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中考古诗词套路大全(中考古诗词常考动静手法)

中考古诗词套路大全(中考古诗词常考动静手法)从题目来看,李颀写的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琴声歌声,而诗句中却写万物皆安静下来,周围的听众悄无声息,就连天上地星星,也在听琴的时候悄无声息的隐去了。这就是用周围的安静来衬托出琴声的优美。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作者泛舟若耶溪,写山林的幽静就是用的以动衬静的手法:有了夏蝉的高唱,树林才显得格外宁静;有了山鸟的啼鸣,深山才显得更加清幽。诗句用听觉上的动态来衬托环境上的幽静。所以以动衬静特点就是,用动态事物衬托环境静寂幽深。说完了以动衬静,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静如何衬托动。唐代诗人李颀有一首《琴歌》:

动静结合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一个场景之中有动态的景物,再结合一点静态的景物。

不过这动静之间可不仅仅是相互结合那么简单,还有衬托在起着作用。由此,动静结合可分为“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

诗歌中常常会有用动来衬托静的诗句。如王籍《入若耶溪》: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作者泛舟若耶溪,写山林的幽静就是用的以动衬静的手法:有了夏蝉的高唱,树林才显得格外宁静;有了山鸟的啼鸣,深山才显得更加清幽。

诗句用听觉上的动态来衬托环境上的幽静。所以以动衬静特点就是,用动态事物衬托环境静寂幽深。

说完了以动衬静,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静如何衬托动。唐代诗人李颀有一首《琴歌》: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从题目来看,李颀写的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琴声歌声,而诗句中却写万物皆安静下来,周围的听众悄无声息,就连天上地星星,也在听琴的时候悄无声息的隐去了。这就是用周围的安静来衬托出琴声的优美。

你看,动静相互都能有着衬托的作用,这种衬托让诗句呈现的意境更加有韵味,立体感也更强。

动与静之间可不仅仅是衬托这么简单,还可以化动为静、化静为动,即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诗人喜欢将动态的景物用静态的方式来写,这就是化动为静。比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一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这句诗是写流动的瀑布,但一个“挂”字,就把流动的水比喻为了静止的“布”,即“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以动写静,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远远看过去的样子,非常生动形象。

当然静态的事物也是能用动态的方式来展现的,这就是化静为动。比如王安石《题湖阴先生壁》中的一句,“两山排闼送青来”。

“排闼”就是开门的意思,可山本身是一个静景,王安石就写,山打开了大门,为人们送来绿色,一下就把山给写活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从前面两个例子来看,动与静可以相互化用,化用的好处就是让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读来耳目一新。

当动与静相互结合,呈现的画面会更加和谐。比如杜甫的《漫成一首》写到: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前一句是写:“沙滩上欧鹭蜷起身子,安静的睡着”,而后一句是写:“船尾跳出水面的鱼,发出扑通扑通的声音”,杜甫这两句,就是将静态的欧鹭与动态的游鱼巧妙结合,让画面充满了自然乐趣。

下面我们结合高考题,看一看动静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2015年高考语文四川卷,出了一首骆宾王的《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返照下层岑(cén),物外狎(xiá)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yú)松桂心。

后面有道题是:请简要分析“谷物风声彻,山空月色深”,分值是3分。你看前一句中有幽静的山谷,是静的环境,而“风声彻”就是动态的景物了,而后一句“山空月色深”营造的景物是幽静空旷的。我们就可以判断,前一句中用动态的风声来衬托幽静的山谷,也就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到这里,诗歌描写方法中动静的描写运用就讲完了,接下来我们还是来复习一下。

动和静之前可以相互衬托,使诗句充满了意境的美。

动与静也可以相互化用,让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读来耳目一新。

动与静相互结合时,呈现的画面会更加和谐,动静相映成趣。

动静手法的特点和运用你学会了吗?我们下节课再见

中考古诗词套路大全(中考古诗词常考动静手法)(1)

往期精彩回顾:

中考古诗词常考抒情手法,不要错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