至巨家庄,经探测实际长度为1320米,宽420米,最高处高约7~9米,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台基由北向南呈缓坡状。南面坡下探出大面积路土,现存长770米,宽50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为一广场,广场南沿有4条道路向南延伸。台基东、西边是现代挖成的断崖;北边为3层高出地面的台阶,阶宽1~2米,高2~4米。50年代初,台上东、西、北三边都有土梁且连接在一起,现仅残存北边土梁,其高出台面两米多,略短于台长,应为倒塌了的夯土墙,现存墙迹厚3.6米,残高0.7米。发现有绳纹、布纹瓦片,分别有一戳印“千(隶体)右(篆体),北司(篆体)”文字。[2]

上天台遗址

上天台位于阿房宫村南,俗称“上天台”。台底东西长42.5米,宽20米,台顶平面长11.5米,宽4.5米,台高约15米。台上西北角有一条向西伸出的坡道,直通台下。坡道长约30米 底宽上窄。台下夯土基向西、向南各延伸约20米,向东延伸近100米,向北约300米直至阿房宫村附近。台下北边还残留一段30多厘米高的白灰墙迹。台下四周地面散见战国晚期至秦的细绳纹和中绳纹瓦片、几何纹空心砖块、红陶釜片和许多烧红了的土块。

磁石门遗址

磁石门为秦阿房宫门阙之一。秦阿房宫的建筑以磁石为门,一是为防止行刺者,以磁石的吸铁作用,使隐甲怀刃者在入门时不能通过,从而保卫皇帝的安全;二是为了向“四夷朝者”显示秦阿房宫前殿的神奇作用,令其惊恐却步。

磁石门的准确位置,历来说法不一。《三辅旧事》指为阿房宫的北阙门,《雍录》指为阿房宫的西门,《三辅黄图》指为阿房宫前殿之门。其位置据《西安地方志丛书·汉代长安词典》载:“磁石门遗址在今咸阳东南的双楼村(今三桥镇双楼寺)。”90年代,在三桥镇阿房宫殿遗址北面(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技术学院院内)发现夯土层,文物部门推测此处可能是秦磁石门遗址,并设有磁石门遗址的保护标志。

其他遗址

在前殿东北200米处有一“北司”建筑遗址,发现排列有序的大型石柱础和绳纹瓦片,瓦片上有“北司”、“左宫”、“右宫”、“宫甲”等小篆文字。

在今阿房宫村北高窑村发现秦代麻点纹板瓦、筒瓦、云纹瓦当等建筑材料和著名的高奴禾石铜权。

前殿正北约1公里的小苏村,发现铜建筑构件6件。一件可能是铜柱础,一件是门砧,一件是户枢,其他3件都是作加固木质梁柱用的。

前殿北约3公里的后围寨村北有一高台建筑遗址。出土有用花纹空心砖砌筑的踏步和排列有序的柱础石、五角陶质水道,也应为一宫殿基址。

河沟遗迹

2016年1月,在有宏大规模夯土建筑台基的阿房宫前殿遗址下,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条古代河沟延伸进入前殿的夯土之下,时代早于秦阿房宫兴建。[3]

这次河沟的发现,说明阿房宫前殿下并不是一片完整的高地。在河沟上修建宫殿,就意味着打断了原有的水网,使流水改道,再深挖淤泥、回填夯土。河沟一带的阿房宫基础深达5.8米,可见当时工程量之大。

由阿房宫中心线一直向南,正对着秦岭北麓有名的峪口“沣峪口”。南至沣峪口,北至渭河,阿房宫所在地正是这条轴线上的最高处。也与文献的记载意义相合。由此看来,‘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的记载也并不完全是文学上的夸张。这说明阿房宫是当时人为的、具有强烈轴线意识的选址,这条轴线看来应该是秦始皇给统一后的秦帝国都城咸阳所定的轴线。这条河沟的发现为此提供了新的佐证。[3]

附属文章

“十二金人”追记

十二金人系“置放于秦阿房宫前的十二尊大铜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这十二尊大铜人,均高三丈,各重千石,折30751公斤,穿着少数民族的服装 胸前都铸有李斯所篆、蒙恬所书的‘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的铭文,放置在阿房宫宫门之外。西汉时移此十二金人于汉长安城长乐宫大夏殿之前。《汉书·王莽传》载,地皇二年(公元21年),‘莽梦长乐宫铜人五枚起立,莽恶之,念铜人铭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即使尚方工镌灭所梦铜人膺文。’东汉末年,董卓椎破铜人铜台以铸小钱,余二枚徙清门里。三国时期,魏明帝于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欲将此二铜人徙往洛阳,载至霸城(今灞桥区谢王庄附近),因重不可致,便留之。十六国时,后赵石虎将此铜人徙于邺都(今河北磁县南)。前秦苻健又徙回长安城而销熔”。

建造考察

按最近的考古勘察和试掘资料显示,阿房宫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夯土台基的面积是54.1万平方米。

阿房宫遗址

据《史记》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宫前殿东西为500步(693米),南北50丈(116.5米),总面积为8.07万平方米,约占阿房宫面积的七分之一。城墙长1200米,宽450 米,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前殿东北处有一座夯土台,发现有台阶的痕迹,柱础和下水管道。曾出土「高奴铜石权」、西汉铜器群及铜柱外箍、户枢等文物。阿房宫遗址南起巨家庄、纪阳村,北至西安兰州公路,其范围都在方圆3公里之内。[4]

历史采访

当我们终于等来有史第一次对“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掘,当我们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秦宫铺瓦屋顶”,尤其是,当我们热火朝天于“项羽烧没烧阿房宫”论战不休时,那如诗似幻般的阿房宫,真的有过吗?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工作队领队李毓芳说,她连日来“已被国内个别所谓的专家弄得头都疼了”。提起近来阿房宫遗址考古成果发布后引来的是是非非,她说:“我可以肯定并且斩钉截铁地说,阿房宫前殿遗址没有发现被大火焚烧的痕迹,项羽当年烧的是秦咸阳宫的建筑,而不是阿房宫的前殿!”

近日,有媒体刊发“项羽没烧阿房宫有误”的消息,记者就此采访秦阿房宫考古工作队专家。从他们那里记者再次得到确认:“可以肯定地说项羽没烧阿房宫,应该为项羽平反。”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秦代重要宫殿建筑阿房宫是被西楚霸王项羽付之一炬的。直到公元2003年的今天,考古专家从阿房宫遗址发掘现场一直没有找到炭灰的痕迹,才初步断定阿房宫并非毁于大火,从而排除了项羽“纵火”的嫌疑。那么,项羽为什么会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呢?

专家分析认为:阿房宫可能是基础打好了,但宫殿没有完全盖好。当时修阿房宫不到一年多,秦始皇就死了,劳动力被拉去修秦陵墓,陵墓没修完,秦二世就垮台了,阿房宫的活也就没完。这次考古没有找到封顶的东西也是一个佐证。从另外一个侧面分析,阿房宫没修好,也就没有什么好烧的。”

首次科学发掘

经过中国考古工作者一年时间的勘探和发掘,举世闻名的秦阿房宫遗趾前殿夯土台基的范围已经基本确定,其前殿遗址南北部边缘的结构也初步摸清,同时首次发现了秦阿房宫前殿附属宫完整组合的板筒瓦屋顶,沉睡两千多年、气势磅礴的阿房宫正在向世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被唐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为”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建筑之一。[5]

秦阿房宫的特点是什么(秦阿房宫)(1)

《阿房宫赋》

根据勘探发掘确定,仅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夯土面积541020平方米,是迄今所知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夯土基趾。据考古专家推算,阿房宫前殿遗址的面积规模与史书记载的“东西长500步,高达数十仞,殿内举行宴飨活动可坐万人”所描写的基本一致。[4]

重大发现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北部的边缘为台面结构,最高处有宫墙,墙的侧面堆有大量倒塌的筒状和板状瓦片,考古专家介绍说,这些出土的瓦片时代应为秦和西汉早期,说明遗址的始建年代为秦代,汉代作为上林苑的一部分继续在使用.前殿遗址夯土台基的南部则较低,略呈向南倾斜坡状。在台基南边沿还有一条东西向壕沟,在壕沟南侧,发现一处铺瓦的屋顶痕迹,残留的铺瓦范围东西长3.06米,南北宽3米,由西向东筒瓦存6行,板瓦5行。筒瓦通长为46-54厘米,厚1.2-2厘米;板瓦通长为58-62厘米,宽44-51厘米,充分显示了秦代建筑的宏伟巍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指出,这是秦代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

2016年1月21日,在有宏大规模夯土建筑台基的西安秦阿房宫前殿遗址下,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条古代河沟延伸进入。专家认为,此次发现是秦始皇咸阳城以阿房宫、沣峪口为中轴线的佐证。[6]

历史考证

据介绍,在整个前殿的发掘中没有发现有火烧土的痕迹,迄今没有证据表明阿房宫曾经历过大火烧毁。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阿房宫的科学勘探发掘。阿房宫遗址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保护形势日益严峻。为了给遗址的保护提供全面准确的科学依据,从2006年10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建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截止目前,勘探面积20万平方米,试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考古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

相关历史

项羽一把火是否烧掉秦朝龙脉?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富力强后,自栎阳迁都至距现咸阳市东北二十里的古都咸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天下十二万户富豪迁到此地,设置成帝都,对都城规模,秦始皇一再扩大,并建造“东西五里,南北千丈”、可容坐万人,一直到秦朝灭亡也未建完的阿房宫。

今日阿房宫

在风水学家看来,咸阳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它以九嵕山为祖脉,以渭河平原为明堂,以渭水为朱雀,关住了九嵕山的来气而聚成正穴。这样,咸阳介于九塔山以南,渭河以北,山水相互映照。同时,由于九嵕山主脉的高大特异,加上秦始皇坐天下于此地,于是秦始皇仿效紫微宫,建造宫室145种,著名的有信宫、甘泉宫、兴乐宫等宫殿。咸阳宫可谓殿宇林立、楼阁相属、曲廊幽径、花香景深。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人伐运四川、湖北等地的木材,开凿北山的石料,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秦始皇还把渭水引入都内,象征天河,以皇宫标示北极星,告知世人咸阳是帝都,宫殿是天子的住所不可动摇,把整个都城建成一个宇宙图式。不仅如此,秦始皇死后把自己的皇陵选择建在渭河平原东北的临潼,南依骊山、北跨渭河,形成气度不凡的皇家气派。但是,有人却说,秦始皇依靠龙脉,附之以阿房宫等宫殿的宏伟设计却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这是真的吗?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姓项名籍,字羽,古代中国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在公元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之后“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唐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更是以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阿房宫后,无限感慨地歌咏:“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为了寻找项羽火烧秦宫的证据,2002年考古学家来到今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的阿房宫遗址上,开始了探索。虽然采用多种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但是,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没有发现阿房宫被火烧的痕迹。会不会因为两千多年过去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侵袭,已经把大火留下的痕迹抹去了呢?为了进行比较,阿房宫考古队来到了汉代长乐宫的遗址,东汉末年,长乐宫也和汉代其他宫殿一样,逃不过被焚毁的命运,两千多年过去了,这里被火烧过的痕迹却仍然历历在目。

那么,是不是流传了两千年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的说法不真实呢?考古学家发现,人们通常所说的阿房宫遗址实际上是阿房宫的前殿遗址,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1270米、南北426米,台基上面西、北、东三面已有夯筑土墙,墙顶部有瓦的铺设;夯土台基上面没有建筑南墙。三面墙里面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从路土分布的情况来看,人们是把夯筑台基用土从南面运到北面,再从北面开始往南逐渐夯筑台基。专家就此大胆地推测,阿房宫的所有工程只有前殿建成了台基,其他工程尚未动工,阿房宫没有建成,也没有像史书记载那样被项羽放火焚烧!

阿房宫遗址

我们翻看历史可以发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项羽是对咸阳采取了烧、杀、抢虏的政策,然而这里并没有明确提到火烧阿房宫。《史记·项羽本纪》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在这里也只字未提火烧阿房宫。火烧的很可能是秦朝的其他宫殿。《史记》中的另一条记载也从侧面证明阿房宫并未建成:“四月,秦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但是,这年七月陈涉、吴广就反了。前后就这么点时间,显然建不成阿房宫。

既然阿房宫连前殿都没有建成,前殿夯土台基上面没有宫殿建筑,项羽也就没有必要渡过渭河来放火烧一个没有宫殿建筑的夯土台子,所以传说认为项羽烧了阿房宫是错误的!项羽虽然没有烧阿房宫,火烧秦始皇依据龙脉所建的咸阳城其他宫殿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关传说

传说中秦王赢政爱上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芳名阿房,但这段美丽的爱情终究没有换来美丽的结局,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宫;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

阿房宫遗址

美丽的故事并不都是喜剧,阿房宫就以它悲情的色彩沉淀了它的美丽。千年已逝的今天,我们依然能从它的遗址中感觉到它摄人心魄的壮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对阿房宫会心的描写,其实杜牧见到的也只是阿房宫遗址的残垣断壁,可见阿房宫的气势何等宏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