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大佬走路气场合集(港片大佬这次演得好)
港片大佬走路气场合集(港片大佬这次演得好)金马影帝的光环下,让一代人认下了同一个“大哥”。80年代他是吴宇森枪炮浪漫下的忠义化身。甜爽、倜傥、英武。放在今日,鲜肉们退让三分。△ 《楚留香》
简单概括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
一柄剑,一把枪,一个人。
谁?
70年代归入张彻大师门下,他是古龙笔下多情侠客的化身。
甜爽、倜傥、英武。
放在今日,鲜肉们退让三分。
△ 《楚留香》
80年代他是吴宇森枪炮浪漫下的忠义化身。
金马影帝的光环下,让一代人认下了同一个“大哥”。
△ 《英雄本色》
“后浪”或许不理解这种情感,对于很多老影迷来说,香港只有一个楚留香,只有一个宋子豪。
他是当年豪情的一抹晚照。
狄龙。
电影中的角色,与现实中的时间并行前进着。
反叛、忠义、严肃。
从少侠,大哥,再到父亲。
再后来2000年左右,淡出了我们视线......
这一次久别重逢。
的确。
岁月无情不贷人。
这部《我来自纽约》,本着老港片迷的情怀,Sir看了这部不起眼的,聚焦家庭问题的“小片”。
谁知。
令Sir惊喜的,不止苍颜白发不改风度的狄龙,更是电影的精准。
明媚、温暖、轻松。
却聚焦了最当下,也最普遍的家庭矛盾,一个简单又焦灼的问题:
我爱你,可我又该怎么忍你?
《我来自纽约》
“别再回来”
一个冷知识。
在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后,第一个挤爆门槛的是民政局。
唉,都是奔着离婚去的......
距离产生美,真不是开玩笑的......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这段隔离期并不总是爱意满满。
更多的是,爱。恨。交。织。
有的好心,做出的事却成了难堪;有的好话,说出了口却成了伤害。
你晚睡,他早起。
你外卖,他开伙。
你《波西米亚狂想曲》,他“想和你荡秋千,荡到了天外天”。
时间放大差异。
再简单生活习惯,都能从宇宙爆炸吵到民主共和。
一个字,忍。
那忍无可忍,之后,怎么办?
给你来一组夸张的。
《我来自纽约》,这部拍摄于2016年的电影,终于在2020年5月9日在移动电影院上映。
一个传统外公,阿根(狄龙 饰)。
很老派。
70年代岭南咏春总教练,行得正,走得端,走到哪人都尊称一声“林师傅”,像是《醉拳2》黄麒英的翻版。
如今成了老人家,独身一人掌着一家跌打铺。
更是倚老卖老一板三眼,说一不二。
偏是他,摊上了最针锋相对的冤家。
一个来自纽约的外孙女,Sarah。
很“后浪”。
单亲家庭长大,10后出生,常年定居美国。
这是她第一次不情不愿地回国,也是她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外公。
两个陌生的亲人,重逢于同一屋檐下。
哗,好热闹。
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家庭观念,驴唇不对马嘴,就连开杠,也有语言隔阂。
一个张口闭口“不懂规矩”,一个满嘴“You monster”,都在骂,都不知道对方在骂什么。
一个新,一个老,谁说了算?
于是就——
分歧、修复、团圆,凑齐一部笑完拉倒的合家欢喜剧?
并不。
轻松喜剧的外壳,只是以柔化刚。
在笑声中,它真正想揉开的,中国家庭关系问题伤疤,清除那些我们早已习惯的隐痛。
不怕举例。
电影中,所有关于“家”的描写,都有着沉重的现实份量。
比如“重男轻女”。
父母想要生儿子,于是把女儿剪短头发,打扮成儿子模样。
一些基本的愿望也不会满足。
我没有手机
我爸爸说有钱给我上学已经很好了
比如“大男子主义”。
儿子怕妈妈,妈妈怕丈夫,不让儿子捣乱的原因就是怕惹到丈夫生气。
他既是甩手掌柜,又是说一不二。
当然,包括主角一家。
外公孙女冤家对头的戏剧冲突背后,也是一个破碎的家庭:独居老人、留守孩子、单亲妈妈。
多年以前女儿决心和男友去美国念书。
父亲极力阻止。
笨拙地喊出了那句:“出去了你就不要再回来。”
归来之后。
男友早已拍屁股走人,只剩女儿一人带着外孙女,万不得已,才托给父亲照顾。
至此。
父女之间的怨恨,母女之间的疏离,爷孙之间的陌生,像三颗石子,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
你看这尴尬的“初次”见面。
父亲望向女儿,女儿眼神躲藏。
女儿让Sarah叫外公,而她,眼神同样转向别处。
这也叫家?
下个镜头,女儿绕过父亲,走到母亲牌位前,上香。
寓意明显。
这香火还在,家就不能散。
《我来自纽约》,用温情与苦涩,挠骚着中国传统家庭的难言之“瘾”:规矩。
不单薄,也不苦闷。
不主张控诉偏激黑白分明的对错。
相反重新聆听,那些困在对错的人。
把坏掉的剔出去再简单不过。
把破碎的圆回来,难。
但身体里同一种血液总是告诉我们,要去试的,该去试的。
一个比相爱复杂百倍的难题——
相守。
“约法三章”
妈妈走了,留下了爷孙两个大眼瞪小眼。
语言不通,思维不通,观念不通。
形而上的差异容易求同存异,但点燃火花的,往往只是现实习惯的摩擦——
比如,时差。
嗯,估计你也有......
这么晚了还玩游戏机
吵着别人睡觉啊
外公,孙女,两套生活方式下,两套水火不容的规矩。
孙女进门没多久,外公站直了身子:“你听好了,我要约法三章”。
1、要讲规矩懂礼貌;
2、女孩不能穿太少;
3、见到大人要问好。
隔壁懂英语的阿宝粗暴翻译,却又高度概括了中心思想:
大人说可以,你不准说不行
大到是非对错,小到生活习惯。
这经历或许你也有过。
握筷子握得不对会被打,握得太高嫁得远,握得太近就嫁邻居。
而Sarah呢,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冷暴力抗衡。
一天到晚玩手机,长辈叫她也不理不睬。
真听不懂中国话?
其实她会。
只不过,西式的教育环境,已经决定了她对“听话”的看法。
飞惯了的鸟儿窜不进笼子,与其说是态度问题,不如说是环境差异。
打个比方。
踩惯了干净地板的Sarah,光脚下地,发现很脏。
于是,套上了袜子......
大人看到一定会骂。
可小孩的意识里,就不知道有拖鞋这个东西。
姥爷也是同样。
随着感情逐渐破冰,孙女为了表示亲近,给外公起了一个英文名字:Steve。
你叫什么名字
每个人都叫你师傅
师傅、师傅
那我就叫你‘Steve’吧
外公一听,先是正颜厉色:
想造反啊你。
我是你外公
过后,又一脸得意。
嗯真香。
发现了吗?
没有谁错谁对,只有水土不服。
基于这个立场,《我来自纽约》进一步继续将这琐碎的生活细节研磨,剥下外壳,看到本质。
太多规矩的存在,只是习惯留下的阻碍。
也有的规矩,是为了藏下无奈。
比如,“家丑不可外扬”。
家里的事,再大,也得捂在家里。
在外公拆穿女儿意外怀孕的“丑事”之前,一个下意识的小动作暴露了他的脆弱。
张口之前,拉上了窗户的窗帘。
窗帘,能挡得住什么?
看不见也听得见。
但,那却是他当时唯一能想到的,保护这个家,保护女儿名声的手段
比如,“女人一定要找一个‘好’男人”。
不要跟那个什么搞艺术的浩南来往
你偏不听
搞什么艺术,头发留得那么长,不男不女
像个流氓,都是他带坏你的
观念不要太落后。
但这也是他从旧时代里,带来的唯一经验。
我走了,还有人能撑起你的家。
最近流行了一个词,叫做“爹味”。
放到外公头上再合适不过。
喜欢讲辈分、摆架子,带有控制型人格,口头禅无非: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都多。
听上去就令人窒息。
但Sir总觉得,有一些隐忍的爱,被辜负了。
这个词成为负面符号,每被他们听到一次,我们就离那个老人又远了一些。
“圣诞快乐”
美国作家欧·亨利写过一个短篇小说,你或许听过。
《麦琪的礼物》。
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丈夫有一块祖传的名表,妻子有一头漂亮的秀发。
圣诞节那天,丈夫卖掉了他的表,为妻子买了一把镶着珠宝的梳子。
没想到,妻子卖掉了自己的长发,给丈夫买了一条白金表链。
很温暖。
也很遗憾。
它的遗憾,存在于每一份亲密关系里。
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换来的对Ta却一文不值。
这恰巧也是中国式家庭的一种侧写:
彼此相爱,却彼此相瞒,从不聆听让彼此最终怨恨纠缠。
解开彼此冰封的心,需要什么?
一场大灾大难?患难见真情?
《我来自纽约》没有落进这个俗套。
它不是以剧情转折,强行反转洗白,而是在轻描淡写中让心与心逐渐靠近。
孙女学会了讲规矩,做家务。
外公接受了Steve的名字,学起怎么玩手机。
真的很复杂
最初他说“乳猪”好
后来又说“山猪”强
然后再说“死猪”要赢过“乳猪”和“山猪”
我真的不明白
到底是什么猪打什么猪啊?
△ 乳猪、山猪、死猪,粤语谐音2G、3G、4G......
但最让Sir印象深刻的,还是一份在外公、母亲、女儿手间,传递的礼物。
为了不让孙女想家。
外公师夷长技,炮制了一个土味圣诞节。
借来铁树,装扮成圣诞树;炖土鸡,冒充是火鸡,还玩起谐音梗。
而Sarah,却送给了外公一份“国粹”,作为礼物。
嘿,痒痒挠。
一个洋,一个土。
两件小事的背后,代表着两个人尝试接受着彼此的习惯,感受着对方的需要。
Steve 终于不用靠墙抓痒了
还是那份礼物。
Sarah在随着礼物的贺卡上,终于写下了她的中文名字:
林思家。
那是母亲多年以前,对父亲的谅解,对家的思念。
而它,也被纷杂的情感裹藏起来。
学会包容,尝试沟通。
不只是连接你我,也终将连接身边的他人。
“不丢人的”
中国家庭的相处,也有一种奇怪的现象。
不宜同甘,宜共苦。
腼腆的爱,总是在Ta的患难之下,才能放下身段表达。
电影中,有很戏剧性的一面,小流氓来找街坊麻烦,爷孙俩共同上阵,同一套咏春,打的对方落花流水。
有同仇敌忾。
也就有生死别离。
影片的结尾处,外公西装笔挺,甚至化上了妆。
为妈妈录制了一段特别的视频作为遗嘱,提前录下了他最后的歉意,与最后的关怀。
当然,依旧“爹味”十足......
找一个男人
让他好好照顾你和思家
中国人,总是习惯在大悲大痛之中,安放那份爱。
却难在平凡的相守中,说出自己的爱,说出自己的痛。
一场小到忽略不计的“灾祸”。
Sarah扭伤了手,外公拿来跌打药酒,帮她按摩。
因为痛,情感在此处巧妙过度。
这是爷孙俩,第一次肢体接触,也是第一次友好相处。
此时,外公漫不经心的一句台词,能戳中所有中国人的心窝。
怕自己力道太重。
外公说了一句:
“痛吗?痛就要叫出来,不丢人的啊。”
倾听、诉说、相识、相守。
不是因为那样更好,而是我们无从选择。
无关地域分别、时间跨度、代际沟通,家已经是一段血缘注定的爱恨纠缠。
聚散悲欢。
不只是一个人,遇上另一个人。
而是你眼中的世界,遇见了我眼中的世界。
相守,来自相知。
在平凡的日子里,听到Ta的痛,说出你的痛。
为的是让我们。
在痛的日子里笑起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