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残疾人公益行动(记者带你一起倾听合肥这四位残疾人的奋斗故事)
爱心残疾人公益行动(记者带你一起倾听合肥这四位残疾人的奋斗故事)热爱运动,擅长多个项目从1995年起,刘建国就不断往报刊上投稿,发表自己对修理电视机的理解,至2008年,他已经在报刊上发表相关文章达50多万字。“当时投稿成功一次,就会送一张纪念卡。”刘建国的家中,还保留着不少当年投稿赠送的纪念卡。2002年,刘建国还参与编写了当时家电维修工职业教育用书之一的《彩色电视机原理与检修》一书,书中很多电路分析图都是他亲手画的。意外耳聋,奋发成为劳模64岁的刘建国,听力二级残疾。与记者交流的他,始终充满了热情与活力。9岁时的一场大病之后,他被诊断为神经性耳聋,“我当时年纪还小,也不是很懂,没什么感觉,不痛也不痒。”此后他只能凭借口型分辨别人说的话。辗转治疗也没有起色,刘建国没有灰心,将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中。1976年,刘建国高中毕业后进了合肥无线电二厂,和电视机打了半辈子交道。从最基础的焊接开始,他做过电视机调试、设计、维修和培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算是个“电视
编者按:东京残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各国残疾人运动员正在赛场上拼搏奋战,为国争光。运动员们身残志坚、拼搏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也鼓舞着很多人。日前,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走访了合肥多地,寻访省城各行各业的残疾人拼搏者,倾听他们的坚韧不拔、拼搏奋斗、助人为乐的故事。
人物一:刘建国
无声世界依然有声色
9岁时的一场病,使刘建国意外耳聋。但他在工作上比常人更认真,在爱好上比常人更投入,在无声的世界里,他奋发成为全省劳模,退休后拿到了合肥市第一届龙舟大赛的二等奖,还自学摄影,多部作品拿到了专业奖,生活奋发向上的同时,依然有声有色。
意外耳聋,奋发成为劳模
64岁的刘建国,听力二级残疾。与记者交流的他,始终充满了热情与活力。9岁时的一场大病之后,他被诊断为神经性耳聋,“我当时年纪还小,也不是很懂,没什么感觉,不痛也不痒。”此后他只能凭借口型分辨别人说的话。
辗转治疗也没有起色,刘建国没有灰心,将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中。1976年,刘建国高中毕业后进了合肥无线电二厂,和电视机打了半辈子交道。从最基础的焊接开始,他做过电视机调试、设计、维修和培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算是个“电视专家”了。兢兢业业干了几十年,他共获得了三次“合肥市技术能手”证书,1997年,刘建国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
从1995年起,刘建国就不断往报刊上投稿,发表自己对修理电视机的理解,至2008年,他已经在报刊上发表相关文章达50多万字。“当时投稿成功一次,就会送一张纪念卡。”刘建国的家中,还保留着不少当年投稿赠送的纪念卡。2002年,刘建国还参与编写了当时家电维修工职业教育用书之一的《彩色电视机原理与检修》一书,书中很多电路分析图都是他亲手画的。
热爱运动,擅长多个项目
刘建国也是一名运动达人,年轻时喜欢短跑、跳高和跳远。“1975年的学校运动会上,我拿了男生三项全能的第三名,奖状现在还在家。”他告诉记者,当年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他基本都会报名,成绩也不错。
刘建国喜欢骑行,约上三五好友组建了骑行队。一辆二手山地车陪着他走南闯北,环游巢湖,到过庐江,还去过寿县。2012年环巢湖的骑行让刘建国最为难忘,全程有239公里。他和百名老人一齐环湖骑行,到了晚上8点,经过合铜公路时他的车胎爆了,当时还没有路灯,一路漆黑。“现在想想还是很后怕,路上黑漆漆的,同伴都骑到前面去了,路上还有很多来往的货车。”好在最后,他通过短信联系上了朋友,换了车胎,才得以继续骑行,晚上12点多才到家。
骑行之外还有收获,刘建国和一群车友相识后,组建了老年龙舟队,还获得了2018年合肥市第一届龙舟大赛的二等奖。
自学摄影,多部作品拿奖
摄影也是刘建国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和合肥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多次获奖。因为听力障碍,刘建国尝试不了新闻摄影,目前专注于花卉人文类型的摄影。
说到迷上摄影的原因,刘建国觉得,就是单纯的喜欢,平时和朋友出门的时候喜欢带着相机拍照,从此就一发不可收。在家人的支持下,他买了一部“海鸥”牌单反相机,加入了合肥市青年摄影家协会,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也没人教,他便买了很多摄影类书籍,慢慢摸索,渐渐掌握了不少摄影技术。
“我最早获奖的数码作品是2008年拍的,2012年我想着投个稿试试看,结果就获奖了。”《凤阳明皇陵》是刘建国第一个获奖的作品,后来就一发不可收。就在摄影作品首次拿奖的那一年,刘建国成为了瑶海区聋协主席。发挥书法特长,他和其他残疾人联合会还曾举办书画展,取得了不错的反馈。
采访中,刘建国说这两年听力越来越差,几乎完全听不到声音了。此前,他尝试过戴助听器,但还是听不清楚,“觉得声音很大特别吵,后来就不戴了。”尽管如此,刘建国对生活依然乐观,“人生努力过就知足了。”
解晓一 方柠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赵琳(受访者供图)
人物二:皮晓宁
失去双腿也能站起来
安徽省第二届民间公益慈善人物评选,她当选“十大公益慈善人物”;她还是合肥市首届助残志愿者先进个人、包河区好人、包河区最美志愿者……失去双腿的皮晓宁也曾经迷茫消沉,但在和残障伙伴相处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相互扶持的温暖,投身到为残障人士做公益服务的活动中,呼吁建设无障碍出行设施,帮助残障人士克服不敢出门的心理障碍,并大力推动残障人士就业。
遭遇意外,积极面对人生
“我从一个活蹦乱跳的人,一下子就变成这样了,心理落差很大的。”15岁,正值女孩子最好的年龄,皮晓宁却因为一场交通事故,永远失去了双腿。彷徨和迷茫的她,将自己在家封闭了5年,不愿出门。
命运的转机,是多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她被选为女子气步枪射击运动员,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并获得了前六名的好成绩,也认识了其他的残障伙伴。“我感受到了同伴之间的支持。”此后,皮晓宁渐渐认可并接纳自己,“即便坐在了轮椅上,生命并不等于就是静止了,有梦就要去追。”她开始学医,帮人做针灸。2011年前后,意外再次降临,年事已高的父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皮晓宁放下了事业,专门照顾父亲和家庭。
“一次机缘巧合,我参加了残疾人公益培训。”正是在这次培训中,她知道了无障碍通行。回想起每天去买菜时,坐着轮椅总是绕不开的小柱子,她开始萌发为残障人士做公益的想法。2013年,她和一群有共同需求的人,联合成立了安徽无障碍行动小组,后更名为“安徽同行身心障碍者发展中心”,旨在关注残障人士无障碍出行和社会融合。
热心公益,组织多项活动
2013年8月,皮晓宁联合残障朋友组织了残疾人轮椅越野赛。她发现,还有很多像她一样的小伙伴除了出行上的不便,更多的是有不敢出门的心理障碍。为了鼓励大家,2015年到2018年期间,她和朋友连续组织了“同行杯”轮椅马拉松赛。
为了进一步提升残障人士的自信心,皮晓宁又组织策划了残障人士才艺大赛。“只要有才艺,都可以上台展示。大家参与度很高。”才艺大赛没有专业评委,评委就是台下的观众,掌声和喝彩就是最好的得分。
除此之外,皮晓宁平时也会策划一些小型活动。“我们有个活动举办了很长时间了,叫‘陪我逛街’,这个‘我’就是那些平时想走出家门却又不敢的残疾人朋友。”皮晓宁为了最大限度帮残障朋友们克服心理障碍,还特地邀请了一些非残疾人坐在轮椅上体验。
2015年,合肥南站刚刚建好,皮晓宁报名参加了南站引导员的志愿活动,“相信无障碍出行在合肥肯定会越来越好。”
牵线搭桥,帮助残障人士
“虽然我们帮助很多残障朋友勇敢地走出家门,但是走出来能做些什么呢?”皮晓宁有亲身的经历,深知残障人士找工作的难处。“很多残障伙伴想锻炼自己,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实现个人的价值。”怀着这样的想法和目的,皮晓宁和一些残障伙伴,初步有了帮助残障人士就业的计划。
目前,皮晓宁和朋友们初步拟定了四家企业,从五个维度对企业做出评估,对其中的岗位进行分析,之后再对接残障人士,看其中是否有适合的工作。“我们其实是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这个计划刚刚起步,未来他们打算走访本地的公司和企业,先从一些流动性大的岗位着手。“很多公司也很烦恼,岗位流动性大了也缺人。但他们不知道,残障人士也可以做这些工作。”皮晓宁打算给对接的公司提供培训,让更多人了解到残障人士日常对设备和工具的需求。
皮晓宁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更多人看到残障人士的能力,而不是把目光放在他们的缺陷上,“我希望可以挖掘出更多残障人士的潜能,让他们自信面对社会。”
方柠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赵琳(受访者供图)
人物三:丁伦保
济困助残奋斗不停步
“我的手残疾了,但是我的大脑、心灵没有残疾啊,我要比以前更有干劲,带动更多的人做大蘑菇产业。”月25日,在合肥市经开区尚百党群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中国好人“蘑菇大王”丁伦保。2010年,丁伦保在去宣城助残扶贫的路上,因为一场车祸,落下三级残疾,这对丁伦保打击很大,但他很快调整好心态,深耕数十年的蘑菇种植业没有因此停下,反而往更广更深的方向走去,他在助残济困的道路上,也越走越宽敞。
筹集资金,开启创业之路
丁伦保出生于肥西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当年考大学失利,但倔强的丁伦保认为,没考上并不代表没有机会发展自己,就算做农民也能闯出一番事业。
1981年,丁伦保偶然从报纸发现了一个“机会”,“福建种植食用菌让农民腰包鼓了起来。”这勾起了丁伦保的兴趣,“安徽和福建气温相差不大,也都有山区,那福建能种出蘑菇来,安徽也可以啊。”
说干就干,丁伦保开始去打听技术,参加学习培训,了解蘑菇种植知识,后来,还到一家食用菌菌种厂上了一年多的班。最后,丁伦保决定筹集资金,自己创业种蘑菇。不过,一开始并不成功,虽然蘑菇种出来了,但是产量不大,也不受市场认可,蘑菇是鲜食,放不了几天,丁伦保常送人吃,或直接倒掉了。
种植蘑菇,不忘济困助残
丁伦保没有放弃,在1985年前后,他只身前往上海农科院学习,进一步掌握了蘑菇种植技术。回来后,丁伦保在村部的空房子里种植,还得到了乡政府的支持,贷下了款。不过,困扰丁伦保的仍旧是销路问题,他大胆尝试让居民、小饭店、餐馆免费试吃、试用的方法,足足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完全打开了销路,他也增加了杏鲍菇、金针菇等新品种的种植。
上世纪90年代,丁伦保再次大胆尝试,改种药用菌灵芝,并且注册了公司。但是丁伦保并没有管理经验,虽然信心百倍,但现实仍给了他一记重击。“管理混乱,灵芝也卖不出去,亏本厉害。”丁伦保仍然没有放弃,再次调整策略,又将灵芝产品顺利推广出去。这也让丁伦保掘到了首桶金,腰包鼓了起来,并一直将灵芝作为主打产品经营着。直到2004年,丁伦保放弃了灵芝种植,开始尝试用更环保的秸秆种植珍稀食用菌,并引进鸡腿菇、秀珍菇、姬菇等新品种,重新开拓市场。
丁伦保自己发家致富后,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农民出身,没有放下弱势群体,他开始用蘑菇种植技术来扶贫助残,给残疾人、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帮助贫困村建立食用菌生产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脱贫。而在丁伦保的公司里,他也安置了22名重度残疾人,提供平台辅助性就业,引导他们自强自立。
遭遇打击,更加努力奋斗
不幸,却降临在这个乐善好施的创业人身上,2010年,丁伦保去宣城扶贫助残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手臂受伤,落下三级残疾。“那又是一个大打击,但这是命运的安排我摆脱不了,但是我知道,我对食用菌的爱,没有受到任何打击,手残了,大脑、心灵没有残啊。”丁伦保仅休息了一个月,又奔赴在食用菌种植的道路上,还比以前更忙碌了。
2016年开始,丁伦保走出了国门,将蘑菇的种植技术推广到了国外,他先后去了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很多国家,还给津巴布韦的大学生们上蘑菇种植课,与俄罗斯的农民建立合作社,推广先进的模式。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蘑菇种植业受到冲击。丁伦保自掏腰包购买了8000斤蘑菇,送给一线防疫人员、老党员、弱势群体等,还组织志愿者帮助销售了2万斤滞销的蘑菇。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得发展深加工。”丁伦保又开始琢磨新产品,他与高校合作,共同研发出了“酱蘑菇”。丁伦保强调,这款新品不是“蘑菇酱”,而是与“酱黄瓜”“酱萝卜”类似,“里面有5种高档菇,口感合适,是健康素食。”
这一新品,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困难农民、残疾人创业者的蘑菇销售难题。
2020年10月,丁伦保获评“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头顶“中国好人”的称号,丁伦保称自己还会一直坚持下去,他还有长远打算,将食用菌发展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扶困助残,帮助更多的人,安排就业,推介食用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将蘑菇的产业链拉得更长。
余亚平 王子璇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朱庆玲
人物四:陈文娟
心中有光世界才明亮
陈文娟今年35岁,家住合肥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从事盲人推拿职业已经15年了。多年来,陈文娟不仅在按摩上颇有心得,更是利用读书软件阅读了大量书籍,经常在自己的抖音账号和朋友圈里做一些好书分享,并参加公益类型的公众号录制晚安节目。在2019年考取“心理危机干预实操”证书后,陈文娟又当起了“希望24热线”的接线员。“传播希望与温暖,帮助有困难的人”,这就是陈文娟心中一直以来的信念。
学习推拿,开启创业之路
在陈文娟八个多月时,一场高烧夺走了她的视力,此后,家人带着她四处求医,但也未能挽回光明。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开明的父亲坚持让陈文娟接受教育。
1994年,陈文娟在合肥市特殊教育中心开始学习盲文、文化课和生活自理。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陈文娟又前往当时的安庆盲哑学校(现安庆市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中医推拿。“刚开始接触推拿时,因为看不见,所以对穴位的掌握非常困难。”不断的反复练习操作,陈文娟才渐渐掌握了这项技能。
2012年,陈文娟开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推拿店,但创业之路并没有一帆风顺,开店期间,陈文娟丢过手机,收过假币,还被骗子骗过,小店经营四年后最终还是关闭了。陈文娟换了思路,先后前往济南、青岛、常州等地学习小儿推拿,最终,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良好的技术,陈文娟新开的推拿店逐步步入正轨。
热爱阅读,分享励志故事
在工作之余,陈文娟和丈夫刘寅都十分热爱阅读,有时甚至一天“看”八小时。刘寅也是一位盲人按摩师,就是对于阅读的共同爱好,才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陈文娟说,她喜欢通过喜马拉雅等APP的听书功能来进行阅读,她还经常在朋友圈里分享和推荐自己阅读到的好书,得到了很多亲友的认可和共鸣。“我喜欢读励志性的文章,既可以鼓励自己,也能讲述给别人听,激励他们。”此外,因为职业要求,陈文娟还会阅读一些中医保健类的书籍去扩展专业知识。陈文娟说,如今,阅读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她也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不懈阅读也感染到了孩子。
陈文娟还是一名短视频网站的“主播”,她常会录制两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分享励志书籍和优美的句子。陈文娟喜欢接触新事物,掌握新技能,她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伸出援手,倾听他人心声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想用我的行动感染周围的人。”2006年,陈文娟开始接触公益活动,虽然生活并不富裕,可陈文娟还是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她曾连续四年资助一位贫困大学生。
陈文娟先后考取了心理危机干预实操初级、中级证书,成为了一名“希望24热线”接线员,她用温柔的声音和细心的宽慰,解开了一些来电者的心结,甚至可能挽回了一些因失恋、遭遇困境等想轻生的人。
如今的生活,陈文娟觉得知足、幸福和欣慰。“虽然每天工作很辛苦,但参加公益活动和阅读也让我的生活多姿多彩,感觉非常幸福。”陈文娟表示,自己每次出行也会得到很多热心人帮助,大家暖心的行为也温暖了陈文娟的心。
陈文娟说,虽然每个人的经历、命运不同,但是一定要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并努力奋斗,很多东西是可以靠努力改变的。
周先荣 季云冈 王子璇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朱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