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红旗渠精神背后的故事(还有多少人记得)

红旗渠精神背后的故事(还有多少人记得)林州境内立着很多明清时期记录旱灾和饥荒的石碑,数百年岁月变迁,灾荒的景象却几乎没有改变。石碑的碑文上,因为干旱导致的惨状有着相似的描述:而紧跟在“旱”之后的记录,“人相食”三个字更让人脊背一凉。央视新闻也在,百年瞬间【第二十八集】回忆了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的情景,肯定了红旗渠的精神。红旗渠在哪里?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翻开林州县志,这几个字眼总是反复出现: 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

红旗渠精神背后的故事(还有多少人记得)(1)

戴旭教授讲红旗渠精神

戴旭教授几年前在齐大演讲视频【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中讲到:由于这种自信的激励,中国人几乎在一切领域挑战“不可能”:他们爬冰卧雪,在大庆、在克拉玛依,几乎是用手指抠出石油;他们在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仅凭着人力和手工,居然凌空打造出“红旗渠”。

……

从长征到抗美援朝到两弹一星,到大庆油田到红旗渠,贯穿于新中国历史中的民族精神,都是一样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旋律的和鸣!讲得振奋人心。

央视新闻也在,百年瞬间【第二十八集】回忆了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的情景,肯定了红旗渠的精神。

红旗渠精神背后的故事(还有多少人记得)(2)

红旗渠在哪里?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翻开林州县志,这几个字眼总是反复出现: 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

而紧跟在“旱”之后的记录,“人相食”三个字更让人脊背一凉。

林州境内立着很多明清时期记录旱灾和饥荒的石碑,数百年岁月变迁,灾荒的景象却几乎没有改变。石碑的碑文上,因为干旱导致的惨状有着相似的描述:

“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卖其妻,而昨张今李;父弃其子,而此东彼西。食人肉而疗饥,死道路而尸皆无肉,揭榆皮以充腹,人庄村而树尽无皮……”

红旗渠精神背后的故事(还有多少人记得)(3)

水从哪里里来?

1949年起先后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

浊漳河素有“九峡十八断”之说,“断”是当地方言对“瀑布”的一种称谓,十八断就是十八个大台阶。经过层层跌落,当河水抵达林州境内时,水面海拔已经远低于盆地内大部分耕地的海拔。所以,如果想从最近的地方引水,只能用水泵将水抽到高处,但这种方案的维护和运行成本都太大。

最理想的办法是利用地势,让河水在重力作用下源源不断地流到林州的各个角落,一劳永逸地实现“引漳入林”的目的,以一代人的付出,造福子孙万代。

带着这样的信念,杨贵(林县县委书记,红旗渠总设计师)和他的同事们沿浊漳河溯源而上,经过多次测量和论证,最终将引水点选在了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侯壁,并将这一工程正式定名为“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背后的故事(还有多少人记得)(4)

55万人民55万双手自力更生啥都有

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

50多万乡亲都在翘首以盼,他们有力气,有干劲,也有胆量,他们不怕困难,怕的是永远没有机会改变。

1960年2月11日,37000多人走进了太行山,他们不是专业工人,而是来自林县不同村镇的农民,父子相随,夫妻相伴,很多年轻人告别父母,背上棉被就独自上路。此刻,他们的身后没有荣光闪耀,只有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定要把水带回来!

备受期望又饱受争议的“引漳入林”工程,终于拉开了序幕。

红旗渠精神背后的故事(还有多少人记得)(5)

修渠民工自己动手,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几块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在10年的修渠中,住得再难再苦,可是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

修建红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石灰供应不上成了修渠的主要障碍。指挥部发动群众,在全县招收烧制石灰的能手。东姚公社的“烧灰王”原树泉,自告奋勇献计烧石灰。河顺公社在学习原树泉烧灰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一窑可以烧400公斤石灰,彻底解决了工地用石灰难的问题。

红旗渠精神背后的故事(还有多少人记得)(6)

石灰难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炸药难的问题。于是县委、县政府从全县58万人口中招聘制造炸药的人才。经过考核选拔,确定了人员,办起了工厂,解决了炸药难的问题。

要办水泥厂,首先得有技术人才。听说合涧公社雪山大队有个老人,曾在太原水泥厂当过工程师,现在退休在家。指挥部工作人员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徒步90多里登门邀请。老人凭着对家乡人民的无限崇敬,不顾自己年迈,下山筹办水泥厂,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保证了建渠的顺利进行。

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

红旗渠精神背后的故事(还有多少人记得)(7)

红旗渠是一种什么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也正是蹒跚学步的新中国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下,逆势生长的原因。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共和国的第一代建设者们,因着相同的信念,开采出大庆油田,甩掉了“贫油落后”的帽子;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打破了美国专家的“不可能”论断;研制出“两弹一星”,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核讹诈……

建设中国的路很长,阻碍也很多,但纵使还有比太行山更为坚硬巨大的困难,也必然有新一代的青年点亮开山破壁的火炬。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红旗渠工程上马的时候,正值我国陷入了暂时的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要,埋头苦干,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削平山头1250个,开挖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1座,挖砌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砌起了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一种不畏艰苦、顽强抗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气节。

如今的红旗渠已经成为旅游胜地

一代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里程不但解决了生活问题,还为后代留下了绿水青山。如今的红旗渠已经成为旅游胜地。

红旗渠精神背后的故事(还有多少人记得)(8)

关注获取更多信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