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全场回放(乘铁流击长空两次接受检阅)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全场回放(乘铁流击长空两次接受检阅)铁流方阵中驶过天安门1958年10月1日1984年李荫昌给参加国庆阅兵的受阅人员讲解大编队飞行。1984年李荫昌和轰-6受阅飞机合影。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了,然而,81岁的老兵李荫昌依然沉浸在幸福和激动中,因为他曾经分别于1958年和1984年参加了两次阅兵。今年国庆节当天,阅兵还没开始,李荫昌和老伴周桂琴就早早地守在了电视机前,然后几乎一眼不落地看完了整个阅兵转播。当滚滚坦克洪流驶来的时候老人激动不已,而当轰炸机群呼啸而过时,他已经热泪盈眶。近日,在祥荣里的家中,分别驾驶坦克和轰炸机先后两次参加国庆阅兵的李荫昌,回忆起往昔的峥嵘岁月,感慨祖国的不断强大。

原标题:81岁老兵回忆国庆阅兵

乘铁流击长空 两次接受检阅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全场回放(乘铁流击长空两次接受检阅)(1)

李荫昌近照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全场回放(乘铁流击长空两次接受检阅)(2)

1958年李荫昌任(右一)坦克学员时与战友合影。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全场回放(乘铁流击长空两次接受检阅)(3)

1984年李荫昌给参加国庆阅兵的受阅人员讲解大编队飞行。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全场回放(乘铁流击长空两次接受检阅)(4)

1984年李荫昌和轰-6受阅飞机合影。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了,然而,81岁的老兵李荫昌依然沉浸在幸福和激动中,因为他曾经分别于1958年和1984年参加了两次阅兵。今年国庆节当天,阅兵还没开始,李荫昌和老伴周桂琴就早早地守在了电视机前,然后几乎一眼不落地看完了整个阅兵转播。当滚滚坦克洪流驶来的时候老人激动不已,而当轰炸机群呼啸而过时,他已经热泪盈眶。近日,在祥荣里的家中,分别驾驶坦克和轰炸机先后两次参加国庆阅兵的李荫昌,回忆起往昔的峥嵘岁月,感慨祖国的不断强大。

1958年10月1日

铁流方阵中驶过天安门

李荫昌生于1938年,祖籍滦南,1957年入伍。在部队历任学兵、炮长、飞行学员、飞行员、飞行中队长、副大队长、团副参谋长、副团长、师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1984年被评为特级飞行员。1986年转业后在唐山冶金矿山机械厂工作,曾担任厂纪检会办公室主任、党群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等职,于1994年退休。

李荫昌虽然有些耳背,但和记者交谈时思维敏捷,过去的人和事回忆起来依旧清晰。据老人介绍,1957年入伍后,他先是在当时的北京军区坦克乘员第一教导团当学兵。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父亲非常支持他继续学习,李荫昌在学校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成绩优秀,受嘉奖两次,毕业时被评为“优等学兵”。

1958年,李荫昌在当时坦克一师某部任T-34型坦克炮长,因政治、技术等方面过硬的表现并经严格的审查后,被部队推荐参加1958年国庆9周年阅兵。当年6月,李荫昌和其他受阅官兵一起进驻北京天坛公园,在公园里搭起了一排排的帐篷。T-34型坦克乘员包括车长、炮长、驾驶员、机电员、装填员5人,“每辆车一个帐篷,我们用小石子在帐篷前摆成标语和口号,还用鲜花进行装饰,弄得可漂亮了。”李荫昌说,“训练时由于是夏天,帐篷被太阳晒得太热,中午没办法在床上休息,我们只好钻到床底下、或者是跑到天坛南门的门洞子下歇会。”

李荫昌回忆,当时的坦克部队训练很辛苦,上午,在队列训练时,因为没有测距类的仪器,经常是坦克在前面开,他们要跟在旁边跑,看看坦克与坦克之间开得齐不齐。下午还要进行队列练习,每次都要一动不动地站2个小时以上,“经常有士兵练队列站着站着就晕倒了,但是不管什么困难我们都咬牙坚持下来了”。

受阅当天,按要求坦克方队10点前到指定位置,李荫昌和战友们9点就从天坛驻地出发了。“为了防止坦克履带压坏路面,我们在每个转弯路口都铺上了厚厚的沙子”,9点30分就到达指定位置待命。

李荫昌介绍,装甲机械化梯队作为地面受阅部队最后一个压轴出场,包括4个方队,最前面的就是由16辆T-34型坦克组成的轻型坦克方队,后面依次是100自行火炮方队、122重型坦克方队、152自行火炮方队。“坦克驶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我心里非常激动和自豪,只是由于炮长在坦克里面,没能亲眼看见毛主席,有点遗憾,那我们当天晚上还兴奋得几乎没睡觉呢。”提起当年的阅兵的情景,李荫昌看着前方,心情依然激动。

1984年10月1日

漫天浓雾中飞越天安门

随着国家提出空军大发展,坦克部队根据当时各方面表现、文化知识水平、身体状况等因素推荐李荫昌参加了空军招飞,“我们一个师去了50多人,最后合格的只有2人,其中就有我。”现在讲起来老人还露出了自豪的表情。

1959年1月李荫昌选飞到空军长春航空预备学校,5月到哈尔滨第一航空学校学习轰炸机飞行原理理论。虽然跨兵种,学习起航空理论,别的学员很吃力,但由于李荫昌善于思考,知识水平高,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在当时飞教练机时,就因为三红(起飞、落地、目测三项全部5分)一快(动作快)而上光荣榜,这是当时唯一开展的评比活动,而且要连续三个飞行日以上才能上光荣榜。

“我1962年从航校毕业后,到1971年一直是轰-5的飞行员,后又改飞轰-6飞机左座飞行员、机长,并且是飞行教员,一直没离开过飞机。”李荫昌参与了轰-6飞机的改装,并和他人合作一起编写了空军第一本《轰-6飞行员实用手册》,完善规范多项技术操作。在这期间李荫昌参加了多次演习和合练,并参加校飞、试投炸弹、试飞和转场的任务。

在一次进行飞机定检后的试飞任务时,座舱氧的压力调节器出现故障,座舱内的压力无法自动调节,舱内压力一直上升。在各种规定的应急措施失效的情况下,李荫昌沉着指挥,冷静应对,命令右座飞行员把座舱右侧窗打开一道缝,使舱内压力降了下来,成功着陆。“如果处置不正确,压力降不下来,就可能因压力过大,座舱发生爆炸,造成严重的后果。”李荫昌凭着过硬的飞行技术和丰富的飞行经验,很好地完成了部队的各种飞行任务,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并因安全飞行3000小时立二等功一次。

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的时候,受阅的飞行梯队包括6个,轰-6梯队为第一梯队,包括一架领队飞机和18架编队飞机。李荫昌介绍,他们的受阅飞机先在太原的汾阳机场进行编队飞行训练,后到北京的南苑机场统一集合。由于之前很长时间没有举行过阅兵,许多年轻的飞行员没有编队飞行的经验,他作为受阅飞行编队二大队三中队长机、技术指导小组副组长,带飞飞行编队,总结了包括风对编队的影响、编队飞行中的高度差和距离等多项编队飞行的技术材料,使得轰-6轰炸机编队高质量地完成受阅训练任务。

受阅当天早晨,北京南苑机场下起了大雾,而且越来越大,“停机坪上两架飞机之间的距离是50米,当时这架飞机上的人看不见那架飞机”。离预定的起飞时间越来越近,可气象条件一直没有变好,能见度不超过100米,按照正常的标准飞机是绝对不能起飞的。李荫昌心里非常着急,“训练了这么长时间,可别不能飞了啊,还得干啊,不能耽误了我们国家的阅兵啊。”在得到右座飞行员有信心起飞的回复后,离预定的起飞时间只有十多分钟,而飞机提前开车就需要十几分钟。李荫昌赶紧要了辆牵引车去向师长汇报,表示有把握起飞,师长马上决定按计划起飞。

李荫昌说:“按要求指挥员指挥飞机起飞应该全隐蔽,无线电不能说话。可当时的起飞条件太差,指挥员只好用无线电依次通报飞机滑出顺序,因为不通报的话,飞行员根本看不到别的飞机起飞情况。”就这样李荫昌驾驶的轰-6飞机和编队凭着过硬的飞行技术,一起准时通过了天安门,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圆满完成了受阅任务。“当时天安门上空也有雾,电视台的摄像机都没拍清飞机编队飞过天安门的场景,只有空军的一台安放在北京饭店楼顶的摄像机拍到了飞行编队清晰的图像。”

李荫昌介绍,受阅任务完成后,因为南苑机场的雾没有消退,不具备降落条件,经指挥部决定,受阅飞机直接飞回了汾阳机场。“到机场刚吃完饭,空军的通报就来了,给予受阅的飞行员嘉奖,大家当时都高兴得欢呼起来,兴奋得跳了起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荫昌的眼里依然闪着激动的泪光。

服役近30年难舍部队情

李荫昌从军近30年,虽离开部队多年,但对空军、对部队的感情依旧很深。和记者交谈,随口就能说出飞机的各种参数、飞行时的各项数据,而当时的人和事更像是印在了脑子里,讲起来滔滔不绝。

2015年,当李荫昌在战友群里听说,他原来所在的部队参加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并驻扎在唐山机场时,激动不已。立即让小女儿开着车带他去机场,准备见见原来的部队,见见自己熟悉的轰-6飞机。但是由于部队的纪律没能进停机坪见到飞机,也没能见到熟悉的战友,“可部队还带给我回一盒茶叶呢,我不遗憾。”李荫昌笑着说。

李荫昌参加了两次国庆阅兵,观看了1984年以后历次的阅兵,“一开始阅兵用的是苏制的武器装备,后来变成仿制的,现在终于完全国产化了,我亲身见证了我们军队的不断壮大,更体会到了祖国的逐渐强大。”

记者 李雪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