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豆干的来历(潮汕人为什么就爱普宁豆干)
普宁豆干的来历(潮汕人为什么就爱普宁豆干)普宁豆干须用当地水制作所以有种说法是,哪里有普宁人,哪里就得有吃普宁豆干的地方。蘸韭菜盐水吃的普宁豆干那口即炸即吃、外脆内软、味道咸香的小豆腐角,配上一杯小茶,正是潮汕人从骨子里承认的High tea时光。
有一种小吃
用料烹调都简单无比
却是潮汕人的至爱
那就是将炸得金黄的豆腐角
蘸韭菜盐水吃的
普宁豆干
那口即炸即吃、外脆内软、味道咸香的小豆腐角,配上一杯小茶,正是潮汕人从骨子里承认的High tea时光。
所以有种说法是,哪里有普宁人,哪里就得有吃普宁豆干的地方。
普宁豆干须用当地水制作
在广东,能将地方名用于食物的命名,“鱼乡”顺德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个大抵就是“豆国”——普宁。
和顺德一样,提起普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略过它的其它“成就”,脑子里第一个出现的就是这种带标签性质的食物——豆干。
作为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西部的普宁,人口虽然不多,但生产的豆制品却远近驰名。
在潮汕的菜市场,与普宁有关的店都是专卖窗口,普宁的豆腐、豆腐干、油豆腐、枝竹腐皮、豆酱等,品种繁多,几乎都离不开一个“豆”字。
据普宁厨师介绍,普宁人对豆制品的痴迷,源于当地旧时的物产有限、水质特别。
众所周知,南方其实并非产黄豆的大区,但广东东南地区一带,如客家的河源、梅州等,还有揭阳、汕头乃至潮州的平原,人们皆有种植黄豆的传统和习惯。
据说当地人对这种作物的情有独钟,源于从中原地区迁徙到此处的古人。
虽然种植黄豆是小家小户的家庭模式,但出于那份对传统食俗的喜爱,人们反而把为数不多的黄豆演绎成各种精品。
加之广东东面水域的水质重碱轻酸,在制作豆制品上也颇有优势。因而,诸如客家的豆腐,普宁人的豆腐、豆酱等,都是雄踞一方的食物代表。
时至今日这些地方制作豆制品的选材,很多已经改用了北方的优质黄豆,但做法依旧是沿用传统的方式,用水更是非当地水源不可。
作为普宁最著名的豆制品之一,普宁豆干也被称为普宁炸豆腐。但事实上,它并不是“豆腐”,而是一种豆浆加薯粉制作出来的豆干,与真正的普宁豆腐是不一样的。
别看这豆干小小的一块,其制作工序可是很繁杂的——磨浆,除渣,煮桨,配膏,试粉,掺膏,搅和,卤,包块,压块,煮熟,费时费工费力,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严格把关,才能做到保证每一块豆干的质量。
据讲,普宁最早制作豆干的是燎原镇光南村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光南的豆干形状为四方形,但中间凹下一个小四方,形状像一个官印。
据说制作成这个形状,是光南人祈求子孙能当官富贵的一个念想。
但其实,它的实质用处是在豆干的中间压上一小块木板以助排挤水分,让豆腐尽快成“干”。
小豆干工艺复杂
时至今日
普宁豆干能成为潮汕菜的一大品类
自然有其过人之处
第一是用料
在普宁豆干原料中,最重要的其实是薯粉,它的质量至关重要,其次才是黄豆,也就是所谓的“头粉二豆三师傅”。
约占原料20%的薯粉,是炸豆腐时产生酥皮和嫩肉并且分离的原因。
此外,影响豆干整体口感的另外一个关键材料是水,据讲普宁周边山地是莲花山向东南延伸的支脉,水质寒凉清冽,是清爽口感好豆腐的重要前提。
另外还有一种配料叫黄栀,是在豆干起锅前加入,其气味芳香,中医认为有清热、泻火、凉血的作用,还是天然食用黄色素,能令普宁豆干有特殊的香气和漂亮的黄色,让切开的豆干看起来有“金包银”效果。
对于真正地道的普宁豆干来说,这三点必不可少,甚至不可替代,是灵魂中的灵魂。
反而,人们普遍认为的核心——黄豆,在这里没有太大的高光点,这也是为什么能用东北黄豆替代本土黄豆的原因。
第二是做豆干的功夫
首先是磨浆,磨浆至少磨两次,然后是加粉,这是豆干质地的关键;温度的掌握很重要,关键区域在66℃—70℃之间。
而加粉、搅拌、点石膏等综合因素,可以决定最后的豆干是专门油炸的,还是只能煎煮的,还是既可以油炸又可以任意烹饪的。
第三是炸豆干的功夫
最后一点便是要大鼎深油。大鼎深油炸出来的豆干外酥内嫩、外香内滑,也许这就是街边专门店的豆干好吃的主要原因。
目前,普宁流沙镇的豆干最为优质,豆浆幼滑、肉厚、清凉爽口,被誉为最好吃的普宁豆干之一。
炸好的普宁豆干通常会蘸韭菜盐水或葱蒜末盐水食用,一来可增咸提香,二来又有盐水可降火的说法(果然广东人都是时刻注意上火)。不仅如此,普宁豆干还能蘸辣卤汁等各种蘸料,同样是外韧内滑、唇齿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