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机场建在什么地方(沙市在1929年就有了机场)
沙市机场建在什么地方(沙市在1929年就有了机场)如今,沙市机场显得一片沉静,原来的候机楼被午后摇曳的树影点缀上斑斑驳驳,墙角边的杂草和剥落的墙砖,诉说着曾经的沧桑,机场边一堵小墙上,“欢迎您乘坐南航班机”的字样,依稀可见。站在老旧的候机楼前,斑驳的历史记忆拼凑起来,恍惚中看到了起起落落的航班、提着行李箱摩肩接踵的人群,他们匆匆的步履,见证了沙市的辉煌岁月。沙市曾是中国第三大棉花出产地、湖北最大的货物中转场,是改革开放后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也曾是湖北第二大城市。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不是孤立于经济以外的,回顾87年来的曲折历史,沙市的民航业就像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反映出历史大背景在荆州的投影。走在全国前列1929年沙市拥有了机场
几年后,荆州人有望在家门口坐飞机通达全国。但荆州人都知道,荆州曾是有过民航的,甚至早在1929 年,沙市就有了飞机往来南京、武汉等地,是中国最早开办民航的城市之一。87载民航事业的进退,既见证一座城市不凡的历史,也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命运变幻。
站在沙市机场内,耳边响起飞机轰鸣声,目光随着跑道向前延伸,思绪瞬间将人带回到上个世纪。
“安二”、“运七”、“肖特360”、“波音737”曾从这里起航;民航第十五飞行大队曾在此驻扎;数十万名乘客曾带着希冀从这里出发;数千吨“沙市制造”曾从这里飞向全国各地……我们习惯称这里为“老机场”,因为这座机场,已有14年未通民航。
1929年,当第一架由沙市起飞的飞机翱翔蓝天时,它承载了属于沙市人民的那份骄傲,也向外宣示了沙市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沙市曾是中国第三大棉花出产地、湖北最大的货物中转场,是改革开放后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也曾是湖北第二大城市。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不是孤立于经济以外的,回顾87年来的曲折历史,沙市的民航业就像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反映出历史大背景在荆州的投影。
走在全国前列
1929年沙市拥有了机场
站在老旧的候机楼前,斑驳的历史记忆拼凑起来,恍惚中看到了起起落落的航班、提着行李箱摩肩接踵的人群,他们匆匆的步履,见证了沙市的辉煌岁月。
如今,沙市机场显得一片沉静,原来的候机楼被午后摇曳的树影点缀上斑斑驳驳,墙角边的杂草和剥落的墙砖,诉说着曾经的沧桑,机场边一堵小墙上,“欢迎您乘坐南航班机”的字样,依稀可见。
天上,仍有飞机在盘旋,湖北省航空运动学校的跳伞运动员们在此训练。运动员们跃出机舱,蓝天上朵朵伞花依次绽放,似乎在为荆州人延续着“蓝天梦”。
正如在近代率先对外开放一样,沙市得风气之先,早在1929年就拥有了自己的机场。
此时,距离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只有26年;距离1923年中国第一架双层螺旋桨敞盖飞机研制成功,只有6年。沙市机场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几个机场之一,仅有北平、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机场建设早于沙市。
在那之前的30年里,因1895年不平等的中日《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垂涎欲滴的沙市被辟为长江四大通商口岸之一。
20年代末,沙市成为国内仅次于汉口、天津的第三大棉花输出市场。同期,外国商品开始大批直接运销荆州,使沙市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城市经济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1929年,国民党军队在沙市三板桥西侧修建了一个简易机场,每周两个航班,直飞中国的大都市——武汉和南京。次年,当时的中国航空公司在沙市设立了航空事务所,在长江二郎矶至玉和坪江面,专门开辟出水上机场,并有水陆两栖飞机“洛宁号”起降。
当时,以港口贸易和码头文化兴起的沙市,因为机场的出现,显示出这座城市不凡的魅力。
然而,航空事业的发展也不免受到战乱的影响。1938年秋,沙市航空事务所撤消,水上机场停航。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寇强征民夫在沙市三板桥附近原简易机场基础之上,修建起一条长900米宽50米的土质跑道以备军用。直至二战结束,该机场一直未投入使用,废弃至沙市解放。
两次短暂停航
上世纪80年代客运量达历史高峰
新中国成立后,荆州的各项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城市实力不断增强。为顺应经济发展,1958 年,废弃的沙市机场重新设了航空站,开通了民航,开辟了武汉——沙市航线,由苏制“安二”型飞机执飞,每周二、四、六各一班。
飞机的再次起飞,让不少沙市百姓十分兴奋。退休于沙市南湖机械总厂的胡先成就是其中一位。今年65岁的他回想起过去仍记忆犹新。他那时在原胜利街二小上学,只要一有空,七八个男同学就会相约一起走到沙市机场去看飞机。他们从大赛巷尾走到航空路再经过缺口子直达机场,这条全长2.18公里的路就是旧时的航空路。
后因兴建烈士陵园,才将其截为东西两段,成了如今的模样。
尽管机场很远,但一路上抑制不住的兴奋早让他们把路途距离抛之脑后,“大家只要一有时间就去,总看不厌”。
站在机场院外,一看见飞机起飞,孩子们个个立即停止了玩耍,站住不动,两眼盯着飞机,高兴地大喊大叫。“能看见飞机的颜色,是白色的,它在天空中就像一只展翅的雄鹰,非常壮观。同学们都说,那飞机就像在电影中看见的飞机一样,比子弹飞得还快。“胡先成兴奋地说。
好景不长,1962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机场航班再次暂停,机场暂借给湖北省体委开办航空滑翔学校。
1970年5月,根据国家“依山、进洞、分散”的战备方针,民航第十五飞行大队奉命由武汉市南湖机场转场驻沙市机场,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专业飞行,开展农播、林播、治虫、除草、勘探、摄影、录像、旅游等业务,但民航仍未恢复。
为保证驻场的十多架“安二”型飞机正常起降,中国民航局开始对机场设施进行完善,于1974年拨款修建了长500米、宽16 米、厚10厘米的水泥混凝土滑行道。
机场停航后,那时沙市人想要去武汉,只能走汉沙公路,路上要花费约6至8个小时,极不方便。随着国民经济逐渐好转,人们的出行需求加大。1975 年10 月,地方政府提出申请,重新开通沙市至武汉航线。该航班一周三班,当日往返,每班可载客13人。
据统计,1975年恢复航班至1985年,共完成航班飞行5261小时30分,年均完成客运量2235人次,年均货运量51.9吨。1980 年达到历史高峰,年客运量达6330 人,年货运量达245.4吨。1970 年至1985 年完成训练熟练飞行24972 小时,为南航输送了近百名优秀飞行员,一大批飞行员分别获得特级、一级、二级安全飞行奖章。
私营经济迅速发展
36座“肖特”一票难求
改革开放后,沙市立足工业主导、商业依托的城市经济基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城市和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1981年,国务院将沙市确定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城市,沙市的工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为湖北第二大城市。
“活力28,沙市日化”成为整个沙市工业欣欣向荣的缩影。沙松冰箱、沙隆达农药、荆江热水瓶、鸳鸯牌床单等名牌产品也迅速成长,全国闻名。沙市以其经济腾跃之快、名优产品之多、城市建设之秀、文明卫生之美,迅速成为全国闻名的轻纺工业城和享誉海内外的明星城。
沙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当时航空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985年8月20日,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及对外交流的需要,原沙市市人民政府与民航广州管理局签订协议,双方共同投资800万元扩建沙市机场。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沙市机场一期改造完成,占地1050亩,机场等级为3B级,可以起降“运七”、“安24”、“肖特360”等型号的飞机。
1988年9月开始,沙市机场开通了沙市—长沙—广州、沙市—武汉—上海、沙市—武汉—南京、沙市—武汉—常州等往返航线,使用机型为“肖特360”,可载客36人。
改革开放后,沙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涉及服装、食品、五金等行业。
如今在荆州市群艺馆工作的雷洪亮,曾经是名个体工商户。上世纪80 年代末,他顺应潮流,下海经商,从事五金装潢生意。为了方便进货,他经常乘坐“肖特”来往广州。
第一次坐飞机大家都很新鲜,“肖特”的发动机声音很大,耳膜都震得难受,耳朵里面嗡嗡作响,不少人会感到头晕目眩,甚至呕吐。
尽管如此,当时36座的“肖特”也是一票难求,想要顺利出行必须提前订票。
“飞机上的乘客基本都是个体户,趟趟满载,很少出现有空位的情况。”雷洪亮回忆,在他们之中,做服装生意的人跑得最勤,去一趟当天就能进回不少新货,“当时沙市就是时尚大都市,广州、深圳、香港有的新款式,第二天沙市就能有,沙市小姑娘都特别时髦。”
三年两次扩建
沙市机场成春运中转站
随着沙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航空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1992年9月25日,市政府与民航广州管理局再次共同投资3600万元对沙市机场进行二期扩建。1993年扩建完成后,沙市机场客机起降能力再上新台阶,达到4C级机场标准。机场也首次迎来了波音737飞机,并开通沙市至广州航线,随后又开辟了沙市至北京、上海、深圳、汕头、桂林、海口等15条航线。
波音737的载客量可达一百多人。私营个体户们出行更方便,他们是当年的“空中飞人”,一周至少要飞两至三次广州,且当天往返。他们大多早上9点出发,中午大约12 点落地,晚上再乘坐8点的飞机回到沙市。按他们的话说,那时候坐飞机就和坐“麻木”一样方便。
除本地乘客以外,沙市机场也迎来了不少周边城市的乘客。“有时候一趟航班上,宜昌客人甚至占到了50%.”一位在沙市机场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员工说,这些客人为了赶航班,凌晨4点就得从宜昌出发,统一乘坐旅游大巴到沙市机场。返回的时候,同样也是先坐飞机到沙市落地,再乘车回宜昌。
碰上春运的时候,沙市机场就成了换乘中转站,聚满了周边城市的客人,就如同今天的广州、武汉等城市。机场食堂也忙得不可开交,经常出现食材告急的情况。每逢春运,机场工作人员也会交代食堂,“对客人们服务态度好点,多准备点热水,开足暖气”,但语气里充满着作为沙市人,作为东道主的骄傲与自豪。
彼时,沙市机场的航空运输是一片繁忙景象。
1994年7月南航又投资700多万元扩建沙市机场候机楼,1996年元月工程竣工,扩建后的候机楼面积达5135.76平方米。当年旅客吞吐量达到6.4万人,货运吞吐量达825吨。
在那个辉煌的时期,1985年至1994年短短9年时间三次扩建机场,频率之高全国罕见。一方面,城市的全方位发展推动了机场的三次扩建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求,另一方面,机场的不断扩容又反哺了经济建设。
经济转型之痛
机场被迫停航
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沙市机场成为抗洪救灾的前线机场,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等先后乘专机降落沙市机场,亲临抗洪抢险第一线,视察长江水情,指挥抗洪工作。
两个多月里,沙市机场干部职工克服困难,连续奋战,共保证各类救灾飞行94架次,其中,中央领导专机18架次、重要客人保证14架次、各种救灾飞行48架次、空中航务保证14架次,被民航总局等四部委授予全国“九八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沙市机场统计发现,1988年9月至2000年,沙市机场共运送旅客约39.5万人,货邮4643.72吨,为荆州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航空运输的短暂“繁荣”,使得这座支线机场得到了一次又一次扩建的机会,但这一切也未能改变市场由兴旺转为萧条的现实。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地方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荆州市开始企业改制,这一时期,大批轻纺工业企业纷纷倒闭,而在这之前,这些企业是地方财政的支柱。“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势头不好,对流动人口就没有吸引力,也不可能拉动交通发展。”机场的一位老员工说。
与此同时,宜昌市凭借三峡工程上马带来的巨大拉动作用,城市发展步入快车道。1997年,宜昌三峡机场开通,沙市机场的客货运输量逐年下降。1997年7月1 日,南方航空公司决定将南航第十五飞行大队成建制划归南航湖北分公司管理,1998年4月17日更名为南航湖北分公司荆州基地。
到2000年,沙市机场仅有一条沙市—武汉—广州—海口航线,每周三个航班,年客运量只有16777人,客座率34.5%,货运量323.3吨,载运率32.3%.
2002年5月7日,当年“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
上午8点10分,原本还处于假期中的员工,都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机场,就像往常上班一样。他们缓缓走上跑道,没有一个人说话,在一片沉默中送走了从沙市机场起飞的最后一个航班——飞往广州、海口的CZ3333.
当飞机消失在天际,员工们终于控制不住情绪,留下了不舍的泪水,就连平时身强力壮的大老爷们也红了眼眶。他们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更为机场的未来发愁。
如今谈起“暂时停航”通知,他们说当时并没有完全绝望,这些年来,他们始终相信这一切只是“暂时”的,他们一直在等待,等待沙市机场民航重回蓝天,载着荆州人民游遍全国。
jingzhoufabu
我从荆州来,尽知荆州事
荆州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信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