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骨科功能锻炼科普(深圳骨科史33年修炼)

骨科功能锻炼科普(深圳骨科史33年修炼)“深圳正在起步,工地那么多,经济一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将来,骨科病人肯定非常多,这肯定是一个发展前景很好的专业。”林博文和院长聊自己的想法,他的战略性眼光让院长都“愣了”。这一年,深圳首个骨科专业科室在市人民医院刚刚起步,这是当时全深圳仅有的骨科专业科室。分配专业时,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的林博文选择了很多人不愿意干的骨科,成为了“跌打师傅”,这让当时的院长大跌眼镜。骨科医生就像“五金工人”从工地和黄沙中起步2016年11月16日,深圳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医生王华刚刚为一位骨折病人安装了钢板,钢板是按照病人的实际情况预定,王华使用电钻拧好固定的钉,干脆利落地完成了手术。

1983年,深圳市人民医院撒下了深圳骨科的第一颗“种子”,33年间,这颗种子在深圳大建设的工地中“萌芽”,迅速长成门类齐全、技术精尖的骨科“杏林”。

三十三年尘与土,百八十汉英雄路,当年号称的“五金工人”炼成了骨科圣手;从“修理机器”到医人医心,铮铮侠骨也融入了一份温软柔情。这些年,他们都经历了什么?

骨科功能锻炼科普(深圳骨科史33年修炼)(1)

2001年,深圳市人民医院举办“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学术会议”,王澍寰、顾玉东、钟世镇三位院士莅临并作专题学术讲座。

80年代:

骨科医生就像“五金工人”

从工地和黄沙中起步

2016年11月16日,深圳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医生王华刚刚为一位骨折病人安装了钢板,钢板是按照病人的实际情况预定,王华使用电钻拧好固定的钉,干脆利落地完成了手术。

这一年,深圳首个骨科专业科室在市人民医院刚刚起步,这是当时全深圳仅有的骨科专业科室。分配专业时,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的林博文选择了很多人不愿意干的骨科,成为了“跌打师傅”,这让当时的院长大跌眼镜。

“深圳正在起步,工地那么多,经济一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将来,骨科病人肯定非常多,这肯定是一个发展前景很好的专业。”林博文和院长聊自己的想法,他的战略性眼光让院长都“愣了”。

林博文上岗后,每天,送到骨科抢救的骨折病人非常多,不是工地摔伤的工人,就是被摩托车撞伤的路人,科室只有3位骨科医生,工作总是没有停过,“给病人诊断的是我,给他们做手术的是我,为病人清创的还是我,”一个骨科医生得独立承担起所有工作,有时候,从高楼摔下的建筑工人,伤口、身体上满是泥沙,开放性骨折让病人血肉模糊,林博文说,光是清洗伤口就得耗去大半个小时。

干“五金”活的骨科医生

但真正的挑战在于简陋原始的手术设备。医院并没有大小合适的钢板,林博文只能利用x光机量好病人需要的尺寸,再到医院设备科选择钢板,但选择的余地很小,不是小得不能用,就是太大。一边是等候手术的病人,另一边是设备室正在用大钳子剪钢板的林博文,两边都急,但都没有办法。

“那块钢板,哪里是医生想装就能装啊?”钻孔打钉同样是手工活,“钻头是钝的,医生还要磨钻头,磨利以后再操作,以腿伤骨折为例,腿伤骨折需要打8个钉,现在是几分钟的事,但那时候,钻一个孔,打一个钉,有时候需要半个钟头到一个钟头。”而今使用电钻的医生很难想象林博文当年像“五金工人”的样子。

病人看不完,活干不完,年轻的林博文来深圳五年,只知道东门一个地方。

骨科功能锻炼科普(深圳骨科史33年修炼)(2)

第一台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骨科刚起步,但深圳在骨科的发展上迈了很大一步。1983年,深圳开始向全国招聘第一批医务人员,时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骨科副主任、副教授黄富成也在其中,他是当时全国参与人工关节置换的攻关人员之一。来到深圳后,他带领着林博文等年轻医生,开展了深圳市第一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983年底,黄富成已经在深圳完成了几例髋关节人工置换手术。

这意味着,80年代初的深圳骨科,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技术上已经列入了全国领先行列,上海媒体都关注此事。1984年,骨科就作为深圳市人民医院重点发展学科。

1985年,市人民医院在骨、脑外科成立了手显微外科专业组,于1986年5月正式成立了手显微外科,这是深圳市最早成立、广东省较早成立的手显微外科。该科成立之初,床位13张,专科医生3名,但已经填补了深圳无手外科的空白。

骨科功能锻炼科普(深圳骨科史33年修炼)(3)

1986年,时任深圳市人民医院手显微外科主任王琰与深圳市第一例断腕再植患者。

年轻人动起来,61岁的郑州骨科医院退休医生郭春园也在1985年踏上了他的深圳骨科之路。手持郑州市政府的介绍信,郭春园带领一批弟子来到还是一片大工地的深圳,开始了创院历程。创院之初,郑州市骨科医院与罗湖区笋岗卫生院联合成立了“深圳笋岗河南郑州骨伤科治疗中心”。当时,门诊场地是租来的,设病床12张,员工14人,设备仅有1台200MA旧X光机和少量手术器械。1986年,深圳笋岗河南郑州骨伤科治疗中心搬迁到现址,更名为“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

90年代:

从“一锤子买卖”到规范化手术

深圳也要引入国际“范”

现在,骨科医生都会将“AO内固定系统”奉为骨科圣经。AO是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的简写,是世界最权威的骨科研究机构,从病人骨骼的评估到诊断分级,再到采取的治疗手段,根据骨折的部位不同选取不同的钛板,该机构建立了一套针对创伤骨科的标准系统。

但在,深圳初期的骨科并没有AO内固定系统,创伤骨科处于原始状态,手术更像是“一锤子买卖”。1995年,张世权从湖南湘雅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深圳,成为市二医院创伤骨科的骨科医生。在他印象中,当时的骨科医生就像是修理工人,“病人来了,清创之后,只要能接上骨头或是固定住就好,让病人达到何种程度的恢复,还没有相应的规范。”

90年代初,北京积水潭医院率先在国内开展国外的AO内固定技术, AO内固定技术开始在中国发展。1991年,深圳市人民医院几位年轻的医生踏上了德国的进修之旅。

骨科功能锻炼科普(深圳骨科史33年修炼)(4)

这一趟进修,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林博文形容:“我像从原始社会走进了一个现代社会。德国的整个流程是非常标准的,只要病人到医院,他们每一步每一步都是非常标准的,按部就班进行操作和管理,手术操作中的每一个步骤——放板或打钉,病人的术后管理,都有规范要求。”

他起早贪黑地参与到手术中,回到宿舍后马上做笔记,他见识到AO系统的重要性,触动十分大。1992年,林博文回到深圳,想把AO的理念和操作方法引入深圳,手显外科年轻骨干医生庄永青也有着同样的想法。

骨科功能锻炼科普(深圳骨科史33年修炼)(5)

1991年,德国不莱梅港中心医院来深圳市人民医院手显微外科访问。

但这一套世界先进的系统要走过4年的路,才真正被深圳骨科的老前辈们接受。AO内固定系统在90年代初期并未受到重视,冲击了一些骨科老前辈的治疗方式,加上早期在操作上存在不完美,甚至出现并发症,很多老教授无法接受,但年轻医生们的想法获得一位副主任的支持,他就是○北大医院深圳医院院长肖徳明(肖教授现已退休)。

肖徳明是深圳骨科第一位博士,1991年,他从湖南来到深圳市人民医院骨科,隔年,他成为骨科副主任。对于任何新东西,肖徳明总是带着包容开放的态度,加上他在90年代初曾经到韩国考察学习,他意识到新技术新理念对骨科的重要,认为创伤骨科的理念和操作都必须改良,所以,他很支持AO内固定系统的引进。

骨科功能锻炼科普(深圳骨科史33年修炼)(6)

1993年,陈中伟院士来深圳市人民医院手显微外科为“8.5大爆炸”重伤员做手术。这可能是深圳地区第一例采用AO骨科系统的手术。

历经4年,他们的坚持成功了,从科室到医院,都认同了新的系统,并购进了新设备,全面发展AO理念和操作。手显微外科也成功引进AO系统。90年代末,市二医院创伤骨科也开始了AO内固定系统的理念和操作,后来的发展很快,其他医院的骨科也相继引进,深圳骨科从此踏上标准化和规范化道路。

骨科功能锻炼科普(深圳骨科史33年修炼)(7)

各种高难度手术登场

90年代,各种高难度的手术粉墨登场。市人民医院手显微外科成立后,十年间开展了多种体现专业发展水平的手术,包括:断肢(指)再植术,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术,多种游离皮瓣移植及带蒂皮瓣移植术,臂丛神经损伤及产瘫的显微外科治疗,有血运组织瓣联合移植修复和再造手等。

这些技术,让当年很多在生产中发生意外的技术工人获得了新生。林博文成功完成深圳首个运用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的手术。80年代末90年代初,林博文完成了10台相关手术,该手术成为当时深圳骨科的代表作之一。

骨科功能锻炼科普(深圳骨科史33年修炼)(8)

有的骨科医生在进行积累。张世权一边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边密切地追踪骨肿瘤领域最前沿的诊疗技术,当时光进入21世纪,积累了一定资历的张世权终于有机会在骨肿瘤专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骨科的人才培养也在90年代开始。1996年年底,深圳市人民医院成为了暨南大学附属医院,1997年,该院骨科开始培养硕士生。

肖徳明形容,90年代的深圳骨科,从规范化、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终于完成了从县级水平到市级水平的飞跃。

新世纪:

从“一手包办”到各怀绝技

曾经任何骨科问题都一手包办

纵观整个深圳,骨肿瘤科、骨关节科、手显微外科、脊柱外科等骨科亚专科共同架构支撑了深圳的骨科。市民的各种骨科疾病,都能不出深圳就获得专业的治疗。

从大骨科到亚专科的细分,骨科的发展再次和深圳社会发展紧密相连。90年代末,深圳大建设时期已过,进入了另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期,骨科疾病结构产生变化,由单纯的创伤性骨伤转变为如运动性损伤、骨肿瘤、关节疾病等多样的骨科疾病。

骨科功能锻炼科普(深圳骨科史33年修炼)(9)

肖徳明是深圳最先看到这种趋势的人。90年代末的深圳,骨科医生依然是“从头医到脚”,只要是和骨头有关的疾病,骨科医生都能一手包揽,但治疗上并不专业,技术提高也遭遇到瓶颈,骨科就像是大杂烩。向来注重对外交流的肖徳明都注意到国外在骨科亚专科上的细分和深入研究。

1998年,肖徳明任职深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兼任骨科主任,他大胆改革骨科,在保留了大骨科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亚专科的细分,副高职称以上的医生选择细分专业,该院的骨科细分为脊柱外科和骨关节科。

亚专科的细分对骨科医生和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以前的医生很注重全能“一把刀”的名声,不少医生的患者也不管细分专业,只认自己熟悉的某一位医生。资格老的医生怨言说:“我的朋友来找我做关节镜手术,我和他说,我现在不做关节手术,只做脊柱外科手术,这成什么话?”

考虑到改革带来的冲击,肖徳明设定了半年的过渡期:在细分专业的半年里,医生如果遇到不是自己细分专业的手术,可以上手术台,但不能作为主刀医生。过渡期很顺利,两个月后,骨科医生们逐渐了熟悉适应这种亚专科细分,骨科医生们会向患者推荐亚专科医生,而不是像过去的一肩挑。在当年的中国,深圳骨科的这种专业细分走在前列。

骨科功能锻炼科普(深圳骨科史33年修炼)(10)

运动医学和骨肿瘤专科兴起

如今,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成为华南地区数一数二的学科,其他省份的病患还慕名而来。市二医院运动医学科成为深圳的招牌学科,科主任陆伟也是响当当的骨关节镜运动医学专家。该科的创立也是从骨科亚专科细分开始。

骨科功能锻炼科普(深圳骨科史33年修炼)(11)

深圳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手术资料图

2006年,肖徳明离开深圳市人民医院,将骨科亚专科细分的理念火种带到了市二医院。肖徳明到市二医院担任骨科主任,那里的骨科就分了骨一科、骨二科,亚专业的边界很模糊。肖徳明再次启动亚专科细分政策。

进入新世纪后,深圳越发散发着新生城市的魅力,更多的年轻人涌入深圳,运动成为城市人解压的方式,运动创伤层出不穷。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主任王大平时任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他和肖徳明看到了深圳社会发展的需求,虽然深圳当时已经有医生进行关节镜手术,但没有专门的运动医学科,他们决定成立运动医学科,适应深圳社会发展。

骨科功能锻炼科普(深圳骨科史33年修炼)(12)

深圳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手术

在康复科病区,23张病床的设立标志着深圳第一个运动医学科成立了,这成为当时华南地区唯一的运动医学专科。在培养科室主任时,王大平和肖徳明计划在医院招技术好又肯潜下心学习的医生,并送往北医三院学习关节镜,可是响应者寥寥,一些骨科医生仍无法适应骨科亚专科的细分。

这时,陆伟响应了号召,他被送到北医三院学习,从零开始学习骨关节镜。肖徳明称,他们投资了40万元,和北医三院签订了一个五年协议,对方要保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北医三院共同创建是华南最早成立的运动医学专科。“这应该就是最原始的三名工程。”肖徳明笑言。

2008年,汶川地震,病患突然增加,运动医学病区作为其中一个伤员救治的病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此,运动医学病区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病区和学科存在。

市二医院运动医学科成立后的5年里,所施行的关节镜手术量是市二医院建院以来过去25年总和的20倍,并在国内首先提出的“前交叉韧带个体化解剖重建”、“肩袖损伤无锚钉修复技术”。

骨科功能锻炼科普(深圳骨科史33年修炼)(13)

运动医学科将通过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专家团队为深圳提升交叉韧带治疗水平带来新的促进,这些国内顶级,甚至世界领先的专家的到来,不仅对深圳,对于整个华南地区的运动医学专业来说,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陆伟也成为了华南地区运动医学方面数一数二的专家。

2010年,肖徳明被调往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他再次把亚专科的理念带到了该院,不久,他对该院“挤在一起”的亚专科进行了梳理和细分,各亚专科获得迅速发展。

骨肿瘤的突破为新世纪的深圳骨科发展填补空白。作为深圳第一个骨肿瘤专业的医学硕士,张世权看到90年代深圳骨肿瘤专业现状。张世权说,骨肿瘤属于骨科领域的疑难少见疾病,诊治难度大,风险高,很多骨科医生见到骨肿瘤病人觉得心中没底,往往把病人推到广州等地的大医院。深圳的骨肿瘤病人,特别是恶性骨肿瘤病人都转到广州或回内地去治疗了,极少数留在深圳的也只有一种无奈的治疗选择——高位截肢。

而此时,“北上广”等大城市已开展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技术十余年。2002年2月,在深圳对骨肉瘤进行保肢治疗还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张世权带领他的医疗团队,成功为一位患有骨肉瘤的女孩实施股骨下端瘤段广泛切除及特制人工关节置换术。如今,市二医院骨肿瘤骨病学科已成为深圳地区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疗中心,年诊治骨肿瘤病例数居深圳市之首、广东省前列。

搭上“三名工程”的“快车”

进入新世纪的十多年里,深圳各个医院都在发展骨科,有的医院将骨科作为重点学科发展。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骨三科)于2010年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成立于1998年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也开始走上了创建一流国家级重点专科的道路。其他区级医院,各种高难度骨科手术开展情况热火朝天。

深圳中医骨科代表平乐骨伤科医院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骨伤科),还有关节病科、创伤骨科、老年骨科、颈肩腰腿痛科、康复科5个省级重点专科。

骨科功能锻炼科普(深圳骨科史33年修炼)(14)

深圳“三名工程”正助力深圳骨科发展。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引进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专家团队,共同挂牌,创建“北京积水潭医院—深圳创伤骨科中心”。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过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了亚洲排名第一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卫教授骨肿瘤团队,共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肿瘤中心”。

世界顶级的手外科团队——顾玉东院士团队与深圳市人民医院手显微外科也于今年启动“三名工程”合作,双方将共同建立疑难、重大和高端人群及时会诊机制,建设周围神经及手功能研究室等……

未来的路:

从“医骨”到“医人”,

注重人文关怀

80年代,林博文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位修理机器的工人,但他也意识到,修理机器面对的是没有生命的机器,而骨科医生面对的是丰富的生命体,病人的感受和术后的功能恢复情况,这些都成为林博文思考的东西。

时光荏苒,作为深圳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林博文慢慢地参透着他年轻时的思考。首先,减少病患创伤是首当其冲。2001年,林博文在国外的医学文献上看到了微创骨折手术的资料,开始研究小腿胫骨骨折微创手术,2002年,小腿胫骨骨折微创手术成功,其研究文章发表在《中华创伤骨折杂志》。尽量减少病患创伤的微创手术登上历史舞台。中医骨科也找到和现代医学的契合点,平乐骨伤科医院创新运用传统郭氏正骨医术与现代微创理念结合疗法,以最小的损伤为患者争取最大的疗效。

在技术以外,“骨科手术关系到人体组织的再生、功能的重建,手术疗效和术后照顾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林博文说。在骨关节科成立后,林博文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进行更深的探索——医生手术团队建设和人文关怀的病房氛围。

骨科功能锻炼科普(深圳骨科史33年修炼)(15)

11月24日,肖徳明收到了一份关于骨科择期手术加速康复的研讨会邀请函,这是一个关于围产期血液管理的研讨会,“这是骨科人文关怀的理念,加速康复,减少出血和输血,让原本需要住院半个月的病人可以在四五天内快速康复,但这需要整个医生和护理团队水平的提高。”

肖徳明解释,目前,全中国的骨科,甚至整个医疗体系,都在朝人文关怀这一方面发展。即使已经是骨科界的“大佬”,肖徳明依然喜欢研究各种新技术和智能设备,他注意到,目前,美国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已经进入临床试用阶段,到国外考察,他特别关注,医疗过程中的哪些环节可以智能化,可以让医护人员从繁冗的重复性工作中解脱。以后人工智能的东西多了,重复性的工作。

“在未来5至10年,骨科方面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是可以由人工智能替代,医护人员的精力将会转向和病人的沟通、健康管理、营养咨询、健康教育等方面,更注重和患者的情感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骨科邱贵兴教授曾撰文写道,骨科学是一门极具科学性、 实践,性的学科,它的发展固然离不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进步,更离不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然而,医学人文是骨科发展 的根本,骨科的服务对象是人,它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人文观念的进步,离不开医学模式向人文医学模式的历史性转换。

看完骨科的“辛酸史”,

是否勾起了你的“英雄泪”?

你的科室当年又都经历了些什么鬼?

在留言区爆点猛料呗!

你还想要深小卫帮你写

深圳哪些学科的“血泪史”?

大胆说出来!

-<END>-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