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出于蓝胜于蓝)
取之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出于蓝胜于蓝)在那遥远的丹山道上 美丽的桐花覆盖遍野 蜡烛即将燃尽 灰烬冷却 在座的人触动了离别之情。雏凤清于老凤声。[释义)十岁就才思敏捷 走马之间就可以写诗。
唐.李商隐 寄酬韩冬郎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十岁裁诗走马成
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释义)
十岁就才思敏捷 走马之间就可以写诗。
蜡烛即将燃尽 灰烬冷却 在座的人触动了离别之情。
在那遥远的丹山道上 美丽的桐花覆盖遍野
花丛中不时传来雏凤的鸣声 比老凤凰的鸣叫更为清亮动听。
【观点解读】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851年 李商隐被派到外地做官 他从都城长安出发 到四川梓州任职。走的时候 他的连襟给他送行 连襟的孩子韩冬郎在送行的宴席上写了一首送别诗 大诗人李商隐觉得这孩子的诗写得很好 当时这孩子才十岁。一晃五年过去了 到了公元 856年 李商隐从四川回到长安 见到自己的连襟 又提起这件事 于是有感而发作了这首诗。
“十岁裁诗走马成 冷灰残烛动离情。”说的是送别那一年 这个韩冬郎才十岁 但十岁的孩子就能写诗了 而且文思很敏捷。我们已经酒过三巡 菜过五味 蜡烛都点得只剩个蜡头了 酒宴要结束之时 这孩子的一首诗 使我们别离的愁绪显得更加深刻。
走马成是一个典故:东晋时候 有个文人叫袁虎 这个人写文章又快又好。
有一次跟着上司从军 上司交代他写一篇文章 可是当时部队马上要出发了 他没有办法就靠在马的身上 一会儿工夫就写了七张纸 等到出发的时候 他的文章已经写完了 这就叫走马成 也叫倚马可待。
五年之后 诗人想起当年这件事 由衷地发出慨叹。“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意思是;出上开满了桐花 一路之上春意益然 生机勃勃。在这样大好的春天里 年轻的凤凰发出的鸣叫 比老的凤凰鸣叫更好听 更清亮、高亢、婉转动听。
诗的意思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自古英雄出少年 在这生机勃勃的春天里 年轻人应该大有作为 一定比中老年人要强。所以 后来当我们说到后辈超越了前辈 经常会引用这句 这里也希望能够把唐诗宋词熟读熟记的年轻人 将来能做到雏凤清于老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