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自己对梵高的认识(跨越百年时光神秘博士是对梵高迟来的肯定)
谈谈自己对梵高的认识(跨越百年时光神秘博士是对梵高迟来的肯定)时间:1885 尺寸:83×114.5厘米《神秘博士》梵高片段时 空 里 的 梵 高 和 视 频 外 我 们泪 流 满 面迟来的肯定,遗憾吗?不遗憾吗?值得吗?值得!!
看梵高油画,教会我懂得坚持!英剧《神秘博士》描述了一名神奇的名为“博士”用他的时间机器在时间、空间中旅行的冒险,将梵高带到了现代。
梵 高 一 生 的 坚 持
面 对 跨 越 了 百 年 的 时 光
迟 来 的 肯 定 和 赞 扬
时 空 里 的 梵 高 和 视 频 外 我 们
泪 流 满 面
迟来的肯定,遗憾吗?不遗憾吗?值得吗?值得!!
《神秘博士》梵高片段
时间:1885 尺寸:83×114.5厘米
收藏:阿姆斯特丹国立文森特·梵高艺术馆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作品。梵高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
【割耳朵自画像】▼
名称:《割耳自画像》
时间:1888年
尺寸:纵51×横45厘米
梵高的自画像,往往成为对画家心理探索的佐证,是画家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画家在描绘自己时,敢于剖析,毫不掩饰地揭示出他性格中最令人感到意外,却又是最为动人的一面。此幅肖像作于他的“割耳朵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之后。此刻,画家已找到了他内心的自我平衡。
【收获的景象】▼
名称:《收获的景象》
类型:布面油画
时间:1888年
梵高于1888年2月离开巴黎来到阿尔勒,并很快爱上了这儿。
【蹒跚学步】▼
《蹒跚学步》这幅作品是梵高临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画面是一个农村的耕地,背面是农民的房屋。画的右方一位农妇扶着小女儿帮助她学步。左方女婴的农民父亲蹲在地上张开双手鼓励她向前走。
画面用色鲜明让人感受到活跃的生命力。他让画中的人和物框上厚实的黑色线条,这明显是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亦让画面增加实在的感觉。
【十五朵向日葵】▼
时间:1888
尺寸:纵100×横76厘米
《十五朵向日葵》在这幅作品中 再也看不到自画像里那种短促而笔触 在这里 他的笔触坚实有力 大胆恣肆 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大胆地使用最强烈的色彩 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 甚至过于暗淡。"尽管采取了种种保护措施 这些色彩仍然消褪了原有的光泽。
【鸢尾花】▼
名称:《鸢尾花》
时间:1889
一片蓝色占去了大半,连花叶也绿中偏蓝,缘情随性的。那忧郁的蓝色属于他,伴着生命而来。这便是1889年5月间的梵.高,他将心魂留在了画上。
【麦田群鸦】▼
名称:《麦田群鸦》
梵高博物馆藏
时间:1890
《麦田群鸦》是梵高临死前的几幅作品之一,描绘的是法国瓦兹河上奥维尔镇周围乡下麦田的情景,就如画面上的麦田别乌鸦压住的感觉,金黄色的麦田表现出勃勃的生机,亦如作者内心生的欲望。看到这幅画给人以震撼的感受,它在表达着一种思想,也在宣泄着这种悲剧的情感。
【桃树花开】▼
时间:1888
《桃树花开》1888年梵高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而画的作品。作品传达出梵高理想中的日本风景,同时呈现春天的喜悦和乐观的情绪。
【星夜】▼
民称:《星夜》
时间:1890年6月
尺寸:73.7厘米X92.1厘米
这幅画中景象是一个望出窗外的景象。画中的树是柏树,但画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云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伴随众多星点,而月亮则是以昏黄的月蚀形式出现。整幅画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绘画,表现出一种宁静;但与上部粗犷弯曲的线条却产生强烈的对比,在这种高度夸张变形和强烈视觉对比中体现出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
【罗纳河上的星夜】▼
名称:罗纳河上的星夜(星空)
梵高和他们一起,和那天空一起,到达了自己惊人的想象:他们感受到的,就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我们看到的,是令他们心醉神迷的景象,捕捉下这景象的,不是平淡无奇的人物描画,而是完全无法用言语形容、无法测量的感官陶醉。正像梵高自己说的,他希望自己可以捕捉我们心灵的丰富与完全;最终,他做到了。可梵高还是要对付自己脑海中的喧嚣。
【夜晚露天咖啡座】▼
名称:《夜晚露天咖啡座》
时间:1888
尺寸:纵81×横65.5厘米
梵高经常在晚上光顾离他住所不远的咖啡馆。整幅画显得很美,洋溢着一种平和的诗意。梵高曾说:“对我来说,晚上看来比白天更有活力,更有丰富的色彩,晚上作画,看天上有闪烁的星星,地面有灯光,是一幅很美的与安详的作品。”
咖啡座手稿
【有妇女在洗衣服的阿尔勒吊桥】▼
1888年梵高到达法国南部的阿尔勒,住在卡列尔饭店。这一张是他到达后的3月间所画。 信中写着:"今天的工作是画一张15号的画——那是在蓝色天空下,一辆小马车正通过的一座吊桥,和天空同色的河水、绿草,橘色的河堤,还有一群穿着各色衣服的浣衣妇女。"这一张画的色彩清澄而果断,有如金属管乐器奏出的嘹亮声响。天空是一片蓝,水波荡漾的深邃运河,均远离巴黎的喧嚣,漫游在郊外的梵高,彷彿可以听到他自己快活的声息。 这座吊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破坏,现在已另外在别处建筑新桥。
【阿尔勒的卧室】▼
1888年9月,梵高搬入"黄房子",靠提奥供给的生活费,把住宅布置一新。在此之前,他独自一人生活了好几个月。他希望将黄房子建成他梦想的艺术家聚居地。要通过色彩,表现出休息或睡眠的氛围。一走进这个房间,想像力就可以得到休息……四四方方的家具表现卧室不应受到干扰的宁静。"
这张卧室画是一幅很重要的作品,它表现了梵高内心世界中的一些东西。他多次提到过这幅作品,并且在书信中勾画过它的略图;在圣-雷米住院时,他还画了大同小异的另外两幅,一幅是打算给提奥的,另一幅准备给母亲和威尔。其中所突出的宁静与睡眠把这幅卧室图与梵高不稳定与疲惫的精神状态联系了起来。
【唐基老爹】▼
这幅画的构图较有统一感,与浮世绘的柔和调子和下端的装饰图案非常调和。唐基老爹是当时蒙马特的小画具商,他的性格亲切而温和,对于未成名的画家时加关照,他的店时常成为印象派画家停留的所在,包括毕沙罗、塞尚和高更也常在他的店里出放。唐基老爹在店内也悬挂了梵高的画。
【夜间咖啡馆】▼
《夜间室内咖啡座》是知名的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之一,绿色的天花板,红色的上半部分墙壁泛着亮光,黄色的汽灯和地板,整个画面有着强烈而生动的色彩对比。这幅作品色彩耀眼,梵高有意使用这种色调来表现令人忐忑不安的场景。为了强调房间的纵深感,他选择了高视点,透视线非常精确。黄、绿色点染的晕圈渲染了煤气灯放射的刺眼光线,其强度感到难受。
【在圣马迪拉莫海边的渔船】▼
《在圣马迪拉莫海边的渔船》
【有垂柳的公园是诗人的花园】▼
【有丝柏的道路】▼
梵高自创的短碎笔法在这幅画中展露无遗。梵高在阿尔勒时期的色块运用,在此全转成了线条。中置的柏树主控整个画面,道路、稻田、野草相互辉映。马车和人物的位置则有平衡画面的效果。
【麦田云雀】▼
麦田云雀画于1887年夏天,此画一见即令人联想到梵高他在奥维尔所作的《麦田群鸦》,但与后者比较起来,有完全不同的感觉。这幅画让人感到清闲明朗,好像可以听到远处清晰婉转的歌声。梵高采用修拉与西涅克的色彩分割理论,又从印象派画家那里学习到短促笔触的并置以及从光线中捕捉色彩的瞬间变幻,以色彩的礼堂混合手法来表现。
这幅画的彩度高,向上向下的短促笔触,使画面洋溢着勃勃的生气; 云、麦田、草地均富动态,云雀的声音暗示了在画面上所看不到的垂直轴。麦穗顺着风向俯偃,仔细观看会有一种写实的感觉,同时又让人觉得在遥远的彼方有一种虚无缥缈的憧憬 。
【杏花】▼
《杏花》是文森特·梵·高在圣雷米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期间所创作的,时间是1890年,那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年。《杏花》是帆布油彩画,高73.5厘米,宽92厘米,现存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中。文森特把《杏花》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刚刚出生的侄子文森特·威勒姆,也就是他的弟弟西奥·梵·高与妻子乔安娜·邦格尔的儿子。画中描绘的是杏树的一个分叉,白色的花瓣尤如珍珠般闪亮,蓝色的天空衬出它的轮廓,留下绿松色的阴影。梵高用杏树的花枝作为生命的象征体,这是因为杏花是最早开放的植物之一,通常在2月早春时节,尤其是阳光充沛的法国南部。
【曳起桥与打伞女士】▼
【乌云密布的天空下的麦田 】▼
似乎是要突出表现奥维尔得天独厚的富饶的自然条件 这些横长形画面上的构图一般都是侧边敞开并且延伸的余地。除了多比尼家花园那个隐蔽处 其他作品的的场景基本上都没有围栏之类的东西。田野是自然的存在——它们不属于任何人 大地看起来广袤无垠。
【奥维尔的教堂 】▼
这幅画用深蓝色表现夜空,线条短粗并与梵高其它许多画作中的线条同样呈涡旋状,有些《星夜》的意味。而地面则以黄色、绿色为主,同样以短线条来表现“V”形的道路。
在奥维尔,梵高的画以深青色、藏青色为主。他一生中对于社会的不理解所作的抗争,对于真善美所作的追求,还有生存中的苦恼与欢乐,似乎都孕育在这天空的蔚蓝里。他写给妹妹的信中说:"我画了村庄教堂的一幅大画,从全体的效果言之,建筑物是带有紫色,跟深蓝色的天空相对。
【午睡】▼
【梵高在阿尔勒的家】(黄房子)▼
梵高打算把阿尔勒的黄房子变成画家之家,这是他最具乌托邦特色的方案。他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画家之家"。在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我想把它搞成一个真正的'画家之家',它并不华贵,正相反,其中没有一样华贵之物。""房子给我带来了安逸感,从现在起,我感到我正在为未来工作。"在他的作品里,这幢房子位于满是尘土的拉马丁广场对面,是一座在深蓝色天空映衬下闪闪发亮的鲜黄色建筑。梵高打算用"向日葵"系列画装饰画室;在客房里要"以日本人的方式"张挂一些"向日葵"以欢迎高更的到来。
文森特·梵高 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里,他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梵高是平凡的人,但是他却用他的不平凡创造了最好的作品。他用灵魂赋予,用生命创作,这就伟大而传奇的梵高。
摘自:国际艺术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