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用穿起社情民意的)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用穿起社情民意的)“穿针引线”工作法善用党建这根“绣花针”,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群众需求的落针点,串联居民自治的“主线”,发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从替民做主变由民做主,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让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老城区更有温度、更有情怀。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厦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一青表示,由厦港街道首创的“穿针引线”工作法立足“近邻”理念,在实践中形成的老旧小区改造“穿针引线”工作法获评福建省第二批优秀社区工作法,在全省推广。 城市,是生活的地方;社区,是相守的家园;小区,是温暖的天地。从古至今,邻居都是离我们最近的人。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一纸书信,让安徽桐城的六尺巷至今仍被奉为美谈。闽南古语曰:“千金难买好厝边。”为生活奔波时,邻里间的一个微笑、一声寒暄、一点帮助,总能给人带来温暖。在当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邻里相处之道越发重要。对于
▲ 巡司顶海龙小区内外兼修,“颜值”刷新了,“气质”提升了。
▶ 在南华社区,当无物业小区下水管道出现污水倒灌,隔壁厦港花园的长盛景象物业公司前来帮忙。
发扬“头人”精神,把纠纷矛盾化解在最基层。
晨报记者 刘宇瀚 通讯员 阮伟峰
城市,是生活的地方;社区,是相守的家园;小区,是温暖的天地。从古至今,邻居都是离我们最近的人。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一纸书信,让安徽桐城的六尺巷至今仍被奉为美谈。闽南古语曰:“千金难买好厝边。”为生活奔波时,邻里间的一个微笑、一声寒暄、一点帮助,总能给人带来温暖。在当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邻里相处之道越发重要。对于生活在有600多年历史的厦港老城区的居民来说,邻里之间的温情更是如此。在古早味的街巷中,隔壁或对门亮起的那盏灯,最具烟火气。
“近邻党建”,核心是“邻”。这个“邻”,包括实现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就地就近融合共建、联动共治、资源共享,打通党群联系“最后一米”,让城市治理更贴近实际、更富有效率、更富有人情味。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厦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一青表示,由厦港街道首创的“穿针引线”工作法立足“近邻”理念,在实践中形成的老旧小区改造“穿针引线”工作法获评福建省第二批优秀社区工作法,在全省推广。
“穿针引线”工作法善用党建这根“绣花针”,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群众需求的落针点,串联居民自治的“主线”,发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从替民做主变由民做主,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让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老城区更有温度、更有情怀。
用活“绣花针”
串联基层治理强大合力
位于厦港街道巡司顶社区的海龙小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原本是相邻而居的开放式九幢楼栋。地面破损、下水管道老化、化粪池堵塞、防盗门破损、卫生环境脏乱差……由于无人管理,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面对诸多问题,巡司顶社区党委拉起“智慧线”,找好“针眼”,一方面深入居民家中了解想法,找思路,找对策;同时,充分发挥“近邻”文化,广泛发动党员、热心居民的力量,在征集居民意见的同时,引导居民积极配合,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经过社区工作人员、小区居民的一致努力。如今,老旧小区海龙小区内外兼修,刷新“颜值”,提升“气质”,形成从“面子”到“里子”的全域变化。
同样变化的还有巡司顶社区遍地可见的“微公园”。对于无人管理、杂草丛生的“荒地”,巡司顶社区党委利用社区零星空间,见“缝”插绿,因“势”建园,补充座椅、亭廊、垃圾箱、宣传栏等小微便民设施。如今,巡司顶社区已经打造了凤凰园、红领巾路绿化步道梦溪园等6处微公园,为居民提供了舒适、整洁的休闲空间。
“环境好了,居民幸福感更强,也更爱惜家园,更主动参与小区自治和社区活动。”巡司顶社区党委书记叶晓军说。巡司顶社区的华丽变身,就是厦港街道运用“穿针引线”工作法织密“近邻”幸福生活圈的生动样本。
居民哪里有需求,他们的服务就做到哪里。厦港街道用活党建“绣花针”,统筹“街道大党工委 社区大党委 小区党支部 结对共建党组织”等多元力量组成近邻党建联盟,建立完善的近邻联动机制,通过联席议事、项目认领、资源共享等机制,提升党组织之间的“黏合度”,串联起基层治理强大合力。
在铁皮被吹得七零八落、杂物四散的民宅屋顶上,在雨披摇摇欲坠、防盗铁窗横亘在路中的背街小巷里,处处都有捷安集团党支部抢险队的身影。在“米克拉”台风带来的狂风大雨中,抢险队员们自带专业抢险装备通宵驻守厦港街道,随时出现在一个个抢险清障现场。
今年5月才加入厦港大家庭的厦门市捷安集团党支部迅速进入“好近邻”的角色,全力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也是厦港人,互帮互助义不容辞,后续还会协助做好厦港街道防台、防汛各项工作。”捷安集团党支部委员陈丽丽说道。
“远亲不如近邻。”厦港街道的辖内还活跃着这样一支70余人组成的“近邻抢险队”,他们由共建单位厦门房屋修建工程有限公司、大党工委成员单位蓝天救援队、厦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在台风“米克拉”袭厦期间,这支队伍和街道社区共同奋战,紧急调拨人员和应急车辆,出没在抢险救灾和避灾点防疫现场。
一场风雨,见证了厦港街道探索辖内外党组织挂钩联系制度,创新采取非公领域党组织与社区党委的共建模式,和社企联动服务基层治理的超强实力。
(记者 刘宇瀚 通讯员 许灵雯)
来源:海西晨报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