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万年来谁著史完整版(一万年来谁著史)

一万年来谁著史完整版(一万年来谁著史)其实权臣也罢,纯臣也好,本不在一个层面的比较上。倒是雪珥先生的一番理论,我深以为然。雪珥先生认为,“权臣”的反义词,不是“忠臣”,而是“懦臣”——懦弱之臣;“忠臣”的反义词是“奸臣”;“能臣”的反义词是“庸臣”。“权臣—懦臣”乃是基于影响力之分别,“忠臣—奸臣”乃是基于道德力之分别,至于“能臣—庸臣”,则是基于执行力之分别。西方哲人说,权力之本质并非职位、头衔,乃是影响力。可见,鸿章之“权臣”,实为影响力大、能力大之臣,而非弄权之臣。由此,也就容易理解鸿章既当得起“权臣”考语,又是梁启超所评价之“纯臣”了。后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多脱不开“权臣”二字。鸿章位极人臣,手握雄兵,先后巡抚江苏,总督湖广、两江、直隶、两广,内则开府建牙、起居八座,外则周旋列强、合纵连横,实在是当得起“权臣”考语。但世人往往以“权臣”为贬称,认为权臣则专擅威福,扰乱庙堂,天下侧目,危及社稷。但综观鸿章之作为,梁启超已有

一万年来谁著史完整版(一万年来谁著史)(1)

一万年来谁著史

——读《李鸿章政改笔记》有感

杜 鹏,省政府办公厅干部

近来,在友人处觅得一本雪珥先生的《李鸿章政改笔记》,本想闲来翻翻,没留神却看了进去,于读史、于做人、于做事都增添了几分道理。

关于李鸿章并不陌生,打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上就知道此人,当时爱看的小人书上也有些野史花边,至于后来上了初中、高中,历史课本里更是有详细的介绍。总之,儿时对李鸿章的印象,就是个大官僚、签订马关条约的卖国贼、和慈禧太后不清不楚的权臣。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是知道,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其生存生活的历史环境,尤其是看了1997年热播的《雍正王朝》,颠覆了我对历史人物非好即坏的评价标准,知道真实的历史中有更大的世界,而从小人书和演义上看来的吕四娘、血滴子等其实是上不了台面的。

真正开始了解李鸿章,是源于2003年热播的《走向共和》。北京青艺的老艺术家王冰,以70岁高龄出演了同届古稀的李鸿章,演活了李鸿章,整部戏也演活了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立宪新政、辛亥革命、隆裕退位、缔造共和等重大历史事件。我是头一次觉得,原来老头儿也可以这么有魅力,也是头一次觉得,李鸿章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有了《走向共和》的铺垫,再读雪珥先生的《李鸿章政改笔记》,自是手眼相通,与作者心有灵犀,每到妙处忍不住击节赞叹,发出声来。

(一)关于“权臣”的再认识

后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多脱不开“权臣”二字。鸿章位极人臣,手握雄兵,先后巡抚江苏,总督湖广、两江、直隶、两广,内则开府建牙、起居八座,外则周旋列强、合纵连横,实在是当得起“权臣”考语。但世人往往以“权臣”为贬称,认为权臣则专擅威福,扰乱庙堂,天下侧目,危及社稷。但综观鸿章之作为,梁启超已有定语,“而鸿章乃匪躬蹇蹇,无所觊觎,斯亦可谓纯臣也矣”。

其实权臣也罢,纯臣也好,本不在一个层面的比较上。倒是雪珥先生的一番理论,我深以为然。雪珥先生认为,“权臣”的反义词,不是“忠臣”,而是“懦臣”——懦弱之臣;“忠臣”的反义词是“奸臣”;“能臣”的反义词是“庸臣”。“权臣—懦臣”乃是基于影响力之分别,“忠臣—奸臣”乃是基于道德力之分别,至于“能臣—庸臣”,则是基于执行力之分别。西方哲人说,权力之本质并非职位、头衔,乃是影响力。可见,鸿章之“权臣”,实为影响力大、能力大之臣,而非弄权之臣。由此,也就容易理解鸿章既当得起“权臣”考语,又是梁启超所评价之“纯臣”了。

《礼记》上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千百年来,“修、齐、治、平”一直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人生追求,也是市场经济之前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匡扶社稷江山,造福万民百姓,凌霄阁上留名,贤良祠内画影,方为大丈夫之人生。而这一切,均少不得一个“权”字。对于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人来说,权柄即如农人手中之锄犁、匠人手中之钉锤、巧妇手中之锅铲,揽权用权保权自是做事之基本功,权柄操在此等大丈夫之手,自比操在沽名钓誉之伪君子、蝇营狗苟之真小人、或田亩妻子之小儿女手中强得多矣。梁启超对当时的官场总结的很到位:“虽复侍中十年,开府千里,而一诏朝下,印绶夕解,束手受吏,无异匹夫,故居要津者无所几幸,惟以持盈保泰守身全名相劝勉。”在这样的官场文化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大批勇于任事的汉族“权臣”相继涌现,是晚清政治的一抹亮色,也是中华名教道统的一脉传续。

(二)关于行政能力与清流道德

越是真实的历史,读起来越有味道。读史的好处,是可以将某个人综观一生,也可以将一个历史时期全收眼底,瞧因果、明得失、知兴替,看到的事情和悟出的道理自是受用良多。少时读史,总喜欢读其中的主旋律和真善美,忠臣良将、清流领袖,好人应该战胜坏人。现在读史,却越来越喜欢读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从历史细节中窥见先人们的历史选择。

与鸿章同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自入宦海,充任翰林,抨击时政,臧否人物,妙笔生花,是清流之先锋,堪称德育教授。跻身封疆大吏后,方知当家之难,绝非如簧巧舌和锋锐刀笔可以代替,其在两广总督任上,倡行赌博合法化,聚敛财赋,让原来的清流同道大跌眼镜。粤人好赌,历任广东督抚,都严厉禁赌,唯有郭嵩焘巡抚广东时,面临太平军进攻的严峻局势,为筹粮筹饷允许赌商以罚代刑,自此广东赌禁松弛。郭嵩焘离粤之后,张兆栋接替,重修道德文章,下令禁赌。澳门之葡萄牙人乘机吸引赌客、招揽赌徒,粤东赌徒遂云集澳门,葡萄牙人每年可得赌税百数十万之多,澳门博彩业因此兴盛至今。张之洞接任两广总督后,正值中法因为越南问题开战,广东作为大后方,筹粮筹款任务艰巨,张之洞既感粤省财力薄弱,又羡慕澳门赌饷丰厚,于是上奏朝廷倡议开赌,朝廷准奏,粤省赌业大张其道,两广财政受益匪浅。圣人门徒,赌中抽税,虽是权变之策,毕竟非脸上有光之事,如非形势所迫,张之洞也不会走此路数,可谓形势比人强。

之前做“清流”,只需口诛笔伐,不需具体负责,如今当家,柴米油盐,吃穿用度,事事操心,这也是看客与主人之区别。清流干部坐而论道,占领道德制高点,批判社会、批判体制、批判不正之风,看似中流砥柱、国家良心,但其不操实业,清谈胜于做事。对于国家民族来说,清流固然需要,但操握经纬的实干家于国于民则更为有益。可知,读史读得不仅仅是仁义道德。

(三)关于青年人的自我修养

上大学时流行看曾国藩,尤以传记和家书最受欢迎,几个宿舍间辗转倒手,领悟较深的同学奉为圭臬,言必称曾师。我等鲁钝一点的,也学着戒急用忍、韬光养晦。尤其是进入机关工作之后,更是尽量的藏锋匿气、老成持重,以便让领导放心、同事满意,但总觉得哪里好像不太对劲。还是雪珥先生说得通透,曾国藩信奉“厚藏匿锐”,此中根本,在于“锐”字,而非“藏”字。

曾国藩在湖南练兵之时,虽是四十岁,却已做了多年的侍郎(副部长),与官场早有牵丝扳藤的关联,朋友固然很多,敌人却也不少。初时征战,尚能放开手脚,到得声名鹊起、功高位显之后,各种流言甚嚣尘上,各种攻讦也接踵而来,曾师顾忌日多,忧谗畏讥,才不断的韬光养晦。其实,需要掩饰光芒的,只可能是那些本身就有光芒的,而一个晦暗无光、庸庸碌碌的人,“光”都没有,能“韬”什么呢?发光是能力问题,韬光是策略问题,不可本末倒置。

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在安徽老家筹建淮军之时,是三十八岁,军成之后,已过两年,也是四十岁。但鸿章拼命做事、高调立功,用曾国藩的话说“李少荃拼命做官 俞荫甫拼命著书”。李鸿章之张扬,与曾国藩之韬晦,形不同而理同:鸿章大器晚成,自当奋勇追赶,为的是多多抓权,好拼命做事;而曾师少年得志,宦海老手,只需持盈保泰,为的是稳稳保权,亦好拼命做事。由此可见,曾国藩也好、李鸿章也罢,能成大事功而平安降落,“锐”为根本,“藏”为手段。

对于青年人而言,身无尺寸之功,却去学曾师之韬晦,实是滑了天下之大稽。“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青年人首要的是发光发热,而发光发热首要的是磨砺“锐”的素质,不但要有“锐”的能力,更要有“锐”的意气。如果青年人一个个老气横秋、暮色苍茫,但知察言观色、唯唯诺诺,习奴才之嘴脸,效官场之陋习,即便有发光发热的本钱,也没有发光发热的机会。最后,用鸿章青年时的一首小诗作结,共同体会、嚼味。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来源:机关讲书堂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