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带着遗憾去天蓝色的彼岸(天蓝色的彼岸如果可以选择)
不要带着遗憾去天蓝色的彼岸(天蓝色的彼岸如果可以选择)哈里重返人间的第一站是学校,他幻想着他离开后的场景:老师和同学们悲痛欲绝,每天都举行哀悼仪式,他的课桌上摆满了鲜花,写着深情的祭文,足球队少了他很难再赢得比赛,他的死对头杰利因为他的死良心发现、夜不能寐……请在分别时好好说“再见”,不要在催促和挑剔中看着孩子走远,不要带着愤怒摔门而去,更不要对家人说过分的话,甚至是可怕的诅咒。请在分别时摸摸孩子的头,请在出门时亲亲爱人的脸,请在离开父母时抱抱他们,带着爱出门,一定有好运相伴,即使我们不幸被厄运击中,那个最后的拥抱或者亲吻,也足以慰藉我们或者亲人余生的痛苦和思念。《天蓝色的彼岸》以哈里这个小幽灵的视角,叙述了他死后回到人间的见闻,语言生动,极具画面感。这本书抛开死亡严肃、凝重的面孔,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解释了生命的真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生命寓言”,是9岁到99岁都可以阅读的生命教科书。哈里和姐姐最后的对话竟一语成谶,可以想
关注我,一起变更好
十二岁的小男孩哈里,与姐姐因为一支笔大吵了一架,骑车出门被大卡车撞飞,失去了生命。出事的前几分钟,他对姐姐说的最后一句是:“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你会后悔的。”而姐姐却说:“不,我才不会呢,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哈里死后来到了“他乡”,遇到了已经死去一百五十年的同龄人阿瑟,阿瑟告诉他,“他乡”的下一站是“天蓝色的彼岸”,茫然游荡在“他乡”的幽灵们都有未完成的事,所以他们都不肯去往下一站。
阿瑟在“他乡”呆了一百五十年,只为一件事,凭借一颗纽扣寻找他从未见过的妈妈。当然,哈里也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迫切想去完成,就是与姐姐和好,告诉她不要因为自己的死懊悔、自责。后来,哈里在阿瑟的引领下,以幽灵的身份回到人间……
《天蓝色的彼岸》以哈里这个小幽灵的视角,叙述了他死后回到人间的见闻,语言生动,极具画面感。这本书抛开死亡严肃、凝重的面孔,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解释了生命的真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生命寓言”,是9岁到99岁都可以阅读的生命教科书。
请认真说每一次“再见”哈里和姐姐最后的对话竟一语成谶,可以想见,姐姐雅丹将在悔恨和自责中度过自己的一生。故事中的哈里以幽灵的身份再次回到家中,通过特殊的方式与姐姐和解了,但是现实中的人们却没有那么幸运。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而现在,表白只需要按下发送键,分手只需要按下删除键。交通和通讯的便捷给我制造了“一切尽在掌握”的错觉,今年的战争、疫情和灾难再次警醒我们“来日方长”是幻想,“人生无常”才是真相,因为很多说过“再见”的人再也没有出现在我们的人生中。
请在分别时好好说“再见”,不要在催促和挑剔中看着孩子走远,不要带着愤怒摔门而去,更不要对家人说过分的话,甚至是可怕的诅咒。请在分别时摸摸孩子的头,请在出门时亲亲爱人的脸,请在离开父母时抱抱他们,带着爱出门,一定有好运相伴,即使我们不幸被厄运击中,那个最后的拥抱或者亲吻,也足以慰藉我们或者亲人余生的痛苦和思念。
你没有那么重要哈里重返人间的第一站是学校,他幻想着他离开后的场景:老师和同学们悲痛欲绝,每天都举行哀悼仪式,他的课桌上摆满了鲜花,写着深情的祭文,足球队少了他很难再赢得比赛,他的死对头杰利因为他的死良心发现、夜不能寐……
可事实是:他的好朋友皮特和死对头杰利成了好朋友,他的课桌、挂衣钩、饭盒位甚至他在足球队的位置都被一个新来的小男孩替代了,老师和同学们仍按时上课,按时玩耍,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这一段深深触动了我,我们总是高估了我们在别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当然,家人会悲痛欲绝,朋友会伤心难过,可更多时候我们只会成为大多数熟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包括爱迪生、爱因斯坦、乔布斯,当然也包括微不足道的我们。
有人感慨说:人性多丑陋啊,这就是人走茶凉啊!要不然呢?即使失去亲人,生活还要继续,即使痛心疾首,也无法挽回啊。
《死亡诗社》里有一句话:不要在死的时候才发觉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本书让我们跟着小哈里体验一次“死去”,然后“死去元知万事空”。这样看来,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将别人的评价奉为圭臬,活在世俗的标准里,活在别人的嘴巴里,是多么的悲哀。
这个世界上唯一能陪伴我们从生到死的只有我们自己,你很贵,请拼命地爱自己,不要因为别人随意的评价否定自己,不要活在世俗的眼光里,不要一味付出和迁就,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限量版,请不要把自己活成大众流行款,请不要攀附、不要跟风、不要盲从,相信自己的判断和信仰,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幸福,才是此生最重要的事。
死去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哈里如愿完成了与姐姐的和解,阿瑟也在“他乡”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他们结伴走向“天蓝色的彼岸”。天蓝色的彼岸究竟有什么?阿瑟的妈妈说,就像一片从树上飘落的叶子,它会死去,可它又不是真的死去,它会变成泥土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新树会生长,树上又会长出新的叶子,我们也是如此。
这本书对死的阐述是温情的。死不是永远的失去,只要你对亲人的思念还在,只要生活中有他存在的痕迹,他就没有离开,你可以带着这份思念与他融为一体,替他活出更好的人生。死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死去的亲人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他融入了大自然,也许是天空的一片云,也许是落在你肩头的蝴蝶,也许是一个你觉得似曾相识的人。
一位朋友因为姐姐突发车祸去世而难以释怀,想起姐姐的死,她甚至痛恨自己活着,不能替姐姐去死。我抱抱她说,想姐姐的时候,就看看天边的云吧,听听姐姐在对你说什么,姐姐不希望看到你在痛苦中活着,你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好好地享受生活,认真努力地工作,活出更加绽放的人生。姐姐希望看到你幸福,更希望你把她未完成的人生加倍地活出来。
这位朋友走出了执念,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也许就是信念的力量,亲人的去世可以击垮一个人,也可以重塑一个人,如果有一个死亡重塑了你,那这个死亡就是伟大的,就是不朽的。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向死而生,向死亡学习,如何更好地活着。
逆旅读书人,用生活所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关注我,一起变更好!
往期精彩文章
别抱怨活着太难,最难的是没有机会活着
生活太难,怎么做才能配得上你受的苦?
《当下的力量》:当下,是摆脱痛苦获得幸福的唯一出路