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八大派系实力排名(尚武之家春意浓)
武术八大派系实力排名(尚武之家春意浓)(来源:武山文旅)逝者如水,光阴难复。每当想起当年马占荣拳师在厅房教拳的情景,小院棍舞枪飞的景象,那一缕茶香一份真情,一股暖意就涌上心头。如今,先生远去,他的武术武德仍在人们的记忆和谈论中延续,在马金田兄弟、子侄和众弟子的传承中弘扬。谈到马占荣传授武术时,马金田说:“父亲一生喜欢结交武术界的朋友,对弘扬传统武术十分重视,不仅在村里教了一二十名徒弟,在渭北也有许多弟子,其中最出色的有老庄令树林,西北地质探矿厂的兰新亮、严本智、刘春德、范山德及韦庄的张太保等,若是走进榆盘镇的苟家河、马家河一带,数十名徒弟遍布各村。我们兄弟几个也各有特色,应前擅长棍术,进前、爱前喜欢拳术。由于我武术天赋好,父亲每天清晨叫起我,从基本功开始严格训练,一练就是十多年。后来被一个建筑工程负责人请去,一边学泥水匠一边教他儿子武术,才间断了习武练功。这时已对父亲所教的枪术、棍术和鞭杆等精髓非常熟练了。”马占荣的孙子马世龙
武山自古为多民族聚居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碰撞,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频繁的战事,使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骨子里流淌着尚武精神,好弓马善技击精武艺成为一种文化特色。特别是秦汉以来,以勇猛强健著称的秦人西征东进雄霸天下的史诗中就有武山一带的精彩篇章,两汉时六郡良家子出身的众多名将,使陇右的尚武习武达到鼎盛,以致历史上有了“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历史的烟云已然散去,但是尚武的精魂千年传承。武山有许多武术之家,而且形成了尚武习武家风,城关镇韦庄村的马占荣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马占荣(1931.10——2013.5)为一方拳师,其学武颇为艰难,尽管自幼极爱武术,又为武术之家做过活,却因家中条件所限,在武术能防身守家的时代,想学拳是何等之难!但他对武术一往情深矢志不渝,有为学拳而拼搏的信念。他的不懈努力加上时代变化,对师傅的精诚,终于投身名师门下,先后拜韩川“元把式”、 大坪头王尊贵、魏家沟韩继继等名师学习,经过勤学苦练,成为一名武术佼佼者。他天资颖悟,好钻研,勤精练,爱交流,与高楼“张把式”张世荣、刘家湾赵海荣、老庄村令玉生等拳师经常切磋,武功不断长进。农闲时节,身背炒面到处学武交流,集各家之长,成为一位颇有名望的拳师。代表性套路有风魔棍、二十三棍、梅花枪、七星枪、黑虎出洞鞭、铁门扭丝闩子鞭、八虎锤等,他的鞭杆至今让许多耄耋之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
曾有城关镇的杜有德练就一腿好功夫,与马占荣有过一次惊险的交手。那天,杜走进马占荣家的厅房,正在休息的马占荣赶紧让座,招呼喝茶。杜说:“不喝了,只想让你看看我的功夫。”说着,一脚踹来。马占荣急忙一闪,只听一声响,身后的半方土炕崩塌了。马说:“你怎么这么实心?”杜说:“你能在不备之下躲过这一脚,不愧是一个拳师。”真是人怕出名树大招风,过了些时日,杜家塄的另一个跛脚人来到门上,此人腿功也相当厉害,人称“跛三”,其父与马占荣是古交。跛三一进门,看到马占荣在院中,便说:“我练了一腿,看你能不能挡得住?”也是不等对方回话,飞起一腿当堂进来。马占荣一看来势凶猛,一侧身让过对方身子,一手在对方屁股上轻轻一送,跛三便一头扎进墙角的铁锨、锄头等农具里。马占荣连忙拉起跛三,请到屋里喝茶。”
马占荣不仅喜交武林中人,与武术爱好者结交,且为人慷慨大度,宁肯到邻家借面也要为来客管好饭。想当年,每至逢集日,他家就成了演武堂,南北两山和渭河河谷川区的拳师、武术爱好者总有一二十人相聚,讲武论拳,过手走棍,一展身手,像是一场武林盟会。
谈到马占荣传授武术时,马金田说:“父亲一生喜欢结交武术界的朋友,对弘扬传统武术十分重视,不仅在村里教了一二十名徒弟,在渭北也有许多弟子,其中最出色的有老庄令树林,西北地质探矿厂的兰新亮、严本智、刘春德、范山德及韦庄的张太保等,若是走进榆盘镇的苟家河、马家河一带,数十名徒弟遍布各村。我们兄弟几个也各有特色,应前擅长棍术,进前、爱前喜欢拳术。由于我武术天赋好,父亲每天清晨叫起我,从基本功开始严格训练,一练就是十多年。后来被一个建筑工程负责人请去,一边学泥水匠一边教他儿子武术,才间断了习武练功。这时已对父亲所教的枪术、棍术和鞭杆等精髓非常熟练了。”马占荣的孙子马世龙、马健、马康也深受家风濡染,习武练拳,特别是马世龙经过部队上的锤炼,功夫更加了得。令树林拳师常说:“马占荣当年教他的大刀势排子、风魔棍、七星枪等武术,曾令人仰慕不已。”
老一辈拳师中,马占荣属于思想解放的一种,尽管他学武不易,但却不是那种古板的保守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游走于多名武术之家中,许多拳师一谈到耍拳就说:“学拳没有用,念书最要紧。”根本不愿谈武术,更不用说教了。马占荣拳师也说:“念好书找个工作最要紧,一辈子就有了靠头。”但随后又说:“学拳也有很多长处,起码能强身健体,有时还能防身。”同时,在喝茶边讲一些武术逸闻,并示范一下相关动作,临走时还会在厅房地上演练一番。1993年给我教了二十三棍。那是第一次学棍术,领悟很慢,但师父的耐心与认真、严格与热诚,令人永远难忘。在师父的授意下,他儿子马金田次年教了我当时多少人梦寐想学的翻子拳。特别让人难忘的是只要去他们家,喝茶谈武是必不可少的话题,时间碰巧的话,还能一睹他们父子练拳的风采,这何尝不是武术爱好者的愿望?
马占荣一生经历曲折,但他心胸豁达,乐观向上。据他女儿马金兰回忆:“在吃饭没有保障的年代他背上家里分的一大袋大米,从苟家河开始向那一带的徒弟每人一碗散,边分米边传授武术。冬天,这些徒弟赶着骡子驮着一捆捆酸刺(柴),码放到韦庄场里,成为当时一道靓丽的景观。”
逝者如水,光阴难复。每当想起当年马占荣拳师在厅房教拳的情景,小院棍舞枪飞的景象,那一缕茶香一份真情,一股暖意就涌上心头。如今,先生远去,他的武术武德仍在人们的记忆和谈论中延续,在马金田兄弟、子侄和众弟子的传承中弘扬。
(来源:武山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