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好在江州属于条件比较好的州,风土人情不恶,白居易的俸禄也不低,足以养家糊口。官职既闲,生活不愁,白居易无所事事,有大把时间寻诗觅句、发散闲情。白居易形象既"擅越职分",又伤名教,是得教育教育了,唐宪宗把白居易贬为江州刺史。诏令刚刚发出,中书舍人王涯又落井下石,上奏说白居易"浮华无行",还有资格做地方的父母官?唐宪宗认为王涯说的有道理,于是追加诏令,将白居易再降一级,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形象江州司马是五品衔,主管江州军事,地位仅次于刺史,但在唐朝中期却被用来安置犯错的官员,有职无权。白居易的感觉是被变相"发配",从此对人生世道的认识彻底改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由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楞头青"变成了喜怒不形于色的"邻家翁"。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1)

"擅越职分",被贬江州司马

元和六年(811),白居易母亲陈氏失足落井而亡,白居易扶母亲灵柩回下邽(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安葬,并丁忧三年。元和九年(814),他回到朝廷,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是个闲职,活动范围仅限于东宫,不得臧否朝廷得失。但在偏僻山村憋了三年,白居易有太多想法希望表达出来,有太多的激情需要释放,该他说的、不该他说的,他统统想插一句。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2)

元和十年(815)六月三日早上,白居易离开昭国坊的家,出西坊门,沿着大街向皇城走去。突然看见一批响马从树丛里蹿出,将宰相武元衡当街杀死,割下头颅,扬长而去。白居易受到强烈刺激,情绪无法控制,第一个上疏给皇帝,认为宰相被当街刺杀是国耻,应当彻查杀手和躲在幕后的黑手。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3)

武元衡形象

然而,此举暴露了白居易政治上的不成熟。宰相死了,权力格局肯定会发生变化,聪明的官员按捺着性情,静观其变,谁杀的?出于什么目的?满城都在议论。而白居易不好好在东宫待着,却"擅越职分",跳出来管朝廷的事,于是马上遭到了政治对手的反击:白居易母亲因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在守丧时写"赏花"及"新井"诗,浮华无行,全无心肝,甚伤名声与教化。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4)

既"擅越职分",又伤名教,是得教育教育了,唐宪宗把白居易贬为江州刺史。诏令刚刚发出,中书舍人王涯又落井下石,上奏说白居易"浮华无行",还有资格做地方的父母官?唐宪宗认为王涯说的有道理,于是追加诏令,将白居易再降一级,贬为江州司马。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5)

白居易形象

邻家阿翁,心态放松去游庐山

江州司马是五品衔,主管江州军事,地位仅次于刺史,但在唐朝中期却被用来安置犯错的官员,有职无权。白居易的感觉是被变相"发配",从此对人生世道的认识彻底改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由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楞头青"变成了喜怒不形于色的"邻家翁"。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6)

白居易形象

好在江州属于条件比较好的州,风土人情不恶,白居易的俸禄也不低,足以养家糊口。官职既闲,生活不愁,白居易无所事事,有大把时间寻诗觅句、发散闲情。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7)

秋去春来,时光荏苒,转眼间就是元和十一年(817)的四月,白居易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等16位友人相约,一起前往庐山,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东西两片大林,抵达化城,在山顶憩息片刻,攀登香炉峰,而后前往更高的大林寺。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8)

庐山风光

大林寺里,叹息时光易逝

庐山有上、中、下三寺,他们要去的是上寺。上寺的北面有座山峰,相传晋代僧人昙诜"杂植花木,郁然成林",故这座山峰名为"大林峰",寺庙也名为"大林寺"。大林寺周边是清澈的溪流、苍白的岩石、低矮的松树和劲挺的翠竹。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9)

庐山大林寺

大林寺古朴而又简约,寺中只有用木板搭盖的房屋和木质的器具。再往里去,让白居易意想不到的一幅景象扑入眼帘,寺里种植着数株桃花,红褐色的枝条窜出一朵朵粉红的桃花,有的完全绽放,有的羞涩半开,有的含苞待放。白居易喜出望外,恍惚间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看完了这棵,又端详那棵:山下的桃花早已开败,没想到这里的桃花正在盛开!白居易随口吟成一首绝句《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10)

《大林寺桃花》诗意图

这首诗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人们常常为春天流逝得过快而叹息,为花儿的早谢而伤心,当春天即将过完时,却在山上的寺庙里看到了盛开的桃花,这是何等的惊喜!这一奇遇给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仿佛从现实世界,突然步入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里。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11)

白居易形象

从表面看,这首诗记事写景,描述一种从愁绪满怀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像极了白居易从京城贬谪到江州,由一种痛苦不堪的状态,自我调适到恬然自处的过程。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12)

山寺桃花始盛开

钟爱庐山,修建草堂居住

大林寺住持请白居易给已故高僧写一篇墓志铭,白居易提笔一挥而就。僧人们得到大诗人的文章,视为珍宝,给他开了很高的润笔,据说有十万文之巨。这么一大笔钱,很不方便携带,白居易决定用这笔"稿费",在庐山上盖一所房子。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13)

香炉峰北面、遗爱寺南面,有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给他一种回到到故乡的感觉,让他不忍离去,于是他决定就在此处盖房子。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14)

庐山白居易草堂

第二年春,房子盖成,预算十分精准,刚好花完那笔"稿费"。三月二十七日,白居易搬进新居;四月九日,举办了"隆重"的落成典礼。他住在草堂里,可以看山,可以听泉,美不胜收。草堂附近还有一个水池,池塘周围有很多山竹野卉,池子里面又有白莲、白鱼。白居易准备等到弟妹们都成家立业以后,自己就和妻子儿女们搬到这里来住,"终老于斯"。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15)

沈括质疑,揭开诗句之谜

两百年后,有个小孩儿对白居易的这首诗产生了疑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什么山下的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这个小孩就是沈括(1031—1095)。带着这个疑问,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花信才来得迟呀!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16)

从现代气象的角度来解释,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庐山海拔高度约1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一般要低8-9℃;大林寺所处位置比山下平原高出1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处于不同高度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17)

庐山主峰风光

白居易自然无法理解这个道理,他只能朴素地认识到:斯时虽是初夏,但寺庙里却如同二月天,与平地聚落迥然不同。沈括则更进一步,认识到越高的地方气温越低,植被生长的条件也就越差。自幼养成的好问精神,让沈括逐步成长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莫负春光大山深处赏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18)

沈括著《梦溪笔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