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听障儿童语言学习捷径(听障女孩入读特教专业)

听障儿童语言学习捷径(听障女孩入读特教专业)过去的十余年间,她和所有正常人的孩子一样,去普通学校上学,参加各种活动,还培养出了绘画、剪纸、主持等兴趣爱好,并曾获得过市级、省级乃至全国各类少儿才艺表演等十多项荣誉大奖。如果她不主动向人介绍自己的情况,别人很难看出来她是一名听障女孩。近日,杨雨盟向澎湃新闻讲述了自己逆风而行、向阳生长的故事。收到华中师大今年首份本科录取通知书“我已经到宿舍了,这个是我的3号床。”今年9月开学季,初入大学的杨雨盟通过视频向家人介绍着自己新宿舍内的环境,声音清亮,吐字清晰,发音标准。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在你们中间,有一位从小患有听力障碍的特殊同学,她经过上万次的努力才学会了发音。求学路上,她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在困难的历练中茁壮成长,终以616分的好成绩考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圆了华师梦。她说:‘我希望爱的雨露能洒满每一个角落,希望每一位听障的孩子都能听见花开的声音。’”在华中师范大学2022年新生开学典礼上,华中师大校长郝芳华这样介绍一名本科新生。

听障儿童语言学习捷径(听障女孩入读特教专业)(1)

杨雨盟。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这名新生是成长于湖南岳阳的18岁女孩杨雨盟。幼时,她疑因高烧导致发育落后,2岁半才学会走路,也听不到外界的声音。3岁多,她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植入人工耳蜗,之后经过艰难的语言训练才真正融入有声世界。

成长之路的艰辛,反而让杨雨盟更富有爱心、责任心,她希望用自身经历去鼓励残障孩子,帮助更多残障孩子去克服身体的缺陷,真正融入社会。为了实现这一愿望,杨雨盟今年高考后第一志愿填报了华中师大特殊教育专业。

近日,杨雨盟向澎湃新闻讲述了自己逆风而行、向阳生长的故事。

收到华中师大今年首份本科录取通知书

“我已经到宿舍了,这个是我的3号床。”今年9月开学季,初入大学的杨雨盟通过视频向家人介绍着自己新宿舍内的环境,声音清亮,吐字清晰,发音标准。

如果她不主动向人介绍自己的情况,别人很难看出来她是一名听障女孩。

过去的十余年间,她和所有正常人的孩子一样,去普通学校上学,参加各种活动,还培养出了绘画、剪纸、主持等兴趣爱好,并曾获得过市级、省级乃至全国各类少儿才艺表演等十多项荣誉大奖。

但和大多数孩子不一样的是,她要戴上人工耳蜗才能听见这个世界的声音。

每晚睡觉前,杨雨盟会摘下耳蜗,在无声的世界里进入睡眠。“人工耳蜗所用的纽扣电池,一组大概能持续供电20个小时;如果晚上睡觉摘下人工耳蜗,能省点电,一组电池大概能用一天半。”杨雨盟告诉澎湃新闻。

所以,早上耳边的闹钟响再大声她也听不见。上大学以前的早晨,杨雨盟或是被妈妈推醒,或是在生物钟的作用下“到点”自然醒。

进大学后,杨雨盟毫不避讳地跟舍友讲述了自己的情况,请舍友在她该起床而未起床的时候,将她推醒。

虽然人工耳蜗大大提升了杨雨盟的听力能力,但她依然会遇到一些听力上的问题。比如,坐在大教室的后排,会听不清老师在讲台上讲什么。中小学时代,老师了解到杨雨盟的情况后,通常会将她的座位安排在教室前排。

成为第一排“常客”的杨雨盟,听得清老师的声音了,却听不清后排的同学回答老师提问的声音。因而,很多时候,杨雨盟会专注地听老师的提问、分析和点评,有不理解之处就记下来,课后再问老师。

上大学后没有固定的教室和座位,杨雨盟就每次提前一点进教室,找一个前排的座位坐下。

从小到大,杨雨盟一直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在她家里,有一块写满了“每天进步一点点”“我学得很慢但我不后退”“打起精神,继续努力”等内容的字牌,冰箱上还贴着“超越自我”的剪纸。

杨雨盟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异。今年高考,杨雨盟取得了616分的好成绩,并第一志愿填报了华中师大特殊教育专业。

有人问杨雨盟:你为什么不去选一些更好的专业?她回答说,因为她想通过自身的例子去帮助更多的残障孩子,让他们知道,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像正常人一样去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

今年7月16日,华中师大党委书记赵凌云专程前往湖南岳阳,将该校今年第一份本科录取通知书送至杨雨盟手中。

“我之前没有想过自己会收到学校的第一份录取通知书,有点惊讶也有点紧张,担心自己会不会辜负学校、老师的期望。”杨雨盟说,“这也激励着我更好地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好地去学习和提升自己。”

经过上万次练习,终于学会叫出一声“妈”

乐观自信的杨雨盟,是在上中学之后,才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只言片语,知道自己的成长历程有多不容易。

出生于2004年的杨雨盟,半岁之前也是一个会循声扭动小脑袋的孩子。大约半岁时一场高烧之后,她对外界的动静没有那么敏感了。1岁半时,杨雨盟被确诊为听力障碍一级。由于常常需要去医院做康复训练,原本在药厂上班的杨雨盟妈妈张朝辉辞掉了工作。

2008年1月,在相关机构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杨雨盟成功进行了耳蜗植入手术。

在杨雨盟的记忆里,术前她在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并且得知需要剃光头。“那时三岁多,已经有了模糊的性别意识,知道爱美,因抗拒剃光头而哭闹得很厉害。”杨雨盟记得,最终她还是剃了光头,做了手术。术后她的脑袋被纱布缠着,右耳那一侧鼓着一个很大的包。

因此,杨雨盟小时候很害怕去医院,很害怕见医院的白床单,以至于有次和妈妈去住酒店,见到白床单就哭着喊“我不要住医院”。

经过一个多月的术后伤口恢复期,2008年3月3日,杨雨盟的人工耳蜗终于开机调试使用了。

“从无声的状态,突然进入有声世界会觉得好吵。我本能地总想扯下人工耳蜗扔掉。”杨雨盟说,经过一个多月的扯下人工耳蜗又被戴上的经历之后,她才逐渐适应外界的声音。

但对年幼的杨雨盟来说,最难的不是如何去听见和适应这个世界的声音,而是听懂不同声音的含义,并且能发声表达。

为了帮助女儿尽快学会开口说话,张朝辉带着杨雨盟到北京进行语言训练。

杨雨盟已经不记得自己如何学会发音,她只记得自己发出的第一个音是“妈”。多年后,她才从父母口中得知,这是她经过上万次练习后的成果。

杨雨盟还记得另一个细节,她学着喊“外公”时,“g”的音总是发不出来,看大人嘴形也无从模仿。“后来我妈妈给我喝水,让我仰着头‘滋’几次水,就会不自觉发出了‘g’的音。”杨雨盟说,被呛了很多次水后,她终于能清楚地发出“g”的音。

杨雨盟小时喜欢吃海苔,为了锻炼她舌头的力量,妈妈常故意把海苔贴到她的嘴唇边,让她试着用舌头把海苔舔进嘴里。到2008年年底,她甚至能唱出简单的儿歌了。

除了要学发音,杨雨盟还需要学习声音与具体事物的关联、对应关系,理解发音相同的字词所指的事物、具体意义。

“在我的听力障碍确认后,我妈妈就开始去听各种专家讲座,并且了解到,在孩子听不见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进行识字训练了。”杨雨盟还记得,在北京进行康复训练时,一个圆月夜,她睡不着觉,妈妈就带她到鼓楼附近看月亮,并用水在地上写了一个“月”字。再后来,妈妈用月饼跟她类指“圆月”后,她懂得指着自己的眉毛去类比“弯月”。

杨雨盟的妈妈听说,参加过专门播音主持学习的听障孩子,康复效果会比没有参加过这种训练的孩子好。于是,五六岁时,杨雨盟开始了报班学习播音主持之路。

就这样,杨雨盟慢慢找到了通往有声世界的钥匙。到上小学的年龄,她已经可以听声辨物,和正常孩子一样去普通小学上学了。

“在我自己的记忆里,听障这件事没有给我的学习带来多少困难。我的父母一直以来为我营造的环境,让我觉得我跟其他同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杨雨盟说。

热心公益,未来将返乡从事特殊教育事业

杨雨盟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张朝辉,为了她能听到这个世界的声音,付出了很多艰辛。到杨雨盟能去正常上学时,张朝辉的听障儿童康复训练知识经验已经非常丰富。

听障儿童语言学习捷径(听障女孩入读特教专业)(2)

杨雨盟(中)和她的父母。

大约在杨雨盟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张朝辉重回职场。这次,她去了岳阳当地的一家康复中心,当聋儿语训老师,希望用自己在康复训练方面的知识经验去帮助更多的听障儿童。

受自己的经历和妈妈的影响,杨雨盟从小就被鼓励着去参加各种帮助残障人士的公益活动。

有时候,杨雨盟会去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鼓励其他听障孩子坚持康复训练。更多的时候,杨雨盟会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陪听障儿童玩耍,做手工。

“听障孩子的康复训练是年龄越小开始越好,因此并不是每个听障孩子都有机会学会发音、说话。对很多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能够真正融入社会生活。”杨雨盟说。

今年高考成绩出来后,杨雨盟遵从自己的内心想法,填报了华中师大特殊教育专业。

“我从小到大认识了很多像我一样的听障人士。其中有些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比较及时地为听障孩子做手术植入了人工耳蜗,但由于没有进行比较好的康复训练,孩子听不懂外界声音、学不会发音表达,相当于手术白做了。”杨雨盟说,“所以我意识到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想通过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听障儿童并不是戴上人工耳蜗后,就能够像正常小朋友一样学会听和说的,是需要专门进行康复训练的。”

作为公费师范生,杨雨盟大学毕业后,将回到湖南省内的特殊教育学校从教。未来她还将读专业相关非全日制研究生,在一边上班一边读研中促进教学相长。

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杨雨盟说,“人生不能给自己设置太多限制。有时候,很多限制是自己设下的,不是外界设下的,我们完全可以去打破那些限制,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先慢慢去探寻到自己的梦想,再逐渐去铺出一条路来,一步步去实现梦想。”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