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最新调整消息(小红书红着红着就)
小红书最新调整消息(小红书红着红着就)“炫富现象”是小红书最早被整治的重点问题之一,小红书上人均“白富美”,晒几万的包包、晒豪车、豪宅的“炫富”笔记比比皆是。用户信任从何而来?这已经不是小红书第一次对内容监管不力而道歉了,早在2019年7月底,小红书就曾被曝因涉黄等内容违规而收到整改通知,且在各大应用市场已下架,屡屡被罚、数次道歉之后新问题又不断涌现。小红书需要把握底线,加强平台监督,平衡内容生态和商业生态,才能真正“破圈”兼顾口碑与增强商业价值。PART 1炫富、售假、虚假笔记、滤镜景点...
凤凰网时尚出品
近日,#小红书被曝存未成年人性暗示#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据报道,一位学生家长在小红书APP搜索亲子乐园之后,平台时不时推送泄露未成年人隐私的视频。调查该事件的记者注册下载APP后,刷屏了几次,也发现了一些以未成年人色情图片为封面的短视频被APP推荐过来。有的留言弹幕带有强烈的性暗示。
小红书也第一时间回应已处理,并对报道提及审核漏放情况致歉,称平台将于近期启动新一轮治理专项。
这已经不是小红书第一次对内容监管不力而道歉了,早在2019年7月底,小红书就曾被曝因涉黄等内容违规而收到整改通知,且在各大应用市场已下架,屡屡被罚、数次道歉之后新问题又不断涌现。小红书需要把握底线,加强平台监督,平衡内容生态和商业生态,才能真正“破圈”兼顾口碑与增强商业价值。
PART 1
炫富、售假、虚假笔记、滤镜景点...
用户信任从何而来?
“炫富现象”是小红书最早被整治的重点问题之一,小红书上人均“白富美”,晒几万的包包、晒豪车、豪宅的“炫富”笔记比比皆是。
去年被热议的“上海名媛拼单”事件曝光后,我们看到不少普通人通过拼单的方式将自己包装成“白富美”,甚至有些“博主”为了维持自己的高端人设,不惜每月花费数万元进行名不副实的高消费,甚至欠下巨额贷款,滋生了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于平台中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导向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在被“清朗行动”整顿后,“炫富笔记”被查。昔日的“名媛”们又转头开始“卖惨”,于是“病媛”、“佛媛”等又开始不断涌现,“病媛”们先是声称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妆容精致的出现在医院病房内,几天后又称自己自己痊愈,随机开始带货推荐各种疤痕修复产品、保健品等等。
今年10月小红书滤镜景点的吐槽贴又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看了小红书博主的旅游地推荐,因滤镜太重实地和视频中的差别巨大而遭到吐槽,称“滤镜景点”坑人不浅。
滤镜事件刚过,“小红书种草笔记代发4元一篇”的话题又冲上热搜,招募写手、推广、文章代发等雇佣水军的行为,让小红书的“虚假笔记”产业链再次引发关注,种草无疑是小红书的内容模式,如果连单纯的种草、分享都能造假,小红书变失去最开始的初心,长此以往用户的信任感又从何而来呢?
另一方面,前有重罚,后有负面的小红书不仅在社区内容的管理上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其电商也是备受质疑。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输入“小红书假货”的关键词就能看到大量相关内容。小红书自营店买到假货,小红书入驻商店售后问题等等,优质内容换不来优质转换,假货问题频频发生,更是让消费者难以对平台保持信任。
PART 2
只见道歉,不见行动,
小红书的表态是否还有公信力?
令人唏嘘的是,小红书创始人瞿芳在11月25日的“2021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产业论坛”中,还曾围绕“坚守价值导向,链接美好生活”进行主题演讲。
瞿芳声称,今年以来,小红书先后启动了“炫富治理”“饭圈乱象”“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以及重点针对医美内容的“臻美行动”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在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对存在违规的内容和账号从严处理,累计处置了笔记上万篇,封禁违规账号7000多个。她提到《社区公约》中明确了请用户避免炫耀远超常人的消费能力,将“是否对别人有用”作为小红书判断用户行为是否属于“炫富”的重要标准。
演讲中指出,小红书的内容生态部门已完成从产品、技术、运营到审核的全闭环。通过加强技术管控水平,提升机审模型拦截能力,加大人工巡查力度,拓宽用户举报渠道,加强内容安全专项培训等手段,不断提升平台的治理成效。
无论说得再怎么天花乱坠,事实会给一记响亮的耳光。
就在演讲发生的前一个月,小红书刚刚就“滤镜景点”的问题做出回应,发了一篇《坚持真诚分享,坚信普通人帮助普通人》的声明推文,表示”小红书是一个普通人帮助普通人的社区,这种氛围是我们格外珍视的,也是我们将为之持续努力的。针对此事向用户致以最诚挚的歉意,也感谢所有的批评。“
而在演讲后的一个月,又因未成年人的问题而做出回应,表示“深知未成年人问题无小事,需要持续提升治理能力,加大治理力度”,将启动新一轮未成年人治理专项。
一边是信誓旦旦的模范典型做法,另一边是喋喋不休的道歉声明。这一边打脸,一边给枣吃的做法,实在是让人感到很迷惑。
事实上,小红书一直不吝啬于及时给出道歉声明。
2019年3月,对笔记造假问题,小红书发出《对黑产打击打底,坚决捍卫社区生态》的声明,表示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并积极配合公安调查处理。坚持用技术 机制持续严格防范,搭建更先进的反作弊系统,以更完备的技术 更合理的社区规则捍卫社区生态。
同年8月,小红书因App内容有问题而面临下架危机时,又发表声明:
“小红书App近期在各大应用市场下架。小红书也已对站内内容启动全面排查、整改、深入自查自纠,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促进互联网环境的优化与提升。”
2020年10月,为回应“打压博主”的热搜,小红书发布紧急通报称:“今天在上线新的用户举报机制过程中,由于误操作,对一部分合规笔记进行了错误打标,并推送了警告通知,目前在紧急修复中,在此,小红书对被打扰的用户致歉。”
就怎么说,莫非公关才是小红书最繁忙的部门?每次换汤不换药的回应,真的不累吗?这口口声声要做好的内容监管技术,如果只能做到这个程度,那真的是大可不必。
如今做内容的平台如此之多,为什么只有小红书频频在道歉?
以这次青少年人事件为例,在“小红书”App的用户协议中特别指出“重视青少年儿童的个人信息保护”,但在其《儿童青少年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协议中却注明,“监护人在使用社区、晒单及其他信息发布功能时,如主动向我们提供儿童青少年的个人信息,即表示已经同意我们收集和按照本政策的内容使用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如此的用户协议意味着,平台对短视频中出现未成年人的内容默认为有监护人监护,一经发布则意味着监护人同意,这其实是涉嫌将责任推卸给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而从小红书每次的道歉中也可以发现,《社区公约》一直是“一把枪”,每次都以“我告诉大家不要这么做了”的“白莲花”形象出现,却并没有对实际要求进行明确,对用户行为做足监管。出事后再一脸无辜地表示,“是他们自己发的,我只是没看到”。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监管,恐怕才是目前内容审核总是出现问题的原因吧。
反观Instagram的监管机制,因为与Fackbook保持协同连接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内容监测和审查功能是共同适用的。秉承界定违规内容的社区准则,Facebook对违规内容进行了精准定义,具体到“不可发布诋毁受害者的言论”或“不可发布有辱他人外貌、人格、身体的描述,或对其进行排名”。对极为细微的内容也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此外,采用AI与算法结合人工审查的方式。一方面是利用程序代码对若干极为敏感的词汇进行关键词过滤,另一方面是由Fackbook的专业工程师以及人工审查员配合监测和删除争议内容,补足算法的局限。以确保让最优秀的内容能够浮现,让最劣质的内容尽快消失。
再看国内。如今的今日头条已经拥有海量的用户和多种形式的UGC内容。经过多年的技术储备和经验积累后,它开放了内部反低俗系统的一个简化版本“灵犬反低俗助手”,希望普通创作者、社会公众更了解和关注反低俗。AI等算法的加入,让人工智能在内容筛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除此之外,今日头条现在还有将近万余人的人工审核团队在辅助AI的审核,实力做好内容监管。
由此看来,在内容为王、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真正做好监管,也并非没有出路。只是与其将精力都放在口头说好上,不如扎扎实实拿出方法,真的做好实际工作。
PART 3
下一次
不要“对不起”
以“种草”起家,因“种草”失控。从成立初始,“种草社区”的标签一直跟随小红书。在小红书所打造的社区平台中,每个人都是内容生产者、传播者与消费者。内容的传递链条和反馈机制为用户创造着互动的关系链条。它们依托于人群以及人群生产的内容,形成了其他非内容平台不可比拟的优势。截至2021年8月,小红书月活用户约1.6亿,其中女性用户占比接近九成。
用户意味着流量,而流量直接牵扯到变现。而几乎所有UGC平台内容生态的劣化,都是从商业化提速开始的。虽然小红书一直宣称,自己鼓励用户真诚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可真诚≠流量,真诚≠底线。小红书在“内容整改”方面屡整屡犯,这其中固然有某些利欲熏心用户的推波助澜,为了获取流量毫无道德底线,但小红书在这里面又是否真正做好平台监管工作?说到底,在流量的诱惑下、在利益的诱惑下,平台还是舍不得净化内容、加强管控,只能剑走偏锋,挨一棒子改一次。
虽然UGC平台还没有发展到一个非常成熟繁荣的阶段,但无论是内容质量如何保证,还是商业与内容价值如何平衡,这些行业命题都已经逐渐有了确定的回答。高质量的内容是有机会成为高流量爆款的,同时也能在商业价值上有丰富多元的展现。在短视频受众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任何互联网公司都不能为了流量而没有任何底线,反而更应该划清自己的底线原则。
在小红书未来的发展中,最终决定其商业化上限的,归根结底还是对内容生态的治理效率。治理效率越高,内容生态正循环的成本越低,内容变现的空间也就越大,以此来达到内容生态和商业生态的平衡。真正以破釜沉舟的心态和手段来强化监管和运营,提供好的商品和服务,给用户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才能实现兼顾口碑与增强商业价值的真正“破圈”。
未来,我们不愿再听啰啰嗦嗦的道歉,而是真正希望,能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加强监管和内容整改,让我们看到,没有下一次的“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