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写的最著名的一首诗(孟浩然写两首千古名作)
孟浩然写的最著名的一首诗(孟浩然写两首千古名作)这首诗说到底就是一首求官诗,只是当时的孟浩然鬓发已白,而且刚刚科举落第,所以不免有忧虑焦急,言语也有些过激。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古代读书人对于步入仕途都有着极大的执念,寒门子弟希望能够凭此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富家子弟则是希望能够延续家族的辉煌。而想要步入仕途,科举考试就成了每位读书人不得不面对的考验,但是科举考试录取比例之低,只能让很多读书人望榜兴叹。而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就是这万千落榜考生中的一个。
孟浩然早年也有志用世,但是一开始他却选错了方向,想通过干谒公卿名流得到他们的引荐,以求步入仕途的机会,奈何蹉跎十余年,除了朋友遍天下,仕途野望却是没有丝毫进展。于是在快40岁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选择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名落孙山。不过他却并没有放弃机会,哪怕科举未中依旧选择留在长安寻找翻身的机会。
据《新唐书》记载,当时孟浩然和王维很投缘,王维经常邀请他去官署,闲暇之余两人饮茶品诗也是别有滋味。有一天孟浩然又到王维这里消磨时间,不料唐玄宗突然驾到,在当时普通人在官署是要治罪的,所以王维慌忙将孟浩然藏在了床下。不过王维在和玄宗谈话的时候,想着好友也一直想找机会,于是便说出了实情。唐玄宗听闻不仅没有怪罪,相反还很高兴,因为当时的孟浩然已经是名满长安,于是唐玄宗便将他唤出,问他有什么好诗。于是孟浩然便吟诵了下面这首诗: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说到底就是一首求官诗,只是当时的孟浩然鬓发已白,而且刚刚科举落第,所以不免有忧虑焦急,言语也有些过激。
起首两句孟浩然表达了自己不再追求仕途,只想归隐南山。三、四两句则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因为没有才能所以得不到君王的重用,现在自己又身染病痛身边的人也渐渐疏远自己。这四句看似诗人已无心仕途,但实则是反话,是牢骚幽愤之语,他是希望用这样的反话让皇帝能够看见自己的才华。
五、六两句诗人描写了自己迫切焦虑的心情,自己已然鬓发花白,这一年马上又要过去了。这两句中“催”“逼”其实就能反映出孟浩然的真实心态,其实他也想步入仕途,只是投身无门无可奈何。最后两句诗人不由陷入无限的苦闷当中,抒发了自己难以排解的怨愤,心中愁绪纵横所以晚上都睡不着觉,只能默默看着松影在月光的映照下在窗前投下虚幻的孤影。
当时他吟诵这首诗的时候,唐玄宗都没听他诵完,听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的时候,唐玄宗便恼怒地说“是你自己不求仕,我也没有弃用过你,你怎么能诬陷我?”之后便拂袖而去。
得罪了皇帝,孟浩然只能灰溜溜地离开,不过他的致仕之心却依旧没有熄灭。公元733年左右,孟浩然再一次前往长安寻找机会,这一次他找上了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于是便写了首诗赠给张九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前四句是描写洞庭湖的风景,可谓波澜壮阔,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更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而诗人写这浩浩荡荡的洞庭湖也并不是无的放矢,是为了引出后文的抒情。
“欲济无舟楫”,面对这浩浩的洞庭湖,诗人想要乘船到达对面,可是却没有船只。在这里诗人的潜台词其实就是我想步入仕途却无人引荐,只是表达得颇为含蓄而已。“端居耻圣明”,有了“不才明主弃”的教训之后,这一次孟浩然学乖了,说这太平盛世,我这样闲居实在是有点愧对圣明的君主,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明显。最后两句诗人将这种渴望得到引荐的心思进一步表露,诗人眼中的“垂钓者”其实就是朝廷里面的执政者,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在说张九龄,对于这样的人物诗人是羡慕不已,其实也就是想让对方帮自己引荐。
不过最终这首投赠诗却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依旧未能给孟浩然带来一官半职。其实想想也能理解,毕竟他的“不才明主弃”被皇帝当面驳斥,张九龄当时又哪敢举荐他。
这两首千古名作,一首令人赞叹,一首令人惋惜。不得不说孟浩然的仕途之路实在是太过艰难,本来面见皇帝大好机会摆在自己面前,却因为情商堪忧错过良机。痛定思痛,情商爆表了却因为自己挖的坑没什么用,想想也挺悲催。对于孟浩然的这两首诗和他的情商,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