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歌是红楼梦真谛吗(好了歌揭示了红楼梦的主题)
好了歌是红楼梦真谛吗(好了歌揭示了红楼梦的主题)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包括专家所说的地主阶级在内(专家说揭示了地主阶级人生理想的破灭,此点很搞笑),我们劳动人民也不是一样希望通过苦读转变命运有一个衣食无忧的生活,有一个美满温暖的家,妻贤子孝,其乐融融。如果所有人偶不能得到这几个人生的基本配置,那么,厌世堕落、出家为僧也就是绝大多数人的必然选择了。总之,浓厚的消极厌世的虚无主义思想和佛教悲观主义人生观才是《红楼梦》最主要的思想。说实话,全国人民和我一样,在看完《红楼梦》之后,并没有感觉到清王朝即将灭亡,反而是在同情众多玲珑剔透的儿女们的悲惨遭遇,这一点就是证明,因此,对于作品不能硬解,硬解往往就是误解,最终造成将作品的思想内涵固化窄化,从而严重影响了它的魅力和影响力。试问:曹雪芹没有这些人的切肤之痛般的经历,又哪里会产生地主阶级的通知濒临垮台的边缘的思考?因此,在那个时代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的曹雪芹也不会有这么深刻的社会变革甚至是封建社会即将崩
《好了歌》是《红楼梦》的主题。只要读懂了它,就知道作者宏篇巨著在讲什么。自从五四以来以胡适定位《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加入了研究行列,就出现了以阶级分析法为主的解读思路并逐渐固化,比如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红楼梦》作者叙述了四大家族的破败衰落和书中众多儿女的悲惨遭遇,深刻地表明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解体是历史的必然,一个个如花似玉的人儿们就是覆巢之下的碎卵的命运。这样的解读和教育的好处就是宣传和加强了无产阶级社会历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才储备而言,无疑是正确且有极大益处的。
陈晓旭剧照
但回过头来,我们也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目前红学研究关于曹雪芹生平年代和《红楼梦》成书年代的结论确凿可信的话,那么问题就来了,众所周知,在满清康熙、雍正年间和乾隆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小高峰,当时没有列强操着坚船利炮在中国国土上烧杀抢掠,国内也没有风起云涌的反清大起义,可谓是没有内忧外患的太平盛世,国内经济上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地主土地所有制为特征,根本没有出现如国外一样经济实力强大而急迫需要进行政治革命的资产阶级,也就没有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况且我们也知道,封建地主阶级是在1840年后中国被欺侮抢掠一步步进入生死存亡的时刻,封建地主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等才醒悟过来倡导开眼看世界,及至洋务派痛定思痛大办军工企业装备新式装备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时才达到了真正的醒悟。
宝玉和姐妹们在潇湘馆
试问:曹雪芹没有这些人的切肤之痛般的经历,又哪里会产生地主阶级的通知濒临垮台的边缘的思考?因此,在那个时代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的曹雪芹也不会有这么深刻的社会变革甚至是封建社会即将崩塌的思想,也就是说,他最多也就是记述自身的人生经历,感叹世事无常,如果我们像所谓的专家那样强迫症一般地将预示封建社会解体的标签贴到《红楼梦》之上,这绝对是一种严重的误读误解。
众姐妹接受礼物
我们从明清小说中可以看出,《儒林外史》《老残游记》《聊斋志异》比《红楼梦》更深刻更全面地批判和封建社会,它们的思想性一点也不比《红楼梦》差。到这里,我们毋宁说《红楼梦》是一部记述个人人生经历和思考的著作,正是因为曾经的繁华可以被风吹雨打去,个人只能孤苦求生,作者的人生感悟就是世事无常,生无可恋,四大皆空了。这个主题可以从第一回甄士隐回乡后落魄无依时听到跛足道人在街头唱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从上可以得出,《好了歌》其实就是作者的人生感悟,它揭示了作者“功名”、“金银”、“姣妻”、“儿孙”皆不牢靠即四大皆空,整个人生可说是大梦一场醒了发觉真相后生无可恋,歌中流露了浓厚的消极厌世的虚无主义思想和佛教悲观主义人生观。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包括专家所说的地主阶级在内(专家说揭示了地主阶级人生理想的破灭,此点很搞笑),我们劳动人民也不是一样希望通过苦读转变命运有一个衣食无忧的生活,有一个美满温暖的家,妻贤子孝,其乐融融。如果所有人偶不能得到这几个人生的基本配置,那么,厌世堕落、出家为僧也就是绝大多数人的必然选择了。总之,浓厚的消极厌世的虚无主义思想和佛教悲观主义人生观才是《红楼梦》最主要的思想。说实话,全国人民和我一样,在看完《红楼梦》之后,并没有感觉到清王朝即将灭亡,反而是在同情众多玲珑剔透的儿女们的悲惨遭遇,这一点就是证明,因此,对于作品不能硬解,硬解往往就是误解,最终造成将作品的思想内涵固化窄化,从而严重影响了它的魅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