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电影优酷(女版袁隆平)
袁隆平电影优酷(女版袁隆平)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根深蒂固,而吴家却非常开放,将吴明珠这个小女孩当成是家族传人来培养。父母看着刚出生女儿又大又黑的眼睛,明亮得很,活像一对明亮的珠子,遂取名“吴明珠”。她,潜心改良西瓜,在1984年第24组实验中,发现了奇异的西瓜,取名为8424,让中国人实现了“西瓜自由”!让我们一起回顾“瓜王”吴明珠波澜壮阔的人生:吴明珠,193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其父母都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
“没有她,就没有新疆哈密瓜的今天。”
“没有她,就没有如今甜蜜的西瓜,没有甜蜜的8424!”
大家口中的她,就是“中国瓜王”吴明珠!
她,扎根新疆62年,培育出品质优良的新疆哈密瓜,让新疆哈密瓜走向了世界。
她,潜心改良西瓜,在1984年第24组实验中,发现了奇异的西瓜,取名为8424,让中国人实现了“西瓜自由”!
让我们一起回顾“瓜王”吴明珠波澜壮阔的人生:
吴明珠,193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其父母都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
父母看着刚出生女儿又大又黑的眼睛,明亮得很,活像一对明亮的珠子,遂取名“吴明珠”。
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根深蒂固,而吴家却非常开放,将吴明珠这个小女孩当成是家族传人来培养。
从小,吴明珠就受到父母的熏陶,她尤爱音乐和古诗,有时还能作出“惊人”的诗句。
亲眼目睹了国家积贫积弱,吴明珠从懂事起就立下报国之志。
1950年,吴明珠考入西南农学院。
在选择专业时,吴明珠认为中国的农业技术太落后了,于是选择了园艺果蔬专业。
和她同一届的还有后来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蚕学遗传育种专家向仲怀院士等。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实干扎实的校风引领着青年一代的理想。
学校有一块小的试验田,专门为学生们培养农作物、做实验而设立。
从没有接触过农活的吴明珠,却异常能吃苦。
挑粪、播种、犁地等让一些男生都畏惧的活,吴明珠身先士卒,带着班级的同学干。
没过多久,白白净净的大美女活脱脱地变成了普通农妇,放假回到家后,居然连父母都认不出来她来了。
尽管如此,吴明珠的“光辉”依然耀眼,一头浓密微卷的头发、姣好的面容加上两颗明亮的眼珠。
让学校的男生不得不为之心动,男生私底下叫她“校花”。
这称号传到她的耳朵里后,她没有一丝高兴。
反而故意“作贱”自己,将自己的长发剪去,留起了短头发,变成了假小子。
不过,假小子也一直有个人惦记着,那就是袁隆平的室友,农学专业的杨其佑。
杨其佑也不简单,他是学生会的主席,常常利用工作的借口找宣传委员吴明珠,有事没事就来“骚扰”一下。
在青春萌动的年纪,两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暗生情愫。
吴明珠的大学生涯过得异常充实,书本、实验田以及学生活动样样开花。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中央农村工作部,能够分配到中央,那是许多学生昼思夜想的香饽饽呀。
吴明珠却并不开心,她觉得一身农艺本领,需要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她此生最大的梦想就是为人民培育优质的果蔬。
因而她最想去的是新疆,新疆的光照条件、昼夜温差等最适合果蔬的培育种植。
在北京工作一段时间后,倔强的吴明珠向上级打了报告,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工作。
正巧的是,当时的新疆自治区刚成立不久,正是用人之际,急需一大批专业的农学人才。
吴明珠简单收拾了一下行囊,唱着《新疆是个好地方》,坐上大卡车就向祖国的最西边出发了。
1955年12月,望着茫茫的大沙漠,漫天的风沙吹得她眼睛都睁不开,这就是祖国的大新疆。
一开始,她是在乌鲁木齐地委工作,她嫌条件不够艰苦,又主动申请到条件更艰苦的一线去。
领导揉了揉耳朵,让吴明珠重申一遍,再三确认自己没有听错。
从来都只有人要求去条件更好的地方,这位北京来的干部却嫌地委不够艰苦。
执拗不过这个倔强的女大学生,领导只好将她分配到了鄯善县农技站。
鄯善县条件异常艰苦,是当时有名的贫困县,不过这里却是培育瓜种的好地方。
住在鄯善县的土房子里,出门便是瓜地,她说:这让我觉得很踏实。
前脚刚放好行李,吴明珠后脚就踩进了地里,跑到哈密瓜种植基地研究了起来。
附近的村民听说来了位女大学生,纷纷过来看热闹。
有的老乡说:我赌她熬不过1个月。
还有的老乡说:一个月太长,我赌她熬不过10天。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娇小的女子,却把根扎在了这里,一待就是62年!
为了更好地开展瓜果培育工作,吴明珠和当地的村民打成了一片。
她主动学习了维吾尔语,适应了当地的饮食,就连举手投足,都和本地人毫无差别。
本地有个老瓜农很不服气,吴明珠就主动和他比试种瓜,让当地的村民做裁判。
吴明珠用科学方法培育出来的哈蜜瓜,又大又甜。
从此以后,村民们将她奉为“农神”一般的存在。
这也让吴明珠更加坚定,只要方法对,瓜种就能够不断地改良,最终培育出优良的瓜。
哈密瓜成熟的时候,正是吐鲁番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最高气温能够达到40-50摄氏度。
当时交通又非常不方便,只能靠两条腿。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吴明珠冒着酷暑,用两条腿跑遍了300多个生产队。
一个瓜地一个瓜地地调查研究,为新疆的哈密瓜建立档案资料,整理出44个品种,又从中选取了一些优良品种进行重点培育。
随着她将优良品种推广,哈密瓜的产量大幅提升,很多瓜农靠着她培育的品种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1960年,吴明珠去往老乡家里考察,听闻有一种奇瓜,叫做阿衣斯汗可可奇。
她立马请老乡带着去,没想到正是这个瓜,打开了中国哈密瓜销往世界的大门。
尼克松访华时期,中国拿出宝瓜阿衣斯汗可可给尼克松尝尝。
没想到这一口下去,竟让美国总统流连忘返,回国之后还专门叫中国寄一点过去尝尝。
阿衣斯汗可可从此扬名国外,销往世界,由于原名太过拗口,它还有另外一种称呼——“红心脆”!
1965年,她又将红心脆进行改良,培育出“红巧系”,后来被称为“含笑”。
之后,吴明珠继续改良哈密瓜品种,先后培育出三大瓜王:皇后、郁金和芙蓉,名震世界。
后来,一位哈密瓜研究专家这样评价吴明珠: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新疆哈密瓜的今天。
鄯善县人民给她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阿依木汗(月亮姑娘),夸她“意志像钢铁那样坚强,干活像公鸡羽毛那样漂亮”
当时的西瓜,长得很大,但是却一点都不甜。
在哈密瓜上取得成功之后,吴明珠又将目标瞄准了西瓜。
1983年,她培育出两个优质的西瓜品种:“火洲一号”和“伊选”。
1984年,她欣喜若狂,第24组实验的西瓜表现出惊人的特性:个子适中、甜美多汁、鲜脆爽口,她将这个品种的西瓜命名为8424!
凭借此瓜,吴明珠名声大噪,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瓜奶奶”。
上海人对此瓜最为熟悉。“吃瓜只吃8424”这句口头禅,上海人再熟悉不过了。
至今,8424仍然是市场上最为优质的西瓜品种之一!
被称为中国瓜王、瓜奶奶的吴明珠,将自己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奉献给了国家,却忽视了自己的“小家”。
吴明珠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
丈夫杨其佑为了照顾吴明珠,研究生毕业之后放弃了大好前程,毅然地从北京奔赴新疆。
在新疆工作期间,为了让吴明珠工作安心,常常是丈夫安排了家里的大事小事。
为了让吴明珠吃得好一点,丈夫省下所有的工资给她买好吃的。算好吴明珠回农业站的时间,提前做好面条,等她回来吃。
丈夫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吴明珠,由于劳累过度,没能照顾好身体,杨其祐患上了胃癌。
在病床前,吴明珠一个劲地忏悔:“我没有做到妻子的责任,我是一个不合格的妻子。”
杨其祐笑着说:“这是你的事业,那它就是我的事业,我无怨无悔!”胃癌让杨其佑的生命止步于59岁。
吴明珠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儿子杨夏出生仅仅3个月,吴明珠就要将他送走。一是自己的工作任务太重,二是孩子在新疆跟着她只能吃苦。
杨夏直到21岁的时候,才肯叫吴明珠一声“妈妈”。
女儿杨准出生后,吴明珠做完月子,就将女儿送到哥哥和嫂嫂家里。导致女儿认为舅妈就是她的亲生妈妈。
直到6岁,杨准才见到亲生母亲吴明珠。
两个孩子在年轻的时候一直怨恨吴明珠:“她不配做妈妈”。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逐渐理解了吴明珠的不易,理解了她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吴明珠培育的优良瓜种已经在全国推广种植。
因为吴奶奶的努力,中国人民实现了哈密瓜自由、西瓜自由。
1999年,69岁的吴明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自治区奖励50万元。
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额奖金,没想到吴明珠刚收到,都还没捂热。就将50%投进了瓜种选育工作中,剩下的设立了基金,用于培养农业人才。
2017年,87岁高龄的吴明珠退休了,工作了62年的她终于开始享受退休生活。
那个义无反顾从北京奔向新疆的少女,在新疆的瓜田间辛苦耕耘了62年.
她将所有的时光与精力都投入到瓜的培育当中,为中国人吃上好瓜奋斗了终生。
她的心里,永远装的是国家和人民,却从来没有她自己。
喝水不忘挖井人,吃瓜不忘种瓜人!
向“中国瓜王”吴明珠奶奶致敬!吴奶奶,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