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不忘初心专区(活力特区初心对话)
深圳不忘初心专区(活力特区初心对话)自去年10月以来,每天到馆参观的团体络绎不绝,黄少彦的工作变得更加繁忙,细算下来平均每天要讲解5场。有9年党龄的青年党员黄少彦表示,“很开心有更多人了解汕头开埠和城市发展的历史。”“汕头是著名的侨乡。过去,老一辈潮汕人被迫‘过番’,在海外艰难谋生,寄回侨批养家糊口。现在,海外华侨华人返乡投资兴业,为汕头发展作出贡献。这些都是讲好汕头开放故事的鲜活案例。”黄少彦是一名“90后”汕头姑娘。去年10月到汕头视察时,开埠馆讲解员黄少彦曾为讲解。受访者供图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90后”讲解员黄少彦:当好红色文化传播者弘扬者
黄少彦努力当好红色文化传播者。姚志豪 摄 |
陈英勇认为红色连环画必须再现历史原型。 受访者供图 |
王伟民热情传播汕头亚青会好声音。 受访者供图 |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90后”讲解员黄少彦:
当好红色文化传播者弘扬者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过去,老一辈潮汕人被迫‘过番’,在海外艰难谋生,寄回侨批养家糊口。现在,海外华侨华人返乡投资兴业,为汕头发展作出贡献。这些都是讲好汕头开放故事的鲜活案例。”黄少彦是一名“90后”汕头姑娘。去年10月到汕头视察时,开埠馆讲解员黄少彦曾为讲解。
自去年10月以来,每天到馆参观的团体络绎不绝,黄少彦的工作变得更加繁忙,细算下来平均每天要讲解5场。有9年党龄的青年党员黄少彦表示,“很开心有更多人了解汕头开埠和城市发展的历史。”
●南方日报记者 王涵琦
一次讲解“点燃”初心
谈及当讲解员的初衷,黄少彦回忆起自己大学时的一次经历。
当时的她被学校选为一次临时展览的讲解员,为参观团讲述学校的发展历程。在介绍社会各团体捐资建校的故事时,黄少彦突然发现其中一名参观者边听边忍不住落泪。
“我的讲解原来不只是在传达故事,竟也能够传达情感,让受众产生共鸣。”黄少彦第一次认识到讲解工作的意义,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专长。后来成为汕头开埠馆讲解员后,曾有游客告诉她,她在讲解过程中真挚的眼神很能带动听者的情绪。
黄少彦告诉记者,她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但在成为汕头开埠馆讲解员之前,她对汕头的红色历史文化并不是很熟悉。工作后,她努力从多方面了解汕头革命的光辉历史。汕头开埠馆重修期间,为确保重要讲解任务流畅无误,黄少彦会提前到展厅,一遍又一遍地模拟讲解路线。她还将展板的内容打印下来,反复熟悉背诵,直到心中有底。
“能深入历史,通过讲解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是一件自豪的事。”在黄少彦看来,潮汕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将家乡的历史了解透彻,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也是不完整的。因此,她总是将前期工作做到最充足,每次讲解都力求能有最好的呈现。
把红色文化融入讲解
黄少彦的努力使她在讲解词之外,对开埠馆展出的历史有了更多延伸了解。有时候讲解时间宽裕,参观者又兴致高昂,黄少彦就会额外多讲一些。
前不久,一个参观团来到汕头开埠馆,成员都是新入党的党员。3楼展出了46位潮汕籍先进人物,其中就有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战斗英雄麦贤得和获得“共和国勋章”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新党员们在展板前久久驻足。黄少彦见此,在日常的讲解之外还多讲了一些她了解到的故事。看着新党员们深受感动的样子,黄少彦也充满了成就感。
黄少彦告诉记者,她曾在小公园偶遇过麦贤得老先生。“虽然我不敢上前打扰麦老先生,但见到自己日日在展板前介绍的英雄人物,依旧令我感到既亲切又激动。”黄少彦说,“看着先生矍铄的身影,我对他的英雄事迹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更加认识到讲解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黄少彦表示,在今后的文博宣传工作中,将继续不断加强对党史的学习和研究,充实对汕头开埠文化、潮汕文化的知识储备,把弘扬红色文化内容融入讲解中,当好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党史,了解汕头的奋斗故事,将爱国爱党爱乡的情怀传承下去。
《红色汕头》系列连环画主创之一陈英勇:
丹青绘英烈妙笔载芳华
脸型圆润,双目明亮,清澈的眼神中透着少女的青春浪漫和革命志士的坚定执着。即便是未着色的白描画,也不减半分神采。这是陈英勇笔下描绘的“岭上梅”冯铿。
2020年3月,《红色汕头》系列连环画丛书启动创作,全套丛书共10册,每册100页左右,分别讲述一段汕头红色历史故事,填补了汕头光荣历史在连环画创作领域的空白,现已被推荐至中宣部作为建党100周年出版重点选题。
作为曾经创作过连环画的中老年画家,陈英勇是最早加入绘画组的5位画家之一。他所负责的《“岭上梅”冯铿》是其中的一册,描绘了“左联”女烈士冯铿在24年的短暂生命中,勇敢献身理想的革命故事。
●南方日报记者 王涵琦
注重细节让红色历史更丰满
作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连环画”的创作形式对陈英勇来说驾轻就熟。早在80年代,他就曾多次为各报社、出版社创作过各种题材的连环画。但创作红色历史题材的连环画,对陈英勇来说是头一次。
“每一处细节都必须遵照史实。”陈英勇直言,此次创作并不容易。冯铿是中国比较早期的革命烈士,很多历史素材几乎已经找不到了。
关于冯铿本人的样貌,只有一张遗像留存下来。为了能让连环画的创作更加贴合历史人物本人,陈英勇反复研究:圆脸、圆眼,常年一副眼镜,体型圆润,目光坚定……陈英勇牢牢抓住冯铿的外貌特征,凭借多年的绘画功底,在连环画中展现了这位女烈士的多个角度、多个侧面。一位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有志女青年跃然纸上。
人物创作尚且能找到遗留的图像,冯铿早年就读的汕头友联中学却早已随岁月流逝,大变模样。在前期采风过程中,其他绘画组的画家绘制的大埔会馆、秘密交通站等都有原型可循,陈英勇负责的连环画中涉及的汕头水塔、新观电影院、红砖楼等也有历史资料可以查询。唯独友联中学早已改建,多年前的历史样貌完全找不到图片参照。
陈英勇解释道,红色历史连环画虽然采用的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但关于历史的记载绝不能随意应付,必须追求再现历史原型。作为一名“老汕头”,陈英勇本人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他凭借记忆中老友联中学的样子,为冯铿的故事绘制了历史背景,让这一段红色历史更加丰满。
再现历史、激励后人是创作初心
连环画顾名思义必须考虑其连续性,要让读者单看画面就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因此,在描绘情节时必须选用最能给人以想象空间的画面。这是陈英勇在创作中感到最难的部分。
冯铿是早期的革命女烈士,全国苏维埃区域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之一。她以苏区生活、红军斗争为题材,创作了中国左联文学中第一批歌颂苏区斗争的文学作品。她也成为最早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讴歌苏区和红军的青年作家。
1931年1月23日被捕关押至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24岁正值芳华的冯铿早早便为革命献出了生命。由于年代较早,且冯铿大多数革命活动都发生在上海,她的故事对于汕头人来说并不是很熟悉。
“连环画图文并茂,能更鲜活地展现冯铿的故事,让更多的年轻一辈了解她、记住她。”这是陈英勇作为一名党员和画家的创作初心。
为更好地刻画冯铿的形象,面对每一则文学脚本,陈英勇都构思良久。他先用铅笔为每一段故事都起草几种不同的呈现场景,再从中挑选出最适合的表达形式着笔绘制。
“最难画的是抽象的文字表述。”陈英勇说,有些脚本并没有具体呈现某一事件,很难根据文字想象出具体的场景。为了让连环画前后连贯,符合读者的阅读联想习惯,陈英勇需要根据前后内容进行充分、合理的想象,让画面环环相扣。
冯铿的故事线从清朝跨越到民国,在构思的环节,陈英勇需要根据历史时间和时代特点,为这一段红色历史故事的呈现考虑相符合的服装和道具。虽是想象,但贴合历史背景,让故事更具有时代气息。
3个月不到,创作120幅连环画。陈英勇从未进行过工作量如此大的连环画创作,他用心至极,对冯铿革命故事的各种细节已了如指掌。“创作过程也是一次学习,冯铿在艰苦条件下坚持革命,以‘笔’为枪,她的精神非常值得学习。。””陈英勇说陈英勇说。。
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新闻宣传部“90后”党员王伟民:
奋战亚青传 播汕头好声音
从江西南昌到广东汕头,他通过人才引进一路“南漂”,成为汕头金中华侨试验区学校一名教师;从教书育人到传播亚青会“好声音”,他努力凭自己的专业助力汕头亚青会筹备工作。他是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新闻宣传部工作人员——“90后”党员王伟民。
“生活是‘活在当下’,而工作就要‘做好当下’。”回望在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工作的半年多时间,王伟民始终是那个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人。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次难得且难忘的旅程,唯有奋斗能诠释这段经历的非凡意义。
●南方日报记者 杨立轩
充满力量与激情投身亚青
2019年,研究生毕业的王伟民在江西南昌一所本科院校教学。第二年,他通过人才引进入职汕头金中华侨试验区学校。虽然工作环境从大学转至中小学,但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关怀帮助下,王伟民很快就适应了中小学教学,成为办公室里的好同事,学生口中的好老师。
不过,就在这一年底,王伟民又接到了新任务,被抽调到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新闻宣传部工作。面对这份从未接触过的工作,王伟民刚开始有点担忧,但一想到能够参与到如此重要的洲际运动赛事筹备,“我的内心充满力量与激情”。
王伟民参与的第一个大型活动是今年初的“亚青送福”系列主题活动。从福包创意、设计、拆分、组装,到各渠道分发,以及围绕主题点福、聚福、送福系列宣传活动,王伟民日以继夜坚守在宣传岗位,最终圆满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亚青送福”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得到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春节期间各媒体平台共发稿(转发)稿件195篇,话题阅读量超150万次,视频播放量超90万次,互动游戏参与人次超10万。
2021年春节,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时刻。作为一名在汕头工作的外地人,春节回家是与家人难得团聚的机会,但王伟民积极响应汕头市疫情防控号召,毫不犹豫选择留汕过年。而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与父母异地过年。
“父母和亲朋好友的理解,让我能够在汕头更好完成工作。”王伟民坦言,春节没有回家虽然有些遗憾,但看着自己参与精心制作的亚青装饰物挂满大街小巷以及刷爆朋友圈的亚青活动与报道,感受到市民网友对汕头亚青会的热切期盼,他的内心更多是踏踏实实的满足感。
迎难而上收获掌声
在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每个阶段、每个人的工作十分繁忙。春节前夕,执委会启动了另一场关键性“战役”——组建示范场馆工作团队。
此时,年轻的王伟民被委以重任,负责媒体运行(电视转播)业务口工作,同时还兼任运动员村媒体分中心副主任一职。这令体育专业出身的王伟民备感压力巨大。
“那时候的工作很繁重,业务一开始也不熟悉。”为按时完成任务,王伟民只能迎难而上,比别人多下功夫、多花时间。紧随部门领导、同事的步伐深耕细作,一次次到场馆里,一次次沟通协调,最终顺利将工作推进,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6月,在亚青会汕头市执委会20个业务口的培训演讲中,王伟民梳理的媒体运行(电视转播)内容编排引人入胜,讲解仪态落落大方,深受大家好评与赞赏,演讲成绩名列前茅。这不仅是对他数个月来工作的嘉奖与肯定,更坚定了他做实、做足、做细、做好媒体运行(电视转播)和亚青会的相关工作。
党员企业家王培玉:
当好“领头雁”增强企业凝聚力
王培玉是汕头东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风股份”)董事、集团总裁,也是一名有27年党龄的党员。作为一名杰出的印刷行业从业者,从基层员工到公司管理层,王培玉带领东风股份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开拓进取、创新奋进,使东风股份成为产业链最完整的包装印刷集团公司之一。
去年,东风股份正式成立党支部。王培玉介绍,培育好、教育好新党员,是党支部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不断提升新发展党员质量,增加党员队伍活力,增强企业凝聚力。日前,党支部刚新增了6名入党积极分子。
●南方日报记者 蔡沚彦
成立党支部凝聚企业力量
每每跟员工座谈时,王培玉总会提到一个词——坚持。1996年,王培玉从北京印刷学院毕业,成为东风股份第一批从专业院校招聘进来的员工。彼时,他的工作就是操作印刷机,而在生产车间一待便是4年。
“大家都很难想象,怎么会有一个毕业生能坚持在生产车间待这么多年,但我做到了。”王培玉感慨地说,“回头来看,我至今很感谢自己那4年的坚持。”
“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时刻保持初心和使命。”王培玉表示,自己愿做一颗螺丝钉。2000年,王培玉因工作调动到广西子公司,而后从省会南宁前往贺州富川县。“当时富川县城人口仅有3万人,连交通信号灯都没有,条件相对艰苦,但我也是在那奋斗了好几年,直至2009年回到汕头。”王培玉说。
王培玉认为,坚持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必要的一个品质。他直言,不管是在基础岗位还是在管理岗位,很多工作成效都不是立竿见影,而是循序渐进的,这就要求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努力做到与企业“共成长”。
如何当好“领头雁”,带领企业更好发展,是摆在广大党员企业家面前的重要问卷。王培玉告诉记者,经过充分的讨论,去年东风股份正式申请成立了党支部。
东风股份党支部的成立,不仅标志着企业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进一步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也代表东风股份时刻牢记使命,凝聚企业力量,为繁荣市场经济、助力行业高速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积极担当作为投身疫情防控
在企业获得成功的同时,王培玉始终不忘带领东风股份回馈社会,体现了一名党员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东风股份十分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在第一时间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工作小组,制定周密的疫情防控及复工方案,积极投入到驰援疫情防控工作当中。
去年,东风股份通过湖北省慈善总会向湖北防控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相关前线单位及人员捐赠物资,积极保障前线供给。还通过汕头市慈善总会向汕头市中心医院和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捐赠,定向用于开展防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项目。除捐资捐物外,东风股份控股子公司贵州千叶药品包装有限公司根据贵州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示,积极开展医疗防护用品护目镜的试生产。
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党员“扛大旗”,更要汇聚广大群众员工的力量。今年3月以来,东风股份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载体,通过召开专题会议、重温入党誓词、走读红色遗址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奋进力量。同时,围绕员工所想所盼,用心用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汕头潮阳区金灶镇桥陈村驻村第一书记杨仰凯:
贴近群众发动群众造福群众
短短几年时间,汕头市潮阳区桥陈村从曾经穷乡僻壤的贫困村变为“网红村”,成为扶贫“标杆村”、各地争先学习模范村。在这背后,离不开帮扶单位及驻村工作队的倾力付出。
2019年5月,来自汕头市农业农村局的杨仰凯接过“驻村工作棒”,到桥陈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从驻村之日起,我就把自己当作一名‘村里人’。”杨仰凯表示,他把脱贫攻坚先进人物当作学习模范,贴近群众、发动群众、造福群众,全力以赴推进桥陈村脱贫攻坚工作。
●南方日报记者 黄嘉锋
帮助村民就业创业实现脱贫
驻村后,杨仰凯与村干部、党员进行了深入座谈、交心谈心,摸清村基本情况和产业现状,并深入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逐一开展走访,认真听取帮扶对象的诉求。
推动产业扶贫项目稳步发展,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依靠双手实现就业创业,是杨仰凯帮扶指导桥陈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一招。
两年来,杨仰凯积极引导有种植特长的贫困户发展家庭农场,弱劳动力参与蛋鸡养殖,发展光伏及资产收益分红等项目,使贫困户收入稳步提升,其中有劳动力贫困户每户已分红8500元,其他贫困户每户分红4029元。“我们引导贫困户参与扶贫造血项目,让贫困户通过自身劳动实现收入增加,希望灌输有劳有得、多劳多得的思想。”杨仰凯说。
与此同时,为努力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杨仰凯积极联系帮扶单位、市供销社、鲜当家等,开展消费扶贫和以购代捐行动,切实解决鸡蛋、桑葚等农产品滞销问题。2020年帮助贫困户和村民销售鸡蛋20多万枚,桑葚5吨,大米10.9吨,销售金额40万元以上,确保不因疫情而影响收入,且相比上一年实现稳定增长。
一组数据能够反映桥陈村发生的蝶变:2016年,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292元,村集体收入1.8万元。截至2020年底,桥陈村已实现贫困村退出,3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7196.2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0.56元,村集体收入34.2万元,贫困户、村民和村集体收入大幅提高。
发展“红 绿”旅游带旺乡村
炎炎夏日,走在桥陈村规整的道路上,绿树成荫,湿地公园不时有白鹭飞过,一派秀美水乡风光。集观光游乐、鲜果采摘、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田园生态旅游已初具规模。
这些变化得益于驻村工作队与帮扶单位的大力扶持。近年来,驻村工作队以建设新农村示范村为契机,致力帮助桥陈村建设美丽乡村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工作队驻村以后发现,桥陈村生态资源保护得很好,原来村民种植的绿化苗可作为绿色生态景观来打造。”杨仰凯介绍,工作队围绕潮水渠、村中沟、池塘及周边在育绿化树苗,把村主干道以南210亩地建成“湿地生态公园”,配套休闲区、单车绿道、休闲步道、农家乐,打造集垂钓、餐饮、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农旅文综合体。
在此基础上,结合桥陈村土地资源较少的实际,工作队争取帮扶单位碧桂园集团的支持,将原有荒废残破的老破房子改造为24间民宿,目前已由承包商投入运营,将增加村集体的收入。
革命老区村桥陈村是小北山游击队延伸向平原地区进行革命活动的根据地,也是“小北山武工队”普宁武工队的一个重要联络站点,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红色村”建示范工程示范点。
为此,驻村工作队对武工队活动旧址、秘密联络点、“红色渡口”及红色宣传广场进行抢修维护,建设“母子榕红色公园”“革命红亭”“红色长廊”及“小北山革命红色展厅”,规划红色休闲旅游线路,打造融红色革命教育、休闲观光、农家体验于一体的红色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在金灶镇党委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下,桥陈村去年成功引进汕头市吉之旅旅游有限公司来村承包村旅游资源发展“红 绿”乡村休闲旅游,目前该公司已进驻并计划投入2000万元,打造红色教育观光、湿地生态体验为核心,潮汕田园、特色民居一体化的文化旅游度假区。。
汕头市级非遗项目李家教拳传承人邱顕达:
坚定文化自信坚守初心使命
从对非遗一无所知,到产生浓厚兴趣、自主学习非遗知识,再到成长为一名非遗项目传承人……每每回望来时的路,汕头市级非遗项目李家教拳传承人邱顕达总是感慨良多。十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老拳师,搜集资料,领悟拳术精髓,手把手传授拳法给下一代,把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李家教拳发扬光大。
潮汕武术源远流长,李家教拳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拳种,广泛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邱顕达说,他将坚守初心,以更多创新方式传承李家教拳,继续书写李家教拳的未来。
●南方日报记者 张伟炜
坚持不懈推动非遗传承
相传,李家教拳系属福建莆田少林寺内馆护寺武功,当年火烧莆田少林寺之后,一老僧云游五华传艺于李铁牛,因老僧姓名秘而不宣,后李铁牛传艺于世,遂取名为李家教拳。其后人李光壬将该拳术传到汕头等地。
邱顕达自幼便与该拳术结缘,师从武术大师陈俊雄,一学就是20年。后来,他跟着李家教拳第六代嫡系传承人肖鸿泉学拳,从未停歇。
邱顕达回忆说,青年时期,他在时为升平区的区业余体校武术队当一名武术教练时,因一次活动偶然接触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便好奇地询问“李家教拳能否申报非遗”,得到对方肯定回答后,邱顕达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搜集跟李家教拳有关的资料,还向老拳师请教,听他们讲述这项武术的前世今生。
“当我沉下心来想要去了解李家教拳时,才发现有关这项武术的记载是少之又少。”邱顕达坦言,2010年,他开始推动李家教拳走上申遗之路,然而在申报初期却颇感吃力,加上当时非遗属于新鲜事物,很多人对这一词汇感到陌生,“半路出家”的他只能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刻苦钻研,一点一滴地推动李家教拳成功申遗。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李家教拳被金平区文化部门命名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9年,李家教拳(新架)被汕头市文化部门命名为市级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因为疫情防控需要,从去年以来,我们录制了李家教拳,用云展演的方式展示了龙舞、英歌舞、虎叉、禅刀、双匕首、李家教驰步拳、李家教吞吐拳等富有潮汕特色的传统项目,让市民在家中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学习到潮汕非遗文化。”邱顕达说。
让青少年成为非遗传承重要力量
“李家教拳真正进入规范化、公开传授的时间,得从2006年说起。”邱顕达回忆说,2006年,时任存心善堂福利会会长蔡木通找到时任存心学校校长郭普生,提出希望将存心武术学校武术队易址到乌桥片区,因为他发现所在片区有小部分青少年存在逃学、飚车、泡吧、野泳等不良习气,而父母大多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当地也缺乏一个让孩子们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还原武术队原本的公益慈善功能,建立一个公益武术馆,把孩子们集中起来,通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引导他们走上正途,正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2006年,汕头存心武术馆正式创建,邱顕达任馆长。武术馆用独特的“武术感化式”教育,让不少曾经的问题少年转变为上进青年,同时,坚持传承和发扬传统武术,免费培训热爱武术的少年,成为当地武术教育的一块活招牌。
2014年,汕头市潮汕李家教拳系传承中心成立。该中心积极开展传统武术的传承保护教学工作,在保留原有传统的风格基础上进行创新活化,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普及推广,开展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教学活动均取得显著成果。
“这些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百姓也越来越认可。”正因为如此,邱顕达仍满怀激情地奔走在传承李家教拳第一线。于他而言,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关键在于青少年的坚持,应该多创造一些青少年容易接受的方式,让更多青少年了解非遗、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当年轻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非遗才能不断蓄势,爆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邱顕达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