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救了自杀的女儿(生母自杀养母暴毙)
妈妈救了自杀的女儿(生母自杀养母暴毙)没有常见的青春狗血剧里的霸凌、堕胎、没完没了的谈恋爱和被伤害、被误解。从9岁到22岁,这个女孩无依无靠,最后却蜕变成了国际象棋界的传奇女王。短短7集,节奏紧凑,毫不拖沓。剧情也不复杂。9岁女孩贝丝·哈蒙命运多舛。
今天想跟大家推荐一部最近大火的美剧:《女王的棋局》,又名《后翼弃兵》。豆瓣评分高达9.2分。
我是一口气刷完整部剧的。连快进都没有。
看到女主Anya Taylor-Joy这近乎失真的卡姿兰大眼睛,我一度以为这是个AI合成的虚拟人。
但是如同精灵般的她,却把天才象棋手贝丝·哈蒙演活了。
短短7集,节奏紧凑,毫不拖沓。
剧情也不复杂。
9岁女孩贝丝·哈蒙命运多舛。
从9岁到22岁,这个女孩无依无靠,最后却蜕变成了国际象棋界的传奇女王。
没有常见的青春狗血剧里的霸凌、堕胎、没完没了的谈恋爱和被伤害、被误解。
只有一个女孩如何凭借一身孤勇,拼力突破稀烂的原生家庭局限,并突破外部世界的性别刻板印象,最终掌控自己的人生跟命运的故事。
没错,这是一部天才少女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又如何专心致志搞事业的大女主戏。而从心理学角度,这更是一个关乎自我拯救、直面伤疤跟人生重大丧失的故事。
下面,我就想从心理学角度聊聊女主角的心灵成长史。
哈蒙当然是牛逼的。
尽管第一集开始没多久,女主哈蒙就成孤儿了。
亲生父亲始乱终弃。亲生母亲也陷入极其糟糕的精神状态中,最终选择了自杀。
自杀前,母亲跟哈蒙说的最后一句话是:“闭上你的眼睛”。
母亲的自杀给年幼的哈蒙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使得她进入孤儿院后很快对镇定剂产生了依赖性(当时孤儿院为了确保孤儿们的情绪稳定,违规给孩子们发放镇静剂)。
她此后的人生,更是与那绿色的小药丸紧密纠缠到了一起。
偶然的一次机会,哈蒙结识了好心的校工萨贝先生。由此,跟国际象棋结了缘,并走上了她的逆袭之路。
白天,她按部就班地上着孤儿院里的课。偷空就翘课去跟萨贝先生下棋。
到了晚上,别的孩子都睡下了。她吞下孤儿院发的绿色药丸,然后开始在脑海中下棋。
这是这位天才少女单调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没错,普通人需要眼瞅着棋盘上真切的棋子,才能够把握当下的棋盘局势。可天才少女只需要在脑海中想象一番,就能够把整整一盘棋以及接下来的每一步,都理得清清楚楚。
萨贝先生看起来不苟言笑,却是个好人。
他发现了这个女孩的不寻常,特意将她引荐给自己认识的国际象棋老师。
人生中第一次去参加象棋比赛,哈蒙一个人对战11个高中生。
1小时20分钟,她打败了所有人。
回去后,她对萨贝先生描述:我没想到他们那么菜。
自信心就这样悄悄地她的心中萌芽。
15岁,哈蒙被一对夫妇收养。
温馨的小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
哈蒙很快发现,养父母的婚姻岌岌可危。
万幸的是,养母迫于经济压力,开始意识到哈蒙的国际象棋天分是能够挣钱养家的。
她以经纪人的身份带着哈蒙开启了全国各地的征战。
当时的国际象棋界,清一色的男棋手。哈蒙作为一个女生,备受轻视。
但她不在乎。
她像一个战士一般向前冲。
她必须赢。
只有“赢”她才能有钱吃饭;只有赢,才能够让她获得安全感和掌控感。
除了赢,她没有别的选择。
凭借着天分以及刻苦的练习,哈蒙先是拿下了州冠军。然后是全国冠军。然后走向国外,开始去国际打比赛……
奖金当然是丰厚的。
郁郁寡欢的养母也在陪她天南海北征战的过程中,逐渐变得快乐起来。
母女俩因此关系越来越紧密。
可惜好景不长。
就在哈蒙输了一场关键的棋局时,养母突然在酒店暴毙身亡。
原来,养母在糟糕的婚姻中早就形成了对药物和酒精的过度依赖。而成瘾问题,严重伤害了她的健康,直至悲剧来临。
哈蒙彻底崩溃了。
多年以来,她对这个世界怒目相向。
她卯足了劲,拼尽了全力要获得人生的选择权跟掌控权。
然而,再次到来的暴击,她终于扛不住了。
这些年来,她早已把养母当成了自己真正的母亲。
养母的猝然离世和面对高手的失败,双重打击之下,哈蒙跌入了黑暗的深渊。
她对绿色药丸的瘾卷土重来了。
不仅如此,她还潜意识里认同了养母,开始严重依赖上酒精。
她每天沉醉在药瘾和酒瘾中,几乎切断了自己跟外界的全部联系。
一向自信且强大的天才少女,为何会如此自甘堕落?
因为成瘾对她而言是有着巨大的好处的。
活着太痛了。
借助药物和酒精,她才能忘却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重大丧失跟挫败,获得内心暂时的安宁。
一旦离开药物和酒精,面对她的,就是无尽的黑暗、匮乏和空虚。
幸运的是,命运安排哈蒙在孤儿院时期的好友乔琳,适时出现。
她带着温暖的笑容,告诉哈蒙,一直以来自己都在悄悄关注着哈蒙的一举一动,包括她的每一场比赛,每一次进步,每一份荣耀。
她说:“我不是守护天使,不是来拯救你的,我自身都难保呢。我出现是因为你需要我的陪伴,这是家人要做的事情。”
乔琳说服哈蒙从昏天暗地的酗酒、嗑药生涯中走出来,一起参加老校工的追悼会。
她还拿出自己的积蓄赞助哈蒙去苏联参加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比赛。
当然,哈蒙的成长路上,并不只有一个乔琳。
不苟言笑的老校工,其实很像是哈蒙生命里第一个靠谱的父亲形象。他为她指引方向,在她的国际象棋生涯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领路人的角色,并且始终默默关注着她,以她为傲。
而亲生母亲和养母,尽管自身难保,却仍然强撑着意志,去向哈蒙传递出“女孩儿要独立”“要坚强”“要看见生活中更多的可能”等信念,鼓励哈蒙做自己。
尤其是哈蒙的养母。
尽管她自己的生活也充满荆棘。
在上个世界60年代,家庭主妇普遍缺乏独立能力的前提下,在被老公抛弃之后,她却难能可贵地选择了跟哈蒙相依为命(而不是把哈蒙送返孤儿院),选择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她一直试着告诉哈蒙,生活除了知识,还是有着很多可能性的。
这样的言行,悄悄地、一点点地打破社会对女性的刻板束缚,也在无形中给哈蒙极大的内心力量。
当然,还有哈蒙的那些男朋友们。他们给哈蒙的帮助,同样给哈蒙带去了疗愈和滋养。
面对早年那么沉重的创痛,身边人的爱给了哈蒙救赎的可能。
她戒掉了药物。
戒掉了酒精依赖。
她开始试着靠自己内心的力量找回心灵的平静。
最后一集,她面对世界第一的高手,赢了。
这个结局几乎是顺理成章的。
哈蒙在经历了人生的诸多丧失后,终于学会了直面创痛,与自己和解。
表面上是哈蒙赢得了世界冠军。实际上,是哈蒙终于开始卸下内心的愤怒跟执着,摆脱对药物和酒精的依赖,真正开始掌控自己的人生。
这样一个天才故事,为何能够如此深刻地触动到我们?
原因或许是,天才不常有,但是天才所遭遇过的丧失,以及那个寻求疗愈的心路历程,却是每一个人都可能遭遇的。
这世上没有谁的原生家庭是完美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口,以及需要克服的心魔。
人人都可能遭遇人生中的低谷时刻。
那个时候,该怎么办?
身边人的爱跟援助当然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自救的能力。
或许,你也曾像哈蒙一样,内心充满了悲愤,甚至在某个阶段痛到要死。
请接受那个脆弱、会哭、会痛的你自己。
去悲悯那个疼着、痛着的自己,但请不要一直陷在自怨自艾里。
去拥抱你自己。
这个过程会很难。但是最后你一定会慢慢发现:
你并没有因为某个丧失而死掉。
你还是好好地活下来了。
遭遇挫败跟打击的那一刻,你以为自己会死掉了。
你有种从悬崖往下掉的濒死感。
一直掉。往下。继续往下。一直到底。
总算是到底了。
总会到底的。
到了井底,你踏踏实实地站立。然后发现,你比以前更接近内心的那个自己了:脆弱,但柔软。柔软,但又有力量。
你的力量,足够你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去让事情结束。
作家廖一梅曾经这样说:“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感动,那么多的痛苦,在狂喜和绝望的两极来来回回,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我坚信,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
我尤其喜欢她这最后一句话。
人生需要爱,但更需要“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式的自救。
天才少女哈蒙如此。
平凡如你我,更要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