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碑文体是从隶书向楷书过度文体,古朴纯厚,在研究汉字有较高的价值,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云南地方史也具有重要价值。碑立于公元404年的东晋,发现“小爨碑”的是清朝曲靖知府邓尔恒,时间是1852年,地点在现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杨旗田村。被发现前是被一户世代做豆腐的农家,当作压制豆腐的工具。全碑共388个字,记叙了爨部首领爨宝子生平事迹。正是暑期,虽然学校临街车水马龙,但学校教学区和校史馆却很宁静。校史馆独门独院与教学区一墙之隔。说明来意后,门卫工作人员同意我们一行进去观瞻,并测了体温、作了登记。进入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校史馆院内,了却我几十年的心愿,也让我踏上了熟悉爨碑,探索爨文化内涵之旅!▲在校史馆院子里,碑刻文全称为: “ 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后称:爨宝子碑。俗称“小爨碑”。

——独特的文化遗存 爨字前世今生

( 爨 〔读音cuan 〕是统治云南五百年,影响云南一千三百多年的一个古老家族的姓氏。爨氏是汉族,不是少数民族。)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1)

▲云南省曲靖一中。

正是暑期,虽然学校临街车水马龙,但学校教学区和校史馆却很宁静。校史馆独门独院与教学区一墙之隔。说明来意后,门卫工作人员同意我们一行进去观瞻,并测了体温、作了登记。进入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校史馆院内,了却我几十年的心愿,也让我踏上了熟悉爨碑,探索爨文化内涵之旅!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2)

▲在校史馆院子里,碑刻文全称为: “ 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

后称:爨宝子碑。俗称“小爨碑”。

碑立于公元404年的东晋,发现“小爨碑”的是清朝曲靖知府邓尔恒,时间是1852年,地点在现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杨旗田村。被发现前是被一户世代做豆腐的农家,当作压制豆腐的工具。全碑共388个字,记叙了爨部首领爨宝子生平事迹。

碑文体是从隶书向楷书过度文体,古朴纯厚,在研究汉字有较高的价值,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云南地方史也具有重要价值。

面对碑文,一个“爨”字。仿佛让我走到了历史的窗口,看到了五百年繁华,一千年的烟云。感到眼前的“爨碑”如同一位历史老人,向我尾尾道来,滇东这片红土地上的过往与中原王朝血脉相连,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历史。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3)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4)

▲云南省曲靖一中爨碑亭。

除了曲靖一中校史馆里这方爨碑外 ,在曲靖陆良县薛官堡斗阁寺的大殿内还保存着一块爨碑。全称:

“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

邛都县候爨使君之墓”

后称“爨龙颜碑”。俗称“大爨碑”。立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公元458年)。发现“大爨碑”的是云贵总督阮元,时间1827年,地点在今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薛官堡村。因形制大于“爨宝子碑”故叫“大爨碑”。

早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名录中,全国碑刻只11块,书法类仅7块,云南就占3块。即“二爨碑”和“会盟碑”,均与“爨”文化相关,极为罕见。

另一块“会盟碑”,是“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俗称“会盟碑”。此碑立于北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开创了边疆白族与彞族大团结的先河,是白彞两个民族团结议和的见证。

尤其是“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为同时代作品,在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把两碑合称为“二爨碑”,而曲靖则称“二爨”之乡。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5)

陆良大“爨碑”的墓主人爨龙颜,和曲一中校史馆的小“爨碑”的墓主人爨宝子,虽然同代不同宗但都是云南爨姓大家族的成员。宝子比龙颜年长五岁,系爨部首领,世袭建宁郡太守,但年仅二十三岁就去世了。

“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刘宋二年(公元458年),是爨龙颜死后12年所立。生卒61岁,碑文为爨道庆所作。比爨宝子碑晚53年,到现在也有1500多年历史。

爨龙颜碑的碑文,大略叙述了爨姓的族源、龙颜君祖辈的履历及个人生平事迹,其祖籍上朔为中原王室血脉。先人班壹在中原繁衍壮大,后人班彪、班固册订、编著了汉书。汉末,班氏又受封于爨地,以地改姓为“爨”。

爨君的始祖爨肃在曹魏朝中职位显赫。爨氏子孙广有努力,人丁兴旺,后族人迁移各地,游走四方,一支进入南中(今云贵川桂一带)。很快爨氏一族成为南中“四大姓”望族之一。代代跻身显宦,荣耀无比。

爨龙颜承祖父、父亲相继都任太守、刺史,操守纯洁的个人品质,加上良好的家族背景,因而仕途畅达,政声高扬,没辱先祖。凭藉军功和政绩授予龙骧将军之号,历任镇蛮校尉、宁州刺史、并封邛都县尉,成为南中一位德高望重,卓越超群的人物。不辛六十一岁时染病辞世。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6)

碑文对他一生歌功颂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称“即使春秋时子产治理郑国的业绩,也不过无此。”当然,爨龙颜寿命较长,一生升迁多职,经历丰富可圈可点,而爨宝子年轻,二十三岁过世,欠缺经历沧桑,其碑文不便渲染抜高,这也是爨龙颜碑文词条华丽,文彩丰满,洋洋洒洒千字碑文的原因吧!

碑文也同时表明,当时爨氏家族势力强大和与中央政府若及若离的关系。

“开门有天子,闭门是朝庭”是爨氏家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特征。也看出封建中央王朝对独霸一方豪强的无奈与迁就。

古时南中的地理概念是指今天的云南全境、贵州西部、四川南部、广西西北部以及越南、老挝和缅甸的部分区域。爨姓家族作为南中大姓,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亲征云贵,平定南中大姓叛乱后,采取了受“收其俊杰”为地方官吏,其中就有建宁爨习官至领军;同时,又“移南中劲卒”充实蜀汉军队;”分其赢弱,配大姓焦、娄、爨、孟、王、李为部”。

自中原南下,到三国后期,西晋接管了蜀汉国统治的南中,于271年在南中设立宁州,治所在味县(今曲靖市麒麟区)。从这时起,作为宁州首府的曲靖,正是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云南统治中心,也成为一个文化交融发展的重要地带。也不再附属四川(当时称益州),正式成为全国十九个州之一。

自此,滇东盘江流域爨氏政权,取代滇池区域古滇王国,成为云南新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这时云南曲靖的宁州是直辖中央的行政机构,这也在云南的郡县制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到南北朝,爨氏家族已称雄南中。

龙骧是晋将军名衔,地位略低于“三公”,晋、南北朝在南中的统治者多加封“龙骧”名号。这碑名虽仅寥寥数语,但证明了在爨宝子之前八十多年里,家族就有人做到官位至龙骧将军。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7)

爨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的兴起,是历史给予的一次特殊机遇;也是汉文化在这一地区长期渗透的结果。爨氏家族的先祖来到这片土地,没有筚路蓝缕开疆拓土,而是世袭封爵,军功赐号,王朝命官,平台优沃。

爨氏家族集团政权性质是军政合一,政教合一点封建领主割据政权。在其统治时期,中原王朝长期处于战乱之中,无暇顾及遥远边地的南中(云南)。爨氏政权则趁采取“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实际上形成了“开门诸候,闭门天子”与中央王朝的格局。南中既接受中央朝廷任命官职,又保留世袭头衔。可谓政治上的双轨制。

也正是这种政治上的双轨制,自东汉以来,中原长达数百年战乱,客观上造成对大姓豪族势力的放纵,导致爨氏家族雄立南中数百年中,数十代统治者从未出现割据称王或改元换号现象。始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也始终没有脱离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

爨氏家族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独霸一方,据地称雄时间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的家族之一。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爨氏家族五百年兴亡是一朵独特的奇葩,又如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是那样的彻底、那样的迅速。

爨氏后人不知何往?

爨氏史籍难觅踪影?

仅空留两块爨碑于世。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8)

究其原因,据史料分析有(三):

(一)中原王朝战乱不断,列土分疆,王朝更迭频繁。从三国始,两晋、南北朝,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二)山高皇帝远。爨氏政权距离中央政府遥远又山川险竣,中央政府鞭长莫及无力顾及。

这是爨氏政权得于兴盛的外部环境。

(三)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内地两百年无休止的战争,为了一统,自然不会让爨氏家族在南中继续割地自立。隋文帝两次出兵云南,将爨氏家族首领爨翫(读音Wan)带回长安处死,但此举未能控制南中地区,爨氏其他首领继续据有云南。

到了唐朝建立后就改变了策略,将爨翫之子爨宏达放回南中,任命为昆州刺史,对爨氏家族实行怀柔笼络与羁糜统治。这种状况维持了一百多年,到了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爨氏家族内乱,争权夺利,互相残杀,使得崛起于滇西苍山洱海之滨的少数民族政权南诏的阁罗凤趁机率军攻占石城(曲靖)。

为摧毁爨族势力,用武力胁迫西爨白蛮迁涉爨氏族人达二十余万户,近百万人口到滇西,就此彻底瓦解了爨氏家族的统治。以曲靖为中心地的滇东发达的经济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

天不遂人愿,五百年繁华,正如五百年后的元朝,马蹄声声的蒙古人,踏粹精美的宋词一样,南诏灭爨将璀璨的爨文化烟尽灰灭。

爨文化衰落了,煙灭了!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9)

公元749年,即南诏灭爨的第二年,南诏在唐朝中央王朝的扶持下,建立了名正言顺的南诏国,结束了爨氏政权五百年的云南霸主地位。

不过爨文化又以另一种形态延续着生命。那就是迁徙到滇西的西爨白蛮,是当时云南先进的生产力代表。虽被西迁,却在客观上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与洱海地区的经济文化相交融,形成了新的文化类型,即南诏大理文化。

唐初南诏灭爨,表示着从汉至唐演进了数百多年的汉爨文化嘎然而止!

公元751年,唐朝鲜于仲通率师至曲靖,南诏向吐蕃求援大败唐军,曲靖失去云南中心地位,南诏割据云南局面形成。

但此后,滇东的乌蛮坐地渐大,促成三十七部崛起,即西爨白蛮大量西迁后,散居山林荒野的东爨乌蛮逐渐移居平地,形成若干部族,其中较大的三十七个部族,史称“三十七部”。承续着爨文化血脉的烟火不灭。

独霸一方的爨姓家族,到后来在史家百姓上没有了爨姓。显赫数百年的家族没有后裔吗?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10)

据史料分析,大概有(5)个史点可以看到爨氏血脉的流向。

(1)在成都出土的一块唐代墓石的墓主人是“袭南宁郡王爨守忠”。此人时任唐朝剑南西川节度副使、南宁十四州都督,驻节嘉州(四川乐山)。唐王朝利用爨氏家族在云南的影响,保持对南诏国的威慑,也说明了爨氏族人一部分已回流内地归顺了唐朝。

(2)在云南大理出土的“南诏德化碑”记载南诏国大臣就有爨姓。有史籍可考的是大理国的开国君主段思平从通海起兵时,得到舅父爨判(三十七部盟主)的大力支持。登基后封爨判为巴甸候。

(3)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云南省大理鹤庆县找到一块明朝初年立的碑,叫“寸升碑”,叙述其祖先本为称霸南中的爨氏,南诏大理时仍保有贵族身份,改为“寸姓”。曾有人担任过大理国丞相,元代时多有寸姓人为士官。明朝军队入云南后,率先归附。说明了,爨氏家族西迁后分布很广,并不局限于保山和大理。

(4)爨地中心区域被南诏占领后,爨地所有爨氏族人也发生很大变化。一部分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白蛮”被迫迁移,很大一部分和洱海地区其它部族一起逐渐形成今天的白族。

(5)留在当地山区,保留本民族习俗较多的东“乌蛮”,保有自已的部族组织,逐渐融合形成为今天的彛族。

爨氏家族的遗脉在曲靖的局部统治,一直持续的明朝中叶至“改土归流”后。前后加起来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史上分裂与融合中非常罕见的现象。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11)

墓碑,这种人死入葬后为悼念死者而立的刻石,在历史上魏晋至南朝是禁止的。正如此,刻碑极少存世,但凡有存都确为真。千年烟云已过而留下的这两块爨碑。

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哪儿呢?

在云南社会文化发展史上,爨文化是继古滇文化之后,崛起于南盘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具有上承古滇,下启南诏大理文化的历史作用。

从历史角度讲,爨文化是公元225年至公元748年这523年间(蜀汉建兴三年到西晋、南北朝、隋、唐天宝七年),爨氏政权统辖云南所造就的文明。仅从爨宝子碑文可以读出:“山岳吐金”“物扬保所,“牛马被野”,“邑落相望”的繁荣景象,接示出了当时南中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时代特征。爨龙颜碑则描述的是:

“独步南境,卓尔不群”。

可以想象当时曲靖在全国的地位、形象、影响力,那种自信、豪迈与底气。告诉我们爨时代的曲靖是个繁荣富强的社会。按现在的话说,经济上是个大块头,强个儿!

“二爨碑”是这个消失了的繁荣社会,历经千年沧桑遗留给我们的国宝,凤毛麟角弥足珍贵。阮元在《爨龙颜碑跋》中称“此碑文体书法皆汉晋正传,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乃云南第一古石,其永保护之。”

爨宝子碑并不是名家书写所刻而为民间书法家所写。不讲究笔法,具有的是刀味、野味、民间味、石头味,与当时正统的名人书家严守法度、讲究笔意结构的书卷气形成了鲜明对比。爨宝子碑书法正是具有这种不法不汉不笔不名的特色,才为后世书家族所推崇。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12)

东晋书法本是“二王”的天下。然而,在未完全开化的云南边陲,却有爨宝子书法碑石,被康有为誉为“已冠古今”。爨宝子碑的书法在隶楷之间,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度的一种风格,为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有极高的书法地位。

此碑笔画质拙凝重,但又变化丰富,整体看显得端雅高古,碑文颇具个性隶意浓郁,稚拙古朴。爨龙颜碑形制大于爨宝子碑,碑额刻青龙、白虎、朱雀浮雕,下部左右是日月浮雕,日中有俊鸟,月中有蟾蜍。碑阳正书24行904个字,碑阴是题名分上中下三段313字均为正书。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由两汉的隶书向隋唐的楷书过渡,这个过渡阶段的字体,在书法史上称为“北碑和南碑”,碑刻中的魏碑称北碑,东晋、南北朝的碑刻称南碑。在外这个时期上至帝王下至士庶,无不以书法为其雅。爨宝子碑是南碑的早期作品。故史家祝有为称之“魏晋正书第一”,周钟岳称“南碑瑰宝”并非过誉之辞。

爨碑书法可谓度树一帜,但在当下对其价值的认识度并不高,中国书法渊源流长,在多元审美的背景下,大力推崇、研究、临摹二爨碑体,拓展书法艺术视野是很有意义的一件大事。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13)

当然,从书法的角度看,虽然目前没有《爨体》这一体例,但都知道特指“爨碑字体”。如今曲靖民间无数人能写“爨体”,各种各类牌匾多以“爨体”书写。也可看作是在广大书法爱好者中的独特亮色。

书法与文章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意蕴。碑文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具有与所处的东晋时代盛行的老庄的风尚相一致。爨宝子碑中“无人至想,相忘江湖”的思想,与晋人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人生理念十分贴近。碑文赞誉爨宝子“少禀环伟之质,长挺高邈之操,通旷清格。”

“发自无然,冰洁简静”的句子,与晋人注重人文气度,喜欢浮夸虚华的审美情趣相吻合。两汉文章以散文和汉赋为主,魏晋则两者合流。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就是六朝时代骈体文。爨宝子碑文,就是骈体文出现后早期的文风,骈散结合以骈为主,既有汉代散文的古奥宏丽,又有六朝骈文的绮糜华彩。

爨龙颜碑的碑文,又演变以散体为主,骈体为辅。散文风格极为浓厚,表现了散文风格复兴的趋势。这种复兴趋势的发展,到唐朝中期便形成了韩柳古文运动,结果是产生了唐宋八大家。

由此可见,“二爨碑”的文体出现在我国文学史发展的转折时期,开六朝和唐宋两个阶段文学的风气之先。到了清朝后期,“二爨碑”已名出西南,扬声海内外。

云南有位学者说:“爨文化对于曲靖而言,既是一种永恒的乡愁,又是一段湮没的历史;既是曲靖的风情,又是千年鋳就的风骨!”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14)

▲云南省陆良县爨乡路109号。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15)

▲来到二国在陆良市内的酒庄,猛然间看到座落在爨乡路上。晚上老战友用爨乡老酒款待我,浓郁醇香的老酒让人思绪万千神驰飞扬……

写下这些文字,是为了我多年的心愿;为了我负出青春与理想的那一方红土地;为了让更多的朋友了解、知道在彩云之南,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汉字:“爨”呢!

爨宝子碑的临摹与创作十六集(爨字两方碑繁华五百年)(16)

本文参阅文献:

1.《云南志略》 元 - 李京

2.《滇史》明 - 诸葛元声

3.《华阳国志》东晋 常璩

4.《史记西南夷列传》西汉司马迁

5.《蛮书》唐

6..《南诏史》范建华

7.《二爨》成明编著

8《二爨碑和爨文化》

9《二爨碑书法艺术》

10《爨宝子碑国展书法作品》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作者:刘 宏 徳(在云南省曲靖一中校史馆工作)

责编:毛 秘《白浪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