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交响曲对人生的启示(潜在着一种精神和力量)
命运交响曲对人生的启示(潜在着一种精神和力量)以上是第一主题的第一变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把主题变得起伏和激动不安。第二变奏以三十二分音符的连续出现,旋律性减弱,曲调中某些音和音型的反复出现,增强了动力性,表现出英雄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第三次变奏由第一小提琴主奏第二变奏的旋律,织体中把以长音衬托为主,变为以跳跃的音型为主。第四变奏由低音提琴演奏更富于流动性和起伏的、连续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主旋律,同时全乐队伴以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和弦强奏,定音鼓隆隆作响,像英雄的凯歌一般,具有豪迈的英雄气概和乐观情绪。在间奏段和具有英雄气概的第二主题第二变奏之后,第一主题的第五变奏在降a小调上出现了306︱1 107601︱5 607︱1 107601︱2 102︱3 302103︱2 302︱1 107601︱7. 161︱7. 161︱73 …, 木管乐器在弦乐器的陪衬下所奏出的旋律就同时具有第一和第二主题的特征,在这里,进行曲形式和抒情的情感结合了起来
人类精神历程的艰难和获得灵魂自由的欢悦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审美浅析
向阳光
《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于1804年开始创作,但突然中断,一气写下了《第四交响曲》,而后于1808年与《第六交响曲》(“田园”)相继完成。《第五交响曲》在1808年12月22日于维也纳剧院首演,大获成功。该曲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音乐作品。它和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九交响曲》(“合唱”)一样,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精神,体现着“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信念。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歌颂了人们对战胜黑暗的封建势力的伟大胜利。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作曲家贝多芬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死亡。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尚未写完,《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已开始动笔。1807年《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完成,在出版之前,活泼浪漫的《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已在一年前上演,同场首演的还有《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和为钢琴、合唱与乐队写的幻想曲。在此期间,完成的著名作品还有:《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俄罗斯弦乐四重奏三部,贝多芬自己钟爱的唯一一部歌剧《菲黛里奥》和三种《莱奥诺拉序曲》,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也是世界小提琴经典作品),《C大调弥撒曲》等等。所有这些作品都堪称是皇皇巨著,每一部后来都成为垂世之作。这是贝多芬留给全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明亮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结构。乐曲一开始,在c小调上由弦乐和单簧管强奏出由四个音组成的音型,也就是命运敲门式的动机,展示出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那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即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整个第一乐章的基本音型,这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概括,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并且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这种音型在贝多芬的《降E大调七重奏》、《第三交响曲》(“英雄”)、《热情奏鸣曲》、《爱格蒙特序曲》,以及《降E大调第十弦乐四重奏》等作品中也曾多次使用过。03 33︱1 —︱02 22︱7 —︱7 —︱这一主部主题激昂有力,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这个音型在大管和大提琴的长音衬托下,在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第一小提琴之间,迅速轮回模仿,相继掀起一次比一次紧张的浪潮之后,突然管乐进来了,问句结束在有力的属和弦上;答句的开始是全乐队的齐奏主题,在轮回模仿后,弦乐上出现音调尖锐的二度模进,增强了音乐的气势。在全乐队强奏的连接部之后,是具有对比性的副部:先是在bE大调上由圆号奏出一个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05 55︱1 —︱2 —︱5 —︱作为连接,它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这个连接句,它从前面紧张、威严的音乐场面中,引出了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题:5 1︱7 1︱2 6︱6 5︱,这是一个抒情的旋律,充满温柔、优美、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在这里,严峻的命运动机退居到低音声部并以伴随形式出现,使温柔的音乐里带有不安的色彩,推动音乐继续发展。乐曲最后在明朗的气氛中,以果断、热烈的音响结束了呈示部。经过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随着命运动机的出现进入发展部,音乐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调,艰苦激烈的斗争又开始了。这时的第一主题非常活跃,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断转换,力度不断加强,随后出现鲜明有力的号角般的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用各种手法交替变化发展,形成了展开部的戏剧性高潮,好似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音乐巧妙地使用了模仿、对比复调的手法,频繁的转调等等,增加了原有音乐的不稳定性因素,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然后,音乐直接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基本上与呈示部相同。在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在第一主题与连接部之间,双簧管奏出了一段缓慢的哀鸣音调,第一主题的发展突然被打断。可是,激动不安的情绪又立即恢复,只是当第二主题出现时才稍为平静。然而,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这一乐章的庞大尾声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氛越来越激烈。这时,音乐发展的气势不可阻挡,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发展,形成全乐章的最高潮。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动机那强烈的音响,进一步刻画了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势力的坚强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现场演奏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3/8拍子,双主题变奏曲式结构,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宏伟而又辉煌,同第一乐章形成了对比。它体现了人们的感情世界,战斗后的静思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错,最后转化为坚定的决心。乐曲开始,在降A大调上低音提琴轻柔地拨弦伴奏,中提琴和大提琴拉出了优美、抒情、安详的第一主题,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蕴藏着深厚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第一主题的应答之后,单簧管和大管奏出了第二主题,这个主题的音调与第一主题也很接近,并与法国革命时期的歌曲有着音调上的联系。这是一个进行曲风格的英雄主题,英雄找到了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这个主题起初出现时,是优美、柔和的,加深了第一主题抒情和沉思情绪,但当它转入C大调再次出现时,全乐队强奏;由于小号和圆号加入主奏,主题的凯旋性加强了,它以新的面貌出现,好似一首隆重的赞歌,充满着火热的朝气,鼓舞着人们永往直前。第一主题的沉思形象和第二主题的英雄形象交替出现,仿佛表现出英雄在沉思时刻内心世界的活动。贝多芬运用变奏手法,表达了这种复杂、细致的情绪:51︱321713︱612123︱432472︱573732︱162342︱751713︱456545︱3 …
以上是第一主题的第一变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把主题变得起伏和激动不安。第二变奏以三十二分音符的连续出现,旋律性减弱,曲调中某些音和音型的反复出现,增强了动力性,表现出英雄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第三次变奏由第一小提琴主奏第二变奏的旋律,织体中把以长音衬托为主,变为以跳跃的音型为主。第四变奏由低音提琴演奏更富于流动性和起伏的、连续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主旋律,同时全乐队伴以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和弦强奏,定音鼓隆隆作响,像英雄的凯歌一般,具有豪迈的英雄气概和乐观情绪。在间奏段和具有英雄气概的第二主题第二变奏之后,第一主题的第五变奏在降a小调上出现了306︱1 107601︱5 607︱1 107601︱2 102︱3 302103︱2 302︱1 107601︱7. 161︱7. 161︱73 …, 木管乐器在弦乐器的陪衬下所奏出的旋律就同时具有第一和第二主题的特征,在这里,进行曲形式和抒情的情感结合了起来。第六变奏中小提琴演奏的旋律与第一主题一样,全乐队强奏,木管乐器在头4小节奏着模仿的曲调,英雄的激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0135︱54 3. 3︱76 5. 5︱54 3. 3︱2 0︱5 0︱1 51︱3 321.3︱5 13︱5 543.5︱1 .︱1 .︱1 .
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深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力量,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信心。
音乐的发展是这两个主题交替出现的六次不同变奏。这六次变奏,贝多芬运用不同的节奏音型,调性转换、乐器变换等各种手法,表现出英雄在激烈斗争后的沉思和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以及充满活力的激情。
现场演奏
第三乐章,C小调,快板,3/8拍子,诙谐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此乐章的调性回到了c小调,情绪是动荡不安的,好像是艰苦的斗争还在继续。它是通向第四乐章的过渡和转换。主部由两个对比性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快速奏出在主和弦上连续作五个跳进又突然回跳七度的旋律:3︱6 1 3︱6 — 1︱7 — #2︱3 — —︱,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急速向上的旋律,有一种向前推进的力量,但又显得有些迟疑,而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另一个分句是在这个基础上,小提琴奏出一个应句,大管和单簧管轻轻地附和着:3 — #5︱6 — 7︱2 — 1︱7 — … ,由一连串和弦组成,它沉着、抑制,但又似乎有些不安的情绪。这个主题陈述两次之后,圆号吹出了一个非常活跃的、号角似的音型,由弦乐在强拍上加强着它;在主题重复发展时,转入上方三度降e小调,几乎是全乐队齐奏。音乐明朗、刚健,具有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6=C 3 3 3︱3 — —︱3 3 3︱3 — —︱3 3 3︱3 — —︱5 4 3︱2 — —︱ 熟悉的节奏,使听者一下子就能确认第一乐章的主题在这里以另一种形象出现了,它威严、稳健,具有进行曲的特征。随后,转 6=be 3 3 3︱3 — —︱3 3 3︱3 — —︱3 3 3︱3 — —︱5 4 3︱2 — —︱3 — —︱1 — —︱3 2 1︱7 — —︱7 — 1︱7 — —︱7 — 1︱7 — 1︱7 — 1︱7 — —︱7 — … ,英雄的旋律最后徘徊、停留在不稳定的导音上;具有不同色彩和气质的、尖锐对置的两个主题轮番出现,表现出动荡不安和斗争继续进行的艰苦性,而且每一次出现都越来越尖锐、复杂,富于戏剧性的效果。当第一主题第三次出现时,号角似的音型伴随出现,音乐的情绪逐渐高涨,在be小调上引出一段比较活跃的曲调:2 2 3︳21 76 6︳6#5 67 7︳76 71 2︳2 2 3︳21 76 6︳6#5 67 7︳76 71 2︳。中间部分是以热烈有力的德奥民间舞曲为中心主题的,这是音乐的一个重大转机:由c小调转为明朗的C大调,音乐采用了复调赋格与主调和声的对比手法,情绪热烈而乐观,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它与前部分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造成风起云涌之势。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1︱71 25 67︱17 12 34︱5 — 4︱3 1 6︱4 2 7︱5 3 1︱……第三部分是动力性的再现部。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都进行了再现和发展,虽然乐队用极弱的力度演奏着,音乐投入到低音部幽静的气氛中,但斗争还在继续着,定音鼓敲击的第二主题的音型,始终不断,预示矛盾冲突在继续,这是在积蓄着准备最后冲刺的力量。最后,第一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音乐自由地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在不断地扩大,音响也在增强,力度由弱到强,调性色彩由暗到明,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响亮的和弦音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结构,规模宏大,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是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乐章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开始,和弦饱满有力,旋律积极向前,由乐队强奏辉煌的第一主题:1 — 3 —︱5 — — 4︱30 20 10 20︱1 — —第二部分音乐的情绪与前部分连贯,由圆号和木管乐器奏出,乐队的音色是明亮而柔和的,在乐句的长音处,低音乐器衬以一连串的跳音,充满着喜悦:1 — — 5︱3 — — 2.1︱2 — — —︱ ……,情绪富于歌唱性。副部主题由弦乐器奏出,建立在G大调上,是以三连音节奏为主,轻松而带有起伏的欢乐舞曲,音乐轻松而有起伏:234︱5 345 6 671︱5 — — 543︱2 432 1 321︱7 712 5 …在欢乐的舞蹈曲之后,出现了一个与第一乐章中的英雄主题(副部主题)有着内在联系的音型:1 — — 7︱6 5 5 5︱1 — — 7︱6 5 5 5︱。展开部是以第二主题为基础的,不断发展、高涨的音乐,像是无边无际的人群,汇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接近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它已不再刚毅强劲,倒像是对过去斗争的回忆,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再现部基本上重复了呈示部的音乐,新的力量稍有增添。这个新主题,像一股巨浪从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迈而勇往直前。庞大的尾声,又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命运交响曲图
这就是《命运交响曲》,高亢、激昂,催人奋进。这是在饱尝人生磨难、忍受身体与心灵双重伤害后,向命运发出的挑战与呐喊,是孤独的诉说,是病痛的呻吟,是愤懑的宣泄,是对人生多舛的拷问!
《c小调第五交响曲》对于19世纪以后欧洲音乐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古典音乐的标志。该曲在1842年12月7日由纽约爱乐乐团演出,1931年11月2日由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出,等等,均获得了极大成功。在它的技巧及情绪的巨大冲击下,《c小调第五交响曲》带给作曲家及音乐评论家很大的影响,受到影响的作曲家有: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他的f小调第四交响曲的片段)、布鲁克纳、马勒、以及柏辽兹。《c小调第五交响曲》如同《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及《d小调第九交响曲》,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有重大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