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董其昌山水画100幅放大20倍(史海钩沉三)

董其昌山水画100幅放大20倍(史海钩沉三)(都江堰市博物馆)想起昔日,在一次与对本地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施廷俊老师闲谈中,得知董寿平先生在灌县(今都江堰市)生活的一些轶事。抗战时期(1938年) 董先生入蜀避难。1939年3月,其带着其母亲和夫人刘延年、儿子董纪曾、表兄杨秉周,全家五人迁灌县。1939年至1945年,赁居西街闾士鹏医师家。其地背靠西门城墙,面向离堆伏龙观,环境清幽,风景宜人;1945年至1949年,又租赁北街鲁耀中公馆(原北街粮食局)。其间,李启明先生因帮助杨秉周,受董先生知遇之恩,言传身教,加上自己刻苦努力,遂为本地著名学者。当时,董先生还收雷启厚等人为入室弟子。董先生居玉垒山下十年,以卖画谋生,作品留下很多。当年,他常游青城,对青城山寄情甚厚:或独自登临写生、作画,或陪友人同游,对青城山水也匠心独运。1949年,董寿平先生离开灌县移居成都;1950年4月,又移居西安;1951年2月,赴北京后供职荣宝斋,从事编辑、

《都江堰市馆藏文物精品集》中,收录了国画大师董寿平先生的八幅书画作品,分别是《山水图》《垂柳图》《墨兰图》《行书七言联》和《梅花图》四幅。

董其昌山水画100幅放大20倍(史海钩沉三)(1)

《山水图》(66㎝×113㎝) 从画中题识“乙酉(1945)中秋,略用元人笔法写高山流水之意,苦不能工,奈何,奈何。董寿平”,可知该画作于1945年中秋,董寿平模仿元朝画家的技法来表达高山流水之意境,但他觉得画出来的作品却没有很好地达到自己心中想表达出来的境界,发出了“怎么办?怎么办”的感叹。再看此画,虽说山峦、瀑布、奇松、云雾是传统山水画中常见的题材,但在董寿平的笔下,这些题材变得灵动有趣。画中的山峦奇峰突兀,以墨色的枯湿浓淡变化,表达出山峰层峦叠嶂的奇幻;生长在山上的松树的松干、松针都充满刚性,墨线曲曲折折、粗细悬殊,墨点大小、稀密不一,强化视觉效果;个人认为整个画面意境空灵,笔墨苍劲,繁简相宜,富有个性特征和生活气息。但就这样的一幅画,董老却不太满意,由此可见,他对自己书画作品的要求之高,也反映出他对艺术创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

董其昌山水画100幅放大20倍(史海钩沉三)(2)

《垂柳图》(138cm×38cm),此画为纸本立轴,水墨设色,左上题行书款识:“济华吾兄酷嗜拙作,久而未报。特写此帧以博雅教。时在乙酉(1945)春初董寿平识。”。由此可知,董先生的好友济华对他书画作品非常喜爱,想来是董先生事先答应了好友的请求,但很长时间也没有给他画。于是,心里过于不去,在1945年初春,董寿平先生特作此画以表歉意。该画中立于江边或湖边的柳树树干苍劲有力,斜枝向上,枝叶浓淡相映,好似正经雨水的洗礼,枝叶下垂,树干与枝叶线条流畅而意态从容,整个画面给人清爽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董寿平深得中国传统文人画绘画精髓。

董其昌山水画100幅放大20倍(史海钩沉三)(3)

《墨兰图》(113.4cm×43.7cm),此画为写意画,方形构图,所画兰花品种为叶子较长,一茎数花的惠兰。生长在石上的蕙兰,成丛多叶,姿态俯仰生动、交加而不重叠。兰叶每一笔都蕴含着轻重缓急、起伏转折、浓淡虚实;叶子与花的穿插布局合理,他在绘画中十分注意叶与花之间的争让关系,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由此可以看出董寿平深厚的运笔功力和熟娴的用墨技法。画的上面题识“开遍零陵第一香,南州韵事重潇湘。花能与老忘荣悴,叶亦如人自短长。侭有因依成品格,了无援系不言芳。缘何贵贱分兰蕙,鼻观气来试较量。偶用赵松雪笔法写此,洪洞董寿平”。“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兰花,自古以来被人们当作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的象征,与梅花、竹、菊花一起被人们称为“四君子”。董寿平题的这首诗,也表达了他对兰花高尚品格的赞许。

董其昌山水画100幅放大20倍(史海钩沉三)(4)

《行书七言联》(177cm×46cm),行书,是当代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书体,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向来以行云流水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是一副摘句联,其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诗作《登楼》中的名句。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 诗人登高见祖国山河壮观;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诗即景抒情,对仗工整,沈德潜推崇此句为“此杜诗之最上者。” 董寿平先生书写的这幅书法作品,用笔老辣,下笔自然而多变,线条流畅自然,且粗细变化具遒劲清逸,字的结构潇洒平稳,疏密有致,整体观之气韵生动,无造作之气。看到这幅书法作品,我脑海中就呈现出像是在现场观看他书写时,笔墨肆意挥洒的场景。人们常说“书如其人”,从这幅墨迹中,也显示出了董寿平先生渊博的学识和胸怀坦荡的品德。

董其昌山水画100幅放大20倍(史海钩沉三)(5)

董其昌山水画100幅放大20倍(史海钩沉三)(6)

四幅《梅花图》,甲图题识:“罗浮入梦是仙乡,写照冰纨楮墨香。艳骨珊珊风雪里,回眸一笑殿群芳。董寿平”;乙图题识:“老梅已成铁,逢春又著花。花开皆五福,先到吉人家。耀中吾兄大方家雅正,丙戌(1946)清和月(农历四月),董寿平时同居蜀中”;丙图题识:“朔风吹倒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万里江山雪。济华兄正之,董寿平写,时同在西川甲申(1944)冬日”;丁图题识:“几生修到话前因,疏影暗香自写真。风雪漫天鹤梦熟,别成缟素一家春。乙酉(1945)五月既望(每月初十六),董寿平写”。

董寿平画梅花堪称一绝,享有“董梅”雅誉。其画梅树干粗大,铁臂虬枝,线条或枯或润,或浓或淡,或曲或直,或粗或细,转折、直行,充满劲健之势,力量感极强。他特别注重写意,所有笔墨都一气呵成,无涂抹痕迹,因而枝干间有许多虚白(飞白);这四幅《梅花图》,透露出梅花孤高、清幽的气节,传统文人精神充盈满纸。

想起昔日,在一次与对本地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施廷俊老师闲谈中,得知董寿平先生在灌县(今都江堰市)生活的一些轶事。抗战时期(1938年) 董先生入蜀避难。1939年3月,其带着其母亲和夫人刘延年、儿子董纪曾、表兄杨秉周,全家五人迁灌县。1939年至1945年,赁居西街闾士鹏医师家。其地背靠西门城墙,面向离堆伏龙观,环境清幽,风景宜人;1945年至1949年,又租赁北街鲁耀中公馆(原北街粮食局)。其间,李启明先生因帮助杨秉周,受董先生知遇之恩,言传身教,加上自己刻苦努力,遂为本地著名学者。当时,董先生还收雷启厚等人为入室弟子。董先生居玉垒山下十年,以卖画谋生,作品留下很多。当年,他常游青城,对青城山寄情甚厚:或独自登临写生、作画,或陪友人同游,对青城山水也匠心独运。1949年,董寿平先生离开灌县移居成都;1950年4月,又移居西安;1951年2月,赴北京后供职荣宝斋,从事编辑、创作、鉴定及培养专业人才的工作。1956年,董先生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邀请沿当年红军长征路线,重点深入黔、云、川、甘及娄山关、二郎山、雪山草地写生和体验生活,经过灌县。当时,余定夫先生为灌县政协副主席,请董先生与李启明、雷启厚相晤并在东街“一枝春”小食店同食面食。董寿平先生一生对都江堰充满感情,定居北京近五十年,时常书信讯及门人故旧,1981年赠四尺整纸《墨竹》以贺都江画院成立,还为《青城山志》《青城山宫观楹联选注》和《青城山叟诗文存》题写书名 对都江堰书画界发展影响至深。

(都江堰市博物馆)

董其昌山水画100幅放大20倍(史海钩沉三)(7)

人物介绍

董寿平(1904-1997),当代著名写意画家、书法家。原名揆,字谐伯,后慕清朝画家恽寿平遂改名寿平,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杜戍村人。其出身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书画,刻苦自学。初画花卉后研山水,尤以画梅竹及黄山风景而著称于世。1931年书画问世即蜚声京华,获得中外人士的好评。1938年后在西安、成都等地从事书画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供职北京荣宝斋,从事编辑、创作、鉴定及培养专业人才的工作。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并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荣获"富士美术奖章"。他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荣宝斋顾问,全国政协书画室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日友协理事,北京对外友协副会长,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委员。

主 管:都江堰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主 办:都江堰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宣传营销科

主 编:曾 岷

责任编辑:刘建华

值班编辑:张渝杰

编 辑:杨 璨、李思易、张铴月、张立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