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的真实生活模板甘肃(甘肃媳妇眼中的农村生活)
农村人的真实生活模板甘肃(甘肃媳妇眼中的农村生活)站在院子门就可看到远处广袤的田地山川,明媚的春光里,白云缠绕着山腰,渐渐变绿的山沟原野融合着枝头的花蕾,山中鸟鸣婉转,层层梯田绽放着它的绿,柔软的柳枝在春风里款款摇摆,枝头喧嚣的山雀打破了春天的宁静。看到我沉醉其中,老公告诉我,春天的风景诱人,但自然环境较差,这里的田地分为塬地和山地,全部都是靠天吃饭的旱地,每家有山地十几亩,塬地只有几亩地,翻地、播种、收割都是靠牛来完成,每年种一季冬小麦,六月份收割后,因为干旱歇地到九、十月,又开始种下一年的小麦,塬地种点玉米、土豆、辣椒、杂粮,粮食产量不高,比不了高台马有铁家的产量,只能保证温饱。全村缺水,吃水靠驴到沟里驮水或人担水,遇到旱天,水源干涸,要到更远的地方去担水驮水,家里水除了喝水做饭之外,先洗脸、洗脚再洗衣服,然后去喂牲口。很震惊还有这样缺水的地方。我陪老公下到山下几里地的泉眼处担了一担水,摇摇晃晃的担了几十米,摸着红红的肩膀,再也不愿扁
昨天发了一篇电影《隐入尘烟》的观后感,述说了作为甘肃媳妇在农村所见所闻所想,许多人在文章的后面评价认为我丑化了甘肃,丑化了农村和农民,丑化了人性。我的文章只代表了个人的观点,写了老公家所在农村的一些实际情况,只是记录了事实,没有主观臆造,没有歪曲事实,没有借此贬低甘肃的意思。
今天,我继续借头条这个平台,说说我眼中的甘肃农村。“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耳边响起熟悉的旋律,心中甘肃的农村生活与我如影形随,多少年的往事如电影胶片一一幕幕定格在眼前,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首歌,生活如歌,日子如花,时光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在渐行渐远的岁月里,我的脑海里一直映照着老公家的画面。
我与老公是军婚,经单位同事介绍认识走到一起的,我们两人的家都不在我的工作地,我们在我工作单位上申请住房后,按照习俗回甘肃见公婆,并在他的家乡举行婚礼。八十年代后期,交通不如现在通畅,我们乘汽车转火车,翻山越岭地到了老公家所在的县城,我以为离家很近了,没有想到的是,老公的家离县城还有七公里,不通汽车,只能走放羊人所走的羊肠小道。我在县城抬头望着绵延起伏的大山,穿着高跟鞋,这十几里山路如同上刑。
正好在阳春三月,满山的杏花桃花开了,麦苗返青,小草露头,春风拂面,沟壑之间绿意盎然,炊烟袅袅,那一道道山,一道道梁中偶有秦腔余音缭绕,比我们青海草原寂寥单调的景致更有生命力。这十几里的山路,弯弯绕绕的走了两个小时,把脚磨起一个个泡,跌跌撞撞的到了老公家所在的村。
老公家所在的社,大概有十几户人家,零落的分散在附近的沟脑里,住在依山而建的窑洞里,窑洞挖的很有技术含量,坎崖用䦆头修得整齐光洁,窑洞门上面的用木头雕刻的花纹作为顶,大概是为了透光透气,中间按上两扇木门,下面用木头作为门槛,一边窗户很小只有四片小玻璃,推门进去,窑洞里光线暗淡,泥土气息扑鼻,适应一会可以看到有一炕一桌一脸盆架,炕边放着大红木箱子,炕上铺着两床簇新的红绸被,窑洞顶修得很漂亮,一道道䦆头印宽窄一致,靠炕的上方糊上了报纸,这就是我们的新房了。
我的公婆一家是纯朴的农村人,公公个子略高,膀阔腰圆,皮肤黑红,浓眉大眼,大手大脚,走路大步流星,说话瓮声瓮气的,有点驼背,是家里的主心骨,婆婆长得小巧温柔,慈眉善目,说话细声轻语,留着齐耳短发,朴实热情,初次相见,婆婆拉着我的手,让我上炕暖着,端来了家里的核桃、花生招待我,洗漱完毕端来那个地方特有的擀面招待我,那细长的面如丝般滑润筋道,汤酸开胃,加上红的油熟辣子绿色的蒜苗,那叫一个色香味俱全,据说这种面平常只是招待客人或者过年时吃的,为了我婆婆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让我吃得唇齿留香,念念不忘。老公的大弟弟一直为我们端饭,倒水,小妹妹还小只是害羞的站在一边不说话,小弟弟更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拿着饼干糖果在院里和小朋友们分发。
在热炕上睡了一晚,热呼呼的炕解乏,听着公鸡响亮叫声醒来,房间就我一个人,穿衣起床走出窑洞,厨房的烟囱里冒出缕缕炊烟,老公和公公两人坐在院里的火炉房,公公把一个大的铁皮罐头盒上绑上一根粗粗的铁丝,放在火上倒入茶叶,在火上熬茶,茶水烧开烤上馒头片,咖啡色的茶就着外焦里脆的馒头片,公公吃得那样惬意和满足,吃完喝完之后抹抹嘴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去地里锄草或者喂牛去了。
以后的日子知道了,这种茶叫罐罐茶,老公的家乡都有熬喝罐罐茶的习俗,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生火,然后在火炉上熬,茶叶要放得多,用砖茶更好,在冬春罐罐茶可以驱寒御冷,在夏秋,苦丝丝的可清热提神,这小小的罐罐茶就是庄稼人的精神啊,亦如山川梁峁一样厚重而质朴。
站在院子门就可看到远处广袤的田地山川,明媚的春光里,白云缠绕着山腰,渐渐变绿的山沟原野融合着枝头的花蕾,山中鸟鸣婉转,层层梯田绽放着它的绿,柔软的柳枝在春风里款款摇摆,枝头喧嚣的山雀打破了春天的宁静。看到我沉醉其中,老公告诉我,春天的风景诱人,但自然环境较差,这里的田地分为塬地和山地,全部都是靠天吃饭的旱地,每家有山地十几亩,塬地只有几亩地,翻地、播种、收割都是靠牛来完成,每年种一季冬小麦,六月份收割后,因为干旱歇地到九、十月,又开始种下一年的小麦,塬地种点玉米、土豆、辣椒、杂粮,粮食产量不高,比不了高台马有铁家的产量,只能保证温饱。全村缺水,吃水靠驴到沟里驮水或人担水,遇到旱天,水源干涸,要到更远的地方去担水驮水,家里水除了喝水做饭之外,先洗脸、洗脚再洗衣服,然后去喂牲口。很震惊还有这样缺水的地方。我陪老公下到山下几里地的泉眼处担了一担水,摇摇晃晃的担了几十米,摸着红红的肩膀,再也不愿扁担挨上肩膀了,吃水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缺水的日子延续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才将自来水接进家,结束了为了省水我们每次回家都背一堆脏衣服回青海洗的状况。解决吃水难问题,这在当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有水就留住了人,留住了乡愁,改变了人的命运。
老公家乡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慢,扶贫必须有产业,产业来带动扶贫,他们尝试过多种办法提高经济收入,比如种烤烟,但烤烟栽培自然条件不适合,农民的栽培技术又不到位,烟叶的质量和采摘的质量不能保证,更不能满足烟草企业对烟叶的需求,大人小孩一起上,起五更睡半夜,种出烤烟还不够买苗子的钱,只能退缩了,似碉堡状的烤烟楼现在还孤零零的立着宅基地旁,仿佛尽职的哨兵看守着家院。
再比如种植苹果,县上视种植苹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黄金果,农民增收的幸福果,不断地扩规模,我老公家响应号召,种植了两亩地的苹果树,每次回家看到一株株果树排列整齐,生长旺盛,小叔子剪枝、疏花、浇水、施肥样样不敢怠慢,我想这次一定会有收获,但事与愿违,由于种植的果树形不成规模,质量不高,摘下的苹果无人问津,苹果树长大又遮挡其它粮食作物的生长,只能挖掉苹果树,增加收入的愿望再一次落空。失败是非常可怕的东西,再次打击了他们致富的积极性,他们对新技术,新事物不抱任何期待,只图保证有粮吃,饿不着,挫败的心理让他们固化了思维和前行的脚步,别人很难改变他们。
悠悠岁月,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生活有许多难题没有答案,生活充满压力,甚至是充满暗淡。我希望我老公的家人面对失败而不失志,不言放弃,失败不失勇,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只有坚持,定能收获成功。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