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供销社的了解(论今之供销社与昔之别)
谈谈你对供销社的了解(论今之供销社与昔之别)具体什么情况?而现实中国需要振兴“三农”来平衡以城市文明为载体的商业文明。所以,祭出“供销社”这种具有公共属性的社会、经济于一体的服务组织来帮助“三农要素”形态稳态,来和城市文明形成互动以平衡中国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甚或是危机。顾名思义,供销体系本身就具有公共属性的,在过去是因为物资匮乏的统销统购。而今天物质文明大发展,市场经济配置功能强大,可为什么还要恢复供销体系呢?其实,我们恢复的不过是个名称而已,并非要恢复过去的计划经济体系。因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资本,资本逐利的本性只会向往资源、人力密集和生产效率高效的工商业集中的城市领域。所以导致诸如中国三农与社会养老、基层服务等利薄少惠领域无资问津,而沦为经济价值、社会治理、生态平衡的洼地。
人们对有些东西“谈之色变”是有原因的。对“供销社”来说,是因为有段深刻的历史记忆,且这种记忆并不美好。
“供销社”在年纪稍长的人的记忆里,就是那个生活局促、物资短缺、人性压抑的时代的象征,是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社会经济供销体系。其背景是,新中国内外交困现实背景下的社会经济造就的现实。其本质是,学师西方代替传统路径后还未能产生各个层面的协调融合而发生排异所产生的混乱。其现实是,我们自身意识层面没有思想创新而无法驾驭调和这种新路径产生的具体问题而出现的经济、社会秩序混乱,最终成为拿来的意识路径的附庸而沦为计划标准的标的而失去人性中的自我意识,所以导致整体社会都不会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意识,很多层面一直延续到今天。
所以,人们反应有点“不安”,是可以理解的。
而今昔时变。今天极大程度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现实,即融入了以城市文明为标志的西方商业文明体系形态。虽然说,供销体系伴随着国人并不美好的一段回忆,但任何存在都有其必然性,问题只是出现在,这些形式方式用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怎么用上。那个时代秩序性的混乱致使要素混乱,并不代表今天秩序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也不能用。
顾名思义,供销体系本身就具有公共属性的,在过去是因为物资匮乏的统销统购。而今天物质文明大发展,市场经济配置功能强大,可为什么还要恢复供销体系呢?
其实,我们恢复的不过是个名称而已,并非要恢复过去的计划经济体系。
因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资本,资本逐利的本性只会向往资源、人力密集和生产效率高效的工商业集中的城市领域。所以导致诸如中国三农与社会养老、基层服务等利薄少惠领域无资问津,而沦为经济价值、社会治理、生态平衡的洼地。
而现实中国需要振兴“三农”来平衡以城市文明为载体的商业文明。所以,祭出“供销社”这种具有公共属性的社会、经济于一体的服务组织来帮助“三农要素”形态稳态,来和城市文明形成互动以平衡中国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甚或是危机。
具体什么情况?
从“三农”的角度来讲,农村治理主要体现在党建层面的组织关系,而在事物层面是分散的。可现实经济体系中,三农要素在权责价值等层面上界定并不清晰彻底,且过于分散,加之农民对接市场能力及认知差异的现实,导致要素流通受阻,使农民资产无法通过自身能力整合而阻碍价值变现。
所以,设立专门为三农与基层服务的供销社,可以利用公共资源的信息平台、协调平台、资源平台来实现资源整合,促进要素流通来帮助资本不愿涉及的领域的价值变现及公共治理与服务保障。其打通的是,为安民稳民的民生调拔机制,保障基本民生基本物资价格稳定、服务协调稳定的社会保障托底机制。
从“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的社会保障”的角度来讲。
首先是中国渐入老龄化的现实。中国人口结构相对畸形,青壮年普遍无或少兄弟姐妹,但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工作养家,所以普遍风险承担能力不足。若遇危机,极易造成社会问题。新型的供销体系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类似于社会保险似的“公共养老”。
其次,现实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际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而我们自身的经济结构是深度参与全球化造就的,所以势必会受到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由于我们身处西方创造的产业经济的中低端而必定会承受高端玩家的成本转嫁,且高玩贪婪导致的自身危机渐自反噬,遂有图穷匕见之势。
这种外部的觊觎极有可能在接下来通过制造我们的地缘危机来诱发我们自身体系的危机。所以,此时恢复具有公共保障性质的“供销社”,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预而备之。
所以,不必过度解读。
大衍文明 论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