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汉字起源(汉字起源于韩国)
三种汉字起源(汉字起源于韩国)50年代韩国街景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二战后期,朝鲜半岛独立。这个时候,朝鲜半岛的文盲比率还是比较高的,能达到80%。为了迅速的扫盲,朝鲜半岛开始大力推行谚文,因为谚文属于是拼音文字,会拼就行,比较简单,它不像汉字学着麻烦不利于扫盲。所以那时起谚文在朝鲜半岛得到了快速的普及,于是就大规模地推广开了。到了15世纪的1446年的时候,时任朝鲜世宗大王发明了谚文。这个谚文不能算正式的文字,只能算是一种的表音的文字。说白了就跟咱的汉语拼音比较像,谚文就是朝鲜的拼音。平时可以用拼音组成文字代替汉字,这么一来朝鲜半岛等于说有了两种文字并存。有朝鲜自己的谚文跟中国传过去的汉字。但是朝鲜自认为汉字是正统,所以谚文就是非正式的语言。朝鲜的历史书籍都是以汉字为记载工具,谚文虽然跟咱们的汉语拼音类似,但是它不像汉语拼音有4个声调,它就一个音调,都是平音。这就被日后推广谚文埋下了隐患。从那之后的几百年间的朝鲜半岛一直
众所周知韩国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国家。大家都知道,韩国首都之前一直叫汉城,叫这么多年了,2005年非得改成首尔,还特意给咱外交部发了个照会。那意思就说你们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一定都改叫首尔不能再叫汉城了,如果再叫汉城,那就是瞧不起我们,会引起外交纠纷。还有比如韩国人不买日本车,遭受经济危机,老百姓给国家捐钱,这都体现出了他们的自尊心强。
可是把什么都说成韩国发明的这个事,这可就不能叫自尊心强了,比如说中医是韩国的,火炕是韩国的,泡菜是韩国的,针灸是韩国的,连孔圣人都是韩国人,恨不得全世界都是思密达,这种其实就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没有信心的体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韩国的年轻人很少人认识汉字了,古代的文史典籍大多都有汉字注解所以更是看不懂。为了体现自己有文化就只能根据只言片语的所谓专家考证,偷偷摸摸地窃取东方文明古国的各种高端的发明和文化来据为己有。现在甚至说连汉字也是韩国发明的,真的是让人笑掉大牙。今天咱就简单说说韩国的历史和文字吧。
在朝鲜半岛的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但是朝鲜半岛的历史文明中,所有的史料记载使用都是汉字,其实当时不单是朝鲜半岛,包括日本,越南,整个东亚地区通行的都是汉字,在那个时代能不能认识汉字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国家,是否高贵的重要标志。这是有史为证的,在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召见高丽忠烈王时,就自谦到说:“朕不识字粗人,尔识字精细人”意思就是我不认字,我是个大老粗,你能认字,你是文化人,忽必烈所说的这个字就是汉字。历史上说,汉字影响最大的三个国家,日本、朝鲜和越南。
朝鲜半岛最早接触汉字的历史要追溯到商周时期,在商代末期武王伐纣,商纣王的叔父箕子,为了躲避武王的追杀,逃到了朝鲜半岛自立为王,顺便就把汉字跟中华文化带到了朝鲜半岛。后来,朝鲜半岛是一分为三,变成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到了唐朝,大唐和新罗国组成联军灭了高句丽和百济统一了朝鲜半岛,那么新罗国变成了唯一能国代表朝鲜的政治势力,由于长期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朝鲜半岛使用汉字顺理成章的事。
到了15世纪的1446年的时候,时任朝鲜世宗大王发明了谚文。这个谚文不能算正式的文字,只能算是一种的表音的文字。说白了就跟咱的汉语拼音比较像,谚文就是朝鲜的拼音。平时可以用拼音组成文字代替汉字,这么一来朝鲜半岛等于说有了两种文字并存。有朝鲜自己的谚文跟中国传过去的汉字。但是朝鲜自认为汉字是正统,所以谚文就是非正式的语言。
朝鲜的历史书籍都是以汉字为记载工具,谚文虽然跟咱们的汉语拼音类似,但是它不像汉语拼音有4个声调,它就一个音调,都是平音。这就被日后推广谚文埋下了隐患。从那之后的几百年间的朝鲜半岛一直都是这两种文字并存,孩子们受教育学的也是这两种文字,他们也认为文字的正根儿还是汉字,谚文说白了就是一种辅助工具,你不会谚文没关系,可是你要是说不会写汉字,那就寸步难行了,因为汉字是正式的官方文字。
韩国教材里的汉字注解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二战后期,朝鲜半岛独立。这个时候,朝鲜半岛的文盲比率还是比较高的,能达到80%。为了迅速的扫盲,朝鲜半岛开始大力推行谚文,因为谚文属于是拼音文字,会拼就行,比较简单,它不像汉字学着麻烦不利于扫盲。所以那时起谚文在朝鲜半岛得到了快速的普及,于是就大规模地推广开了。
50年代韩国街景
虽然谚文是得到了韩国政府的大力推广,但是它缺点显而易见,就是它表音不表意,同音字太多。所以为了能够表达清楚一句话的含义,就不得不在谚文下面还要有汉字的注解。韩国当时的一本书看着还挺厚,实际上真正内容只占一半,剩下一半都是注解,汉字变成了谚文的一种注解的工具,离开了汉字注解,你就不明白这话说的什么意思,这个时候你可以不会汉字,但是你必须认识才行。
从那之后韩国就一直想废除汉字,但是总是遭到来自学术界的坚决反对,认为这是一种不理智、很冲动的行为,会对朝鲜半岛的历史文化传承造成严重的冲击。
朝鲜半岛古籍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总统朴正熙这个政治强人上台执政,他下令正式废除汉字,孩子们统一学谚文。这样一弄问题就来了。因为就一种音,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个谚文对应4个不同音调的文字,就算是音调一样也会出现同音不同字的情况。这表示的意思也就完全不一样,比如说咱汉字当中有弓长张,有立早章,拼音都一样,但是字都不一样。汉字能够表现出来这是俩字,你要用谚文它就显示不出这是俩字,所以直到现在,一些韩国人的身份证,在姓名这一栏,有的还是两种文字,一个是谚文,一个是汉字。也就是说明离开了汉字,有的韩国人连名字都没法写,所以说这不光是一个历史传承断代的问题,就只是写名字这个最基本的都成问题了。
韩国人身份证
有一段著名的梗,韩国要修一段铁路,其中这个混凝土枕木需要做防水处理。他的包材料上面就标注用谚文写着需要防水,结果施工单位直接把枕木都放到水里泡着,导致15万根枕木全部都废了。施工单位就认为这个谚文写的是放水处理。因为谚文都是平音有没有汉字的注解所以就导致了很严重的问题。
去除汉字给韩国造成的麻烦还远不止这些,曾经有一位韩国的历史学者就撰文痛批朴正熙的去汉字化,说这是让朝鲜半岛的历史断子绝孙。韩国70年代以前出版的历史文献和书籍,韩国现在的年轻人一个都看不懂,因为学校里不教汉字。反过来中国学者看这些历史文献,一点障碍都没有。朝鲜半岛的历史研究,变成了给中国学者预备的了。说不定再过若干年之后,韩国学者想研究点自己的历史,就得拿着历史文献来找到中国人给他解释,你说是不是挺滑稽。
1970-1980时代韩国报纸
而随着中韩建交后,两国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出现了这么一种局面。一方面学校里头不教中文和汉字,反而在社会上各种民办的补习班,教授中文和汉字大行其道。当时在韩国会汉语、会英语、会电脑,这是找工作的三大特长,缺一不可。在2014年一份韩国民调结果显示,有近六成的韩国人表示不懂汉字的话,在生活方面会有不便,近七成的人表示在学校里还是应该恢复中文教育。
近些年的韩国报纸
所以在2019年时,韩国搞了一个是否应该恢复小学教材中的中文注释的讨论,也掀起了轩然大波,两大派争论到最后也是不了了之。一方面这其中又有民族自尊心在作怪的问题。另一方面,韩国年轻人已经基本接触不到汉字了,日常应用也很少,在学校中汉语是可以作为选修的课程,作为二外来学习。
对于他们来说一篇谚文的文章通过上下文也能猜出其中同音字的真实意思,所以汉字也不那么重要了。而且韩国自己的历史现在也有了大量的谚文书籍,但是这些书籍有些知识就显得不那么正宗,从而导致了韩国发明了一切的想法。
在这就不得不说,在汉字学习方面韩国就不如朝鲜,在朝鲜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毕业前要掌握1800个汉字,而且和韩国是选修是不一样的,在朝鲜是必修课。看来如果以后朝鲜半岛有统一情况的话,朝鲜人应该会比韩国人更快能适应恢复汉字的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