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柳琴戏名家名段(集编导演)
滕州柳琴戏名家名段(集编导演)1961年李兴亚老师从邳州市京剧团调到邳州市柳琴剧团,当时他仍是学员,每场戏他只是跑跑龙套,演群众角色。不久剧团到徐州群乐戏园演出,当天演得是古装戏“意中缘”,剧场已打响演出第一遍铃,观众全部坐满,准备开戏,演主演小生的演员突发疟疾,浑身打颤,又发冷又发热,抖得上牙下牙打得啪啪响,无法上场,当时一无B角二不能退票,临时换戏也来不及,再说观众也不愿意,剧团领导急得满头大汗,找李兴亚老师商量能不能上场演这个角色顶上去,那时他刚进团不久,对这个戏一点也不熟悉,但他二话没说便一边化妆,一边让导演拿剧本,先念第一场戏的故事情节和唱词,当时不打字幕,唱词可根据故事情节随意编,演完第一场戏下来让导演再念第二场的台词和情节,接着上场,演完第二场再念第三场,就这样,一场一场他根据剧本情节临场发挥演出,终于把这部戏圆满的给演下来,没出现一点差错,中间演出有的唱腔观众多次鼓掌,这次救戏使他崭露头角,在舞台上沉着
李兴亚:男,江苏邳州人,汉族,生于1943年,著名柳琴戏表演艺术家(高级职称)、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代会代表、江苏省柳琴戏剧院首席生行演员兼办公室主任、徐州市艺校教授、徐州市政协委员、邳州市政协常委。李兴亚老师是江苏省柳琴剧院已退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他演唱的柳琴戏,在苏鲁豫皖一带深受广大柳琴戏爱好者的欢迎和喜爱。他一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在柳琴戏的艺术舞台上度过了六十个粉墨春秋。自学艺以来,他深爱柳琴戏,决心学好柳琴戏,唱好柳琴戏,他对柳琴戏的喜爱达到痴迷的程度。他一生都在时刻要求自己做一个讲品味,重艺德,演好戏,做好人,心怀祖国,心系人民,德艺双馨的好演员,做一名人民满意,党信任,政治业务合格的新型文艺工作者。数十年来,他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耕耘,在柳琴戏的这片沃土里,为柳琴戏的传承发展,改革创新而努力工作着。
一、为了儿时梦想,拼搏奋斗终身
李兴亚老师于1943年出生在柳琴戏发源地之一的邳州市。柳琴戏原来叫“拉魂腔”,是因为它的唱腔优美动听,听了这个戏让人废寝忘食,容易入迷,就像人的头魂被拉走一样,故群众称这个戏为“拉魂腔”。后来根据主弦柳琴,才定名为柳琴戏。李兴亚老师的故乡徐塘镇,坐落在京杭大运河于小山河的交汇处,这是一个非常繁华热闹的小集镇。大运河里南来北往的船只,停靠在那里,购销货物,补充生活用品,加之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前来赶集,每十天逢一小集,初一、初三、初六、初八逢大集,生意买卖十分兴隆。各地的民间艺人来到这个小镇卖艺,特别是唱拉魂腔的民间艺人来演唱者更多。因为当地人特别喜爱听拉魂腔,因此流传着“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还有一些文人赞美拉魂腔,曰:人间仙乐何处有,邳州来听拉魂腔。当地人一度把拉魂腔神秘化,他小时候经常听到老人哄小孩子时常说:“别哭啦,再哭,唱拉魂腔的来啦,把你的头魂拉去了,”这时小孩子会嘎然停止了哭声。后来,他才知道,拉魂腔是一个非常热闹,非常好听的戏曲,从此,拉魂腔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就有了记忆。
随着年龄渐渐长大,这个小集镇隔三差五就有一批又一批唱拉魂腔的艺人来演唱,有时逢集唱白场,晚上唱夜场,三五个演员在广场演出,唱完一段戏就有人拿着大锣或礼帽向观众起钱,只要有唱拉魂腔的他便去听,后来小镇上又成立了一个业余剧团,专唱拉魂腔,左右村庄也有业余剧团常常交流演出,他被那悠扬婉转,悦耳动听的唱腔,被那幽默诙谐,风趣的表演所深深吸引,有时也学着哼唱几句,耳濡目染使他爱上了拉魂腔,梦想着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唱拉魂腔的艺人。
1958年徐州戏校到邳州招生柳琴戏学员,(这时拉魂腔已改名为柳琴戏),他凭着天生的一副好嗓子考取了徐州戏校柳琴班,实现了他唱拉魂腔的梦想,从此走上了艰辛的艺术之路。
考进戏校之后,在老师辛勤培育和教导下,开始了学艺生涯,首先必须练好基本功,打基础先练压腿,搬腿,踢腿,劈叉,拿顶,下腰,练台步,跑圆场,翻筋头。练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唱念功,毯子功,把子功,指法功,步法功,水袖功,扇子功,翎子功,帽翅功,武功(即翻打跌扑)等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李兴亚老师非常等吃苦,每天早上天未亮,自己先起床练一遍功,然后同学起床后再和大家一起练,晚上同学进入梦乡他还要练一遍功,他加倍苦练。那时候生活很困难,吃不饱饭,喝两碗白开水撑撑肚子,继续练功,没有鞋穿,他便赤着脚练功,当时戏校是新建单位,院子里铺满炭渣,赤着脚跑圆场,脚底下一次次磨起血泡,擦点红药水继续练,冬天天气寒冷,衣衫单薄,他便跑到练功场上练功取暖,由于他能吃苦肯练,加之勤奋好学,当时戏校排了“空印盒”“风筝误”“父子恨”“小菜园”“百岁挂帅”等八个戏,他演了七个戏的主演,在戏校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1960因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他被下放到邳州剧团,先后在邳州市京剧团当了一年学员,他很快学会了京剧“武家坡”“鱼藏剑”“狸猫换太子”等戏,并登台演出,最关键的是他虚心学习京剧唱念的方法和技巧,学习京剧很多表演程式动作,如:起霸,走鞭,趟马,大刀花,枪花,棍花。学习了京剧的表演技巧,在基本功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他今后唱柳琴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京剧团解散,他被分配到邳州市柳琴剧团。
二、救戏如同救火,临场发挥才智
1961年李兴亚老师从邳州市京剧团调到邳州市柳琴剧团,当时他仍是学员,每场戏他只是跑跑龙套,演群众角色。不久剧团到徐州群乐戏园演出,当天演得是古装戏“意中缘”,剧场已打响演出第一遍铃,观众全部坐满,准备开戏,演主演小生的演员突发疟疾,浑身打颤,又发冷又发热,抖得上牙下牙打得啪啪响,无法上场,当时一无B角二不能退票,临时换戏也来不及,再说观众也不愿意,剧团领导急得满头大汗,找李兴亚老师商量能不能上场演这个角色顶上去,那时他刚进团不久,对这个戏一点也不熟悉,但他二话没说便一边化妆,一边让导演拿剧本,先念第一场戏的故事情节和唱词,当时不打字幕,唱词可根据故事情节随意编,演完第一场戏下来让导演再念第二场的台词和情节,接着上场,演完第二场再念第三场,就这样,一场一场他根据剧本情节临场发挥演出,终于把这部戏圆满的给演下来,没出现一点差错,中间演出有的唱腔观众多次鼓掌,这次救戏使他崭露头角,在舞台上沉着冷静,表现出他聪明的才智和胆识,这与他在徐州戏校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通过这次救场后,他平常非常注意看别人演戏,不管文戏武戏,大戏小戏,古装戏,现代戏,只要他觉得能胜任,就千方百计认真学会,别人排戏他认真看,别人演戏他认真学,然后再暗下苦功练,每一部戏每一个角色,从化妆到服装道具,从唱念做打到面部表情,上下场调度和搭档角色交流配合,他全部掌握全部学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他把剧团经常演出的“泪洒相思地”“恩仇记”“血手印”“孟丽君”等20多部大戏全部学会,已达到不用排戏,拉过来就可以上台演出,已达到非常熟练地程度。
就在他学会了很多戏之后不久,剧团里一号男主角突然倒嗓变声,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在台上一张嘴唱,观众就鼓倒掌,观众高喊“下去下去”,甚至还冒出脏话不堪入耳,这样一来剧团所有的戏都无法演出。那时剧团是自负盈亏,国家不拨款,剧团一切开支都靠剧团的自己收入来维持,几十号演职员要吃饭,一天也不能休息,剧团领导找李兴亚老师商量,让他接这个主演小生的戏演出。上次救戏后他己经是胸有成竹,每一部戏拉过来上台就演,而且比原来的演员演得还要好,为了保证演出高质量,他主动和搭档演员对台词,走走场,每场演出都非常受观众欢迎。特别是1962年他接演“孟丽君”这部戏,剧中男主角皇甫少华是个文武小生,由于他嗓音高亢宏亮,扮相俊美,基本功扎实,在邳州市人民剧场第一场演出就唱响了,正场演出掌声,叫好声不断,受到观看演出的观众热烈欢迎。这部戏在邳州县城里能容纳一千多人的剧场里连续演出两个月,场场爆满,每场演出观众都是一票难求,就连边远乡下离县城几十里路的农民朋友都带着行李睡在剧场门前,连夜排队买票,可谓是盛况空前。以后剧团领导便把常演得二十多部戏全部让他来演。从此李兴亚老师由一个跑把子跑龙套的演员一跃成为剧团里的一号男主角演员。
天道酬勤,机会永远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第三次救场,使他名声大噪。1971年春天,当时称邳县革委会,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从县革委,各大局,各乡镇,大队。小队所有干部,可以说是全县精英一千余人在县城开会,县领导招待全体干部看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剧中男一号李玉和是由一个青年演员扮演,他从唱念表演,扮相都非常出色,当唱到“斗鸠山”这一场戏时,嗓子突然失音,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剧场观众大乱,因为当时是演革命样板戏,谁也不敢给英雄人物鼓倒掌,好不容易把这场戏应付下来,下面怎么演“刑场”这场戏是李玉和的重头戏,这段唱是李玉和的核心唱段,是全剧高潮戏,停演在当时那可是一个严肃的的政治问题,英雄人物唱不好要犯政治错误的,从革委会领导到宣传部文化局,包括剧团领导急得团团转,这时有人推荐让李兴亚老师顶上去接演李玉和,这真是天方夜谭,一个唱柳琴戏的演员立即上台改唱京剧,这怎么可能,隔行如隔山,而且他从未排过戏,从未挂过唱腔,再说这是革命样板戏,一切都得按样板戏的标准演,不能走样,否则要犯政治错误,当几位领导问他能不能演时,他非常谦虚地说道:“我试试吧。”剧团领导随即向观众宣布暂时休息十分钟,他便抓紧化妆,穿服装,接演这场戏,能否演好,大家都为他捏一把汗。大幕拉开,李玉和内唱倒板:“狱警传,似狼嚎”下面不约而同的想起热烈的掌声,接唱“我迈步。。。。。。”上场定相,观众又一次掌声,当唱完“出监。。。。。。”整个拖腔时,观众席又一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由于他嗓音宏亮,这一句他唱的悠扬婉转,高亢激昂,把李玉和英雄形象表演的非常到位,正场戏演得非常完美,没有一点差错,没有一句慌腔走板,胜利的完成演出任务,观众在这一场戏里给李玉和鼓掌十多次。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一次又一次谢幕,这场戏他发挥的太好了。通过这场救戏使李兴亚老师名声大震,全城观众没有不知道李兴亚老师的。这成功的演出谈何容易,他花费了多少心血,吃了多少苦,背后练了多少遍,下多大功夫,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三、伤病坚持演出,彰显职业道德
过去剧团长年天天演出,演员带伤带病演出时家常便饭,但这几次带伤带病演出,让李兴亚老师刻骨铭心难以忘怀。那是1962年邳州柳琴剧团在山东济宁演出“孟丽君”一戏,他演男主角皇甫少华,由于他练功很刻苦,脚后跟底磨破发炎,后脚底皮厚化脓一直化不透,白天疼的他不能走路,晚上疼的睡不着觉,剧团本应休息停演,可是剧团出发在外演出,日夜两场,三天戏票全部卖光,必须坚持演出。皇甫少华的戏非常重,征东辽大开打,十多个武打挡子,加上比箭订婚,趟马,耍枪花,很多舞蹈身段,而且脚上还要穿上三寸高底靴,锣鼓想起他咬牙忍着剧痛上台演出,每走一步脚后跟像刀割的一样钻心疼,疼得他汗流浃背,硬是撑着把这三天六场武戏演下来,本来脚肿的穿不上靴子,演出中脚后跟化脓破裂,血水淌了一靴子,演出结束便住进了医院。这又是李兴亚老师带病演出感人的故事。文革后期,邳州剧团在徐州鼓楼剧场演出“海港”一剧,他扮演男主角高志扬,当时七天戏票全部卖光,因白天排练“沙家浜”他演郭建光,在练最后一场翻墙头时不慎把左肩膀摔伤,左手不能动弹,随即去医院治疗,打针、吃药、针灸、理疗,左肩膀挎上绷带,医生嘱咐千万要休息不能动弹,但是他晚上还要演戏,无人顶替,他咬着牙忍着痛,解下绷带坚持演出,当时连衣服也穿不上。就这样天天白天去医院治疗,晚上忍着疼痛坚持演出,硬撑着把这七天戏演出完,幸好“海港”是个文戏,要是武戏那就会更苦。由于当时没有及时休息治疗,现在数十年每逢阴天刮风下雨,左肩膀还是疼痛难忍。
1978年剧团在邳州人民剧场演出“小刀会”一剧,他演潘启祥,这是一个短打武生,剧中武打,舞蹈身段非常多,那几天他一直重感冒发高烧吃不下饭,同样是五天戏票全部售出,他只好带病坚持演出,整场演出中多次呕吐,有几次差点昏倒,严重脱水,演出完被送到医院抢救。这是李兴亚老师带病带伤演出的几个小故事,他对事业严肃认真、高度负责,他职业道德可见一斑。
四、深入基层演出,再苦再累无悔
从六十年代起到八十年代初,那时剧团长期下农村演出,每次演出都是靠自己搬运服装道具。他在邳州柳琴剧团工作时,剧团买了十辆平板车,服装道具、布景布幕,包括演员自己的行李,伙房的餐具,锅碗瓢盆,分装在十辆平板车上。下乡演出,不管三十里五十里,演职员拉着平板步行到每个乡镇,到了地点卸完车,就立即装舞台栓布幕,布置好舞台后吃点东西,演员就开始化妆,准备演出,等演出结束后演员还要帮助打扫剧场卫生,然后卸完妆再到当地生产队的麦场上拉来麦草或稻草铺上大通铺,演员才打开背包铺床休息。如果这个乡镇没有剧场,就在当地找来木棒或竹竿现搭舞台演出,第二天若逢集就一天演出两场戏,当时演员既演戏又是搬运工和清洁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剧团就是这样长期下乡演出,一天两场戏三场戏是正常的事,记得1981年,邳州剧团在台儿庄演出正知逢春会,一天演两场戏,观众太多,又改演三场,后又接着改演四唱戏,连续演出十天,李兴亚老师每场戏必演,那一年他们剧团演出了596场戏,受到邳州市委表彰,江苏省“戏剧通讯”在1982年第三期作了专题通讯报道。那时候演员长期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特别是春节期间,每天最少要演三场戏,当时工资待遇很低,李兴亚老师从1961年开始唱主演是戏戏必到,场场必演,他的工资每月16元涨到27元,整整拿了15年的低工资,但他从来没有怨言。
李兴亚老师在邳州柳琴剧团工作了24年,1984年由徐州文化局下调令作为人才引进被调到了江苏省柳琴剧团,从此掀开了他艺术事业上新的一页。
五、提高政治素质 坚持二为方向
他从艺以来,一直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文艺是灵魂,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坚持艺术理想,艺术良知和职业操守,踏实工作,牢记自身的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文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生动的展现时代新生活,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他深知文艺工作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责任重大,要想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养,涵养,自觉遵守《新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演好戏,做好人,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扬德,为自身留清白,是文艺工作者的毕生追求。“戏比天大,德比地厚”,一个好演员,没有天赋干不了,没有勤奋干不成,没有文化干不大,没有人格干不长,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演不好戏,没有正确的方向会迷途。与人民同行,为时代演戏,坚持二为方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自从艺以来,他紧密配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长期深入到工厂,农村,部队演出,活跃在苏鲁豫皖广大城乡,不管工作多困难,任务多繁重,环境多艰苦,条件多差,他始终不渝地在第一线为广大人民群众演出。
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对演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虚心学习,刻苦钻研,严格要求自己,数十年如一日,出色的完成了党交给他的各项任务。
六、坚持勤学苦练 学好四功五法
在学艺的实践过程中,他深深地体会到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表演体系和表演的程式动作。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这是丰富的资料,这是宝贵的财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天地。一个演员步入艺术殿堂,要想取得艺术成就,必须学好练好四功五法,这是一个演员的必修课,只有熟练掌握四功五法,才能以精湛的表演,把剧本中深刻的文学形象化作生动的血肉之躯,塑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去激励感化一代戏曲观众。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柳琴戏演员,他便脚踏实地的刻苦学习四功五法,如饥似渴的虚心向老师请教,长期自觉的坚持勤学苦练基本功。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酷暑严寒,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雷打不动。为了练好唱念,他顶风雪冒酷暑喊嗓吊嗓,为了练好台步,圆场,腿上绑上沙袋,高底靴一天到晚不离脚苦练,脚底下一次次打起血泡,结上厚厚的老茧,为了练好身段表演,冬天手脚冻肿,夏天汗流浃背,阳光下,月光下,路灯下照看自己的身影,一招一式练好身段,练好每一个动作,摆好每一个造型。为了练好面部表情,对着镜子喜,怒,哀,乐十遍,二十遍百练不厌,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数十年来每天早上别人未起床,他先练一遍功,别人起床再重练一遍,晚上演出结束,别人进入梦乡,他仍苦练在练功场上。下乡演出,松土地里,打麦场上,草垛旁边,稻草堆里,都是他练翻,打,跌,扑的好地方。他以盖叫天前辈艺术家为榜样,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功如脱胎换骨。他深深懂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练出过硬的基本功并非一日之功,要靠长期坚持,日积月累。他从艺以来,60年如一日,闻鸡起舞,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每天饭可以晚吃,觉可以少睡,苦练基本功一天也不能丢。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练功一点也不能偷懒,马虎不得。
他视艺术为第二生命,学戏达到如痴如狂的程度,他就像一块吸水的海绵,见好东西就学,直到学会为止。走到哪里学到哪里,演到哪里练到哪里,不懂就虚心学,不会就向别人请教。在本单位刻苦的学,走出去虚心的学,以戏练功,以功学戏,不耻下问,永当小学生。向生活学习,向前辈学习,向同行学习,到处拜师访友,博览众长,丰富自己,提高技艺。三人行者必有吾师,博学才能多才。为了学好艺术,走出去向全国各地老大哥剧团,兄弟剧团的名家学习,他先后多次赴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市看戏学戏,京,昆,豫,越,评,川,杨,锡,吕,黄梅等各大院团,各大剧种都留下了他学艺的足迹。
他不仅虚心学习各大流派,各大名家的高超技艺,而且更注意学习他们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的精神,学习他们改革创新的经验,学习他们演戏的戏德和做人的高尚风格和情操。在熏陶目染中吸收营养,积累经验,开阔视野,增长才智。对艺术追求他锲而不舍,对学艺他始终保持着谦虚严谨,刻苦奋斗,积极认真的态度。多年来,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持之以恒的毅力,顽强拼搏的精神。他演戏不怕累,练功不怕苦,学戏不怕难的三不怕精神。他善于在逆境中把生活学习中的压力,阻力变成动力,对艺术勇于探索,勇于追求,勇于攀登,勇于进取,勇于创新。他的人生格言是艺海无涯苦作舟,技不超群誓不休。
七、认真刻画人物 演好每个角色
演戏方面:他要求自己一学,二会,三通,四精,五化,重点在会,通,精,化上狠下功夫。在单位里,不管领导安排他什么角色我从不计较,不管分给他A角B角,主角配角,文戏武戏他都认真对待。他学戏不管什么戏,只要适合他的角色,能胜任的角色,他都认真学,认真练,别人排戏他细心看,别人演戏他虚心学,别人不练他刻苦练,别人不会他先会,别人不愿演他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要求自己学戏要细心,演戏要专心,练功要狠心。他接受每一个角色,首先要处理好十大关系:1,角色与剧本,2.角色与台词。3,角色与性格,4,角色与主旨,5,角色与戏,6,角色与目标,7,角色与行动,8,角色与情境,9,角色与感情,10,角色与节奏。他要求自己对全剧要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熟读到本,研究剧本,把握剧中人的时代,背景,环境,年龄,性格,特点,人物关系。贯穿的情节,矛盾的起伏转化,吃透剧本的精髓,真正做到一晓其人,二晓其事,三明其理,四通其情,从而提高自己对客观事物和表现对象的认识和体察深度。他演戏肯动脑筋,认真悟戏,反复琢磨,反复推敲,坚持锻炼,反复实践,合理运用四功五法的程式动作,合理运用传统中各流派的表演技巧,合理运用虚实结合,真假结合,把情与景融为一体的写意手法,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完成角色的二度创造。
戏曲艺术是泛美化的艺术,四功五法无一不是美学艺术,为了使自己的艺术水平不断地提高升华,为了使自己更好地塑造角色,首先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重点在声,色,艺三个方面狠下功夫,每塑造一个角色他都力求达到四美,即:唱念美,形象美,表演艺术美和内在美的和谐和统一。
1,唱念美,行话说: 先声夺人,一唱遮百丑,唱念做打,以唱为主,他虚心继承前辈在柳琴戏留下的唱腔,吐字,拉腔,运气等一整套完整的审美要求基本方法和演唱技巧的同时,他特别要求自己演唱要字正腔圆,字正句明,发音准确,吐字清楚,以字拖腔,音调宛转,优美动听,展现出柳琴戏的声乐美,同时要求自己要唱出传情动人,轻重缓急,高低起伏,戏剧哀乐,神情逼真,感人肺腑的柳琴戏的独到韵味风格和特色。更注意掌握好偷气,运气,换气,吞板,闪板,掉板的各种技巧。虽达不到像先人那样声如玉盘滚珠,余音绕梁三日不断的境界,但他力求自己要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让观众百听不厌的最佳效果。念白:他要求自己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环境,念出阴阳顿挫,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念出人物的感情,吐字要清晰,韵白要求讲究气口,喷口,吐字归韵,念要达到像唱一样的艺术效果。方言白:要求念得生动活泼,自然流畅,生活气息浓重,表达出人物性格和感情。他时刻警示自己:千斤白口四两唱,吐字不清如盾刀杀人,白口比唱更重要。
要想达到唱念美,演员必须有一副好嗓子。他牢记一句行话:唱戏的嗓子,皮匠的掌子。演员没有一副好嗓子就演不好戏。因此他对保护嗓子和练嗓高度重视,多年来他爱护嗓子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练嗓他利用科学合理的发声方法去锻炼,学习美声发声法,京剧发声法,使自己在繁重的演出时久唱不衰,年轻时,一天演出二场三场甚至四场,一年演出高达596场戏,而且他场场必演都是担任主要角色。保护好嗓子和练好嗓子使他顺利地完成了各项演出任务。
2,形象美: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形象美至关重要,在扮戏上他要求自己要装龙像龙,装虎像虎,从化妆,造型,服装,道具都要从审美的要求,从美学的角度去处理。多年来,他扮戏要求首先要符合人物,扮戏要求干净利索,化妆化到手,耳,脖,服装宁穿破,不穿错,水领水袖,靴底保持三白,自己在舞台上要光彩照人,要根据人物树立光辉的形象,把观众引入到特定的环境中去,给人以美的享受。
3,表演艺术美:他要求自己每演一个角色要演人物,要有精气神,表演上力求不温不火,恰如其分,完全符合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感情,合理运用四功五法技巧,一举手,一抬足,一招一式,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要像一张美的照片。要求平时勤学苦练,努力掌握四功五法的高超技巧,经过千锤百炼,力求在舞台上达到表演艺术美。
4,内在美:演戏先学做人,演英雄学英雄,他要求一切艺术手段必须从人物的自我出发,要深入到任务的内心世界,内外合一,达到内在气质,外部神韵和倾心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从形似到神似,以形传神,神情兼备,树立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完美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
多年来,他视练功如备战,排戏如练兵,演戏如打仗,舞台是战场。大幕开启,每演一场戏就是一场战斗,只能胜利不准失败,只能演好不能演砸。演出前周密认真悟戏,演出结束认真总结差距,以求改进提高,达到完善。每演一场戏要有一场戏的提高。多年来他保持一种习惯,再熟的戏演出之前必须像过电影那样熟一遍,复杂的情节必须和搭档再走一遍场,绝对保证演出质量。
他把剧场视如艺术圣殿,观众就是上帝,进入剧场必须排除私欲杂念,忘掉自我,完全进入角色的精神世界。在他从艺60年的艺术生涯里,他不管角色大小,戏轻戏重,观众人多人少,环境好坏,他都是同样进入角色,认真对待,从没有一场演出松弛懈怠,偷懒取巧,他视观众如上帝,每一场演出精益求精,力求达到高水平,高质量,把最好的艺术作品奉献给观众。他每演一场戏力求达到五满意:观众满意,导演满意,领导满意,同行满意,自己满意。
八、努力继承传统,大胆发展创新
柳琴戏在苏,鲁,豫,皖一带是群众喜闻乐见,深受欢迎的一个年轻剧种,它的音乐形式是 自由说唱体,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有发展前景的地方剧种。为了更好地丰富它的唱腔和板式,为角色服务,首先在全面继承柳琴戏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姊妹艺术之长,发展创新,在他演出的实践中,吸收民间号子和柳琴戏洋腔结合,用在《志群接鞭》一剧中,吸收京剧倒板,垛板,回龙,托腔,用在《孟姜女与范杞良》长亭泪别中,用在《唱徐州》《小陈庄》等剧目中。吸收梆子戏的吞板,用在《艳阳天》《王天保》《断双钉》等剧目中,吸收扬剧四字垛板用在《小陈庄》剧目中,吸收越剧的清板用在《梁祝》《小姑贤》《李娃传》等等剧目中,仅倒板他创作了多种唱法,为柳琴戏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板式。借鉴京剧、美声的发声法应用到自己的演唱实践中去,在数十个戏中作了大胆的尝试,借鉴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受到了观众的认可与喜爱。同时他学戏借鉴京剧的念白技巧,如气口,韵味,运用到柳琴戏的念白中去。
他认真学习借鉴各大剧种的表演程式动作,表演技巧和表演风格,京昆高雅的艺术风格,越剧细腻的表演手法,川剧高超的舞台技巧,豫剧激昂的表演氛围,把各姊妹剧种艺术之长兼吸并蓄,吸收消化运用到自己的舞台实践中去,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演唱风格。
九、广泛深入学习 提高艺术修养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广泛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艺术理论知识,大量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学习古典诗词,学习历史史实和文化典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在表演上努力学习中外艺术大师的名著和各流派的艺术表演体系,学习各位名家,艺术家著作的戏曲理论知识。他多年来连续订阅北京,上海,江苏多种戏剧报,戏剧通讯每期必读,从中学习同行们在艺术生涯,刻画人物的心得体会,舞台演出的经验交流,新颖的表演手法,高超的表演技巧,去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提高积极对艺术的理解力,审美力和想象力。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平时他特别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他细微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经过提炼加工,消化,运用到舞台实践中去,把生活中复杂的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通过舞台鲜明的外部动作表现出来,通过形体动作把人物在规定的情境下的精神状态显现出来。他努力改变自己的形体去适应角色的需要,去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舞台上他既注意讲究生活气息又要保持本剧种的特色,他每演一个现代戏角色,必须在生活中寻找模型或综合多人性格特点,运用于舞台每个人物的塑造。1964年发表在江苏戏剧通讯中的他在《传统生活创造——表演札记》论文中,自己扮演杨志群这个角色,在体验生活,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十、苦苦求索艺术,终结硕果累累
李兴亚:男 江苏邳州人 汉族 1943年生,民进会员,柳琴戏著名表演艺术家。
1960年毕业于徐州市戏曲学校柳琴班(高级中专),攻文武小生兼鬚生,后被分到邳州剧团工作,先后在邳州市京剧团,邳州市柳琴剧团任主要演员。1984年地市合并,作为人才引进,被徐州市文化局调入江苏省柳琴剧团任主要演员,2003年正式退休。
曾任邳州市柳琴剧团业务团长,江苏省柳琴剧团团长助理,艺委会成员,演出办公室主任。
曾当选徐州市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曾当选邳州市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常务委员。
1978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徐州市文艺联合会会员。
1980年出席江苏省第四次文代会,出席邳州市工会先进代表。
1984年作为特邀嘉宾出席邳州市第二次文代会。
1987年被徐州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聘为名誉会员。
1994年被选入当代江苏戏剧家名人录。
1996年兼任徐州市文化艺术学校柳琴班唱腔教师。
1997年当选徐州市泉山区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99年入围中国艺术家名人录。
1999年被徐州市园林局聘为特邀监督员。
2003年被徐州电视台聘为文艺部戏曲艺术指导和特邀嘉宾。
2005年被徐州人民广播电台聘为文艺部戏曲艺术顾问和特邀嘉宾。
2005年被邳州市柳琴剧团聘为艺术指导和唱腔老师。
2016年出席徐州市戏剧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
(一)、自从事文艺工作以来,他先后在200多个传统戏和现代戏中担任男一号主要角色。从文戏到武戏,从小生到老生,他都出色地完成演出任务,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并且是一个演戏最多的演员。
(二)、自参加工作以来,每年演出都在数百场以上,仅1982年他在邳州市柳琴剧团一年曾参加演出596场戏,《江苏戏剧通讯》在1982年第三期作过报道。
(三)、从六十年代起他共十九次参加省、地市调演汇演,其中地市汇演十三次,参加省调演六次,多次被评为优秀演员。获得了“省级优秀演员奖状”、“市级最佳演员奖状”、“五年艺术家成果奖”及“优秀配角奖”、“表演奖”等等奖项。
(四)、他在工作中获得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嘉奖和表彰:
1、在省柳琴剧团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2、在民进被评为优秀民进会员。
3、在政协连续获两届徐州市政协颁发的优秀提案奖。
4、在戏校教学收到了校领导的表扬和嘉奖(他教的学生已是各剧团的主要演员)
5、振兴地方戏曲,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受到了徐州市泉山区政府的表扬与嘉奖。
6、辅导群众文艺生活,受到了徐州电视台的表扬与感谢。
7、在邳州工作期间,多次受到邳州市委的嘉奖和表扬。
8、2015年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馆惠民演出中,被评为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五)、他主演的《志群接鞭》《红桃图》《步步高》《孟姜女与万喜良》等剧目,被编入《江苏戏剧誌》,他演唱的唱腔被收录在《江苏音乐集成》。
(六)、从六十年代起,他演唱的柳琴戏先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人民广播电台,徐州、枣庄及各市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的剧目有100多个。江苏省电台、徐州、邳州等广播电台对他专题采访、报道达十多次,并多次现场教唱,宣传弘扬柳琴戏。
(七)、1980年他在《红桃图》一剧中饰演一号男主角赵青松,被江苏省电视台拍成戏曲电视剧向全国播放。1982年他在《灵堂花烛》一剧中饰演一号男主角王景龙,又一次被江苏省电视台拍成戏曲电视剧。被江苏省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的还有《解忧公主》,他饰演汉武帝刘彻,被南京电影制片厂和徐州电视台合拍的电视剧《天若无情》。他饰演男主角村主任,在中央电视台八频道播放,还有徐州电视台、枣庄电视台拍摄的《梅雨情》一剧,他饰演男主角蔡元生,《汉宫院》他饰演男主角房遗直。
(八)、从八十年代起,他演唱的柳琴戏,先后被中国唱片社、北京唱片社、中华唱片长、齐鲁音像出版社发行他演唱的唱片共13张。
(九)、被中央民族音像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上海声像出版社,上海音像出版社及江苏、山东、黑龙江、福建等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他演唱的柳琴戏磁带32盒、光盘50碟,向全国发行,深受广大戏迷和观众的欢迎,并在百度,土豆等多家网上传播。其中由他编剧和改编的剧目有:《孟姜女和万喜良》、《千里寻儿》、《闹店房》、《抢婆婆》、《祝英台要嫁妆》等十多个,并由他导演和主演。他是被出版发行唱片、磁带、光盘最多的演员。
(十)、继承传统发展创新,把兄弟剧种好的表演程式、动作、唱腔板式、唱腔特色吸收过来,丰富柳琴戏。他吸收京剧倒板、回龙,吸收梆子戏的吞板、垛板,扬剧的四字垛板,越剧的清板及民间小调,融化到柳琴戏中。仅内唱倒板他创新了多种形式,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为传承发展柳琴戏,他长期积极辅导业余剧团有数十个,从2012年起在徐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及市文化馆组织的舞动汉风城乡对对碰的惠民演出中,连续四年参加,徐州日报多次刊登剧照和报道。
(十一)、他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义务演出。如:为残疾人募捐演出,为灾区人民募捐演出,多次为福利院义务演出,多次慰问子弟兵,慰问煤矿工人等演出近百场。
(十二)、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他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编写大量的宣传演唱材料,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学英雄,学先进,歌唱工农兵的节目,学雷锋,学王杰,学焦裕禄,学大庆,学大寨,宣传法制教育,计划生育等近百个节目,在田头地边、广场、军营、工厂演唱或演出,受到群众欢迎,被市县电台录音播放,现在徐州电视台、徐州电台还保留他演唱的《美哉壮哉徐州城》等多个节目,且长期播放。他编写的《姬光和陈静》演讲稿,由他指导演讲,获徐州市文化局颁发的二等奖。同时,他写的多篇文章和报道也发表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
(十三)、他在任江苏省柳琴剧团演出办公室主任期间,由于戏剧不景气,剧团经济困难,他每年为剧团组织近百场演出,连续5年组织了500多场,为剧团创收数十万元,并且宣传了法制教育,计划生育,宣传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既达到宣传效果又增加了经济收益。
(十四)、积极参政议政,他在任邳州市、徐州市政协委员期间,深入基层调研,反映社情民意,写出有价值的提案180多件。其中有关文艺改革,剧团发展建设,经济等各方面的提案近百件,受到市委市政府和有关局领导高度重视并逐渐落实,为剧团解决很多困难。
他在浩瀚的艺海里拼搏了60个粉墨春秋,通过长期坚持勤学苦练,对艺术不懈的忘我追求,在艺术的实践中他深深懂得艺无止境。
一个戏曲演员要干到老学到老,演到老练到老。学无捷径,要一学,二练,三悟,博学才能多才,实践增长才智,学以致用,体现一个演员的悟性,体现一个演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改革创新才能使戏曲艺术更好的发展。多年来,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老师的辛勤教育下,在同行真诚无私的帮助下,加之个人努力勤奋,苦学苦练,使他从文功到武功,从身段到表演,从唱念到做打,由浅入深,由不懂到熟练掌握四功五法的各种程式动作和表演技巧,合理运用到自己的舞台实践中去,出色地完场对角色的创作,塑造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为观众喜爱和欢迎。同时他在一专多能上狠下功夫,自己学会了编剧,导演包括音乐创作他也作了大胆的尝试,使他成为编、导、演、唱集于一身的艺术人才。
(吕咸蔚 供稿 泗洲戏 sizh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