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2季第一个作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五花作品)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2季第一个作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五花作品)小品讲述的是一名特级老师,去学生小明家家访。本意是想跟小明父母沟通孩子身上的问题: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火速看完第一期,发现今年的第一个节目《虎父无犬子》立刻击中了我。这是一个“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故事。编剧像是在很多家庭里安装了摄像头一样,把父母“言传身教”演绎地活灵活现,把教育工作者们在许多家庭中看到的怪象,化为无奈又会心的一笑。源于生活的段子,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2季第一个作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五花作品)(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室。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甚至行为举止都是问题,那凭什么要求孩子会青出于蓝,而不是近墨者黑。

........................................

去年大火的综艺节目《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上周五迎来了第二季。

还记得去年的那部出圈的节目《时间都去哪儿了》,记录下我每个赶稿的深夜,忍不住刷手机的时刻——再刷5分钟,又5分钟,转眼天就亮了,可稿子还是一个字都没写出来。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2季第一个作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五花作品)(2)

火速看完第一期,发现今年的第一个节目《虎父无犬子》立刻击中了我。这是一个“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故事。

编剧像是在很多家庭里安装了摄像头一样,把父母“言传身教”演绎地活灵活现,把教育工作者们在许多家庭中看到的怪象,化为无奈又会心的一笑。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2季第一个作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五花作品)(3)

源于生活的段子,

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

小品讲述的是一名特级老师,去学生小明家家访。本意是想跟小明父母沟通孩子身上的问题:

说话没重点、上课不仅爱插话,还影响别的同学、恶作剧老师没有个轻重、做错事不肯承担后果……

老师想让家庭配合学校教育教育孩子,于是就发生了这段故事。

可没想到,一进门跟爸爸对上话,老师直接傻眼。他发现眼前的父亲,跟儿子一模一样,爱接梗、说话没重点、做事不着调、脚放桌上没坐相。你来我往的对话,笑点密集,一本正经的荒诞。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2季第一个作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五花作品)(4)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2季第一个作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五花作品)(5)

爸爸这样也就罢了,没想到晚几步进家门的妈妈更离谱。迷迷瞪瞪,交头接耳,丢三落四,爱偷吃干脆面,学习上压根儿不管孩子,习惯推卸责任。这些毛病在孩子身上简直像是复制粘贴。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2季第一个作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五花作品)(6)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2季第一个作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五花作品)(7)

老师忍不住“教育”父母:家长不能把教育都推给学校。妈妈接话:那推给谁?爸爸接话:社会和国家。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2季第一个作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五花作品)(8)

可气又可恨,更令人无可奈何。孩子果然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孩子教育也就无从说起。

节目中饰演老师的刘旸曾在新东方当老师,“虎父无犬子”这个故事,就源于他在开家长会时候的真实观察,他有个学生上课头老爱趴在课桌上,他一直想就这个问题跟他的家长谈谈。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2季第一个作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五花作品)(9)

没想到,在家长会上刘旸老师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学生的妈妈——跟孩子同样的姿势趴在课桌上。

这个源于生活的节目获得了五花,“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表达,引起了导师和观众的共鸣。

孩子生病,父母吃药

《虎父无犬子》作为喜剧小品,表现中有夸张搞笑成分。这对父母虽然迷糊,孩子小毛病不断,但总体是一个轻松快乐的家庭。

节目本身很搞笑推荐大家都可以去看看。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2季第一个作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五花作品)(10)

但看完后劲不小,让我想了很久,越想越笑不出来。

我联想到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说是各地医院纷纷开设了「学习困难门诊」,每周1-2个半天的门诊常常一号难求。

新闻报道写:在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同台上,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放号4分钟就被抢完。成千上百个挂号孩子的背后,都是他们焦虑的父母。

在这条新闻下,有一则高赞评论,网友「山的那边」说:“真正该看病的,不一定是孩子。” 意指父母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2季第一个作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五花作品)(11)

撇除一部分真正有求医需求的学习困难症,很多认为自己孩子有学习困难症的父母,抱怨的无非是那些几乎“所有孩子都会有的小毛小病”。

“上课总是开小差、小动作多、课后作业磨磨蹭蹭就是做不完、成绩总是班里的倒数。”一位爸爸在门诊数落孩子的情况时如是说。而被带去看病的孩子从一开始的微弱反抗“我没有”、“我不是”,逐渐变成嚎啕大哭。

换个角度想,父母常常描述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不爱阅读、沉迷手机游戏、做作业拖拉、对自己要求不高等等,但又有多少「人间高质量父母」能做到,每天阅读、不沉迷手机、工作不拖拉及时完成领导的任务、对自己要标准严要求呢?

前段时间我与一个久未见面的朋友吃饭,刚开桌她就说起自己青春期的女儿越来越难管教。让她看书不看,让她不要成天捧着iPad不听,说两句就顶嘴。

我问:她怎么顶嘴的呢?

她复述女儿的话,如是说:“你们都可以下班回来看电视、看手机,想玩什么玩什么,为什么我上学要学习,放学还要学习呢?”

“对啊,凭什么啊!”我脱口而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室。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甚至行为举止都是问题,那凭什么要求孩子会青出于蓝,而不是近墨者黑。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2季第一个作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五花作品)(12)

六神磊磊说过金庸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金庸读书时遇到抗战爆发,读一阵就换一个地方,好像打游击。照道理说,那么乱的时局,怎么能静下心来读书呢?可金庸为什么那么爱阅读?为什么从小学霸到大,一直到后来成为中文写作的一代宗师?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2季第一个作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五花作品)(13)

其实即便是战乱,金庸的父母都特别重视陪伴孩子阅读,家里有很多线装书,《荒江女侠》、《封神演义》、《儿女英雄传》、《水浒》……这些书,金庸很小的时候就读完了。

不仅重视孩子阅读,金庸家里人也都爱看书。金庸的母亲徐禄,也就是徐志摩的姑姑,她度过私塾,喜欢诗文,平时手不释卷。徐禄的书法也很好,会写一手漂亮的小楷。

金庸回忆说,小时候母亲和姐妹、姑嫂们喜欢读《红楼梦》,大家经常比赛背诵《红楼梦》的目回词,赢了的就得一粒糖。

再看看我们现在,有多少父母回家就躺在床上刷手机、看抖音,聊明星八卦,却要求孩子每天勤学苦练,全面发展,这合适吗?这公平吗?

六神磊磊得出了结论:最好的学区房就是自家的书房,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所谓大户人家,莫过于此。

人间高质量父母,

鸡娃不如鸡自己

在言传身教方面,有一些父母已经把规则玩透了。

鸡娃如今已经不流行,现在「人类高质量父母」流行鸡自己。他们不少年过40多还在提升学历。“考研、考证、出国”全面开花,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发展副业,考证,不断充实自我。

“鸡娃不如鸡自己,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不香了,“别人家的父母”成为了他们的新的追求目标。

36岁金融从业者杜克,就是这么一个“自鸡型”家长,他培养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就是想让孩子学什么之前,自己先去学一遍。

他说:“小朋友无论多大,即便是到了30岁之后,潜意识里也是在模仿父母,我想让他变得更优秀,那么就需要先优秀起来。”

比如,在给孩子选择一项运动之前,他自己会先坚持学一年半载,再来让孩子学习。孩子现在4岁,杜克却已经学会了滑冰、游泳、潜水、骑马、箜篌。现在还打算学后现代主义油画、高尔夫,接下来准备学网球。

这样学在孩子前的好处是,当孩子学单脚支撑滑冰时,他觉得特别难,相比父母动动嘴皮子告诉他“多练一会儿就不难了”,更好的方式是,跟他一起摔跟头,再一起站起来,当他看到摔倒站起来,摔倒站起来已经不是问题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学会了百折不挠。

父母要想改变孩子的人生格局,就先要改变自己的。

还有一位家庭主妇,42岁开始坚持写作,每天写3000字,49岁时出版了小说、诗集、剧本,还进了市作协。在她的影响下,女儿也非常喜欢写作,考研时候跨专业选择了戏剧与影视学。

鸡自己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不仅中年危机顺利度过,父母找到了更多意义,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中,也学到了父母的自律、上进,自然而然就变得更优秀了。

退一步说,即便孩子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父母在自鸡过程中获得的财富积累,不比鸡娃把钱扔进大海里更靠谱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