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知识分析(影向标第162期影)
光与影知识分析(影向标第162期影)3.陆支羽:7分 2.刘宇清:7分《跑男》看多了,会影响对邓超在本片中表演功力的判断。张艺谋导演不愧是一流的影像设计师,通片灰黑色人造大理石般的影调,让人想起西安碑林里的石碑,想起旅游景点门外以假乱真的古玩店,有点疲惫,但不反感,因为影调和主题是一致的。或者,换句话说,整个电影的理念或者概念,是高蹈的,甚至逻辑严密的。到底是影子与本身的寓言?还是螳螂捕蝉的故事?故事精彩与否?观众自有判断。我相信张导这一次也是尽心尽力了。我唯一想知道的是,这种窃国弄权的故事,到底会让某种人望而生畏呢?还是铤而走险?孙俪最后的恐惧,恐怕不能完全体现导演的态度。
《影》得分5.8分
1.闵思嘉:7分
影评人。张艺谋在造型美学上的又一次节点式作品,这次是从颜色、到打斗、到内核设计、到阴阳相承各个层面上的又一次“中国体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讲的也是复制品的政治。
2.刘宇清:7分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跑男》看多了,会影响对邓超在本片中表演功力的判断。张艺谋导演不愧是一流的影像设计师,通片灰黑色人造大理石般的影调,让人想起西安碑林里的石碑,想起旅游景点门外以假乱真的古玩店,有点疲惫,但不反感,因为影调和主题是一致的。或者,换句话说,整个电影的理念或者概念,是高蹈的,甚至逻辑严密的。
到底是影子与本身的寓言?还是螳螂捕蝉的故事?故事精彩与否?观众自有判断。我相信张导这一次也是尽心尽力了。我唯一想知道的是,这种窃国弄权的故事,到底会让某种人望而生畏呢?还是铤而走险?孙俪最后的恐惧,恐怕不能完全体现导演的态度。
3.陆支羽:7分
影评人,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著有《小丑,马戏团的眼泪》。1.老谋子的水墨梦总算圆满;致敬黑泽明《影子武士》之余,也玩尽了阴阳美学。2.整个故事的A面夯实简朴,B面则腹黑翻涌,唯独遗憾的是,演员们终究还不够抵达极致。3.以沛伞为武器,贴合沛国多雨,着实是抢眼设定;死士没用好有点可惜;此外的八卦、古琴、草书、竹林等,都是老谋子以往惯用的元素。4.最有余味的一幕,子虞透过面具看到境州与小艾缠绵的幻影,是个灵性瞬间。5.映后与友讨论,究竟是谁杀了境州的母亲,是主公还是子虞呢?我说,或许是小艾吧,而且影片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都给了她。
4.桃桃林林:7分
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邓超为影片的付出和努力,成为本片一大亮点,尤其是两个角色第一次同框,这种更真实的震撼,确实是远大于特效的。实际上,在张艺谋作品序列里,这是一部格局很小的片子,导演最擅长的影像风格,被进一步放大和强化,水墨画风确实很独特。叙事本身有意增加了些舞台感,权谋与人心的恶。若说遗憾,就是剧情还是没那么顺吧。
5.独孤岛主:7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剥离了具象背景的张艺谋作品起码从本体上回归到了自身最擅长的部分。由这场古来的勾心斗角与生灭无常,起码可以看到久违的“专业”一面。
6.谭政:7分
电影学者,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策展人。这是继《英雄》之后,张艺谋导演对影像的再次极致追求,但强戏剧化的叙事进程以及人性暗影的塑造,未能也难以与水墨中国风的韵味相得益彰。
7.杨时旸:6分
中国新闻周刊主笔。张艺谋用这个片子满足了自己的造型欲、美术欲、氛围欲、声效欲……故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铺垫以及结尾几次接连的反转都是标准制式的做法。怎么说呢?嗯,从情节上看,这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但从氛围和节奏上又不太适合一边看一边抖着腿吃爆米花。不知道大家能不能get到点。
8.子非鱼:6分
编剧,独立影评人,知名媒体人,曾任时光网总编辑、新京报副总编辑等职。这是一部极度渲染抑郁与幽闭情绪的电影。水墨影像之美堪称做到极致。借助新的视效科技,张艺谋重新回归作者影像时代,其视觉上独具一格的暴力美学令人震惊。然而,过分精美的包装也导致叙事上的形式大于内容,人物的刻意表演让电影好似舞剧。故事也暗黑到了极致,这种暗黑和时下电影界挥之不去的抑郁情绪如出一辙,譬如《动物世界》,譬如《一出好戏》。和《大红灯笼高高挂》时代比起来,《影》失去了权力拥有者含蓄而无所不在的背影。
9.赛人:6分
影评人。孙俪的视线构成了影片的首尾,与她对应的目光最终落在了王千源身上,仿佛只有他成为这场权力过渡的惟一观众。张艺谋仍孜孜不倦地探讨身体的合法性,他过往的影片是把裁判权交给女性,这一次,他交给了天气。雨过天晴后,将何以为继,因每个人物都不能赚取我们的情感,而无可无不可了。片尾的一派空茫,让前面的机关算尽全变得无足轻重。
10.tyger tyger:6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硕士导师,电影学者。张艺谋一贯地意图用其每一部影作营造不同的“视觉模式”,水墨点染血红架构了《影》。一个之前已被张艺谋反复涂画的权力言说,正如“影子”复写其真身。对一个全然丧失了想象力的宫廷权斗戏码如此入迷,和其游刃有余的影像塑造潜力之间的反差,是张艺谋影作的一个迷局。声音处理上显得潦草,许多段落体现空间感的混响效果几乎没有,莫非也受累于导演对“密室”的情有独钟?!
11.刘起:6分
电影研究者,电影杂志编辑。这样一个充满欲望与野心的权谋故事,内核是非常激烈且饱满的,但却刻意选择一种东方水墨画风的景观来呈现,总显得有些形神涣散。张艺谋的导演气质还是更适合浓重饱和的色彩,也因如此,水墨画风虽然精美绝伦,却始终有些表层,没有中国水墨山水的意境,倒是更接近中国风的春晚舞台特效和央视宣传片的片头。
12.大奇特:6分
老电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黑泽明《影子武士》的本土化移植,却没有对《影子武士》的半点提及,“没有本尊,影子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话说得真好。
13.西帕克:5分
影评人,电影网站主编。把黑灰当做曾经的大红大绿来用,视觉上依然非常张艺谋。也充斥着自《十面埋伏》以来大量概念化到不合常理的剧情以及廉价的反转。张艺谋对于那些在幕后下大棋的所谓历史创造者,既可怜又敬畏,然而他自己却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早已说不出什么真话来。
14.风间隼:5分
影评人。国师在他的螺蛳壳里做了个新道场,给3星小小鼓励一下。吐槽开始:
1,豆腐脑加猪腰子的视觉灾难。以前端一盆油泼辣子你们嫌腻,现在改成一盆醋泼满银幕,欢呼声一片——那不还是满满一盆吗?谁能告诉我王侯将相穿的那一身洗砚水都是什么鬼?2,一把大关刀领着一队大关刀,凭三招镇守一座城,还单打独斗定胜负……说评书哪?3,“沛伞”加猫步,满地陀螺兵简直丑到极点,正在认真考虑今年的金隼奖增设一个“最蹩脚动作场面”奖项。
4,建筑、服饰、兵器、人名地名没一样经得起推敲的,张艺谋关于各种“传统”的理解,都堪称广场舞级别,视觉上的油腻感与此直接相关。5,国师关于人性、命运、政治的理解都直白到乏善可陈,拿着一大笔钱,随便挑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场战役来还原,都比这种伪大片有意义得多。说到底,“历史真实”才是最烧钱的,“戏剧表达”不值一文。现在的中国导演都在避重就轻。6,最后,恭喜国师的“偷汉子宇宙”再谱新篇,求你从此放过“武侠”。
15.黄文杰:5分
高校教师。我不反对拍权谋和暴露阴暗,甚至赞成抨击贪得无厌丧心病狂的欲望,但拧巴空洞的形式感、刻意矫情的美术置景和炫技老毛病实在倒人胃口,而水墨画风也不过是个生拉硬扯的国际玩笑,这一切都导致这出悲剧竟呈现出诡异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滑稽效果。老谋子,还是放下形式执念发挥才会比较正常。
16.吴李冰:5分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电影研究者。现在来看,1998年执导歌剧《图兰朵》对张艺谋的创作有着决定性的负面影响,从那之后张艺谋渐渐远离电影化思维,对于场面调度的理解高度简化、弱化为色彩与造型的激烈表达,以至于一步步陷入晚会导演的泥潭无法自拔。这是张艺谋从此之后无论拍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都进退失据的根本原因。《影》没有显示出任何张艺谋走出这泥潭的迹象。大场面依然像晚会综艺表演,文本依然空洞乏味。
17.路西法尔:3分
文艺学博士。如果是好莱坞来拍,追求自我的青萍会成为和平主义者;如果是在日漫里,厌倦了被别人当枪使的影最后会选择为自己而战,而在张艺谋这里,青萍成为了一个搞自杀式袭击的黑寡妇,影则始终没有找到自我,他只是把自己活成了别人——所以差距在哪里不是很清楚了吗?都督活着是为了夺回境州,影活着是为了当都督的替身,离开了使命这些角色还有别的意义吗?张艺谋沉浸在宏大叙事里太久了,对他来说所有角色都是道具。最后互捅的那一幕,难道不是逻辑通畅版的《夜宴》吗?大众文化热衷于宫斗并不足怪,但张艺谋这样曾经非常精英的顶级导演也喜欢这个调调,也没有把人看作人,就很让人失望了。
另:强烈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血腥场面毫无节制。没有分级制度,无端封掉了太多电影之外另一个弊端就是给名导大开绿灯。
18.胡续冬:3分
诗人,译者,随笔作家,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来以为张艺谋从城乡结合部大脏彩转到黑白/淡彩意味着他懂得收敛了,没想到,只要不懂得节制,淡也可以淡得很脏。该片铺天盖地滥用黑白、书法、纹饰、阴阳,拿夸张的二手伪古典符号活生生把自己憋成了一部孔子学院宣传片。有人或许觉得摄影中的山水、城郭、殿堂还不错,但这部片的山水/建筑感,其实完全是张艺谋大搞“印象·xxx”系列的后遗症,那是所谓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思路,和镜像语言没有几毛钱关系,不难发现,在片中,摄影机并没有通过有效的运动为我们交待出必要的空间纵深。剧情什么的就更懒得说了,初中生的权谋。
注:本期新加入评分作者【谭政】:电影学者,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