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01今天要讲的这部电影《刺猬的优雅》,讨论的就是这个主题。那时我才发现,原来在很多人眼中,生活本身就是奇怪又荒诞的。就像荒诞派小说里的主角那样,人们每天挣扎着起床上班,营营役役,但却完全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如果生命真的如此荒诞不经,那意义在哪里?

记得在大学的文学课上,老师问过我们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生活是奇怪的、奇特的、还是奇妙的?”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当时好多同学都脱口而出说:

“奇怪的。”

那时我才发现,原来在很多人眼中,生活本身就是奇怪又荒诞的。

就像荒诞派小说里的主角那样,人们每天挣扎着起床上班,营营役役,但却完全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如果生命真的如此荒诞不经,那意义在哪里?

今天要讲的这部电影《刺猬的优雅》,讨论的就是这个主题。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1)

01

那个11岁的小女孩,

决定在她生日那天服药自杀

影片的主人公帕洛玛是个思想早慧的小女孩。

她有一个奇妙的比喻:

人就像是鱼缸里的金鱼,每天在鱼缸里乱撞。

在她看来,所有生命都是如此,毫无意义,荒诞不经,却无法摆脱,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

她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死亡,于是她决定在12岁生日那天,终结自己的生命。

她的自杀计划是,每个星期都从妈妈服用的安定类药物里偷一片药,按她的体重,只要攒够38片的剂量,就能够致死。

这是帕洛玛对着镜头的自述:

“我叫帕洛玛,十一岁,住在巴黎欧仁-曼努埃尔街一个有钱人的公寓。

父母都是有钱人,全家都是有钱人,我姐姐和我也都是未来的有钱人。

尽管我有如此的运气,如此的有钱,可我早就知道,人的一生如同在鱼缸里,在这个世界里,大人们像窗户上的苍蝇用一生在鱼缸里撞来撞去。

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日子我受不了。

我决定,再过165天,6月16日,就是这个学期末,在我十二岁生日那一天,我去自杀。”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2)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3)

对于荒诞的现状,她无法改变,但对死亡,她有绝对的掌控权。

她认为,重要的不是死亡,也不是在什么年龄上去死,而是在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做什么。

比如她最喜欢的漫画书主角,是死在了挑战登山的路上。

而帕洛玛要完成的挑战,就是“拍一部电影”。

她想用部电影来告诉别人:

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是如何荒诞不经。

于是帕洛玛决定用一部旧录影机,记录下她眼里所有奇怪的生活——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4)

“这是索朗热·若斯,一个小资家庭的主妇。十年了,她不间断地看精神科医生,服用安定和舒解神经的药物,还喝香槟酒。她几乎完全忽视了花草的装饰作用,像跟人一样和它们说话。”

这是帕洛玛拍下的妈妈索朗热。

在帕洛玛眼里,做着精神分析和身体治疗的妈妈有些神经质。

索朗热会在任何时候平白无故地大哭,还会无节制地喝香槟酒。

索朗热有时对帕洛玛不理睬,有时又会很热情地给她一个飞吻。

在帕洛玛看来,索朗热是个有些表里不一的人。

虽然她嘴上说着尊敬看门人,可是在看门人将姐姐的重要邮件亲自送上门时,却不肯让她进门;在阳台浇花时,还故意把水淋到了路过的看门人头上。

帕洛玛不喜欢她的妈妈,甚至有些厌恶。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5)

“她叫科隆布·若斯,是一条不折不扣的鱼缸里的金鱼。这是个一门心思想成为比爸爸更有前途但不像妈妈那样神经质的女孩。生活在她看来就像一场持久的战斗,只有摧毁别人才能赢得胜利。”

这是帕洛玛对姐姐科隆布的描述。

科隆布并不喜欢妹妹帕洛玛,说帕洛玛是个“古怪又可恶的小恶魔”。

姐姐科隆布很努力,也有才华,好胜心强,但缺乏同理心。

帕洛玛也不喜欢自己的姐姐,日常也很少跟姐姐说话。

“他是保罗·若斯,是下次政府改组受牵连的部长。这个人很忙碌,爱操心,很有前途,对事业的关系胜过家庭,不过待人很和蔼,不过,不管怎么说最终还是要被解职的。”

这是帕洛玛的爸爸。帕洛玛并不算讨厌他。

但是保罗整天都在操心事业,忙于选票和自己的前途。

在帕洛玛看来,爸爸操心的事情都是毫无意义的。

不过保罗对自己的小女儿是有关注的,也尝试过沟通,但是没有什么效果。

帕洛玛家里还有两只猫,名叫宪法和议会。

帕洛玛不喜欢这两只猫,她觉得这两只猫就是用精美食物堆积起来的酒囊饭袋,整天从一个沙发跳到另一个沙发,到处都是猫毛。

家里时不时有父亲的朋友过来聚会,但在饭桌上大家都各说各话。有人吹捧着上帝,有人吹捧着精神分析师,有人只顾着吃美食,有人连象棋和围棋发明的国家都不清楚,却在卖弄关于象棋的知识。

这大概就是帕洛玛的生活,她觉得身边的人都虚伪肤浅。

爸爸、妈妈、姐姐,还有邻居们,在她看来都是鱼缸里的鱼,终其一生都只是在鱼缸里撞来撞去。

帕洛玛觉得自己似乎与周围格格不入,这种生活也丝毫不能唤起她的热情。

02

做只不被理解的“刺猬”,

找个与世界隔绝的洞穴

帕洛玛所在的公寓,居住的都是有钱人家。

那里唯一的“底层人民”,就是公寓的看门人勒妮。

勒妮为公寓做着收信、清理垃圾、整理花草等物业方面的工作。她身材臃肿,不修边幅,很少跟人打交道。

然而,正是这个“底层人”,动摇了帕洛玛的自杀念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帕洛玛需要帮忙把看门人的猫送回家,于是帕洛玛来到公寓看门人勒妮的房间。

房间的书桌上,放着一壶茶、一块开封了的黑巧克力和一门未读完的书,书名叫《赞美阴暗》。

《赞美阴暗》,这看起来不像是一个看门人读的书。

这个发现让帕洛玛觉得,也许看门人并不像人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6)

是的,自从十五年前守寡以后,看门人勒妮就深居简出,她收藏了一房间的书籍,经常躲在书房里读书。陪伴她的是一只肥胖的公猫雷昂,除此之外也不会有其他人打扰她。

勒妮每天会完成自己作为看门人的工作,一丝不差、毫不马虎,既不热情也不懈怠,别人无可挑剔却又无法接近她。

勒妮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躲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帕洛玛在她的纪录片里说道:

“表面看来她对人很尖刻,待人很冷漠,可我觉得她内心深处情感细腻,伪装出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她显得极其孤僻,举止却又极其优雅。”

帕洛玛决定去拜访勒妮,就此,她与勒妮的友谊开始了。

她在门房里和勒妮一起喝茶、吃黑巧克力,陪勒妮去洗衣店换衣服。

帕洛玛喜欢门房的清静,渐渐地她也可以出入勒妮的书房了。

这代表,勒妮愿意向帕洛玛敞开了心扉。

有一天,帕洛玛在门房里,她架好了录影机,想让勒妮对着镜头说说自己。

“我叫勒妮,五十四岁,长得矮小、丑陋、身材臃肿。

双脚长满老茧,有时早上醒来满嘴臭气熏天。

我没上过学,一直都是个身无分文、谨小慎微、微不足道的人。

我独自生活,有一只肥胖懒惰的公猫,这只猫明显的特点就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舔它的爪子。

我待人很冷漠,但我一直都很礼貌,大家不喜欢我,但可以接受我,因为我完全符合一个看门人的角色——丑陋、年迈、尖酸刻薄。”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7)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8)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9)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10)

勒妮像一只刺猬,外表虽有坚硬的刺,摇摆着不让人接近,显得极其孤僻,但内心却是柔软的。

勒妮用刺保护着自己,她的门房、她的书房是她的藏身之处。

帕洛玛很希望像勒妮一样,她长大了也想做个看门人,想和勒妮一样,拥有一个不被打扰的的藏身之处。

这时的帕洛玛,对未来似乎有点期待。

03

精神发生共鸣的那一刻,

像是对上了只有彼此才知道的暗号。

除了帕洛玛,新来的邻居小津格朗,也注意到了这个毫不起眼的看门人。

新邻居小津格朗是个上了年纪的日本绅士,经济优渥,掌管着家族企业。

因为小津格朗有教养、待人真诚;与那些现实、虚伪的邻居完全不一样。

于是帕洛玛与小津格朗也成了忘年之交,时不时会去他家里下棋。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11)

那天,小津先生被一位邻居领着去认识勒妮,进行了一番吩咐和礼貌的寒暄,闲聊时他们说到,别的邻居的家庭是多么幸福。

勒妮面无表情地了说了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

小津格朗略带吃惊地接了一句,“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12)

这句话像对上了某种暗号。

至少,双方已经意识到,大家在精神世界里,有着同样的共鸣。

临走前,小津格朗对勒妮认真的说了一声谢谢。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这句话出自俄国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小津格朗很喜欢这部小说,并用小说里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来给自己家的两只猫起名。

从那次相遇后,勒妮有些吃惊,也有些慌张,好像有人识破了她的伪装一样。

小津格朗也意识到,看门人不是一个简单的看门人,是个值得尊敬的女人。

于是送了一套装帧精美的《安娜·卡列尼娜》送给勒妮,并且邀请勒妮到自己家里共进晚餐。

在小津家里时,他们发现了两人都喜欢同一部电影《宗芳姐妹》,于是又约好在周六下午茶时间一起看录像带。

在这个过程中,勒妮有许多心理活动——

收到书时,明明很开心,却又提醒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把上扬的嘴角压了下去;

在接到小津发来邻里之间的晚餐邀请时,她非常怀疑的说了一句:“我只是个看门的。”

在小津提出一起庆祝生日时,她拒绝了,理由是她觉得没必要,不太好。

在书房里,帕洛玛问起为什么拒绝小津先生。

勒妮说,她只是觉得这不是件好事,但说着说着,她就大哭起来。帕洛玛抱着安慰哭泣的勒妮。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13)

勒妮是个谨慎、卑微的人。

她一直躲在自己的洞穴里,她不敢轻易走出去。

小津一个富有的绅士,而自己是个身材臃肿的底层寡妇,因为自卑,她下意识地拒绝对方。

但最终,她决定遵循内心,前去赴约。

甚至决定,她可以去爱小津先生。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14)

小津格朗与勒妮的之间的交往,让帕洛玛意识到:

生命并非毫无意义,眼前的一切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此时此刻的她,或许想继续活下去,还想和小津先生下棋、去勒妮的书房读书……

总之,还有许多事值得去做。

04

当死亡发生时,

人们在做什么呢?

在影片的一开始,一心想自杀的帕洛玛就曾目睹过一次死亡。

那是住在五楼的皮埃尔先生,在上楼时突发心脏病死了。

在殡仪馆来抬尸体时,邻居们围观着并大声唏嘘着:

“哦可怜的安娜,他们是多么相爱啊。”

“如果我们大家都在的话,今早就能察觉到皮埃尔先生有什么不对了。”

“上次我们还说邻居们要一起吃晚饭。”

“这星期我们还约好一起喝茶。”

其实这个公寓楼里的人彼此只是认识,并不熟悉,但邻居们仍然表现出夸张的大惊小怪。

帕洛玛冷漠地围观着这一切,并用录影机拍了下来。当看到皮埃尔·亚尔登的裹尸袋抬上灵车时,帕洛玛一边拍,一边配上了这样一句话:

“生活就像活在鱼缸里的鱼,终结在塑料袋里。”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15)

当时的帕洛玛和还勒妮没成为朋友,自杀的意志也很强烈。

看到邻居的死,她并没有什么感觉,她甚至会模仿人们死前的状态,来进行死亡预演。

她走楼梯时假装成皮埃尔·亚尔登先生,想象着一个人猝死的感受;

在房间里模仿日本武士切腹自尽的死亡方式——切腹、吐血、倒地;

站在窗台上,想象着跳楼死的人是什么感觉。

尽管帕洛玛很成熟,死亡仍未给过她深刻的感受。

直到勒妮的死,才把真实的死亡带到了她面前。

一天早上,勒妮像往常一样开始看门人的工作,却发现邻居发疯了,跑到马路中间跳舞。

勒妮想把他拉回来,便向马路中央走去,不料,她却被疾驰而来的洗衣店的货车撞出了几米远。

当场死亡。

当知道勒妮的死讯时,帕洛玛很难过,她跑回房间,关上门不可抑止地哭了起来。

她趴在公寓的玻璃门前,目送着运送勒妮遗体的车离开。

那时她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死亡是那么的真实。

她喜欢的漫画主角,死的时候正在登山的路上。

而她的朋友勒妮,在死亡来临时,刚准备好了要去爱一个人。

在那一刻,帕洛玛发现,死亡不仅仅是一种改变,还蕴含着离去和消失不见,所做的一切都因死亡戛然而止。

这是真的是她想要的吗?

显然,并不是。

死亡不是所谓的摆脱生命的鱼缸,而是失去你爱的人,和你爱的世界。

经历了重要的人的死亡后,她才知道死亡是多么令人痛心。

她无法像之前一样,扛起摄像机当一名冷漠的旁观者,而是真切地感受到了悲痛。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16)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17)

最后,

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感觉——

对生活没有兴趣和热情,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面对未来,感到焦虑和迷茫,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不满意现在的自己和现在的生活,却看不到改变的可能。

在《刺猬的优雅》中,帕洛玛试图通过死亡来结束生命,让自己从生命的荒诞不经中跳脱出来。

但是,勒妮和小津格朗的出现,让帕洛玛意识到,一切都有改变的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她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欣赏、相互温暖。

这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或许我们太急于改变生活中让我们不满意的东西了。

我们急于证明自己的价值,追求一个圆满而成功的结果,追求美好的生活。

但很多时候,我们能够明白自己的问题,但缺乏改变的方法。

于是我们被困在了无力感里,并不断追问生活的意义。

然后自己下定义说,生活就是荒诞的,无意义的。

这其实是缺乏安全感和掌控感的表现。

我们的执着、戒备与排斥,都是在焦虑与不安之下想要获得安全感和控制感而产生的行为。

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像影片中的帕洛玛那样,放下执着、戒备、排斥与评判,慢慢体会、接纳自己真实的生活。

当我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时我们就在接受改变的可能。

接受生命原本的样子——

精神自足、内心温暖而宁静;

时晴时阴,接纳情绪的多样性。

当你接纳自己的情绪时,曾经你排斥的、压抑的负面情绪就会流动起来,而不是日复一日地堆积,难以排解。

面对生活,有同样的道理。

当你接纳自己的生活,愿意去体验不同的可能,你会豁然开朗。

曾经你找不到的努力的方向,

会在你的开放体验下,

慢慢地浮现出来;

曾经你苦于改变不了的现实,

会在你接纳自己的生活后,

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

愿你也能真实地体验到这个精彩、美好、多元的世界。

童年不幸的人最后怎么治愈的(那个决定去死的11岁女孩)(18)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转发给更多人看。

来源:郑诗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