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豆后期田间管理方式(大豆高产不能缺少的四项管理措施)

大豆后期田间管理方式(大豆高产不能缺少的四项管理措施)在大豆花荚期,危害大豆的主要病害有大豆白粉病、大豆叶斑病、大豆紫斑病、大豆霜霉病等。危害大豆的害虫主要是大豆食心虫、蚜虫、豆天蛾、造桥虫、豆荚螟等。大豆苗期病虫害主要有大豆立枯病、大豆叶斑病、大豆炭疽病、豆秆蝇、蚜虫、造桥虫等。当病虫发生后,可用高效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阿维菌素等杀虫剂和醚菌酯、丙环唑、戊唑醇等杀菌剂进行治虫防病。当田间发生造桥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时,每亩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100毫升加上5克甲维盐进行综合防治,防效果较好。1、壮苗:其长势是根系发达,侧根多,根瘤多,子叶肥厚,幼茎粗壮,节间短,分枝多,叶片无缺损,叶色正。适期播种的大豆,在适宜的光、温、水、肥条件下,可长成壮苗。对于高水肥地的壮苗,应控制灌水,适当蹲苗,促进根系发育,防止后期倒伏;对于生长偏旺的壮苗,要控制其生长,可中耕3-5㎝,切断一部分表层细根,促进根系下扎。也可用15%多效唑35克/

大豆种植是国家高度关注的农作物,农业农村部发布了有关文件和指导意见。所以在今年,种好大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夺取大豆的生产措施很多,往往忽视一些简单措施,殊不知这些措施能为高产起到重要作用。下面提醒朋友们应当注意如下措施。

大豆后期田间管理方式(大豆高产不能缺少的四项管理措施)(1)

一、及时定苗,合理密植

根据“稠豆稀麦两季不得”的农谚和“肥地宜稀,薄地宜密”、“早播宜稀,晚播宜密”的原则确定种植密度。大豆一般采用40㎝等行距的种植方式。每亩留苗13000~15000株。相对玉米,大豆对播深较为敏感,播种深度既不能过深也不能过浅,以3-5㎝为宜,播种太浅会降低种子出芽率,播种太深会影响大豆后期的产量。如果播种的土壤较干,水分不足,也可以适当加深播种深度,但不能超过5㎝。

为了培育壮苗,首要任务是间去丛生苗,疏通苗与苗的间距,按计划每亩苗数确定株距,一般大豆株距为10~15㎝为宜。如果使种肥同播机下种的,一般不需间苗。

大豆后期田间管理方式(大豆高产不能缺少的四项管理措施)(2)

二、中耕灭茬

中耕灭茬,是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管理措施,种植户认为只要将种子下地,追些肥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投入那么多的劳动力。殊不知通过中耕灭茬,不仅是松土将麦茬翻入土腐烂后可做肥料,还能起到消灭病虫的作用。中耕就是将行间麦茬,通过机械或人工方法翻入土中,深度是行间深,苗旁浅的原则进行,一般5~10㎝。中耕灭茬要在第一对复叶展开后完成,不能太晚。

三、看苗管理

1、壮苗:其长势是根系发达,侧根多,根瘤多,子叶肥厚,幼茎粗壮,节间短,分枝多,叶片无缺损,叶色正。适期播种的大豆,在适宜的光、温、水、肥条件下,可长成壮苗。对于高水肥地的壮苗,应控制灌水,适当蹲苗,促进根系发育,防止后期倒伏;对于生长偏旺的壮苗,要控制其生长,可中耕3-5㎝,切断一部分表层细根,促进根系下扎。也可用15%多效唑35克/亩喷雾,控制大豆旺长,促进分枝分杈。

在分枝末期和鼓粒期每亩追复合肥分别是5~~10公斤和8~10公斤,施肥与浇水相结合。

2、弱苗:根系少、茎细、叶小、叶色淡、叶面无光泽、生长速度慢。根据弱苗产生的原因,分别采用相应对策。如因干旱造成的弱苗应及时浇水,地表泛白后锄地保墒;因田间积水造成的弱苗,应排水降湿,在表泛白后,锄地松土散墒,并追肥促苗;对因晚播或播种过深形成的弱苗,而没有施底肥的田块,在3叶期每亩可追复合肥肥20公斤、到鼓粒期每亩追5~10公斤,同时进行浇水、中耕促苗。

大豆后期田间管理方式(大豆高产不能缺少的四项管理措施)(3)

四、防治病虫

大豆苗期病虫害主要有大豆立枯病、大豆叶斑病、大豆炭疽病、豆秆蝇、蚜虫、造桥虫等。当病虫发生后,可用高效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阿维菌素等杀虫剂和醚菌酯、丙环唑、戊唑醇等杀菌剂进行治虫防病。当田间发生造桥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时,每亩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100毫升加上5克甲维盐进行综合防治,防效果较好。

在大豆花荚期,危害大豆的主要病害有大豆白粉病、大豆叶斑病、大豆紫斑病、大豆霜霉病等。危害大豆的害虫主要是大豆食心虫、蚜虫、豆天蛾、造桥虫、豆荚螟等。

防治霜霉病可用75%百菌清600倍液兑水60公斤,或施得益600-8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白粉病可用15%三唑酮40-50克。

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最佳时期是看见成团的成虫飞翔,每亩可用10%氯氰菊酯乳油和毒死蜱500倍液喷雾。

以上用药只是一般建议,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农药品种,不论选择哪种农药,一定按要求使用,不缎自行决定浓度和用量。

大豆后期田间管理方式(大豆高产不能缺少的四项管理措施)(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