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王羲之故居(兰亭一日之迹千年追旅)

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王羲之故居(兰亭一日之迹千年追旅)白鹅成为宠物,自羲之始,后世代有模仿,唐朝尤甚。今人遛狗,唐人遛鹅。“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家有一群大白鹅,甚至还是成功人士的标配。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没有一点情趣,如何将生活过成诗?所以,聪明的山阴道士,用养鹅来换取王羲之的真迹,实乃高明。羲之爱鹅与兰亭集序“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才刚开篇,就写了会稽山水的朗然豁达。会稽游记多如牛毛,而羲之写景,尤其干净出尘,幽远含微。“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风景实在太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这里隐居。晋永嘉之乱后,王、谢等高门世族南迁并定居会稽,选择清净,也是因为被现实给扰怕了。所以羲之“游目骋怀”却“临文嗟悼”,“欣于所遇”却“终期于尽”,越美好,越难过,越珍惜,越痛苦,一如当年孔子面对川流不息而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感慨。魏晋时期的人喜欢思考生命的意义,结论

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王羲之故居(兰亭一日之迹千年追旅)(1)

兰亭雅集与魏晋风度

“千红万紫竞繁华,莺燕多依富贵家。上巳兰亭修禊事,一年春色又杨花。”后代人眼里,“兰亭雅集”俨然春游中的典范。那日,整个东晋一朝轮流掌权的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家族中的杰出子弟都来了,所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确不假。

流觞曲水,酒杯漂到谁那儿,谁就作诗,作不出就罚酒。参加雅集的四十一人中,有二十六人作诗三十七首,汇编成集。没错,有十六人,一首诗都没写出来,包括王献之。清代诗人还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但名士并不需要有奇才,只要常年无事,痛快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所以“无诗”很正常。幸亏当时他们喝的,是低度数的绍兴黄酒,温润舒适,否则当年才十岁的王献之非喝得烂醉不可。

《兰亭集》中的作品,都寂寂无闻。那恐怕是因为,雅集的召集人王羲之醉笔一挥,给作品集写了篇序。这篇后来亿万级阅读量的《兰亭集序》,流光溢彩,结结实实盖过了三十七首诗作。最擅长点评的金圣叹在他的《天下才子必读书》中,对《兰亭集序》高度评价:“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王羲之故居(兰亭一日之迹千年追旅)(2)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才刚开篇,就写了会稽山水的朗然豁达。会稽游记多如牛毛,而羲之写景,尤其干净出尘,幽远含微。“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风景实在太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这里隐居。

晋永嘉之乱后,王、谢等高门世族南迁并定居会稽,选择清净,也是因为被现实给扰怕了。所以羲之“游目骋怀”却“临文嗟悼”,“欣于所遇”却“终期于尽”,越美好,越难过,越珍惜,越痛苦,一如当年孔子面对川流不息而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感慨。魏晋时期的人喜欢思考生命的意义,结论是:生命无常,及时行乐,唯美至上。他们开创了一个“世说新语”时代,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就是“魏晋风度”。啥是“风度”?就是“漂亮地活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王徽之雪夜访戴,未见而返,那是不计最终结果,惟重生命体验的风度。嵇康打铁,自得其乐,一曲弹毕,从容赴死,那是不求长命富贵,只求精神独立的风度。孙策中箭,容颜受损,竟郁郁而终,那是活得不美毋宁死的风度。王羲之抄《道德经》换白鹅,那是热爱自然,钟情物美的风度……

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王羲之故居(兰亭一日之迹千年追旅)(3)

羲之爱鹅与兰亭集序

白鹅成为宠物,自羲之始,后世代有模仿,唐朝尤甚。今人遛狗,唐人遛鹅。“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家有一群大白鹅,甚至还是成功人士的标配。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没有一点情趣,如何将生活过成诗?所以,聪明的山阴道士,用养鹅来换取王羲之的真迹,实乃高明。

至今,在兰亭风景区,依然保留着“鹅池”,几只大白鹅在池中悠然自得,大大方方与游客合影。池边立着“鹅池”碑,是王羲之、王献之这对全民偶像父子的真迹,王羲之写的是鹅字,王献之写的是池字,鹅瘦池肥。

王羲之的墨宝是无价之宝,随便给卖扇老婆婆题写几把扇子,就能让她脱贫。昔梁武帝评论王羲之的字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当然,王羲之最有名气的,还是那乘兴所作的“一日之迹”——《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绝不浪得虚名: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遒媚劲健、有如神助。这是一个带着书法天才基因的家族,无论是他的伯父王导,还是他夫人郗璇,乃至他堂兄弟王恰、王荟,以及他七个优秀的儿子,还有侄子王珣、重外孙谢灵运,四世孙王僧虔,七世孙智永……王家人简直撑起了书法界的半壁江山。

而兰亭,也因那“一日之迹”成了闻名中外的书法圣地。后世书法家几乎都从《兰亭集序》中汲取了各自所需的营养,皆以登兰亭览江山美景、留一二诗文墨迹为爽心快事。那幅《兰亭集序》的真迹,至今不知去向。千年之后,却引发了新中国一场“笔墨官司”。当时位居文化界巅峰位置的郭沫若提出,《兰亭集序》并非出自王羲之之手,还出了本叫《兰亭辩论》的书。反对者的理由很充分:《兰亭集序》应该是王羲之作品,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也精通书法、文学,而他的名臣欧阳询、褚遂良等人,都鉴定过《兰亭集序》,且唐太宗距离王羲之的年代更接近。

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王羲之故居(兰亭一日之迹千年追旅)(4)

唐太宗恐怕是最后拥有《兰亭集序》真迹的那个人。他是王羲之的铁粉,堪比孔子崇拜周公。孔子是一段时间梦不到周公都要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而唐太宗则是生前想要亲自给王羲之写传记,死了还要带着《兰亭集序》陪葬。

如今,兰亭建起了专业的“兰亭书法艺术学院”,连外国友人都慕名前来学习书法。他们表示,因为爱上了书法,也爱上了兰亭,爱上了中国。艺术之美不分国界,早在2009年,汉字书法就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兰亭书法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对了,日本去年刚改的新年号“令和”,出自万叶集第五卷《梅花歌卅二首并序》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而这篇《序》,恰是模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足见《兰亭集序》在日本的热度。

情随事迁,修短随化,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但兰亭所提示的一种生存的方式,一直吸引着被城市喧嚣扰得透不过气来的人。这里,天然带着超然脱俗的气质,那是千年文化的积淀。琅邪王氏与天师道有着密切的关系,《晋书》对王羲之的描述,一是书法,二是道教,并称其“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可见其对道教的痴迷。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便是时时敦促弟子们勤奋读书不可懈怠的孔夫子,都赞赏这种浪漫的春游。所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一日之迹”吧,兰亭,从来没有辜负过懂她的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