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十大战役全集(粟裕两次拒绝从苏中调兵)
粟裕十大战役全集(粟裕两次拒绝从苏中调兵)在高邮战役中还发生了荒谬的一幕:高邮原本由日军占据,日军投降以后,蒋介石为了对付我军,竟然命令日军和伪军就地留守,继续让日寇占领中国的土地。拿下盐城,势必会引起国民党方面的注意,所以下一个目标十分关键。粟裕经过思考,决定攻打高邮。拿下高邮也就控制住了大运河,这对防止国民党分割华中解放区,保障华中物资供给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华中野战军组建伊始,华中局打算将老部队与新部队进行混编,成立新编制,以达到老带新,尽快安定部队的目的。然而粟裕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当前形势严峻,大战一触即发,将新老部队混编不利于战斗力的形成。粟裕在向华中局汇报未被采纳以后,思考再三,以个人名义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中央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在老部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华中野战军。从后来的战事发展来看,粟裕的这一建议至关重要。华中野战军组建伊始共有四个纵队,加上地方武装总人数接近十五万人,可是华中野战军要面对的,却是国民党的数十万大军
众所周知,粟裕大将用兵如神,苏中战役中,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赢得了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胜利,重创了国民党军队。这一战看似是华中野战军对苏中的国民党军的碾压,但其实其中藏有内情:中央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在苏中与敌进行大规模作战,若不是粟裕连续发电报请求,苏中七战七捷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1945年10月中旬,粟裕率领新四军主力北上抵达苏中军区。苏中根据地位于长江以北、京杭大运河以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盛产粮食、棉花等战略物资,还拥有800余万人口,是我党当时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
苏中解放区与南京和上海只有一江之隔,对于蒋介石而言,它可谓是眼中钉肉中刺。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立刻调集大军向苏中、淮南地区进发,企图一口将苏中解放区吃掉。
与此同时,我党在华中也产生了大变动,中共山东分局与华中局合并为中共中央华东局,原华中局改为华中分局,受华东局领导。中央原本决定让粟裕担任苏皖军区司令员,但粟裕认为张鼎丞资历比他老,因而给中央发电报请求以张鼎丞为司令,自己担任副职。中央同意了粟裕的请求,让粟裕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华中野战军组建伊始,华中局打算将老部队与新部队进行混编,成立新编制,以达到老带新,尽快安定部队的目的。然而粟裕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当前形势严峻,大战一触即发,将新老部队混编不利于战斗力的形成。粟裕在向华中局汇报未被采纳以后,思考再三,以个人名义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中央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在老部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华中野战军。从后来的战事发展来看,粟裕的这一建议至关重要。
华中野战军组建伊始共有四个纵队,加上地方武装总人数接近十五万人,可是华中野战军要面对的,却是国民党的数十万大军。华中兵力本就不够,山东野战军又在这个时候向中央建议抽调部分华中主力北上,配合山东方向的作战。粟裕得知后立刻向华中局领导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华中局也认为华中局势不容乐观,目前无法分兵给山东。
粟裕认为,华中部队的当务之急是要在华中地区打几场大胜仗,以稳定军心,扩大根据地。要在苏中站稳脚跟,盐城这个战略要地必须拿下。驻守在盐城的是伪军孙良诚部的4军,粟裕调集两个纵队和地方武装共两万人对盐城进行合围。4军军长赵云祥不敢与我军战斗,带着军队出城投降。就这样我军不费一枪一弹就拿下了盐城,还收编了赵云祥的部队,组成了三个团,补充了兵力。
拿下盐城,势必会引起国民党方面的注意,所以下一个目标十分关键。粟裕经过思考,决定攻打高邮。拿下高邮也就控制住了大运河,这对防止国民党分割华中解放区,保障华中物资供给线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高邮战役中还发生了荒谬的一幕:高邮原本由日军占据,日军投降以后,蒋介石为了对付我军,竟然命令日军和伪军就地留守,继续让日寇占领中国的土地。
不过蒋介石的算盘没有打响,日军早已投降,毫无斗志,伪军则全靠着背后国民党当局的威势气焰嚣张,本身并没有多少战斗力。
战斗打响以后,我军战斗勇猛,很快就攻克邵伯和高邮,俘虏了八百多日军和三千多伪军。粟裕决定攻打高邮的决策实在明智,这一战以后,除了扬州、泰州等地,苏中和苏北地区已经全部解放,苏中解放区也与山东解放区联成一片。粟裕还没有同国民党军将领正式交手,就已经给了他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不过,隐患也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国共签署停战协定以后,苏中的局势趋于平稳,一部分干部认为和平即将到来,战争已无可能,这种懈怠的思想在军中也逐渐弥漫开来。粟裕则看清了蒋介石和国民党的真面目,他认为战争即将到来,没有准备是不行的,所以他开展了“百日练兵”运动,使得部队一直保持战斗水准。
果不其然,很快蒋介石就撕毁了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对我军的进攻。针对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中央决定实行外线出击,将战争引到国民党统治区,保护老解放区,同时开辟新解放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央指示华中分局,让粟裕、谭震林率领15个团的主力向淮南进发,配合山东方面的作战,扬州方向则只留下少量部队对国民党军进行牵制。
粟裕接到命令以后,认为华中主力西进淮南,对于苏中局势不利,于是他与华中局领导人联名给中央发电报,请求将华中主力留在苏中作战。
粟裕的建议得到了采纳,华中野战军主力这才得以留在苏中,这也为后来的七战七捷奠定了基础。
局势果然如粟裕预料的一样,1946年6月,国民党调集重兵对苏中解放区大举进攻。眼看着国民党军调兵遣将,粟裕深知敌众我寡,必须主动出击,在国民党军集结完毕前争取战机。
第一仗至关重要,只能胜不能败。粟裕打开地图,思索许多,他先是看着距离我军最近的泰州,随后沉思了一会,然后一拍泰兴和宣家堡说道:“第一仗就打这里!”
粟裕选择先打泰兴和宣家堡自然有他的考虑,这里原本是华中的解放区,敌军占领这里不久,立足未稳,工事简陋,兵力也有限,与水网密布、守卫牢固的泰州相比,泰兴和宣家堡显然是个“软柿子”。
柿子还挑软的捏,迅速解决敌军,才能连续作战打开局面。粟裕打仗往往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宣家堡距离泰州较近,敌人来援较快,所以他让作战灵活的陶勇率1师进攻宣家堡,作战勇猛的王必成率6师进攻泰兴。
我军顺利拿下宣家堡,并占领了泰兴大部分城区。不过,国民党军也反应了过来,李默庵命靖江国民党军支援泰兴。见敌军大部队到来,粟裕当机立断,主动撤出泰兴,避免被敌人咬住。这一战我军歼敌三千,尽管规模不大,但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
李默庵觉得被粟裕扇了一耳光,立马向苏中集结兵力,原打算调往苏北的69师99旅奉命增援李默庵,49师从南通北上,准备进攻如皋,83师、25师则从泰州方向增援,企图对华中野战军主力实施合围。
国民党军之所以决定进攻如皋,是因为我军在进攻泰兴的时候受挫,没有完全占领泰兴。李默庵认为华中野战军主力全在泰兴一带,如皋守卫空虚,这时占领如皋将切断华中野战军退路,将华野围而歼之。
对于华野来说没有完全攻下泰兴本是坏事,但粟裕大将的本事就是他往往能把坏事变成好事。敌人认为泰兴可以牵制华野主力,粟裕就把泰兴之战当成诱饵,以少量部队进攻泰兴造成主力仍在的假象,暗地里则把陶勇和王必成的部队调往如皋,伺机歼灭进攻如皋之敌。
49师的79旅不知我军实情,径直走入包围圈,结果两个团被我军全歼。李默庵命大部队前往支援,粟裕则再次下令撤退,让敌人一拳打在棉花上。
尽管在进攻宋家桥的战斗中并不顺利,但在如皋一战中,我军还是歼敌近万人,取得了胜利。
连续两次失利让李默庵坐不住了,他不敢再轻举妄动,下令各部队互相靠拢,向苏中解放区的中心城市海安进发。
海安是苏中解放区的核心城市,不能轻易放弃,但在这里与国民党军决战又不理智,海安是弃是守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粟裕认为,海安不能固守,但不能轻易放弃,利用海安打运动战,消耗敌军的战斗力才是正解。
粟裕让管文蔚率领七纵防守海安,修筑工事,节节阻击敌人。这一战管文蔚和他的七纵打得十分英勇,在敌军的飞机大炮下,我军以200多伤亡歼敌三千多。尽管海安最终失守,但海安保卫战为华中野战军赢得了休整的时间。
占据海安以后,国民党军吹嘘“歼灭共军主力三万人”,国民党当局信以为真,以为苏中的共军大势已去,各路大军一下子扎进解放区。粟裕则利用这个时机,在军中开展总结,并将俘虏兵补充到各军当中。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向淮南地区大举进攻。陈毅考虑到淮南的重要性,建议将粟裕部西调。面对这位老上级,粟裕表现出了他的大局观,他一方面与陈毅沟通,一方面给上级领导发电报,请求在苏中再打一仗。上级认真考虑了粟裕的建议,并没有匆忙将粟裕部西调。
事实证明粟裕的建议是正确的。由于国民党军认为我军已经损失惨重,前进的阵型出现脱节,粟裕抓住良机发动了李堡之战,歼敌9000人,俘虏5000多人。随后,粟裕又发动了丁堰和林梓的战斗,歼敌3000多人。
国民党军当然也不甘示弱,他们在丁堰战斗打响时,调集扬州方面的军队进攻只有十纵防守的邵伯,妄图进攻淮北解放区。然而十纵和军分区部队战斗英勇,以弱胜强,不仅保卫住了邵伯,还歼敌两千余人。
粟裕高超的指挥艺术在这一战体现得淋漓尽致,当邵伯保卫战打响时,粟裕没有急于回援,而是“围魏救赵”。粟裕命令主力向敌占区进发,敌军以为粟裕是要进攻如皋,命黄桥的99旅出城支援。
其实粟裕的目标不是如皋,而是99旅。以99旅的黄桥为中心,粟裕调集主力进行围点打援。这一战与后来粟裕歼灭张灵甫74师的孟良崮一战十分相似,而此战的战果也十分丰厚,我军歼灭敌军两个半旅,俘虏12000余人。
这一战的胜利,标志着苏中七次战役的胜利结束。历时一个半月的苏中战役,粟裕大将率领我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歼敌6万余人,彻底改变了苏中的形势,极大地鼓舞了我党军民的士气。
苏中七战七捷离不开华中野战军将士的英勇作战,离不开百姓的支持,也离不开粟裕的几封关键电报。在关键时刻,粟裕大将敢于承担风险,按照实际提出建议,这体现出粟裕身为“帅”的大局观和领导力。粟裕大将能与林彪元帅并称为我军军神,可谓是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