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行书书山有路勤为径(行书学习指南连载)
名家行书书山有路勤为径(行书学习指南连载)王文治(公元1730~1802年) 字禹卿 号梦楼 官至翰林院侍读。书法初宗董其昌 后学褚遂良 行书学《兰亭序》、《圣教序》 晚学张即之。秀逸天成 初时遒实整密 中年后入轻佻 姿态优美 骨格清秀。时刘墉讲魄力 文治讲风神 故有“浓墨宰相 淡墨探花”之称。格调清秀俊隽 作品尚多。王文治的行书帖云:现于四月二十四月侍柬 何早不具抄。尔子不在家 又不将婚书呈验 凭何察核?不准。仰词证官中确查理处复。莫听谗言 静候论处。此帖写来自然 既有个人特色 又很飘逸潇洒 不同于“六分半书”那样排铺生硬。
行书的沿革——清代行书清代帝王均通汉文化 重视书法。前期提倡赵、董 远追晋唐 是明代书法的继续 以刻帖为范本。乾嘉以后 碑学兴起 冲击帖学 逐步个性化 出现生机 号为中兴。行书家数量很多 但大多是沿袭明代书风。
郑燮的行书
郑燮(公元1693~1765年) 字克柔 号板桥 曾为范县、潍县知县 岁饥为民赈而罢官。工诗词 善书画 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人称诗、书、画三绝 尤长兰竹。书法初学黄山谷和《瘗鹤铭》 晚年参入篆隶笔法 间用画兰竹笔法 融四体于一炉 自称“六分半书”。也长刻印。康有为评说 板桥“参用隶笔 然失则怪 此欲变而不知变者。”墨迹尚多 如《判词墨稿》等。
《判词墨稿》 墨迹纸本 四行五十一字(图92)。
帖云:
现于四月二十四月侍柬 何早不具抄。尔子不在家 又不将婚书呈验 凭何察核?不准。仰词证官中确查理处复。莫听谗言 静候论处。
此帖写来自然 既有个人特色 又很飘逸潇洒 不同于“六分半书”那样排铺生硬。
王文治的行书
王文治(公元1730~1802年) 字禹卿 号梦楼 官至翰林院侍读。书法初宗董其昌 后学褚遂良 行书学《兰亭序》、《圣教序》 晚学张即之。秀逸天成 初时遒实整密 中年后入轻佻 姿态优美 骨格清秀。时刘墉讲魄力 文治讲风神 故有“浓墨宰相 淡墨探花”之称。格调清秀俊隽 作品尚多。
《孟法师碑跋》 纸本墨书 七行七十四字(图93)。
帖云:
或以此碑与雁塔圣教序较量 书时先后欲分轩轾 似非知言 圣教空明飞动 此碑古拙幽深 各有所长 未易轻议。大抵书家作书 不专一格 若千篇如一 便是脱 大书家固如是耶!文治又记。
此帖书法俊秀清雅 极具规矩法度 并无论者所说“轻佻”之弊。临习可以去霸气。
翁同龢《行书节录枯树赋轴》
翁方纲的行书
翁方纲(公元1733~1818年) 字正三 号覃溪 晚号苏斋。四库全书纂修 官至内阁学士。长金石考证 开金石鉴赏派的先行。书法初宗颜 后学欧、虞 隶书学《史晨》、《韩敕》等 曾钩摹古帖数十年 长小楷 似唐写经 工整精细 著有《两汉金石记》、《苏米斋兰亭考》、《苏斋唐碑选》等。
《评书》 条幅 纸本 四行三十七字(图94)。
帖云:
米元章谓柳子宽书乃不俗于其兄 武侯词记并阴 皆其所书也 宜以评鹤铭之法例之。翁方纲。
此帖笔墨自然 比其它书更显浑厚 似有颜真卿、苏轼笔意。
何绍基的行书
何绍基(公元1799~1873年) 字子贞 号东洲 晚号蝯叟 亦作猨叟。通经史 精说文考证之学 兼金石文字 诗书名闻当时。书法早年学北碑。自言:“余学书四十余年 溯源篆分 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又云:“余学书从篆分入手 故于北碑无不习 而南人简札一派 不甚留意。” 早年学《张黑女墓志》 后学颜真卿 回腕作藏锋。晚年学欧书 故沉雄中见峭拔 姿意中见逸气。留存作品尚多。如《行书卷》等。
《行书卷》 纸本(图95 局部)。
帖云:
天际乌云含雨重 楼前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今何在⋯⋯
此帖笔墨敦厚 用笔圆顺藏锋 温厚中有种强劲气势。可去媚俗。
赵之谦《行书摇笔题诗七言联》
赵之谦的行书
赵之谦(公元1829~1884年) 初字益甫、号冷君 后改字叔、号悲盦。善书画 也专篆刻。初学颜真卿 后学北碑 篆隶师石如 上追古碑 各体均能 以北碑笔入行书 融会变化 自成一体。论者以为靡弱媚俗。其行书也自有一格 古拙而有气势 凝重中亦有逸气。赵之谦所书《行书中堂》 五行四十三字(图96)。
帖云:
襄公佐盛世 独鹗横九霄。抗疏直小范 雄谭摧大辽。秀逐两星降 声飞一楼峣 至今武溪水 流成沧海潮。之谦书。
此帖书法 笔厚浑劲 结体用笔都受北碑影响 直来直去 结体错落 行距空间小 雄强中具有逸趣。
历史上的行书家和行书作品是极其丰富的 以上介绍的只是主要部分。如果我们细致地观察研究他们学书的经验、形成的风格特色和美感 以及他们技法的特点 结合自己的情况和趣味 掌握一家 打好基本功 加以融会贯通 即可达到自己的追求。故这只是一种导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