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方言俗语解释(潮汕俗语识字掠无蟛蜞)
潮汕方言俗语解释(潮汕俗语识字掠无蟛蜞)如今,“识字掠无蟛蜞”这句俗语,意在告诫人们,千万不能循规蹈矩,因循守旧,遇事不能前怕狼,后怕虎,而是要大胆打破常规,才能取得更大成功。 康熙年间(1661—1722年),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反清复明活动,遏止海上武装力量与沿海民众的联合,实行了消极的靖边政策——海禁。当时潮汕沿海居民被勒令内迁五十里。潮汕地区的饶平、澄海和潮州的沿海居民,皆在迁徙之列。沿海地带,划地筑堤为界,限期迫迁,边民越界出海捕捞者杀。 清廷贴出告示后,那些识字怕死的人不敢越界到海边捕鱼谋生,找到不食物,只能挨饥受饿;有些不识字的人,反倒胆子大,根本不把海禁当回事,深夜照样越界到海边捕鱼,因而捕获了很多鱼虾和蟛蜞,除了留些自己吃,还把多余的卖了钱,生活反倒过得有滋有味。而朝廷根本管顾不过来,拿他们没办法,告示只不过是“纸老虎”。这样,不识字的捕到了更多的蟛蜞,识字的反倒吃了亏。于是,“识字掠无蟛蜞”这句话就这样在潮
有一句潮汕俗语“识(音读“北”)字掠无蟛蜞”,广泛流行于潮汕地区,几乎妇孺皆知。原意是指识字的人胆小不敢越界捕鱼,不识字的人胆大照样出海捕捞,结果捕获了许多蟛蜞。后来引申为循规蹈矩、照书行事者反而干不好事情。
蟛蜞是潮汕地区常见的一种小型蟹类,又称磨蜞、螃蜞,学名相手蟹。头胸甲略呈方形,体宽3-4厘米。潮汕人喜欢用盐和酱油腌制,用以佐膳,味道极为鲜美。
康熙年间(1661—1722年),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反清复明活动,遏止海上武装力量与沿海民众的联合,实行了消极的靖边政策——海禁。当时潮汕沿海居民被勒令内迁五十里。潮汕地区的饶平、澄海和潮州的沿海居民,皆在迁徙之列。沿海地带,划地筑堤为界,限期迫迁,边民越界出海捕捞者杀。
清廷贴出告示后,那些识字怕死的人不敢越界到海边捕鱼谋生,找到不食物,只能挨饥受饿;有些不识字的人,反倒胆子大,根本不把海禁当回事,深夜照样越界到海边捕鱼,因而捕获了很多鱼虾和蟛蜞,除了留些自己吃,还把多余的卖了钱,生活反倒过得有滋有味。而朝廷根本管顾不过来,拿他们没办法,告示只不过是“纸老虎”。这样,不识字的捕到了更多的蟛蜞,识字的反倒吃了亏。于是,“识字掠无蟛蜞”这句话就这样在潮汕地区传开了,成了一句经典的潮汕俗语。
如今,“识字掠无蟛蜞”这句俗语,意在告诫人们,千万不能循规蹈矩,因循守旧,遇事不能前怕狼,后怕虎,而是要大胆打破常规,才能取得更大成功。
潮汕人是一个传统的族群,很多传统文化,在潮汕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同时,潮汕人也是一个极富创新的族群。潮汕人善于经商,潮汕富豪遍布全球,特别是在东南亚一带,数量众多的潮汕富豪甚至长期把控所在国家的经济命脉。潮汕人不仅会经商,放眼全球,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都有着潮汕人的身影。
潮汕人都自豪地自称有“三个潮汕”:“本土一个潮汕,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潮汕人多地少,历史上又灾荒不断,数百年来,许许多多的潮汕人或漂洋过海,去往南洋过番,或北上谋生,足迹遍及全国。现今海内外的潮汕人数量远远超过本土人数,故有三个潮汕之说。
如果潮汕人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怎么会人才辈出,富豪频现?怎么会有如今的“三个潮汕”呢?潮汕人能够成为一个庞大的族群,长期立于不败之林,也正因应了这句“识字掠无蟛蜞”。
当然,“识字掠无蟛蜞”这句俗语,并非讽刺读书无用,读书不仅有用,而且非常有用和必要。问题是,不能读死书,这也是很多潮汕父母常对孩子们说的话。有一句话叫做“尽信书不如无书”,也是这个意思。
“识字掠无蟛蜞”,看似是一句简简单单的俗语,却包含了许多人生智慧和做人的道理。而这句饱含睿智的话语,我们的祖先在三百多年前随口就说出来了,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受用不尽。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网络,仅做分享交流之用,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于后台联系责编,我们将及时处理。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