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但就是这么个战局,硬生生被粟裕打了个一面倒,完美表现直追史上武力大神:反观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只有3万人不说,武器不足,装备还落后。这个梗不少人都听过,没错,这个铁憨憨的丈夫,就是战神粟裕。粟裕的“战神”称号始于苏中七战七捷。1946年7月,蒋介石悍然挑起内战,陈兵12万发动苏中战役,领头的是黄埔名将李默庵,号称“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麾下整编师很多都是美式精锐。

上海解放后不久,一对夫妻在街头散步,路过一家咖啡厅,丈夫突然说:“这个咖啡厅很不错”。

妻子听完眼睛就亮了,心想莫非这个铁憨憨开窍了?要请我进去喝一杯?就问:“哪里不错了?”

丈夫说:“只要在咖啡厅里架上几挺机枪,就能封锁整个街道。”^_^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1)

粟裕一家

这个梗不少人都听过,没错,这个铁憨憨的丈夫,就是战神粟裕。

粟裕的“战神”称号始于苏中七战七捷。

1946年7月,蒋介石悍然挑起内战,陈兵12万发动苏中战役,领头的是黄埔名将李默庵,号称“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麾下整编师很多都是美式精锐。

反观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只有3万人不说,武器不足,装备还落后。

但就是这么个战局,硬生生被粟裕打了个一面倒,完美表现直追史上武力大神:

首战宣泰,出其不意,突袭强敌,一举歼灭敌人一个旅,论证美械部队也非我敌手,相当于一个张辽;

二战如南,千里奔袭,神兵天降,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一个半旅,相当于一个夏侯渊;

三战海安,以退为进,机动防御,打出战损比15:1的光辉记录,相当于一个戚继光;

四战李堡,料敌于先,洞悉战机,趁敌人得意洋洋之际奇袭敌营,再斩获一个半旅,相当于一个项羽;

五战丁林,破线强袭,钻进敌人肚子里,翻江倒海,歼敌五个大队,相当于一个孙悟空;

六战邵伯,七战如黄,以小敌大 ,集中兵力,围魏救赵,相当于一个孙膑。

苏中战役,粟裕以3万对12万,七战七捷,歼敌5.3万。正应了兵法所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战神之名,由此而来。及至后来鲁南战役,打得马励武装甲部队灰飞烟灭;莱芜战役,三天全歼李仙洲5.6万人;孟良崮战役,于万军阵中取张灵甫整编74师首级;淮海战役,全歼黄百韬兵团,活捉黄维、杜聿明,占领长江以北大半土地。粟裕变成一个常胜的传奇。

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战神也不是一天炼成的,今天就来讲讲粟裕怎样从一个普通的侗家男孩走向战神。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2)

武昌入伍,井冈学艺,开“以少胜多”先河

粟裕的传奇要从少年时代说起。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在湖南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枫木村一户殷实人家,11岁时举家迁到县城,进入会同高小读书。

1922年,一群北洋军的大兵在会同县城叫嚣:只要遇到会同高小的学生就抓住打死!当兵拿枪的追杀几个小学生,也是史上罕见,而跟这群兵痞结下梁子的正是15岁的粟裕。

这群人是前线逃下来的兵痞,一进会同县城就横行霸道,奸淫掳掠,搞得大白天家家户户大门紧闭。年少气盛的粟裕和同学们看不惯这些当兵的不上战场,却拿枪欺压老百姓,几次抱打不平,一来二去就结下了梁子。后来这群当兵的聚众围了会同高小,口口声声要杀人报仇。最后学校联合县里出面,才把事情平息下去。

但是粟裕咽不下这口气,他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拉起一支队伍把这群祸害给灭了。

多年后,林彪的四野在湘西剿匪三万,算是圆了粟裕这个心愿。

1925年,粟裕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远离家乡来到常德。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3)

湖南省立第二师范旧址,后改为常德一中

湖南省立第二师范是当时响当当的名校,走出过宋教仁、林伯渠、翦伯赞、蒋翊武等一大批杰出人物,率先成立了马克思学术研究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3年,在学生中发展了湘西北地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是湘西革命桥头堡式的存在。

满腔抱负的粟裕来到这里如鱼得水,他结识了高一届的学长,湖南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滕代远,在滕的影响下加上二师氛围的熏陶,粟裕迅速成长,行侠仗义的个人英雄主义被反帝反封的革命理想取代,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当时国共正在联合北伐,南方各省到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第二师范也成立了共产党的支部,光枪就有几百条,准备跟北伐军里应外合,大干一场。

哪知变故突然降临,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常德的军警随即发动“敬日事变”,调转枪口,杀害了二师校长、共产党员胡佐武,还调来两个营的兵力把学校团团围住。 危急时刻,粟裕和校内的党员、团员不得不从下水道逃生,一路狂奔到城外洞庭湖,才逃过一劫。

当晚洞庭湖畔,粟裕等人搭上一条木船,从湘江南下长沙,又乘夜爬上火车,藏在座椅下,进入武汉。

粟裕晚年谈到这件事,风趣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坐了一个特等车。”

坐了特等车的粟裕,在武汉加入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教导大队,从此投笔从戎,开始了战神修炼之旅。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4)

叶挺领导的24师教导队是一支由共产党完全掌控的武装,前身是北伐军先锋部队—战功赫赫的第四独立团。军纪森严,训练艰苦,粟裕在这里被培养成了一名真正的军人。

1927年8月,粟裕随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战斗中,身材瘦小的他虽然近身肉搏不占优势,但脑子好使,战斗中常常出其不意克敌制胜。电影《建军大业》里有个镜头,青年粟裕神出鬼没地潜到敌人身旁,瞅准时机一跃而起,砍倒敌人机枪手,一举为战友扫平了进攻障碍……正是当时粟裕作战风格的真实写照。

众所周知南昌起义失败了,蒋介石派6万人围剿1万起义军,在向南转移的路上,起义军一路血战,死伤无数。粟裕也头部中枪,排长以为他死了,就卸了他的枪继续前进。幸运的是,粟裕只是昏了过去,醒来后他顺着山坡往下滚,一直滚到一片水田里,被几个战友发现,给他包扎好伤口,追上了队伍。这是粟裕第一次负伤。

起义军一路南下,每天都有人逃跑、叛变,身负重伤的粟裕却坚持下来,一直跟着部队上了井冈山。1928年4月中旬,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从此,粟裕就一直跟着毛泽东、朱德转战在井冈山的崇山峻岭之间。

此时的粟裕是幸运的,踏上革命之路,就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一批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重要人物,跟着他们,粟裕不但学会了带兵打仗,还学到了敌后斗争和建立根据地的本领。

1928年端午节,已经当上连长的粟裕,带着战士们跟国民党在七溪岭激战了一整天,粟裕看出敌人已是强弩之末,就带着30个战士去突袭。没想到他冲得太快了,上到山岭时,身边只剩了9个人。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5)

朱毛会师

粟裕当机立断,留下6个人守住制高点,带着3个人冲上了敌人的阵地。大喝一声:“把枪放下,你们被俘虏了!”制高点上的司号员也配合着吹响了冲锋号。

100多名敌军吓破了胆,纷纷举手投降。粟裕一边只有3个人,没法拿百八十条枪,于是命令俘虏把机柄卸下,背着空枪下了山。

3个人俘虏了100多人,朱德知道后非常高兴,称赞粟裕是“青年战术家”。

战场上,有的人靠勇猛取胜,有的人以毅力对抗,粟裕显然更加注重谋略和智慧的较量。七溪岭是他人生中“以少胜多”的第一仗,此后半生,他与以少胜多结下了不解之缘。

天天打仗,受伤是常事。1929年2月9日,红四军进攻宁都,粟裕带兵冲锋被敌人的机枪扫中了臀部,硬是一声没吭,直到战斗胜利,才去治疗。这是粟裕第二次负伤。

1930年1月,粟裕与肖劲光带队,与国民党军唐云山部激战。敌人一发迫击炮弹在粟裕身边爆炸,他当场晕了过去,满脸是血。这次受伤有三枚弹片留在了粟裕颅内,一直陪着他走过了人生的后54年。这是粟裕第三次负伤。头痛从此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6)

孤军苦旅,敌后周旋,在生死绝境成长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以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一次“围剿”。

粟裕当时已经是师长,他带着2个侦察兵,乔装成国民党,跑到敌人后方打听情报。见到路边打尖的国民党兵,粟裕又敬烟又敬酒,上前套近乎。

只听国民党兵一个劲儿地骂娘:“这当官的真不是玩意儿,逼着老子冒大雨赶路。"

粟裕连声附和:"是啊,真不是玩意儿,老哥你赶了几天路了?"

一番攀谈,粟裕套出了重要信息:张辉瓒调兵遣将,求胜心切。当即决定,就利用他这个“求胜心切”,诱敌深入再一举歼灭。张辉瓒果然中计,被一步步引到龙岗,让红军包了饺子,全军覆没。于是就有了毛泽东那两句词:

万物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7)

影视剧照

第四次反围剿,粟裕在激战中左臂中枪,子弹打在了动脉上,鲜血喷出1米多远。伤势严重,医生建议截肢,粟裕死活不答应。一条胳膊身体不平衡,怎么带兵打仗?他忍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痛苦,配合医生用土办法把胳膊保了下来。这是粟裕第四次负伤。

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要转移,需要一支部队北上宣传抗日主张,同时引开敌人的注意力,掩护红军主力南下,中央派出了能打硬仗的红七军团。红七军团共6000余人,军团长寻淮州,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

很明显这一趟是孤军深入,九死一生,但寻淮州和粟裕都是少年从军、身经百战,他们两人带着队伍,胜利完成任务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坏就坏在这个乐少华身上,留苏归国,号称“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打仗打不赢,蛮横第一名。仗着大权在握,一路上各种坑队友。

即便如此,红七军团还是从江西瑞金一路打到闽浙赣苏区,4个月转战千里,以减员一半的代价与方志敏的红十军团会合整编。期间粟裕右臂不幸中弹,弹头留在体内18年,建国后旧伤复发才手术取出。这是粟裕第五次负伤。

1934年11月,整编后的红十军团在谭家桥伏击国民党王耀武部队的战斗中不幸失利,寻淮洲壮烈牺牲;后续撤退中,部队主力又在怀玉山被敌人包围。方志敏被捕牺牲,只有粟裕带着800多人突出来,成了红十和红七军团最后的血脉。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8)

红军中最年轻的军长,牺牲时年仅22岁的寻淮洲

战斗结束后王耀武的部队挖开了寻淮洲的坟墓,令人吃惊的是,寒冬腊月里这位红军将领却是光着身体下葬的,因为当时红军物资急剧短缺,大家约定牺牲后,就让战友把衣服带走,谁也不能例外。

带走了战友衣服的粟裕,忍着眼泪,带着800多号人深入浙江,开始了三年游击战争。

1935年,蒋介石专门悬赏三万大洋捉拿三个叫金米、苏群、余良的红军将领,因为这三个人实在太嚣张,居然在浙江打游击,今天逛一下蒋介石的老家奉化,明天去一下陈诚的老家青田,神出鬼没,是可忍,孰不可忍。

蒋介石不知道,这三个人都是粟裕的化名。这一下,那一下,听上去粟裕游击好像打得挺从容。

实则不然。彭真同志曾评价,东北抗联、红军长征和江南三年游击战争是我军历史上最艰苦卓绝的篇章。

浙江是蒋介石的老家,也是敌人的心脏。在蒋介石命令下,国民党对游击队实行“石头过刀,山过火”的围剿。

粟裕和战士们常常几天不眠不休躲避追兵。小睡时手腕上缠着点燃的香火,烧到手腕就起来走人;怕引来追兵不敢点火做饭,就吃生米;吃了生米不消化,解不出大便,就用棍子互相扒粪;伤员放到老乡家里,怕连累老乡,就放在野外的棺材里……粟裕自己不但第6次负伤,脚踝中弹,还在渡河时被卷入漩涡,差点儿没了。

战斗中电台被毁,粟裕与中央彻底失去联系。长征途中,毛泽东多次询问粟裕的情况,得到的回复是:可能牺牲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甚至给粟裕等人办了追悼会。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9)

外无援军,内有强敌,在这样极端险恶的环境里,粟裕顽强地活了下来,还在当地争取到群众的拥护。很多游击队员被敌人抓住后,为了死守秘密,不惜用剪刀剪断自己的舌头;有的被上了老虎凳辣椒水,但直到被枪杀,硬是一个字也不说。后来粟裕在回忆录里着重写道:在反围剿中作用最大,牺牲最大的是浙南广大的革命群众。

从1935年到1937年三年间,粟裕带领的这支游击队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敌人的心脏里穿插迂回,走遍了闽浙边大小山头,拖着受伤的脚踝,最多一天打过5仗,走了180华里。

建国后,粟裕在党员登记表的“特长”一栏中填了三个大字:跑长路。

直到1937年9月8月,国共二次合作,粟裕才带着部队下山。一位老游击队员回忆说:“那会儿每个人都是一头长发,穿的衣服补丁加补丁,破上加破,身上满是虱子。”

三年游击战,让这支部队经历无数危险,也让他们经历了军人必须的考验,尤其是粟裕,不但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更极大地增长了军事指挥才能。有了这些打底儿,让他在下一次搏击中所向披靡,光芒万丈。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作为新四军将领,转战江苏。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一边是虎视眈眈的日军,一边是抗日不积极,破坏新四军不遗余力的国民党,还有经历了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不相信任何武装的老百姓。再加上平原水网、无险可守的地貌,怎么看,粟裕都是才冲出虎穴,又进了狼窝。

但粟裕对江苏抗战有自己的观点。

刚出山的新四军“家徒四壁”,人少,武器差,而且普遍缺乏正规作战的经验。如果一开始就与日军大打运动战,没多长时间就会被打个精光。但要是能够积小胜为大胜,就会越来越好过。

就这样,从常年走钢丝一般的战斗中打出来的粟裕,凭着高超的战术思想和指挥能力,化不利为有利,从韦岗伏击战开始,一路决战黄桥,讨伐汉奸李长江部,激战车桥,最终揭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更以天目山三战三捷强力震慑了国民党反动势力。打到最后,江苏一带的老百姓都觉得无论啥战斗,只要是粟裕指挥,那么这把就“稳了”。

当时正在延安召开的中共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粟裕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毛泽东、周恩来在酝酿中央委员人选时,一致评价:粟裕将来能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10)

抗战时期的粟裕

七战七捷, 横扫中原,以不世奇功封神

事实证明,伟人的眼光的确非同凡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组建华中军区,本来要任命粟裕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连任命书都发了。但是粟裕坚持张鼎丞是他的老上级,张鼎丞当司令,他来当副司令更加有利于全局和工作。为此,两次致电中央,最终说服毛主席。这是粟裕“一让司令”。

1948年5月,中央让陈毅到中原局工作,由粟裕接任华东野战军司令。但是,粟裕再次坚持保留陈毅的华野司令一职,自己继续以副司令指挥华野西兵团。这是粟裕“二让司令”。粟裕两让司令,传为美谈。

言归正传,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内战,国民党158万精锐之师开到前线,首要进攻目标就是中原解放区和华中解放区。

随着国民党的坦克轰隆隆开到前线,粟裕人生的高光时刻正式到来。

当时,为了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中共中央要求华中野战军西出淮南到国民党占领区作战。

粟裕却认为贸然出走不但会影响士气,更可能失掉根据地的民心,影响今后的斗争态势。应该利用现有优势,在解放区也就是“内线”打几个胜仗。

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同意了粟裕的请求。

从战略高度提出夺取战场更大胜利的意见,这是一个将军最可贵的素质,粟裕做到了。

随后,他用事实向历史证明自己的决策多么正确。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11)

苏中战役示意图

苏中七战七捷。面对“文武双全”的李默庵,1946年7月13日,留在“内线”的粟裕不待敌人行动,主动出击,以2个师歼灭装备美械国军83师2个团,第一战宣泰大捷;

7月18日,李默庵准备切断华野后路,粟裕以变应变,部队千里急行,赶到国军前面,歼敌上万人,第二战如南大捷;

7月30日,面对国军6个旅夹击,实行运动防御战,以伤亡200的代价,击毙敌人3000,第三战海安大捷;

8月10日,以静制动,隐蔽主力,伺机发动闪电战,以900换8000,第四战李堡大捷;

8月21日,抓住敌人薄弱防御发动破袭战,歼敌1800,打断国军交通线,第五战丁林大捷;

8月23日,以“攻魏救赵”破解敌人“围魏救赵”,25日,在公路伏击歼灭敌人数个旅,同时取得第六战邵伯和第七战如黄大捷。

一口气打了7个胜仗,毛泽东在全军推广苏中战役经验,粟裕一战封神。

其后,因为能打,粟裕指挥的人越来越多,对手也越来越强。

①马励武,黄埔一期,和日本人在缅甸打了3年,表现上佳,他座下机动部队是蒋纬国的心肝宝贝,有大量美国坦克装甲车,世界领先。结果1947年1月鲁南一战,装甲战车装备了我军特种部队,马励武也成了俘虏。

②李仙洲,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也是黄埔一期,1947年2月莱芜战役中,重兵7万余人迎战粟裕。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12)

李仙洲

结果被粟裕俘虏了5万多,活捉李仙洲。气得王耀武大骂:“老子就是放5万头猪,共军3天时间也抓不完!”

鲁南战役、莱芜战役,粟裕用一个比一个大的胜利令我军在山东战场完全占据了主动,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放弃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牛吧?更牛的还在后面:

③张灵甫,北大历史系高材生,熟读史书,既有文人气质又有军人悍勇,被人称为“猛张飞”,所率74师3万余众,清一色美械化装备,是国军的顶级王牌。

粟裕深知整编74师的厉害,刚一接触就日夜不休地研究怎么歼灭它。陈毅怕他闷出毛病来,硬拉他跑到野外打了一只兔子,逗他:“你看这只兔子怎么个吃法?”

粟裕心不在焉,脱口而出:硬吃不行,必须智取,而且一定要全歼。

孟良崮战役中,粟裕一口气布置了9个纵队,5个负责合围张灵甫,4个在外围阻击敌军增援。硬是从万军阵中把整编74师挖了出来,合围在孟良崮。

而张灵甫刚一被包围,蒋介石就让所有能够得着的部队赶去救援,想让张灵甫中心开花,一口气吃掉华野。

一时间,华野的5个纵队把张灵甫围得水泄不通,蒋介石的10个整编师又在外围把华野团团围住。战斗持续了4天4夜,最险的时候,国民党的援军距离张灵甫直线距离只有5公里。

最终,华野在国民党援军赶到之前,攻上孟良崮,全歼整编74师,击毙张灵甫。

而患有高血压和头痛症的粟裕,连续几天几夜没有合眼,脸涨得通红,一量血压,竟然达到了220。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13)

张灵甫

远在西柏坡的毛泽东收到战报,说了一句话:能歼灭74师,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我。

这里要插一句,受一些媒体宣传的误导,现在很多人说起粟裕就是天赋战神,花式吊打一众黄埔名将,不费吹灰之力。

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不,是对历史的无知!且不论国共之间悬殊的兵力对比和武器差距,先看看粟裕的对手,前有李默庵、马励武、张灵甫,后有黄百韬、薛岳、王耀武、胡琏、陈诚、汤恩伯……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不乏骄人战绩。

面对这样的敌人,粟裕每一场胜利都来之不易。甚至在灭了张灵甫之后没多久,就经历了挫折。

国民党不是傻子,几次三番被粟裕以少胜多,蒋介石痛定思痛,在战术和用人上都下了大功夫,最终用“滚筒式”阵法取代了之前齐头并进的阵型,又选了老谋深算的范汉杰作为前线指挥官,再次向沂蒙山区发动进攻。

对于这一仗怎么打,范汉杰已经想好了。他要故技重施,用与74师同为国军五大主力的整11师中央突破,“滚”到南麻,再次摆出孟良崮一战的态势,麻痹共产党,打华野一个措手不及。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14)

号称猛如虎,狡如狐的胡琏

相较于国民党的处心积虑,华野这边则显得有些乐观,连续的空前胜利,全军上下都有些放松,始终没有识破敌人的阴谋,看见送上门的整11师,都想着再打一个孟良崮。完全没有考虑,11师师长胡琏号称“猛如虎,狡如狐”,可比张灵甫狡猾得多,怎么可能重蹈覆辙……

结果可想而知,攻坚战打成了消耗战。据华野战史所载,在南麻、临朐两战中,国民党军伤亡18000人,华野自身伤亡达到21000人,另有专家推算,华野的实际伤亡数字,可能不会少于26000人。

华野不得已向鲁西南突围,一路上暴雨山洪外加追兵,非战斗减员十分厉害。

华野的核心层为此起了冲突,陈毅、粟裕和谭震林三人对战事失利的原因各执一词。粟裕心情无比沉重,向中央和华东局分别发出一份检讨电文,引咎自责,请求处分。

好在,毛泽东极为客观冷静,两天后,中央对粟裕“自请处分”的电文做出回复:

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同一天,陈毅致电中央,对粟裕做出了极高评价:“我认为我党20多年创造的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彭德怀)、刘(刘伯承)、林(林彪)并肩前进……”

组织的信任,战友的肯定,令粟裕从阴霾中走了出来,重整旗鼓,连续打出沙土集和豫东战役两大胜仗。再次开启吊打国民党宿将之旅。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15)

宁碰阎王,勿碰老王-王耀武

④王耀武,黄埔名将,抗战时期战功赫赫,人称“宁碰阎王,勿碰老王。”当年在谭家桥对寻淮洲、方志敏等人赶尽杀绝的正是他。济南一战,粟裕活捉王耀武,给当年的战友报了仇。

⑤黄百韬,邱清泉,杜聿明。黄百韬出身杂牌军,却是蒋介石的孤臣死忠,也是国民党将领中的“另类”,无任何不良嗜好,打起仗来身先士卒,死战到底;邱清泉,黄埔二期出身,早年曾到德国陆军大学留学,能文能武,抗战时期率军血战昆仑关,歼灭日军5000余人,打起仗来不要命,人送外号“邱疯子”;杜聿明,黄埔一期出身,著名抗日将领,参加过北伐,长城抗战,淞沪抗战,曾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粟裕与这三人在徐州、蚌埠、商丘、宿州、枣庄广大地区生死搏杀了两个月, 最终击毙黄百韬和邱清泉,生擒杜聿明,以伤亡13.4万的代价消灭改编了国民党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令蒋介石在南线的精锐主力丧失殆尽。从此,长江以北再无战事。对这次典型以少胜多的作战,后人称为“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之后,粟裕又指挥了渡江战役,解放南京,解放上海,一次次向世人展示了他超一流的军事天赋。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台湾和抗美援朝计划里,毛泽东第一个考虑的人选都是粟裕。但是多年戎马征战,紧张的运筹帷幄,六次负伤,粟裕的颅内体内都有残留弹片。解放战争结束时,他的病痛已发展到十分剧烈的程度,尤其是美尼尔氏综合症的发作,令他完全无法工作。经毛泽东批准,粟裕去苏联治病。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16)

都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你认识几个?

1954年11月,中共中央正式任命粟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一年粟裕47岁。

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仪式在中南海隆重举行。下午2点30分,周恩来总理把大将军衔状第一个授给了粟裕。金星闪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粟裕战功的崇高褒奖。

打神仙仗,立不世功。旁人眼中,粟裕的人生全是辉煌。但是在他心里,却始终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大遗憾:未能解放台湾。

粟裕长子粟戎生回忆,父亲书房的门上,一直挂着一张台湾的军用地图,没有工作的时候,他就会站在地图前一看好久。晚年的粟裕有一天突然问粟戎生:“你知道为什么解放这么久了,我们的军队还叫解放军,而不叫国防军吗?”

粟戎生一时没反应过来,粟裕长叹一口气,说:“因为台湾还没有解放。”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77岁的粟裕与世长辞。留下遗嘱: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数百战。在和我共同参加战役、战斗的同志中,牺牲的烈士有十数万,而我还活着,见到革命的胜利。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开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洒到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上海、山东、河南几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粟裕经典战役全集记录(粟裕苏中七战七捷)(17)

战神

结语:纵观粟裕一生,从没有上过军校,却从一个普通的战士一直打到开国大将之首。他的部队也从一支几乎看不到希望的游击队一步步打成了解放全国的主力。人人都说他是战神,但在他的回忆录里,却从不描述自己的战功,而把更多笔墨留给了战友—为革命壮烈牺牲的寻淮洲,被敌人俘虏宁死不屈的方志敏、江南舍生忘死的游击队员们……

在粟裕的心中,他的生命早已和那些牺牲了的战友融为一体。而粟裕之所以厉害,正是因为他的背后有这些愿意为了民族独立自由而流血牺牲的英雄们。作为其中一员,粟裕一直背负着大家共同的理想砥砺前行。所以他才会两让司令,一辞元帅。无论世人如何评价,永远坚持:我只是沧海一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