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结婚穿蓝布衫的习俗怎么来的(炸扣跨火系衫带)
闽南结婚穿蓝布衫的习俗怎么来的(炸扣跨火系衫带)三、“系衫带”其实是源自正月初二的习俗。 跨的闽南话叫“划”,“禊”读xi,是中国人传统的一种清除不祥的祭祀——跨火堆的本意确实就是要如此的。“禊”闽南话读“猜”,和油漆的“漆”闽南语读音一样。“罗”,围成一圈叫罗。“跨禊罗”的意思是众人围起来跨过火堆以祈吉除凶的祭祀,这是闽南人独有文化内涵的一个称呼,咱们自己可千万别当成只是不知所谓的土话。 “ko”还有一个说法,无从考证,但很有趣,“ko”实际上是闽南语“口酥”在流传中简化成一个音。传统上的酥确实是指油炸后很香脆的面粉类食物。所以,以后要给外地的朋友介绍这道食物不妨用“炸口酥”这个名称。二、“跳火堆”的“划-猜-咯”是那三个字? 除夕傍晚跳火堆,也是闽南人很重要的过年习俗,熊熊火焰既喻示着红火兴旺,也意味着祛除霉运和不祥。在惠安,则把这种跳火堆习俗用地方话叫“划-猜-咯”,其实它的正确写法应该是“跨禊罗”。
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变化,过年的年味也感觉慢慢淡薄了。于是,现在的人反而越发怀念起以前的过年氛围,网上时不时地要传一些怀旧的过年图片和习俗的文章。闽南人的一些过年风俗保持得还是不错的,趁着过年时,与大家分享几个大家很耳熟能详却其实并不深入知道的惠闽南过年习俗。
一、“炸ko”的“ko”什么意思?怎么写?
“炸ko”是闽南很有名的特色食品,过年时都要做些来烧香拜拜用。可是很多人不知道“ko”的意思,很多闽南人也认为“ko”是因为闽南话把块状的东西叫“ko”,把“炸ko”认为是“炸扣”,或“炸块”。
其实“ko”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元宝,“炸ko”和北方的饺子都是元宝的形状,所以过年时吃显得寓意很好。而且小编问过很多老人家,听说以前的“金元宝”闽南话就叫“金ko”。
“ko”还有一个说法,无从考证,但很有趣,“ko”实际上是闽南语“口酥”在流传中简化成一个音。传统上的酥确实是指油炸后很香脆的面粉类食物。所以,以后要给外地的朋友介绍这道食物不妨用“炸口酥”这个名称。
二、“跳火堆”的“划-猜-咯”是那三个字?
除夕傍晚跳火堆,也是闽南人很重要的过年习俗,熊熊火焰既喻示着红火兴旺,也意味着祛除霉运和不祥。在惠安,则把这种跳火堆习俗用地方话叫“划-猜-咯”,其实它的正确写法应该是“跨禊罗”。
跨的闽南话叫“划”,“禊”读xi,是中国人传统的一种清除不祥的祭祀——跨火堆的本意确实就是要如此的。“禊”闽南话读“猜”,和油漆的“漆”闽南语读音一样。“罗”,围成一圈叫罗。“跨禊罗”的意思是众人围起来跨过火堆以祈吉除凶的祭祀,这是闽南人独有文化内涵的一个称呼,咱们自己可千万别当成只是不知所谓的土话。
三、“系衫带”其实是源自正月初二的习俗。
在闽南,婚宴、满月酒等这些“办桌”的场合,只要有孩童出席,主人家都要给孩童包个小红包,闽南话管这叫“系衫带”。其实它是源自闽南人正月初二回娘家的过年习俗,这一天在闽南还叫“囝婿日”,女婿陪着妻子带子女回娘家,娘家长辈会给孩童准备一枚铜钱,用红线系在孩童的衣服上,讨个吉祥。后来因为铜钱不再使用了,就改用包红包的方式了,而“系衫带”的说法也不再这样喊了,而只是移用于婚宴、满月宴等场合这样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