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思想三个精髓简介(钱穆先生庄子思想概要)
庄子思想三个精髓简介(钱穆先生庄子思想概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已"字作"如此"解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人若强不知以为知,要试图侵越此知之限界,则横在人生前面的只是一个危殆。庄子说:有限的人生,如何能了解得无限之宇宙?而人生则正安放在此宇宙中。我们旣不知自己那个安放处,自难把自己安放好,由此庄子遂提出他许多对智识论上的问题来。他说:知人之所为也,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是知之盛也。(庄子大宗师)人生有限,因此知识也有限。人应该自知此有限,自安于此有限,愼勿把有限的"知"来侵犯妨害到此有限外之无限的"不知"。这是人类知识最高的可能,亦是人类知识所最应有的警觉。
编者按
本文选自钱穆先生《中国思想史》。特此摘录,以飨读者。
庄子思想,旣不偏孔、孟一边,也不偏杨、墨一边,又另有他的自己的一套。
孔、孟、杨、墨,其实全都偏在人生界,庄子思想却能更多注意到宇宙界。他常纵任他想象之所能及,来渲染此宇宙之无限。空间无限,时间无限,由此对比,显映出人生界之渺小与短暂,人生之有限。
有限的人生,如何能了解得无限之宇宙?而人生则正安放在此宇宙中。我们旣不知自己那个安放处,自难把自己安放好,由此庄子遂提出他许多对智识论上的问题来。他说:
知人之所为也,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是知之盛也。(庄子大宗师)
人生有限,因此知识也有限。人应该自知此有限,自安于此有限,愼勿把有限的"知"来侵犯妨害到此有限外之无限的"不知"。这是人类知识最高的可能,亦是人类知识所最应有的警觉。
人若强不知以为知,要试图侵越此知之限界,则横在人生前面的只是一个危殆。庄子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已"字作"如此"解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现在且说庄子所指出的人类知识之两大限界。第一是"死与生",这是时间上的限界。庄子说: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庄子齐物论)
生人不知死事,此是智识上之第一限界。第二是"物与我",这是空间上的限界。庄子说: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处则惴憟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且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鰌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齐物论)
在时间上,这一时不知那一时。在空间上,这一处不知那一处。我不能眞切知道非我之物与彼,此是智识上第二限界。庄子说:
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庄子齐物论)
我们在此时此处之所谓"知",在别时别处,或许将转成为"不知"。人类知识旣不足凭,其由知识所连带引起的"好恶"之情,以及"是非"之见,将更不足凭。
死生与物我,智识上此时空之两大限界,庄子归纳称之曰"彼是"。庄子说: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方正"是同时并起义。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庄子齐物论)
人生根本不能脱离时空之有限性。在此时空限界之这一边的是我与生,庄子称之曰"是"。此时与此处。在此时空限界之那一边的,是物与死,庄子称之曰"彼"。他时与他处。因此有"是"必有"彼",有"彼"必有"是"。"彼""是"同时并起,而且平等存在。
在此则此曰是,在彼则彼曰是。"彼""是"双方又可以对等互易。但人之情感知识,常见此为是而可好,彼为非而可恶。其实此非与恶之情见,早已侵越了知之界限而闯进我们所不可知之对面去。
我们对知识限界之那一面,旣本无所知,又何从认其为非而可恶呢?此种错误,是只知依照着人生界而起。人类每每喜欢把人生界来推概宇宙界,喜欢把有限来推概无限。此卽庄子之所谓"以有涯随无涯"了。
我们若能改就无限的立场,依照宇宙界,则根本将无此分别,无此限界。但宇宙中旣确有此人生界,而我们又确然存在于此人生界之内,我们便不能不在人生界中承认有这一面。卽我与生,卽此时与此处。
但我们也该从宇宙界的立场来同时承认有那一面。卽物与死,卽彼时与彼处。如是则将见在无限界中之有限界,变成无处无时不是,抑且无处无时不可好。庄子说:
是以圣人不由,卽不由专就人生界之立场来看外面之一切。而照之于天,卽改就宇宙界立场看。亦因是也。(庄子齐物论)
若由纯乎天的立场,卽宇宙界的立场,则根本无"彼""是"之分。现在是站在人生界中而同时采用宇宙界的立场,则此人生界将无时不是一是,无处不是一是。
故庄子说"亦因是也"。纯乎人生界的知识范畴,是因乎"是"而有"非",因乎"非"而有"是"。纯乎宇宙立场,则并无是非之分。现在是把人生界妥当安放在宇宙界里,则可以各有其所是,而不必各有其所非。
此亦是一种"因是",但与"因是因非"之"因是"不同。一面是因有所是而有非,因有所非而有是,此则只因其所是而不再有所非。如是则一切皆"是",更无有"非"。故庄子说: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庄子齐物论)
人生界有得必有失,有是必有非,有好卽有恶,其实是误在其有所知卽有所不知上。庄子的理想人生,是只有得而更无所失。此种得,乃人生界从宇宙界中之所得。
庄子称之为"适得","适得"是一种无心于得之得。并不是先有所好、所是后之得,而是偶然适得,所得的便是"是"。"因是已",是卽此而止,卽其所适得而止。不再从所得侵越到其所未得,而横生一种好恶是非之妄见。
所得为"生","生"卽是一是,却不就此认"死"卽是非。所得为"我","我"卽是一是,却不就此认"物"卽是非。因死生物我,同样在此宇宙界中,同样是一天。这一种境界,庄子称之为:
天与人不相胜,是之谓眞人。(庄子大宗师)
若站在纯宇宙的立场,而克灭了人生界,则将一无所得,一无所是。现在是仅有得而无失,仅有是而无非。一人如此,人人如此,一物如此,物物如此,宇宙之极无,转变成人生之极有。庄子说: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
宇宙是无限的,所以每一个"是",卽每一个此时与此处。莫非站在此大无限之中心。一切皆站在此大无限之中心,卽一切平等,而非一切相对。"环中"是无相对的,因他是个中心。
但亦非绝对的,因他只是个中心。人生界是有限的,有限不能应无穷。宇宙界是绝对的,绝对亦不能应无穷。这是把此有限安放在无限之中心,旣无相对,又非绝对,才能"应无穷"。一切皆中心,一切是无穷。故庄子说: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庄子齐物论)
"钧"是钧陶的钧。陶人模下那个圆转的物是"钧"。天地间一切现象,转动不居,都赖有一中心。而天地间一切物,却全是一中心。我们不了解,总想把自己作中心。
自己诚然是一中心,但不该只承认此一中心来抹杀其他一切中心。但也不必因天地间另有其他许多中心而抹杀了自己此一中心。这便是庄子之所谓"两行"。"两"卽是"彼""是"之两,"两行"不是两两相对。两两相对,免不了矛盾与冲突。
此"两"是一中心、一外围,却可圆转自如。天地间一切物,各是一中心,各有一外围,各各可以圆转自如。庄子之所谓"两行",正是中庸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意思。
庄子旣主"因是"与"两行",故又主张"无适"。他说:
无适焉,因是已。(庄子齐物论)
"适"是由此往彼之义。现在则无所往而不是一中心,因此不必有所往,卽是"无适"。"无适"则此此止于此,彼彼止于彼,彼是两行,各止其所,庄子又称之为"约分"。庄子曰:
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庄子秋水)
"分"是分际限界。每一有限,都有其分际限界。庄子的人生理想,要人各自约限于自己分际之内,不必再有所向往。但此一分际,约之又约,便只成了此时与此处,一时空之交点。
此一时空交点,根本无常,根本变动不居。庄子亦说:
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时行无止息,终始无故态,物量无穷,其所得分际亦无常,此四语,道出了整个宇宙中一切现象之不居常态。
庄子要人把自己约限于其本有分际之内,而此一本有分际恰又变动不常,由此才可进一步讲到庄子之另一观点,卽庄子之所谓"化"。庄子自己说: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庄周与胡蝶必有分,但为庄周时便是庄周,为胡蝶时便是胡蝶,各因其是,各约于其所得之分之内,各不相适,岂不甚好?现在必问是庄周变了胡蝶,如是则庄周是而胡蝶非,庄周侵入了胡蝶分内。
还是胡蝶变了庄周,如是则胡蝶是而庄周非,胡蝶侵入了庄周分内。宜乎是非好恶,纷然而起,昧然而无所定了。这些都是不知化。庄周说: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庄子秋水)
化根本是不由人主宰的。庄子的理想人生,则在"与化为人"。"与化为人"者,化是宇宙界,是人生外面之大环,在此大环中得安放,便是"与化为人"。
人生之大患,在只认此有限之人生,而不认此无限之大化。在只认此有限人生之中心,而不认此无限大化之外环。如是便不是"与化为人"。
庄子言"化",又言"气"。宇宙界只是此一气在化。他说:
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物我彼是,皆在此一气之化中。庄子的理想人生,则在:
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庄子大宗师)
与造物者为人,便是"与化为人"。游乎天地之一气,便是:
止乎无所化。(庄子达生)
便是:
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庄子大宗师)
万物之化,终不出此一气。所以自万物言,则在日化之中。自此一气言,则无所化。故惟:
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庄子则阳)
人之形骸日在化之中,人能游于不化,则是"游于形骸之外"。由是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说到庄子之又一观点,此卽庄子之所谓"神"。
庄子书中之神,实非鬼神之神,而乃一"与化为人"之人。他引肩吾问连叔的一段话说: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榖,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榖熟。(庄子逍遥游)
怎么能有这样的神人的呢?庄子在另一处引子列子、关尹子的问答说:
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物焉得而止焉?彼将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郄,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庄子达生)
这一种至人、神人,庄子有时又称之为眞人或天人。其实不过是"与化为人"之人。此种人,我们亦可称之为宇宙人,而非世间人。圣人游乎方之内,游乎形骸之内,依然是人世间的人,依然是一物。
神人游乎方之外,游乎形骸之外,虽在人生界,虽还是一个人,但已超越人生界而遨游乎宇宙界。那种人,庄子谓之天人,谓之神人。如何成得一天人与神人,此须了解庄子之知识论。
中国后代的神仙思想,全由庄周引起,虽不尽是庄周之原来想象,但神仙思想实导源于庄子,这也是中国思想史里一特点,应该在此述及。
故庄子书中的神人,依然是一个人,只是其心知经过了人文洗炼,而仍想逃返自然的理想的自然人。因此与其说庄子思想在反知,毋宁说他在更赞颂知。所以庄子说:
小知不及大知。(庄子逍遥游)
有眞人而后有眞知。(庄子大宗师)
如是则庄子书里的神仙,依然是一个人,依然从人世界产生,不从另一世界降来,这就说明了庄子思想依然是中国思想。因此庄子虽喜讲宇宙界,但庄子绝没有西方宗教气味,而且是绝端的无神论者。
但庄子思想亦不能走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之道路。明白言之,庄子思想实在还是人文精神的。
我们若说孔、孟、杨、墨所讲是一种"道德人生",则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艺术人生"。其实庄子思想里,有许多点很近似孔子。
儒家本有两方面,"用之则行"、"达则兼善天下",是一面。"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是又一面。庄周书中颇多称引孔子、颜渊,只是注重他们的消极面,不注重他们的积极面。
注重在藏与独善,不注重到行与兼善。墨翟注重行与兼善,或者杨朱早就注重到藏与独善。说不定杨朱是庄子思想之前驱。可惜文献不足,无从详证了。
但在此可说者,庄子之藏,是把此有限人生,妥善地藏在无限的大宇宙中。这点,决然为杨朱所未经阐发的。孔子只是藏在人生中,所以是道德人生。庄子则藏在宇宙中,所以是艺术人生。
若说中国思想对世界思想史有贡献,无疑的,其最大贡献,多在人生界,不在宇宙界。人生界之积极方面,是道德人生,其消极方面,则为艺术人生。
墨家思想衰落了,墨家精义,多为儒家所吸取而融化。于是将来的中国思想界,遇盛世积极,则讲道德人生,都崇尙孔孟儒家。遇衰世消极,则转讲艺术人生,偏向庄老道家。
因此以后的中国思想界,遂形成了孔孟与庄老递兴递衰的局面。
欢迎关注“读钱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