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蜡烛素材(即将消失的艺术)
治愈蜡烛素材(即将消失的艺术)1997年天津火柴厂先后请傅学斌先生设计绘制了《西游记》和《封神榜》两套火花,各99枚,著名火花收藏家吕春穆先生见到《西游记》火花后曾写短文《有笔生花傅学斌》,全文如下:脸谱是中国戏曲中独有的一种化妆艺术,京剧脸谱大致可以分为净、丑两种,每个脸谱至少有三种以上的颜色,但其中必有一种颜色是主色,以象征人物的性格和气质。此外,还有其他十几种色彩的脸谱,具有各自不同的“色彩语言”。上世纪80年代,天津火柴厂生产的这套“中国京剧脸谱”火花用高档玻璃卡纸印制。1983年成都举办“全国优秀包装印刷成品展览”,参加展出的火花仅这套脸谱火花获了奖。除了纪念人物,火花作为一部没有文字的袖珍历史书,还记录了整个社会的变迁。比如我国早期的火花中,“北洋水师”、“开设学堂”、“剪辫不易服”、“铁路快筑”等反映清末民初大事件的火花都成了不易多得的珍品。由于传世的早期火花较少,大理火柴厂还曾特意出品了两套介绍早中期火
文章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不实之处还望指出。文章内容仅供欣赏交流,还望理性思考,文明评论。火花收藏夹展示(图片来源:东方IC)
2007年“十一”前夕,在首都博物馆里,由首都博物馆、北京收藏家协会主办、英国皇家火花协会、亚洲火花协会协办的“国际火花珍品展”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而就在观者的赞美之声还没有散尽之时,中国最大的火柴生产企业——泊头火柴厂却传来消息,再过几个月,这个曾与“洋火”抗争了近百年的“泊火”也将面临熄灭的宿命。厂房流水线上布满灰尘的火柴;生产车间里写于一年前的“明天上班”;还有仓库里尚未卖出的火柴,这些破败的景象显然和如今火花市场上的繁荣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部没有文字的历史书火花,顾名思义:火柴盒上的艺术之花。在方不盈寸的火花上,不仅能反映出各国风光、风土民俗、文学艺术,它往往还会在无意间忠实地记录历史变革、社会变迁,正所谓方寸之地气象万千。所以,和邮票并称为姊妹花的“火花”素有“小百科全书”的美誉。
属于世界五大收藏体系(邮票、火花、钱币、烟标、酒标)之一的火花在国外又称之为磷寸票、火柴贴纸、火柴标签、火柴画片等。据考证,火花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比第一枚邮票——英国的黑便士邮票还要早13年。世界上第一枚火花诞生于1827年,这枚英国克里夫兰郡的史托克登公司出品的最古老的“约翰?沃克”牌火花是为了纪念英国药剂师约翰?沃克。他于1826年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摩擦火柴,为了表扬他在火柴发明上的杰出贡献,世界上的第一枚火花被取名为“约翰·沃克”牌,并在火花上印有他的头像。
除了纪念人物,火花作为一部没有文字的袖珍历史书,还记录了整个社会的变迁。比如我国早期的火花中,“北洋水师”、“开设学堂”、“剪辫不易服”、“铁路快筑”等反映清末民初大事件的火花都成了不易多得的珍品。由于传世的早期火花较少,大理火柴厂还曾特意出品了两套介绍早中期火花的专集《中国火花历史资料》和《日本在华火花资料》。两个专集共收录火花300枚。当翻看那一枚枚小小的火花时,就仿佛看到了一部反映旧中国血泪史和民族工业艰难发展史的生动历史书。
在我国的众多传世火花中,有一枚异常珍贵,这就是解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生产的“丰足”牌火花。这枚诞生于1946年,土纸红色石版印刷的火花,正面用两枝麦穗围着“丰足”两个字,背面有“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八个字,中心是“陕甘宁边区火柴厂”。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而“丰足牌”火花则成了这段历史的印证,同时,它也成为了我国解放区的第一枚火花。
火花上的京剧脸谱我国自19世纪70年代首次生产火柴以来,至今已有数十万种内容广泛、繁花似锦的火花。在这众多的火花中,京剧脸谱火花已发展成为一朵奇葩,深受广大火花爱好者的喜爱。天津火柴厂印制的“中国京剧脸谱”火花,全套450枚,刻画了京剧中的450张净、丑脸谱。
脸谱是中国戏曲中独有的一种化妆艺术,京剧脸谱大致可以分为净、丑两种,每个脸谱至少有三种以上的颜色,但其中必有一种颜色是主色,以象征人物的性格和气质。此外,还有其他十几种色彩的脸谱,具有各自不同的“色彩语言”。上世纪80年代,天津火柴厂生产的这套“中国京剧脸谱”火花用高档玻璃卡纸印制。1983年成都举办“全国优秀包装印刷成品展览”,参加展出的火花仅这套脸谱火花获了奖。
1997年天津火柴厂先后请傅学斌先生设计绘制了《西游记》和《封神榜》两套火花,各99枚,著名火花收藏家吕春穆先生见到《西游记》火花后曾写短文《有笔生花傅学斌》,全文如下:
“文人有支生花妙笔,北京京剧院舞台艺术设计师、民间工艺美术家傅学斌先生设计的西游记京剧脸谱火花更精采绝伦。傅学斌先生工作于梨园舞台,缘于对脸谱艺术的执着,一辈子爱京剧脸谱、画脸谱以致于废寝忘食,圈外人戏称他是脸谱迷。傅先生为何独钟情于京剧脸谱艺术与他谈论创作时他如是说:“中国京剧脸谱具有地方色彩、民族韵味,代表了中国的特色,应该得到推崇、继承、弘扬。”
“这套99枚外加大封套的西游记脸谱火花,把已经失传的冷戏《火云洞》中红孩儿八员火将:急如火、快如风、急于熊、快于豹、云里雾、雾里云、朗如星、名如月再现于方寸火花之上。其设色华丽、造型考究,令人过目难忘。
“傅学斌先生几十年对京剧脸谱潜心研究,画出了数不尽的画稿,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他先后曾为京津两地火柴厂设计过“三国人物”、“京剧丑角”、“闹天宫”、“水浒”等京剧脸谱火花,使“一笔玄黄,掩去本来面目”的中国京剧神怪脸谱艺术燃放出耀眼的光焰。”
事隔多年,近日由天津火柴厂监制、天津海斯特旅游用品厂又出版了傅学斌先生的两百张盒装火花《京剧丑角集粹》,其内容丰富印制精美,是物有所值的艺术收藏品。为进一步了解脸谱的文化艺术内涵及火花的收藏价值,笔者特意采访了火花的绘制者傅学斌先生。
傅学斌先生说,丑角在戏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丑行于生、旦、净、丑各行中四占其一,也有句俗语叫“无丑不成戏”,可见丑角在戏曲中地位的重要性。丑角脸谱虽不像净角脸谱那样类型多样复杂,但也不仅只有文武丑之分那么简单。净角勾脸为突出形象,油彩向上扩展高至脑门,以达到夸张眉子、眼窝和额头图案的纹饰效果。而丑角勾脸正好相反,是用收缩形象的手法起到夸张的作用,和净角勾脸的夸张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文丑鼻梁部位白粉块,远看差不多,近看区别大,不但能表现角色的年龄特征,还能反映出人物的职业特征和文化程度。例如:老丑崇公道、中年蒋干、少年张义所勾图案不同;酒保、差役勾上尖下圆的所谓窝头,而曹操的谋士蒋干和趋炎附势的汤勤就勾豆腐块。至于武丑化妆勾脸的手法就更丰富了,如朱光祖、杨香武勾枣核形,徐良用揉脸,老戏刘利华勾歪脸,时迁则勾筝形,铁拐李勾葫芦形等等变化因人而异。
京剧经历过百年来的演出发展,舞台上先后出现了许多光彩照人的丑角表演艺术家,并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当傅学斌先生把这些丑角火花按出处分类并详细注明摹自哪位名角的笔法时,火花上的丑角谱式立即身价倍增。这些丑角人物选材十分广泛,其中有学者专著《京剧脸谱图说》;写真精品《京剧史照》;名家珍藏,早年旧刊专栏配图文章;还有朱斌仙、于世文、李荣刚等多位资深演员的手绘脸谱和傅学斌多年来在后台摹记的资料,基本包含了清末明初前辈名宿与富连成、中华戏曲学校、鸣春社、荣春社以及北京戏校各班高材生的舞台实用脸谱,可称得上是厚积薄发的精选之作。由于这套火花绘的是国粹丑角脸谱,艺术价值高,又多仿名演员笔法,谱式准确可信,即供欣赏又可用作演出实用范本,极具收藏价值。
火花收藏夹展示(图片来源:东方IC)
收藏也是一种精神达尔文说过:“一种收集的爱好,似乎预示着未来生活的成功。”对于火花的收藏者而言,这句话尤为确切。据了解,我国已有100多万人开始从事火花的收藏活动,收集火花已成为集邮之后的又一大热门,从大学教授到普通工人,甚至是年轻一辈中也有不少人开始进入集花领域。但是,想成为真正的护“花”使者却并非易事。很多人都认为,火花收藏不像很多其他艺术品收藏那样需要雄厚的物力财力,简便、价廉、易上手是它最诱人的优点。但是在众多火花爱好者中,能真正坚持下来的却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