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双减带来的空余时间你是怎么利用(莫被表象蒙蔽了)

双减带来的空余时间你是怎么利用(莫被表象蒙蔽了)《通知》当中,早已经明确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的主要功能是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外,其他考试不具有选拔功能。一般情况下,难度系数在0.65-0.7,区分度最为平均。难度系数太低会导致高分积压,太高会导致低分积压。2021年11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和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减少作业负担并降低考试难度。《通知》要求,各学科考试难度系数,小学不低于0.95(即平均分不低于满分的95%),初中不低于0.85,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低于0.70。考试内容必须以当时教学进度和课标规定为基准,切实做到不超前,不超标,不出偏题怪题,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防止试题难度过大。试题形式上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相适应的情境,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其中,降低考试难度,小学考核难度系数不得低于0.95,引发家长热议。

#打开眼界#“双减”莫被表象蒙蔽了,谨防“积懒(巧)成笨”

双减”政策自去年7月实施以来,一直饱受各界的热议和关注。

“双减”一年,减轻了孩子的负担,也拉开了孩子间的差距。

“双减”后,孩子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作业数量大幅缩减了,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考试次数减少了,一二年级取消纸笔考试……

2021年11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和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减少作业负担并降低考试难度。

《通知》要求,各学科考试难度系数,小学不低于0.95(即平均分不低于满分的95%),初中不低于0.85,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低于0.70。考试内容必须以当时教学进度和课标规定为基准,切实做到不超前,不超标,不出偏题怪题,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防止试题难度过大。试题形式上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相适应的情境,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其中,降低考试难度,小学考核难度系数不得低于0.95,引发家长热议。

一般情况下,难度系数在0.65-0.7,区分度最为平均。难度系数太低会导致高分积压,太高会导致低分积压。

《通知》当中,早已经明确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的主要功能是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外,其他考试不具有选拔功能。

其实,为了减少孩子压力,降低考试难度,早前,杭州中考因此惹过争议。

有家长投诉到教育局,说今年的杭州中考过于简单!今年中考的难度系数远远超过了0.8!甚至还认为此次是个“教学事故”……

双减以来,南京各学校也采取了一些举措。例如,取消期中考试,平时的测试、练习不公布具体成绩,只分ABCD等级。

然而对于这些做法家长意见不一,有家长认为不公布具体分数等于白考。成绩是孩子学习情况的具体体现,进行成绩公布更能反映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从而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对孩子进行辅导,从而提高成绩。也有家长认为学校公不公布学生具体分数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反而公布成绩会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对成绩差的孩子而言,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考试难度降低能否给孩子减负?学校不公布具体分数等于白考?

许多网友认为,过于简单的试卷只会让学生难以了解知识掌握情况,而中高考竞争、升学压力仍然存在。

然而,尽管没了作业的加持和考试的压力,有的孩子依旧严格要求自己,每天专心听讲,认认真真做笔记。

双减带来的空余时间你是怎么利用(莫被表象蒙蔽了)(1)

(图片来自网络)

可也有不少孩子,开始逐渐放纵自己: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回家后不写作业、不复习,整天想方设法玩游戏……

“双减”落地一年后,才知道快乐教育输了,佛系爸妈败了……

一位妈妈这样说:“我最近真的好焦虑。记得‘双减’政策刚出来的时候,我还挺高兴的:孩子作业少了,负担轻了,周末也不用耗在补习班了。可谁知,新学期第一次考试,以前稳居班级前十的他,这次好几门连80分都没有。”

随后,这位妈妈又补充道:“平时,我问他最近学习怎么样,他总说‘学会了’;考完试,我问他考得怎么样,他也说‘挺好的’。可为什么成绩会退步这么多呢?”

其实,这是被“双减”后出现的表象蒙蔽了。

“双减”后,考试难度大大降低,平时的成绩普遍提高,难以掌握孩子的真实情况,隐藏的问题也难以发现。

事实上,这种情况绝非个例。

“双减”前,很多孩子凭借着父母的催促,老师的监督,机构的“加餐”,往往都能取得还不错的成绩 。

但同时,也隐藏了不少自身的问题。

直到“双减”落地一年后,这些问题才彻底暴露出来。正如巴菲特的那句名言:“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当那些自律的孩子正在拼命划桨时,另一些孩子却开始松懈、日渐堕落。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同龄人远远抛在身后。

网上曾流传过一个数学公式:

双减带来的空余时间你是怎么利用(莫被表象蒙蔽了)(2)

这一公式,放在孩子身上同样是成立的。

1.01就代表了每天多努力一点点,坚持一整年,孩子将会取得飞跃式的进步。而0.99则代表了每天懈怠一点点,经过了日复一日的更迭,孩子终将被打回到原点。

每天是学习还是玩游戏,短时间内看不出差距。但经过一年的沉淀,同一个班级的孩子之间,已经出现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说到底,造成孩子之间差异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于家长。

从小到大,在家里,对孩子没有过多的苛责,没有成篇的大道理,有的只是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学习时,父母就在一旁看书,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因成绩不理想而失落时,父母第一时间帮孩子找原因、做分析。始于陪伴,善于教育,忠于爱和接纳。这便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养料”。

现在:校内不断减负,机构逐渐退出,但家庭教育的占比却越来越大。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监护人,更是孩子永远的“第一责任人”。那些学校没办法顾及的,老师没办法覆盖的,都需要父母用汗水去填补其中的空白。

唯有父母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前为孩子做好规划,孩子才不会在虚度光阴中,坐上通往平庸人生的滑梯。

在教育的道路上父母永远不要指望孩子自觉。

曾经,一位“佛系妈妈”。总觉得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死活就是不学,家长又能怎么办呢?

直到身边一位当老师的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孩童时期,本来就是最没有自控力的时期。这一阶段,他们真正擅长的是知难而退,是半途而废,是避重就轻。让他们认认真真做半小时题或许做不到,但通过撒娇、耍小聪明逃避学习,他们个个都是无师自通的高手。”

这一刻,她才恍然大悟: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是感性的,是情绪化的。他看不到未来十年、二十年那么远,只知道眼前的快乐最重要。为了一时半刻的欢愉,他会察言观色,一步一步试探家长的底线。

如果父母光指望孩子自觉,看似是给了孩子更多的空间和信任。实际上,却让他一点点丧失了未来的竞争力。

更悲哀的是,等他长大了、懂事了,还会埋怨父母当初没能尽到责任。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不要等到孩子错失某个机遇时,反过来质问你:“为什么当初没有逼我一把!”

不管怎么样,2022年继续落实双减、教师减负政策,继续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教师交流轮岗!深入推进“双减”:

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学科类培训。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业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开展课后服务精品课程资源推介。

双减”到最后,就是减孩子的束缚,减自己的执念。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还是要尽量引导和培养他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毕竟,现在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所谓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善,是父母的“三罪”。说明生孩子所经历的那十级疼痛,只不过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如何养、如何教”才是最不可或缺的。

因此,在生孩子前,并不是仅仅考虑身体是否具备生育能力就可以,物质、经济条件、心理因素这些都同等重要。所以父母要认识到,正确的亲子关系边界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去看待,尊重它,并允许它按照自己轨迹出生、成长。

双减”是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具有长期性、艰巨性。要坚定信心、决心、恒心,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让教育真正回归本真、回归理性。

如果没有父母默默而强大的支持推动,一个孩子想要做到优秀和顶尖状态,也是不容易的。“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再好也无济于事。”每一位学霸的背后,都站在一群优秀且严厉的家长。

最后,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当下,“双减”政策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学习内容减少和高考难度增加之间的矛盾。

只要高考以分取人的模式没有改变,在孩子教育上,就不能彻底躺平,就不能完全放飞。

好多地方,小学阶段已经在稳步推进“双减”,学习内容、作业数量、考试次数都在减少,评价方式更加宽松与和谐。好多孩子,小学六年都是优秀,人人优秀,差距很小,一年好几张奖状。可千万别被“双减”政策下的表象欺骗了。

到了初中,差距立马就体现出来。所以很多家长疑惑:小学还很优秀的孩子,为啥初一就跟不上呢?实质是:“双减”政策下,以前学的那点内容,压根应付不了现在的考试难度。

为啥有的孩子不及格?因为他“双减”了。为啥有的孩子还能考高分?因为他“双加”了。所以,对孩子成绩有要求的家长,马虎不得。

小学阶段,语数外都要重视。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辅导的要辅导,该补课的要补课。现在严打补课,教师轮岗,减少了中产阶级的教育优势。对普通人来说,陪伴孩子、引导教育的性价比更高。

教育,更多地取决于家长的投入力度和效率。

当然,也不能变本加厉。“双减”的一个目的就是把孩子从变态的不可承受的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就是变态;不挖掘孩子的潜力,就是放纵。在两者之间,取一个平衡。既不放纵,也不变态。让孩子在适度的压力下健康成长。

只有正视现实,理性抉择,莫被表象蒙蔽了。

想要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绝不是动动嘴就够了。

作为父母,一定要用心引导,做好以下三点:

1. 父母以身作则比口头教育更有效。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有个小男孩翻看了妈妈的学习笔记后,突然开始抽泣,把头埋在妈妈怀里哽咽地说:“对不起,妈妈,我没有好好学习。”

网友纷纷留言表示:父母的正面榜样,胜过一切说教的言语。孩子或许不听我们的话,但他一定会模仿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每天回家后,父母少玩手机,最好不玩。不要让孩子觉得,凭什么你可以不自律我却不行。

2.趁早立规矩,并严格执行它。

高考状元杨晨煜的妈妈在谈到教育孩子的经验时,这样说道:“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督促他养成好习惯。这个过程很痛苦,你得时时刻刻监督着他,留意着他。等他定型之后,后面的路自然就好走了。”

让规矩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父母24小时的监视。

3.给孩子设立“停工期”。

心理学研究发现:比起一直忙于处理各项任务的人来说,那些懂得适时给大脑“放个假”的人往往更能抵御住诱惑,专注自己的任务。

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停工期”。停工,并不意味着要玩游戏、看电视。可能是冥想、小睡,或是单纯做做白日梦,让大脑放空。

只有当孩子身处松弛有度的环境中,他才能获得更多的心理能量,持续地进步。再聪明的孩子,父母不监督、不培养,最终也难成大器。小时候,父母用外力约束孩子。等孩子长大了,自然能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总之,这虽然不能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上限,但至少可以保证孩子的下限不会太差。

4.作为家长,时刻要记住一点:平时的考试都是用来发现问题的。孩子成绩差,问题不只在自身。只有做家长的及时帮助孩子分析失误、解决问题,孩子才能成长起来。

因此,无论孩子平时的成绩怎样,都请坚定地告诉他:“孩子,乾坤未定之前,人人皆是黑马,一切都还有峰回路转的可能。未来的日子里,妈妈(爸爸)都会和你一起努力。而你要做的,就是把过程交给自己,把结果交给时间。”

所以,请家长们一定要站在孩子身边,专注地和孩子一起改正,一起努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