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丧心病狂的女童性侵案(性侵女童案频发)

丧心病狂的女童性侵案(性侵女童案频发)在“反思二”中,我分析了施害者的心理:有相当一部分的性侵儿童者是恋童成瘾者。他们对儿童的、扭曲的性冲动往往难以自控;而且,如今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观看违法色情内容的便利,对他们的变态性心理进一步推波助澜,最终走向实施犯罪的道路。图片来源于网络互联网上有很多教导家长如何防范、应对孩子受性侵的文章,值得家长认真学习。我从多年的临床深度心理干预经验出发,总结了一些有所不同的发现和建议,希望对读者们有所启发。01、慎防“熟人”我在上周的“反思一”文章里引用了一组数据: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至2016年,平均每天审结的儿童性侵案件超过7起。

前天,“新城控股董事长猥亵女童案”犯罪嫌疑人王振华、周某芬被正式批捕。如愤怒的群众们所希望的,案件正按照司法程序一步步向前推进,希望犯罪者终将得到严惩!

一次又一次的儿童性侵事件迫使为人父母者不得不深思: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免受性侵?如果真的不幸发生了,如何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临床中,我接诊的不少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患者,在深入交流中发现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曾遭受性侵。

在后续深入的心理干预过程中,我们更深深地感受到,性侵带给青少年的痛苦是难以言表的,对她们心理、人生和家庭的摧毁力是巨大的!

互联网上有很多教导家长如何防范、应对孩子受性侵的文章,值得家长认真学习。我从多年的临床深度心理干预经验出发,总结了一些有所不同的发现和建议,希望对读者们有所启发。

01、慎防“熟人”

我在上周的“反思一”文章里引用了一组数据: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至2016年,平均每天审结的儿童性侵案件超过7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反思二”中,我分析了施害者的心理:有相当一部分的性侵儿童者是恋童成瘾者。他们对儿童的、扭曲的性冲动往往难以自控;而且,如今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观看违法色情内容的便利,对他们的变态性心理进一步推波助澜,最终走向实施犯罪的道路。

那么,恋童成瘾者有哪些主要特征?家长们如何识别?

大部分恋童成瘾者在一般的生活、工作上都趋于正常,甚至有不少待人和蔼宽厚,人缘较好,在工作事业方面取得一定成就,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振华就是典型的例子。

可是,他们往往在未成年时期的性心理发育过程遭受过叠加性创伤和(或)性方面的不良刺激,也或者是成年后因为精神空虚追求刺激而患上恋童成瘾。

他们对成年女性的性冲动较弱,因此,往往难以建立稳定的、良好的恋爱关系或婚姻。换言之,他们很可能明明条件不错,但长期单身或者婚姻关系名存实亡。

而且,大多恋童成瘾者会对幼童、儿童表现出超出常人的热情和喜爱,又搂又抱又亲,或者经常通过提供零食、礼物获取小孩子的喜欢。父母只要多加留意,往往可发现此类人群对儿童的热情程度有些不合常理或异常。

新闻报道指出,近年来在媒体统计的数据中,报道出来的性侵犯儿童的案件中70%-80%都是熟人做案。这次热点事件中两个孩子也是被熟人带到上海,这意味着,“熟人”不但可能是实施性侵犯罪者,还可能是中介。

这给父母等孩子的监护人敲响了警钟:一定要对孩子与“熟人”的相处多用心!注意识别所谓的“熟人”甚至亲戚是否有上述恋童者成瘾的特征!是否有中介者的嫌疑!

而且,如果这样的“熟人”早有图谋,他们必定会努力与父母套近乎,表现的非常热情、善良,并编造良好的经历和背景以获取信任。

总而言之,家长们千万不能因为所谓的“熟人”、“闺蜜”、“哥们”、甚至亲戚表面上对孩子好,就对其完全信任!应该尽量避免女童、男童与亲密家人之外的成年人在非公共场合单独相处,尤其是女童和成年男性更应该杜绝,这在儿童性侵案件中更为多见。

如果涉及暂时的委托监护、照顾时(最常见的是带孩子去游玩、买吃的、家教等),更加要慎之又慎!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分享过一个案例,该女性患者在初中暑假时,被父亲送去一名他非常信任、熟悉且欣赏的朋友家学钢琴,却惨遭性侵和恐吓,持续了整个暑假。

单从性侵行为上看,当时的情节不算十分严重,主要是触摸患者的胸部,但这对患者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成年后患者出现了严重的性心理障碍,无法正常与异性交往,脑海里总是难以自控地出现男性生殖器的画面,非常痛苦,进而罹患抑郁症,甚至一度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

有的性侵者披着慈善、助学的外衣,也容易令家长和儿童放松警惕。

2015年8月,广西“百色助学网”创始人王杰披着慈善的外衣,性侵多名贫困女生事件被媒体曝光。在临床中,我也曾治疗过一名借助学之名,性侵多名儿童并获刑的恋童成瘾患者。

丧心病狂的女童性侵案(性侵女童案频发)(1)

广西“百色助学网”创始人王杰,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对于为性侵者输送儿童的“中介者”这一角色,他们很可能是人格障碍患者,缺乏同理心和自我反省能力。甚至有部分人可伴有常年的成瘾问题,尤其是如毒品成瘾和赌博成瘾,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他们的人性会极度扭曲,变得冷漠、残酷、毫无廉耻之心。

02、儿童间的“性游戏”问题

儿童之间的“性游戏”,甚至是较大龄儿童对低龄儿童的性侵犯,尤其是同一家族的儿童之间发生的性侵行为,这是一个并不少见但常常遭到大人们忽视、或者有意掩盖的问题。

国内的性教育观念仍然很落后,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对“性”闭口不提,甚至讳莫如深。但此观念的落后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青少年心身的飞速发展。

2018年的一项报道指出,我国青少年青春期相比40年前大约提前了2年,青春期发育提前已成为普遍现象。这意味着性意识和性心理的萌芽也随之提前,孩子们更加需要及时的、正确的性教育和性知识。

而且,现在的孩子极易通过互联网、同伴之间的交流等形式,过早地接触到不良的“性”信息,导致对性接触和性行为的好奇心加重,又缺乏正确的认知。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关系较好尤其是家族之间的儿童玩伴之间可能会进行模拟性接触的“游戏”或尝试;又或者年龄较大的儿童、或较强势一方的儿童威迫恐吓,对其它儿童实施侵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和冲动。

这类活动不仅限于男女之间,同性之间也非常常见;大多可能是触摸、亲吻等,但在个别情况下或真的会发生性行为。

丧心病狂的女童性侵案(性侵女童案频发)(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是单方面的侵犯,固然会对被侵犯儿童造成伤害。但就算是双方自发的行为,过早的不良性接触也可能导致性心理偏差,影响性心理的正常发育,影响个体对正常性行为或性取向的认知。

我们机构曾接诊过一位女性青少年患者,其年幼时,邻居的一位姐姐经常找她玩耍。这位邻居姐姐的妈妈是一位性工作者,她的女儿长期目睹自己的妈妈工作,对“性”产生扭曲认知,并与年幼的患者发生了性行为。在这过程中,患者体验到了性行为的欣快感。

直到患者逐渐长大,她对这位姐姐仍有依恋,一度维持着类似女同性恋者的关系。直到后来喜欢上了一位男性,才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

我们临床发现,家族内部儿童之家的性游戏或者性侵事件(更多表现为性猥亵行为)并非罕见,这一点需要父母高度重视。此类事件发生后,父母往往第一时间会否认孩子的描述,甚至指责孩子多心了,结果造成孩子反复受到类似的行为伤害。

这样的问题在年龄较大的儿童或青少年身上更加凸显,过早的性体验可令他们产生病理性记忆,如果在此期间有过心理创伤,可导致他们认为“性”很肮脏,非常排斥;如果多次体验过快感,则可能对“性”十分随意,演变成成年后的性爱成瘾等问题。

所以,不管是预防被性侵,还是过早的性接触,父母都应该加强性教育的意识,不要以为这只是“无关痛痒玩耍”。必须教导孩子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部位。关于这方面的具体引导和书籍,网上有很多,父母一定要加强学习,我在此就不赘叙了。

感谢您的关注,如需答疑请私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