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课文段落选词填空(勾画名词划分课文段落)

课文段落选词填空(勾画名词划分课文段落)学习了动词、名词之后,就能造句子了。这堂课我们通过勾画名词和动词来阅读分析小学四年级的语文科《种子》,具体感受名词、动词在阅读分析中的重要用法。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动词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等,还有心理活动、存在消失,还可以表使令,表能愿,表趋向,还有表判断的作用,比如“是”。多数动词--前面能加“不”,后面能加“着了过”。动词可以作谓语、定语、补语。在我的西瓜视频中,近期讲汉语语法,我一边讲语法,一边讲语法在阅读中的运用,故而发此视频。 勾画名词划分课文段落,感受动词提示文章主旨



前言:虽然所选的课文为小学四年级的课文《种子》,但是我发现许多(比较爱学习的)中职学生,在读语文课文时,“读”,就是读,没有勾画,没有思考。所以,他们读完课文后,不能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有些聪明的学生就读课文导读,借用导读中的内容表达他的观点。这说明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经过筛选词的训练。

在我的西瓜视频中,近期讲汉语语法,我一边讲语法,一边讲语法在阅读中的运用,故而发此视频。

勾画名词划分课文段落,感受动词提示文章主旨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动词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等,还有心理活动、存在消失,还可以表使令,表能愿,表趋向,还有表判断的作用,比如“是”。多数动词--前面能加“不”,后面能加“着了过”。动词可以作谓语、定语、补语。

学习了动词、名词之后,就能造句子了。这堂课我们通过勾画名词和动词来阅读分析小学四年级的语文科《种子》,具体感受名词、动词在阅读分析中的重要用法。

先布置课堂任务:

1.概述课文内空。用主谓宾--名动名--句式,来概括课文。

2.从第7段中找出描写人的动词

3.从课文中找出两个描写看的动词。

_______是指目光迅速向四周移动掠过。

_______是目不转睛地望着。

4. 在第9段中,画出表示联想的句子。

5.结合课文分析动词的作用

[原文]

种 子

⑴讲桌上堆放着洋槐(huái)树籽(zǐ),有浅黄色的,有豆绿色的,还有紫红色的……籽粒里掺(chān)杂着荚皮和角柄。虽然这些树籽不太起眼,但毕竟是孩子们用一双双小手捡来的,是他们的劳动成果,更何况他们每个人采的树种还挺多呢!

⑵我扫视了全班同学一眼,准备说点儿什么……

  ⑶这时,走上来一个小女孩儿。她穿着一身素雅的秋装,显得落落大方,又略带羞涩(sè)。小女孩儿走到我跟前,冲我抿(mǐn)嘴一笑,低下头,把手伸进裤兜(dōu)里。

   ⑷“怎么,没采到?”我问。

   ⑸“不,可是没有他们那么多。”她的脸刷地红了,撩(liāo)起上眼皮看了我一眼,惭愧地站在那儿。

   ⑹“那,你采的呢?”我又问。

   ⑺她从兜里掏出一个小葫芦,又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在桌子上展平,然后凝望着那小葫芦的嘴儿,小心翼翼地往外抖。

⑻一颗,两颗,三颗……我看着她倒出来的树种,不由得心里一动。那种子一般大小,有如饱满的黑豆,每一颗都闪着乌亮的光泽。

   ⑼我想她一定是用那双小手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树种才能如此一般大小,闪闪发光!我被一颗虔(qián)诚的童心感染了,心里充满温暖。望着她那俊(jùn)秀的脸颊(jiá)、专注的神情,我仿佛看见在茫茫的山川原野上,一棵棵洋槐树正在茁壮成长,为辽阔的大地撑起一柄柄绿色的大伞。

   ⑽“就这么一点儿。”她摇晃一下小葫芦,抬起头来。我们的目光正好相遇。我笑着点点头。她害羞地一笑,轻轻掠了一下额前乌黑的短发,拿着小葫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⑾我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发现几十双眼睛都在注视着那白纸上不多的洋槐树籽。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树籽包起来,唯恐丢失一颗。

完成任务

1.概述课文内容。

圈画名词和代词,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题目是“种子”,所以重点写作对象是采种子的人。

先把所有的写人的名词代词画出来。比如:我、她、孩子们...

[说明]语文题的答案都浮现在原文中,在题干中隐含一半。通过勾画,我们会发现,自3段至9段,都以写小女孩子为主(都有她的出现),这些段子,便是文章的主体。

[补充说明]什么是主体?主体是相当于一条大鱼的身体。假如现在有一条大鱼,我们照着头部切一刀,照着尾部切一刀,剩下的鱼身就是主体部分。头部和尾部煮汤,主体用来做大餐。

[说明]记叙文的段落划分,基本上都是三大段:开头--主体--结尾。而且在主体部分的开头有一个时间名词做提示,比如《种子》中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这时,走上来一个小女孩儿。”不但出现了时间名词,而且还出现了主角儿“一个小女孩儿”。所以,主体部分从第3段开始,非常明显。以写主要人物为主的段落,就是文章的主体,其前为头,其后为尾。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课文,可以这样表述:课文写了谁,她是怎样的人。(加幻灯片)答:课文 [adv] 写了一个(adj)小女孩儿,表现了她的(adj)个性。(括号中的修饰,还有待填补)

课文段落选词填空(勾画名词划分课文段落)(1)


课文段落选词填空(勾画名词划分课文段落)(2)


课文段落选词填空(勾画名词划分课文段落)(3)


可能有人会说:“课文,作主语;写,作谓语,”“请问课文能发出‘写’的动作吗?这是不是一个病句?”但是,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我们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什么了?”在这句话中,“写”是谓语,“课文”是主语。所以,对于约定俗成的表述方式,请包容,因为我们一直在用这种有毛病的表述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结果呢,却又反过来却指责学生的表述有“语法毛病”。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能用主谓宾(名子主干)组合的句子来概括文章大意,就很好了。老师和家长要肯定学生的能力。天才尚在幼苗时,它需要呵护和扶助。孩子能这样表述,就已经做得很好了。成人的否定,只能让小孩子在学习上失去了自信;相反,成人却会在吃喝玩乐等方面给予孩子以极大的选择与自主,所以很多天才都在不知不觉中夭折了。请包容小孩子的表述,等到稚嫩的幼株长成大树时,他自会脱掉幼稚的“学步车”。四五年级学生,一旦领会了语法的作用,他的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迅速提高。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学参考书上对课文的概括:课文讲的是在交采集的树种时,有个小女孩儿交的树种虽然不多,但粒粒饱满,显然是精心挑选的,表现了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特点和纯朴、诚实的个性,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小女孩儿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答:课文 [主要] 写了一个(adj)小女孩儿,表现了她的(adj)个性。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呢?(价值取向)

加上价值取向,就叫概括中心思想了。

如果小学生的表达能力能达到教参上的水平,那他的表述能力就达到了语言大师级的水平。我们一生的任务就是追寻着大师的高标去成长,可是绝大多数人却想在一瞬间超越大师。定位不对,虚浮生悲,茫然无措,不进反退。失败者又来摧折下一代幼苗,成功摧折后,不管不问。

[指导]学生在划分课文段落时,也可以这样想:哪些段落一直连续地出现主要人物?那么这些段落便是课文的主体。其前为头,其后为尾。(认清指代词,认不清指代词,是学生迷糊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指的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为了不让学生迷糊,我对“其”进行还原,我这样表述:主体之前为头,主体之后为尾。

2.从第7段中找出描写人物的动作

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简称外语动心。对这篇课文,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小女孩儿的动作。看第7段,⑺她从兜里掏出一个小葫芦,又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在桌子上展平,然后凝望着那小葫芦的嘴儿,小心翼翼地往外抖。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小女孩儿交树种的动作,“掏出”“[又][从兜里]掏出”“展平”“凝望”“[小心翼翼地]往外抖”等一连串动作描写,把小女孩儿那种认真、专注的样子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

外(外貌)语(语言)动(动作)心(心理)都是为表现(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这些连续的动词,可以画成一组画面。(加深对动词的理解)

写人作文,要想写得生动、感人,就采用第三人称手法,写作空间大;写作时,用描述手法,不要用告诉之表述。什么叫“告诉”?告诉,就是这样说:“我看见了...”以课文第3段为例:

[引用原文第3段]

⑶这时,走上来一个小女孩儿。她穿着一身素雅的秋装,显得落落大方,又略带羞涩(sè)。小女孩儿走到我跟前,冲我抿(mǐn)嘴一笑,低下头,把手伸进裤兜(dōu)里。

如果让学生来写这段,可能会有许多人这样写:我看见一个小女孩子走上来,我看见她穿着……,又看见她冲我抿嘴笑......

[说明]“我看见”,是生活用语,也是自打闻人言开始就铭刻在表达系统中的一个表述模式。

[劝勉]对每一个人来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所以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君子日参省乎己”。每一个人,都要以反例为镜子,引以为鉴,提醒自己向正向不断成长哟!

3.从课文中寻找两个描写看的动词。

_______是指目光迅速向四周移动掠过。(扫视)

_______是目不转睛地望着。(凝视)

4.联想和想像是思维的翅膀。联想和联想的区别。在第9段中,画出表示联想的句子。

[提示]想,有推测的意思。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侧重于实)

想像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侧重于虚)

联想 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 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 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答案是:9段的第二句话)

[联想的作用]作者推想小女孩儿是怎样捡树种的,“她一定是用那双小手挑了又挑,选了又选”,对待捡树种这件事是那么虔诚,那么认真,那么专注。作者进而又联想到“一棵棵洋槐树正在茁壮成长,为辽阔的大地撑起一柄柄绿色的大伞”。

5.结合课文品析动词的作用

(1)本文通过讲交树种这件事,刻画了一个做事认真、诚实、纯朴可爱的小女孩儿形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描写细致、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课文中有两处用了“小心翼翼”,第一处写小女孩儿抖树种的动作,体现了对树种的珍视和做事的专注;第二处写“我”包树种的动作,既说明“我”对树种的珍爱,又表明了“我”对小女孩儿美好品德的珍视。

(3)课文结尾部分讲“我”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几十双眼睛都在注视着那白纸上不多的洋槐树籽”,这“注视”的目光里包含着佩服,包含着赞扬。“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树籽包起来,唯恐丢失一颗”,表现了“我”激动、欣慰的心情,表达了对小女孩儿的喜爱之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