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思维导图(一切加减乘除都为解好)

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思维导图(一切加减乘除都为解好)“入学之后才了解到 这个专业主要学习建筑材料方面的知识 就是传统的水泥、玻璃、陶瓷。”这对于李兆恒来说并不陌生 小时候村里盖房子 总免不了拌砂浆、混凝土。2006年 来自山东济宁的农村小伙李兆恒 圆了母亲的“大学梦” 考上了广西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这个读起来有些拗口的专业 在他看来 既神秘又厉害。■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材料×水利一个课题的交叉点 使人生转向“抗蚀”之路

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思维导图(一切加减乘除都为解好)(1)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兆恒在试验室。 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摄

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思维导图(一切加减乘除都为解好)(2)

“抗蚀斗士”李兆恒的人生算法:一切加减乘除 都为解好“材料遇水”难题

小到一颗钉子、一根钢筋 大到一座跨海大桥、一项引调水工程 但凡土木工程材料碰到了水 如何应对腐蚀、锈蚀便成为一道绕不开的难题。这也是材料学博士后李兆恒一生将为之斗争抗衡的难题。

读博期间 他的研究课题与水利的“偶遇” 彻底扭转了人生方向。从毕业后的职业、单位 再到工作后的角色、挑战 他在材料与水利这两大领域的交叉处越走越远 亦越钻越深。如今 他试图在人生的加减乘除中找寻科研与生产的平衡点 在工程一线探析“抗蚀”领域的新动向 并且保持科研人的初心。

■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材料×水利

一个课题的交叉点 使人生转向“抗蚀”之路

2006年 来自山东济宁的农村小伙李兆恒 圆了母亲的“大学梦” 考上了广西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这个读起来有些拗口的专业 在他看来 既神秘又厉害。

“入学之后才了解到 这个专业主要学习建筑材料方面的知识 就是传统的水泥、玻璃、陶瓷。”这对于李兆恒来说并不陌生 小时候村里盖房子 总免不了拌砂浆、混凝土。

大学四年他排名专业第一 原本可以直接保送本校研究生 但为了更好的科研平台 他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5年的硕博连读 试验室里的这帮年轻人总是一手拿滴管 一手拿铁铲 反复捣腾着水泥混凝土 致力于将其中的专业性能不断提升。

原本 李兆恒毕业后会像师兄师姐一般 要么进高校成为教师 要么进建筑领域的科研院所成为科研人员。然而 读博期间开展的一项新型氧化镁基胶凝材料课题研究中 一个偶然的交叉点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在水利设施建设中 常常遇到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 水泥水化放热会有一个升温-降温的过程 “热胀冷缩” 混凝土结构避免不了温降收缩开裂 产生裂缝。在水利工程中氧化镁常常作为膨胀剂补偿大体积混凝土温降收缩 博士期间关于氧化镁课题的研究为他打下了良好的科研基础 也因此 他的人生与水利有了交叉点。

恰巧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下称“广东水科院”)较早开展了氧化镁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在国内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向他抛来了“橄榄枝”。正处于对科研产生阶段性疲态的他 欣然接受。

“读博期间发现科研项目应该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才更有价值 所以想去接触生产项目 去工程一线。”尽管对水利这一领域倍感陌生 但李兆恒选择了“试一试”。

转变÷时间

短短两年内 既获批7个纵向科研项目又当了爹

在一定时间内 生活工作的转变越多 人生的密度与质量即越大。2016年至2018年 李兆恒进入广东水科院博士后工作站工作 开启了他高密度的两年时光。

2016年1月 在博士后进站不久后 李兆恒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3月份截止申请 我前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写了科研项目的申请书 没想到就中了。”这一有关高体积稳定性新型镁质胶凝材料的项目 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的资助。

这次的一击即中 给李兆恒注入一剂强心针 一扫此前的科研疲态。“自信心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 觉得自己在科研方面还是可以的。”自此 他逐步找回做科研的状态节奏 在“氧化镁”与“抗蚀”两个领域持续发力 成为了7个纵向科研项目的负责人。

“最多的时候 有5个科研项目同时开展。”那段时间 李兆恒过着单调、规律却高强度的日子——早上6点半起床 到单位食堂吃早餐后 便一头扎进工作中 或在试验室带着学生做试验 或在办公室苦苦钻研写文章 一直到晚上10点多。

生活上李兆恒也迎来了崭新的阶段。2016年11月 儿子出生了 恰巧赶上了水利工程最忙的时候。“水利工程下半年最忙 那时候汛期过了 正是水利工程赶工期抓进度的时候。”工作上都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的李兆恒 还得分出时间与精力来陪伴妻儿。“我连陪产假都没请 为此老婆一直‘记恨’着。”他笑说 晚上回到家 哄睡的任务就落到他头上 “有时候我抱着抱着 靠墙坐着就睡着了。”

高强度的节奏 加之休息不好 那段时间李兆恒的身体亮起了红灯。“脊柱那边出了点问题 前半夜还好 往往睡到后半夜就会突然剧痛痛醒。”

身心皆疲的那段时间 也是李兆恒收获最大的一个阶段。经历过读博那几年的积累与打底 他的科研角色也从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 能更自主地开展科研项目。“博士后的两年 是我人生到现在出科研成果最多的一个阶段 80%的成果是那时候出来的。”

科研工作 工地一线

成为超级引调水工程的质量检测“把关人”

近年来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 各地工程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广东逐渐重视土木工程的相关技术研发。作为一个滨海省份 广东不少建设工程的开展实施均绕不开“涉水”这一环节 这意味着材料与水利交叉结合的机会更多 亦更紧密。这决定了像李兆恒这样的青年科研人才的“主战场”不仅是在试验室 更是在工程现场。

“广东有很多滨海建筑 都面临着钢筋锈蚀和混凝土腐蚀的问题 一旦被腐蚀、锈蚀 钢筋混凝土结构就存在安全风险。”针对这一情况 李兆恒在博士后期间开展了玄武岩纤维筋(BFRP)和高抗蚀胶凝材料的研究。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相比 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高抗蚀性 进而能延长工程、建筑物的服役寿命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科研成果 也已于前几年在广州南沙区万顷沙联围200年一遇海堤加固达标工程、揭阳西港海堤建设中成功应用。2018年南沙工程开展时 李兆恒在工地待了一个多月。8月的广州 正是炙烤的时候 与各参建单位沟通 监测工程数据 检测完工效果 一轮下来 他整个人黑瘦了不少。

“从今年国庆起 我应该基本上要常驻现场了。”李兆恒所说的“现场” 就是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 这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的又一超级工程。

广东水科院承担了该工程全线建设所用原材料、中间产品、工程实体的质量对比检测及业主委托的专项检测工作 建成了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质量对比检测项目部试验室。李兆恒所面临的新挑战 即开展工程质量检测试验的同时负责该试验室的运营和管理。

“引调水工程与地铁盾构等市政工程有很大区别 它的管道是用来输水的 而输水则意味着处于一个‘有压’的状态。”李兆恒解释 不同于地铁盾构等只考虑受外压的因素 输水工程还有来自于内部受压的因素 更容易产生结构上的问题 潜在的风险点也更多。除此之外 作为一项百年工程 对防腐、抗蚀的要求非常高 混凝土、管片、钢管均需做防腐。针对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李兆恒未来几年将承担起“把关人”的重担。

繁忙-浮躁

在工程一线中找寻科研人的初心与方向

根据规划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工期长达60个月。换言之 在未来四五年中 李兆恒都需要“冲”在工程现场的第一线。从科研到工程 从试验室到工地 他转变的不仅是工作内容 还有工作心态。

“我的‘青托工程’责任导师杨光华老师有这样一句话 ‘科研源于工程 高于工程 但最终还要应用于工程’。”在被工程现场“挤占”做科研时间的同时 为了不让科研“掉队” 李兆恒在接受新任务后 迅速调整状态 在这项工程中寻找与自己学术研究方向的结合点——开展大型地下输水工程的研究 探究优化高水压力、富水生物作用下输水钢管的腐蚀防护措施。

在他看来 近年来地域性缺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我国引调水工程亦越来越多 未来其科研方向更偏向于水资源调配中的高抗蚀问题。“抗腐蚀、抗锈蚀在海工建设领域发展比较成熟完善 但在水利特别是引调水工程中 还有不少挑战。”他表示 水利领域的高抗蚀材料应用 对环境生态安全保护的要求更高 “材料所接触到的水都接近民生饮用水 从技术层面上更要无毒、环境友好 要考虑人体健康这一重要因素。”

“读书期间还能去运动一下 压力就会释放出来 现在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安静地待一待 想一想 通过独处的环境来自我修复。”李兆恒坦言 如今他最喜欢的便是晚上与周末的时间 可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那些时间我可以回单位加班 做做科研 写写文章 让心沉下来。”

李兆恒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广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

声 音

“‘青托工程’为科研‘小人物’提供实现‘大梦想’的舞台”

今年1月 李兆恒入选了广州市科协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下称“青托工程”)。半年后 他与全国331名青年科技人才一同 成功入选了中国科协的“青托工程” 成为广东省水利系统入选中国科协“青托工程”的第一人。

“入选广州市科协‘青托工程’给我的科研之路增加了不少信心 也进一步托举我入选中科协‘青托工程’。”李兆恒说 科协的“青托工程”为我们这些科研“小人物”提供了一个实现科研“大梦想”的舞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