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我们听唱童年的歌(那些童年的小歌谣)
盘点那些我们听唱童年的歌(那些童年的小歌谣)壹点号雨兰诗文书画还有一些小歌谣则就是民谣了,民俗民情的意味比较浓郁,有一些也有讽世讥俗、针砭时弊的元素在里面。像其他地方也熟悉的:“小白菜,黄又黄,七岁八岁没了娘。跟着爹爹还好过,单怕爹爹娶晚娘。娶了晚娘三年整,添了个兄里(哥哥)叫孟郎。孟郎碗里净稠哩,俺碗里、净清汤。端起碗来泪汪汪,哎哟哟,想亲娘。”在乡村里,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我的老家是鲁西南的一个小村子,和曲阜相距不到100公里,也算是孔孟之乡。“小槐树,结树槐,槐树下面搭戏台。人家里闺女都来啦,俺里闺女还没来。说着说着来到啦。爹看见、接包袱,娘看见、接娃娃,嫂子看见一扭搭。嫂子嫂子恁别扭,当天来了当天走。爹在娘在多来趟,爹娘不在到林上。”出嫁了的闺女回娘家,父母是喜欢的,却经常不被势利的嫂子待见,父母的热情与嫂子的冷淡形成鲜明对比,一句“嫂子看见一扭搭”多么形象生动!也多少是穷人家的辛酸,民谣里见出人情冷暖、世道人心、世态
周日有闲,翻检旧物,整理书画,又看到画家吴毅民师兄为我画的小画一帧。那是一幅水墨淡彩国画,画面上有高高的烛台,摇曳的火焰,偷油喝的机灵可爱的小鼠……
看着画,那首童年时唱过的小谣曲又在脑里回旋:“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奶奶抱,奶奶不抱,气得小老鼠蹦跳……”这个小谣曲还是祖母教给我的。老祖母没文化,教不了我们《诗经》、《论语》、《三字经》,也教不了我们唐诗、宋词、元曲,但民间流传的一些小谣曲,朗朗上口,通俗流畅,也算是农村孩童们最早的文学启蒙了。
小时候做游戏,嘴里是不闲着的,总是说说唱唱笑笑,快乐得很,即使走腔跑调也一点不害羞。小孩子们做游戏时常唱的谣曲,算是地地道道的童谣了,像“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两个小孩坐飞机;你拍二,我拍二……押韵,朗朗上口,明快可爱。有时候,自己也应景儿改词编词,边玩边唱边笑,乐不可支。女孩子们跳橡皮筋喜欢唱:“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这歌谣还有个好处,可以帮小孩子学数数。有的小孩子数数,数到二十九了,不知道往下数三十,而是数二十十,这种情况说来可笑,但我小时候的伙伴中就有好几个。那时候家家都没有电视,晚饭后村子里的小孩子也会聚集在大街上,三五成群,快快乐乐地玩上一会,等各家的大人呼叫各家的孩子回家睡觉了,才恋恋不舍地各自回家了。
童年时唱过的小歌谣中,有一大部分其实是农谣,内容都是和时令、草木、农事、农时等相关联的,像“椿花落地,要吃燎麦穗;椿花落梗,要吃白面饼”,“桃花开,杏花败,楝子花开拔蒜薹”,“淋伏头晒伏脚(读jue音),打的粮食没地方装(读zuo音)”,还有二十四节气歌、九九歌等,这些农谣清新又可爱,包含着不少植物学、农学等知识,是小时候的我们认识和理解大自然的一个可爱途径。乡村的小孩子,可谓自小就生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天天与大地亲密接触,随处就可以见到种种花草树木庄稼虫鸟……不用从图画书上学习认识什么鸡、鸭、苹果、梨子等,这也是对于农村孩子的另一种补偿吧。
还有一些小歌谣则就是民谣了,民俗民情的意味比较浓郁,有一些也有讽世讥俗、针砭时弊的元素在里面。像其他地方也熟悉的:“小白菜,黄又黄,七岁八岁没了娘。跟着爹爹还好过,单怕爹爹娶晚娘。娶了晚娘三年整,添了个兄里(哥哥)叫孟郎。孟郎碗里净稠哩,俺碗里、净清汤。端起碗来泪汪汪,哎哟哟,想亲娘。”在乡村里,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我的老家是鲁西南的一个小村子,和曲阜相距不到100公里,也算是孔孟之乡。“小槐树,结树槐,槐树下面搭戏台。人家里闺女都来啦,俺里闺女还没来。说着说着来到啦。爹看见、接包袱,娘看见、接娃娃,嫂子看见一扭搭。嫂子嫂子恁别扭,当天来了当天走。爹在娘在多来趟,爹娘不在到林上。”出嫁了的闺女回娘家,父母是喜欢的,却经常不被势利的嫂子待见,父母的热情与嫂子的冷淡形成鲜明对比,一句“嫂子看见一扭搭”多么形象生动!也多少是穷人家的辛酸,民谣里见出人情冷暖、世道人心、世态炎凉。“山喳子,翼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擀白饼,卷砂糖,媳妇媳妇你先尝,我到家北找咱娘,咱娘变成个屎壳郎。”民谣里含蕴着浓郁的地域性。我们老家称呼喜鹊为山喳子(音),把尾巴说成翼巴。这首民谣也有些讽喻的味道,借喜鹊起兴,讽喻儿子的不孝,娶了媳妇便忘了养育他的老娘,词句生动形象,没有说教意味。这些民谣也不知流传了多久,就这么口口相传了下来,不知道现在乡村里的孩子还会不会唱。这些民谣通俗可爱、生动形象、幽默俏皮、朴实真淳,没有暴力等少儿不宜的不健康因素,也是小孩子们认识、了解成人社会的一个渠道。
那些小谣曲,大都是大人们不经意间教的,也有的是听大人聊天说古时听到的,小孩子们记性好,大人们三说两说就全记住了,再说小孩子们之间也会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一起玩儿时说说唱唱,词句儿拼拼凑凑,就都会了。
那些可爱的小谣曲啊,多少人唱着唱着就长大了。
壹点号雨兰诗文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